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7日,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遭到武装恐怖分子冲锋枪袭击。该事件至少造成12人死亡,包括2名警察和《查理周刊》的10名记者,另有11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据消息报道,死者包括周刊的主编以及三个知名漫画家。当晚,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电视直播讲话,宣布8日为法国全国哀悼日。
各方对事件的反应
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深感震惊。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加拿大总理哈珀,欧盟、土耳其等方面都对袭击事件表示谴责,阿拉伯国家联盟也谴责了这一恐怖事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对7日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恐怖袭击事件深感震惊并予以强烈谴责;中方向遇难者表示哀悼,向遇难者家属和伤者表示诚挚慰问;中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支持法方为维护国家安全所做的努力。奥巴马谴责袭击者,指出这一事件是恐怖行径,并且表示对法国的支持。他说:“我们正同法国官员联系,我已经指示官员提供任何能将恐怖分子绳之以法的支援。”法国国家记者工会声明,这起案件谋杀的是言论自由,谋杀记者等同于恐吓媒体业,试图让媒体噤声。当天稍后一些时间,法国民众为在当日枪击案中不幸身亡的《查理周刊》工作人员举行哀悼活动。同一天,美国西雅图民众聚集在当地的法国领事馆前,为《查理周刊》枪击案遇难者举行悼念活动。
但是民间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的声音,有网友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查理周刊》就是一份极端主义的刊物,一直在挑衅穆斯林和西方世界。
《查理周刊》遭恐怖袭击的可能诱因
对于很多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来说,2005—2006年的丹麦漫画事件令人记忆犹新。丹麦的《日德兰邮报》为了一本有关先知穆罕默德的传记而征集插画,而后选登了12幅侮辱伊斯兰教及其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结果引起穆斯林世界激烈的反应。很多国家的穆斯林群众自发上街游行抗议,因群众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而导致了很多人死伤。而《查理周刊》也不甘落后,在2006年2月,转载了丹麦报纸刊登的那一组漫画,引起穆斯林世界震怒。
2011年11月,《查理周刊》刊登了一幅嘲笑伊斯兰法典的漫画。这期杂志
刊发的第二天,杂志社在巴黎的办公室就遭到燃烧弹袭击,这一袭击行动显然是对杂志社提出了警告。但该杂志在接下去一期杂志的封面刊登了一幅标题为《爱比恨的力量大》的漫画,画面上,一个男性穆斯林和一个男子激情接吻,口水四溅。那个男子穿着黑色T恤衫,上面写着“查理周刊”。该杂志也因此被伊斯兰团体告上了法庭。从西方人的角度看这一幅漫画表达的似乎是西方人的博爱思想,即便你用燃烧弹袭击了我,但是我还是依然“爱”你,爱比仇恨的力量大。然而,了解伊斯兰教的人都知道,穆斯林是非常厌恶同性恋的,《查理周刊》居然以此形式来表达他们的“以德报怨”,无疑是表错了情,只会惹起穆斯林更多的反感和怨恨。
2012年9月19日,《查理周刊》刊登了系列漫画,主角依然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放在封面的漫画叫《不可触碰2》,画面上穿着黑色长袍的犹太人乐颠颠地推着轮椅一路小跑,上面坐着穿白袍的穆斯林。推轮椅的和坐轮椅的同时说“不许笑话我们!”该漫画“改编”了法国电影《不可触碰》的海报,显然是在嘲笑在法国不能批评犹太人和穆斯林(电影《不可触碰》讲的是贫穷的黑人照顾瘫痪的白人贵族,最终两个不同阶级背景的人成为朋友的故事)。
造成1月7日袭击事件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查理周刊》2014年圣诞期间刊登的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的漫画:身材惹火的大胡子裸体者趴在地上,妩媚地翘着双腿,问身后瞠目结舌的摄影师:“喜欢我的屁股吗?”漫画的上方写着“那部席卷伊斯兰世界的电影”,暗指美国拍摄的《穆斯林的无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曾引发了穆斯林世界的广泛抗议,媒体认为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当年被杀与此电影有关。
以上两幅漫画中没有一幅明确指出那个穿白袍或裸体者形象就是先知穆罕默德,但是很容易让人们产生这个联想。
有必要对此类事件进行反思
采用极端的恐怖袭击的手段、以残忍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来报复自认为受到的侮辱,这种做法是不可原谅的。无论这家媒体曾经以何种方式侮辱或嘲笑了复仇者的尊严,但是,人的生命是底线。在光天化日之下随意夺取他人的生命,这是必须受到严厉谴责的。
与此同时,针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侮辱伊斯兰教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暴力冲突乃至恐怖主义事件,媒体、学界、政府也应该深切反思,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有学者指出:“文艺创作自由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必须尊重宗教信仰者的感情,绝对不能嘲弄信仰者心目中最神圣的先知。这是人类社会各文化群体和睦相处的底线,一旦这条底线被破除,必会引发激烈的群体事件,并被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煽动血腥的暴力。”如何对待文化和宗教的底线,也同样值得深思。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