有些公共知识分子对方韩之争表示了“文革之忧”,也还有人抛出论调,呼吁对韩寒这样的公众人物的质疑要采取“无罪推定”,意思是你要是没有铁证就给我闭嘴。依我看,他们要么是真糊涂,要么是把与方舟子的私怨夹在了其中,要么就是把韩寒视为利益的或者名誉的盟友而故意误导。现在就驳斥这两个论调。
1、质疑韩寒是无理取闹吗?是抢打出头鸟吗?
不是。有人搬出动机论、阴谋论、文革论,我要说,第一,从逻辑上看,这是典型的不相干谬误。“人造韩寒”的质疑的澄清,需要围绕事实本身进行。质疑的逻辑成立与否,与质疑者的身份和目的无关。所以,从维护质疑合理性的角度,根本不必回应动机论、阴谋论、文革论。其次,从生活常识来看,有没有大量的利益无关者凭白无故地质疑某个人?并且持续质疑某个人?没有。韩寒方面提出“无法自证”论,设想每个作家都会被质疑纠缠,其实不过是为了自保。韩寒断言文坛算个屁的时候,是没有这种同进共退的集体意识的。越是法治,越是言论自由,就越不可能有人被凭白构陷的事情发生,相反,总是做假和骗局更容易被揭穿。类比一下,李承鹏是韩寒的朋友,写了相近的杂文,也写小说,江湖恩怨也不少。大眼没被质疑代笔,净见他用笔欺负别人了,没见他一副被人围攻了的可怜相。就韩寒而言,真实的情况恐怕不是这个蛋太漂亮,而是蛋的背后是有裂隙的。
2、对公众人物要“无罪推定”吗?
回答之前,要指出这个问题有一个逻辑陷井。参见《逻辑与常识》一文中,“预设谬误”中“复杂问语”。举例:记者问韩寒:“如果还是时间安排不开,你打算以后继续找人代笔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预设的复杂问语。对含有预设的复杂问语,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尤其当你不同意复杂问语所预设的内容时。否则,就会落入预设的陷井。
首先,我要指出“无罪推定”的用语是不恰当的。抛出这个问题的人已经预设了立场,其实他是想问:“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公众人物保守质疑吗?”“无罪推定”是一个法律用语,指的是一条司法原则,这个司法原则的实质是在司法定罪的过程中采取“疑罪从无”的策略,目的是保护弱势的个人权利,提防国家权力的滥用。显然,这种判断上的保守是保护弱者的,相反,对权力机构和强势人物则要采取判断上的激进。我读过易中天教授的《费城风云》,他应当熟悉美国宪法的立法精神,为什么要三权分立?就是对权力要“疑罪从有”,假定执权者总会有作恶的冲动。可以看出,问要不要对公众人物“无罪推定”,就预设了“公众人物也是弱者,他们会被公众舆论无端质疑”的判断。所以,我们的回答是:公众人物相对国家权力是弱者,但对于公众来说,他们有机会占有更多的公共资源,有更多的话语权,通常有更多的财富,他们是强势的一方,公众舆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激进判断才更符合社会伦理,至少,不能用“保守判断”来限制公众的质疑。简单地说,对公众人物(官员、明星)不是应当更宽容,不是要“得先有充足的证据才可以质疑,否则就得闭嘴。”所谓“无罪推定”的说辞,一方面是要让公众人物更享特权,另一方面,是暗污公众质疑就是“治罪”。我们的观点是,公众质疑属于言论自由和对公众人物的舆论监督,在质疑过程中有没有越过法律的边界的行为,这要由法院裁决和惩戒,而不需要冒似公允的公知们来暗示和担忧。
2012/2/28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