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数据,中国家庭的房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69%,美国仅为36%。甘犁认为,中国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水平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仅仅是初中生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则是大学生水平,差距非常大。金融知识的缺乏也是百姓不直接买股票、买固收类的原因之一。很多老百姓资产只剩下房子了。这是很可怕的,老百姓忘记了房价是会下跌的。
中国家庭房产占总资产高达69%,美国仅36%
在中国,受“居者有其屋”的观念影响,房子历来都是民众执念追逐的对象,以至于房产占据了家庭财富的主要部分。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数据,中国家庭的房产在总资产中占比高达69%,美国仅为36%。对中国家庭来说,房价的任何波动都会引起家庭财富的巨大变化,进而影响家庭成员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
肇始于去年年初的新一轮房市上涨行情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北上广深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比2015年增长40%,二线城市增长16%,其他城市仅增长4%。根据CHFS的今年一季度调查数据,过去半年里,5.4%的城镇家庭买了房,其中一二线城市买房的家庭分别占5.8%和5.9%,其他城市买房的家庭比例仅为4.8%。反观卖方市场,仅有2.7%的城镇家庭卖房。
在这一轮的房价上涨中,房子不仅带动了刚需买房,更成为有房家庭和富裕家庭追逐的投机品。CHFS数据显示,过去半年,城镇无房家庭新购住房的比例为4.9%,已有一套房再购房的家庭比例为5.3%,已有多套房再购房的家庭比例更高,为5.9%。此外,富裕家庭(总资产处于前20%)的买房比例高达8.1%。可见,房价上涨吸引了更多投机型的“土豪”买家,抬高了房价,也把为自住而买房的刚需者挡在市场之外。
房屋价值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房价上涨自然能让财富增值,使得房产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更重,房市涨跌对于家庭财富的影响更为敏感,财富分化也将更为严重。
首先,房价上涨拉大无房者和有房者的差距。CHFS数据显示,在过去三个月里,城镇无房家庭的总资产变动指数为96.3,财富处于缩水状态,有房家庭的指数为109.1,财富持续增长,其中有房且在近半年新购房的家庭的资产变动指数高达121.1。其次,房价的不均衡上涨会加剧地区财富的不均衡。在过去三个月里,一、二线城市的有房家庭总资产变动指数为110.3,而其他城市的资产变动指数为106.8。这意味着,房价上涨使得财富由无房家庭向有房家庭转移,尤其转向手持资本、从事投机活动的富裕群体。
对于住房刚需者,房价上涨意味着需要挤占更多的资金以满足住房消费。对于炒房投机者,房价上涨会让更多资金涌入房市。这两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家庭其他方面的消费。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引导居民进行资产多元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老百姓资产只剩下房子了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认为:
从家庭层面来讲,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有三个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说有三个地方跟主流国家比,差异性较大。
第一,房地产占比过大。中国房地产比例在家庭资产中比是68%。北京、上海则高达85%。老百姓富的或者穷的只剩下房子了,这个是显然不合理的,对中国经济而言也是一个大的风险点。
第二,家庭资产配置中的金融资产占比过小。目前金融资产在整个资产比例中只占12%,美国是36%。中国金融资产本身在配置上的量是非常小的。
除此之外,根据CHFS的数据显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的风险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要么是大量的家庭几乎没有风险,零风险;要么是家庭高风险,80%、90%的金融资产都在股票上。中等收益、中等回报的,混合类资产的配置很少。
这是不合理的,跟主流国家的资产配置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非常需要我们行业、乃至国家重视的一个配置情况。简单来说,如果金融资产配置不合理,就一定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影响到消费,影响到老百姓长期的进步。
第三,总体借贷比例低。在中国,资产当中有5%是负债,美国是15%,差了很多倍。负债比例低其实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才有企业政府要降杠杆,家庭要加杠杆的说法。
从社区金融本质来说,这样一个不发达的金融行业是因为不够市场化,还是不够公益化,还是我们监管出了问题?
根据这些年的研究,结论非常明显,就是不够公益化。
为什么不够公益化呢?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在于金融知识,根据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中国老百姓的金融知识水平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仅仅是初中生的水平,而发达国家则是大学生水平,差距非常大。
金融知识的缺乏也是百姓不直接买股票、买固收类的原因之一。
联合高校,结合社区活动站开展公益金融小讲座。
把这件事情作为社区金融的切入,通过公益做好知识的普及,使百姓对金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对社区金融的长期发展,对行业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缺乏的不是市场,是公益,扎扎实实的公益,扎扎实实的把整个民族金融知识从初中生提高到高中生,再提高到大学生。
中国人热衷于房地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普遍不相信房价会下跌。
老百姓为什么普遍不相信房价会下跌?
以下是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文钊先生对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朱宁教授的采访实录:
房价还会涨么?现在要不要买房?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任何一个时点上,答案是肯定的——买房无疑是一件正确的选择,那么现在呢?或者换句话说,房价是否已经见顶?中国的房价涨跌遵循着什么逻辑?
关于泡沫的机理
过去10年里面的四次调控,已经教育了所有的买房者。买房者相信,政府希望房价不要上涨的太快。这有点像2015年的股市,大家说政府希望长牛和慢牛——虽然实际并不是这样。
我特别想说的是,一旦形成预期,投资者就会觉得说,政府给我形成了某种兜底和担保;一旦觉得有担保,就会加杠杆,加大投机的力度和资金。这种投机的预期一旦形成,其实跟通货膨胀一样——如果大家看到一个价格只涨不跌,那么所有的资金和资源都会投到这里面来。
所以,如果采取任何行政的手段压制这种泡沫或上涨,只是短时间压一下,一旦退出了调控肯定还会报复性的上涨。这种预期不扭转,暴涨的情况就可能继续出现。
在泡沫里面,预期决定了所有的事情。在这里面可怕的事情是,因为这个价格是人为推高的,而且是被预期上涨推高的,一旦不上涨,不会横盘,不是涨就是跌。在低位下跌,风险相对比较可控,但如果是在高位很大幅度的下跌,风险是很大的。这不仅仅是购房者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在于银行体系或整个经济。
我原来是一个比较微观的经济学家,现在比较多地从行为的视角谈论比较宏观的话题,也是这个原因。
开始写《刚性泡沫》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帮助国际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经济。那时候还是2014年,我觉得,对于房地产泡沫,如果当时推出房地产税,或者增加某些核心地区的房地产供应,对于稳定房价其实是有帮助的。
那时候从我的观察来看,其实限购不是特别有效,而限贷比较有效。现在很大的问题是,不管政府出什么政策,即使本来是利空的政策,大家也当利多来读,因为大家会觉得,你现在不让卖,那你以后让卖的话,还能卖个更好的价钱。
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房价出现过一轮调整。然而因为随后的政策支持导致大家很快就忘记了这一点——即房价是有可能下跌的,其实那时候北京和上海的房价跌过10%甚至20%,郊区可能在30%左右,这是不小的下跌幅度了。
但是因为政策本身没有让市场扮演一个调整供给与需求的角色,最后反而是限制了市场,进一步加强了政府的刚性担保和刚性兑付。这种东西会自我强化——房价涨了两年之后,买房者可能觉得明年上涨的概率是55%,涨三年的话他可能会觉得是65%,如果涨了5年,他会觉得房价上涨的概率是100%。
这是很可怕的,老百姓忘记了房价是会下跌的。
比较有趣的是,就房地产市场而言,你必须要区分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其实很多三四线城市即使今年涨了之后,还没有回到其历史峰值。大家可能意识到了,那些市场可能再也涨不回他的历史峰值了。所以,我们看,虽然货币供应量每年11%~12%的增长速度,但是有一大块市场投资人是不会去碰的。这会导致一旦投机起来,他去碰的那个市场投机的强度会比原来更大。
我曾经写过一个文章,在文章里我这样问:一线资产难道真的只涨不跌么?我的理解是,越是泡沫尾端的时候,其他已经不涨了,核心资产还在涨。
一个例子是,互联网泡沫的时候,大部分互联网股票都不涨了,就剩雅虎、亚马逊等少数几家公司的股票还在涨。雅虎最高的时候涨到每股95美元,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股票价格基本上在15到20美元。
我们再看东京和大阪的房价,相对于日本其他城市的房价而言,其他地方涨势比较平,大阪和东京的涨幅就比较陡峭。但是涨的多的城市,一旦跌的时候它的跌幅也会更大。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一线城市公共实施极其充沛,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生活的追求和理解跟前面几代人不同,他们更重视体验,而这种体验只有在一线城市才能完成。这样一来,大家都想去这些城市,这几个城市的绝对价格就已经很高了。首付贷为什么会让房地产中介都害怕?因为完全超出了大家能够接受的水平。
但是现在看呢,许多地方的政府退出这种刚性担保的意愿越来越低。或者说,原来是不想退,现在是不敢退。
这次不一样?
最可怕的就是这一次不一样。
致命的一致——大家都觉得这个不是泡沫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我有写文章,刚性泡沫真的不破么?有读者反馈说,你写的是刚性泡沫,那你说刚性就意味着它是不会破的。我要解释一下,最开始是用英文写的——GANRANTEED BUB-BLE,就是被担保的BUBBLE(泡沫)。被担保的泡沫它一定会发生,但我没有说它一定不会破。
然后我就想,现在很关键的一点是,很多人觉得中国不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看顾准的一本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我们在西方接受教育比较多的学者,经验主义会更多一些,所以人家说庸俗经济学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里面理想的色彩会多一些。
所以我特别喜欢哈耶克说的话:“通往奴役之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电影《功夫熊猫》里面有一段台词,“人往往是在逃避自己的命运的路上才撞见自己的归宿”。比如熔断机制,大家想到你会熔断,熔断之后我卖不出去,我才会更加积极地卖股票。推熔断机制本来是一个好意,不想让市场下跌,但反而引发了市场的下跌。这是我们政策制定里面特别缺少的博弈的思路。
咱们的政策制订者老是觉得说,我出一拳,市场就被我打了一拳。他没想到说,你出一拳的时候市场就先在你的脚下踢了你一脚。这是行政管理能力要提升的地方。
投资者只有一个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真正赔了钱。我之前做过融券和股指期货的研究。股市下跌,大家第一个直接的反应就是,觉得那是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导致的。但是我们做过很多研究,其实有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才能帮助那些看空的人早早释放风险,这样市场不会涨得太离谱,也不会跌的太厉害。你越是不让做这些事情,涨起来没有任何限制,涨得太多了,一旦跌起来才会特别可怕。
全球的监管者都会犯这个错误,觉得这会导致下跌,那么这个就是下跌的原因。其实不是。我老说为什么会有股灾,原因特别简单,就是原来涨得太多了。
风险在哪里
现在实体经济虽然不是很好,但也是处在正常的转型过程。所以,我觉得国内下一步的风险还是集中在金融风险上面。房地产本身我并不是特别担心——一线城市需求总还是在的,即使下跌也不会是断崖式的;三四线也有买的,总体系统性冲击不大。
我担心两个事。一个是债务,债务涨得太快了。涨得太快之后有连锁反应,它会把你整个的盈利全部吃掉,今后再去想要做新的投资就没有机会了。IMF有一位副总裁说,中国的债务主要还是在企业。但是我说,在中国你要特别区分这个债务是企业还是政府没有意义,因为企业债务的核心是国有企业的债务,国有企业债务的核心是银行贷款。所以是国有银行贷给国有企业,如果最后出问题,政府还是要兜底的。
我们很多人都忘记了1998年的债务危机,债务蔓延起来是很快的,对经济会有很大的打击。
还有一点让我担心的是,如果没有资金去支持政府融资平台,还有那些亏损的国企,那些平台和国企还能支撑多久?如果不让地方政府卖地或者地卖不出去,地方政府财政也会很困难。
这之后,要么中央给它很大的支撑,要么企业能够带来现金流,但现在很显然是反方向而动的。他越要撑住现在这种局面,就越要去做一些现在不带来正向现金流的项目。这样负债就会越涨越多,而现金流会越来越恶化。
目前,无论从房价对居民收入比,还是房价对房租比,又或者历史涨幅等指标来看,我们的总体房价都处于高位;在一些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超过了很多其他国际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房价持续上涨显然在逻辑上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另外一个让人特别担心的问题是,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通过中国的金融体系迅速地在全经济中扩散,并有可能因此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房地产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我觉得中央说的资产泡沫一定是房地产泡沫。其实要看到,很多泡沫是跟房地产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成为银行新增贷款中最迅速的增长部分。另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和房地产开发相关的融资平台。而融资平台的主要融资来源,恰恰是信托产品和理财计划,以及类似具有刚性兑付特征的影子银行产品。很多自身投资回报率很低或者投资风险比较高的投资项目,由于影子银行所提供的隐性担保,摇身一变成为收益比较高,相对比较安全的信托产品。
由于中国的投资者相信,政府会对自己所投资的产品提供隐形担保,并且保证自己投资本金和投资收益的安全,所以才会把资金投入到这些原本风险相对比较高的信托产品和理财计划里。而一旦失去了这种政府隐性担保,或者政府丧失了提供隐性担保的资源的话,那么中国的影子银行、投资者的丰厚收益,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企业的廉价融资渠道,都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这无疑将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也带来重大的压力。
我觉得一线城市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一句话说,我觉得房价在这个时点上还会往上涨,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如果以真实货币计价,现在可能就是十年二十年的一个顶部。做这个判断我稍微有点不太确定,如果你以美元计价,一定会比现在低,如果是本币,算对了通货膨胀,也一定比现在低,我觉得我不是很确定的是,如果做这个假设,那我的假定是说,今后十年的人均收入增长一定会比较慢。
预测泡沫见顶这个是最难的一个事情,我也不尝试做这个事情。但是我觉得预测长期的趋势要比预测什么时候见顶容易很多,而且从长期趋势来讲,人家说伦敦和纽约还比北京和上海贵,还能贵20%~30%,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伦敦和纽约全世界的人都想去,北京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