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群友注意到乒乓球罢赛事件中有很多大V在推波助澜,对罢赛行为叫好,什么“讲道义”“有血性”“士为知己者死”,大有引导舆论闹个天翻地覆的架势。而一些公知则从法律角度对政府不依不饶。这个群友认为政府也该组织“水军”进行反制。贫道当时也觉得自媒体一直这样由大V们引导,恐怕有朝一日会出大事。
可这几天发现,政府有没有“水军”不知道,但总局似乎有个为其说话的水军。因为看到微信传播这样的几组文章:
一组文章以“内部人士”口气神秘地透露乒坛内幕:列举大量刘孔二人在队内任人唯亲的事例;坐实孔教头赌博并分析孔的赌徒行径;揭露刘教头父亲与王楠老公合伙开煤矿是“黑煤窑主”身份;透露几个罢赛人与刘的私人关系以及这次从刘被免职到罢赛的内幕……
还有一组文章不设立场,承认这次工作有错误,但属于改革中的错误。尤其一篇题目为《苟局长为何要动刘国梁》的文章写得更是从文采到内容都滴水不漏。不仅不指责罢赛队员,还赞扬他们“为维护国乒稳定而断然兵谏,道义可嘉”,暗示处分苟局如“商鞅车裂、吴起伏尸、范仲淹三度贬官、王安石千夫所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出“改革犯错误事小,不改革事大”的道理。贫道一个同学群纷纷赞扬其“客观、公允”。
贫道对这些水军发表东西很不以为然。
那些抹黑刘、孔两位教头个人的文章太无耻。一面命令刘孔和他们的弟子禁声,另一面发布这些只有当事者个人才能表态澄清的谣言(贫道河南人,很早就知道刘的父亲,新乡体校乒乓球教练,因为把小刘送到八一队而不是河南队,中级职称硬是不给评的故事。老头已经去世6年还这样黑他,太不地道!)。前有足球界黑幕事例,后有苟局讲过的“体育界水深”的暗示,一般人读了还真捉摸不透真假。当然,谣言总有露馅儿的一天,贫道也不再说了。
贫道认真读了署名聚星娱乐,标题为《苟局长为何要动刘国梁》的文章(变体很多,但都来自这篇文章。甚至人民网评论的依据都来自这篇博客。下面简称《要动》)。文章写得都很正面,摆事实讲道理。但读完觉得,这个东西才属于能误导群众,把体育事业引入歧途的坏文章,应该给予分析。
《要动》是高手,开篇一问能就让吃瓜群众当场缴械:
当忠奸分明的秦桧和岳家军放在一起时,即使三岁孩童都会不假思索直奔主题声讨汉奸。但假设换作是顶着“改革家”头衔的王安石也要动岳家军时,在激烈问候王安石之余,有多少人愿意做个独立思考的人,去探究一下他这么干的原因?
接着文章简述了体育改革的历史:
自从1980年代中国重返奥运会后,国家体委的工作重心越发朝着奥运竞技项目倾斜,而投入到全民运动中的资源却乏善可陈。虽然中国夺得的奥运金牌越来越多,但全民身体素质却一度处于下降状态,国家体委显然有舍本逐末之嫌。
1988年底,伍绍祖上任,“开始强化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扶持力度,并加强对国家体委内部架构进行重新规划。”扶持全民健身内容只有制定“全民健身计划”,但“体制改革”说的很清楚,即“去行政化”,“撤司建中心”。长远计划是“撤去中心坐实协会”。然后感慨“很遗憾,因为一个特殊状况,伍绍祖不得不在2000年被调离。”
文章对伍绍祖以后16年体育总局工作基本持批判态度:“从2000年伍绍祖调离到2016年刘鹏离任,这十六年间,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陷入停滞状态,群体运动的推广也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国家体育总局系统的工作主流思路仍是金牌至上主义。”
经过以上铺垫,文章指出:“国家高层却越发意识到中国发展体育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现行的体育管理模式却束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为破解这种矛盾,过往一贯雷厉风行、敢于改革的苟仲文被推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掌门人位置上”。也就是苟局继承了伍局肇始,“国家高层”钦定的体育改革方向:体育产业化。
苟局的改革思路是:“充分放权,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让各个单项体育协会去主导体育项目的发展,从而加强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方向是市场化产业化:足篮球要“国退民进”,由“联赛公司负责联赛运营”;乒羽排等强项(优质资源)“向社会资源开放,引导社会专业人士来协助协会搞好联赛的发展”。鸡肋项目如 “举重、柔道、跆拳道这类,则在体育总局的扶持下全力提高国家队成绩”。
对于这次事件,文章意见是:“国乒虽好,却难遮掩国球运动发展的问题,乒超联赛不能崛起。总局全面推进协会实体化,乒协也不能置身事外。”。
文章写得义正辞严:“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中心工作,体育产业化是发展方向。以前除伍绍祖和苟局外都是用举国体制搞金牌挂帅,乒乓球就是典型。改革就是国退民进,让各体育协会社会化实体化,利用民间资源大力发展职业联赛,用职业联赛推动全民体育。国家投入少了,全民健身发展好了,竞技成绩会越来越好。
文章说得天花乱坠,可惜逻辑不通,事实不照!贫道虽然不是业内人士,但一直关注体育。这篇文章写的与贫道经验完全相反。
首先,并不存在伍绍祖反对金牌至上大搞全民健身,实际情况恰好相反:
1988年12月为什么伍绍祖调任国家体委主任?因为当年国家队“兵败汉城”,金牌数比上届少了一大半只有5块。调伍绍祖本来就是拿金牌来的。
而伍绍祖对此任务落实得很扎实:举办“城运会”,把城运会办成发现奥运后备人才的所谓“未来巨星的孵化器”。颁布了《奥运争光计划草案》,草案明确指出,改计划是“对我国竞技体育到本世纪末7年中的发展目标、规模、重点、质量及措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与控制,使竞技体育高效、快速、健康发展,夺取更大成绩,赢得更大荣誉,为实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服务。”该计划从任务、目标到实施原则上,全部围绕奥运金牌。扩大国家队队伍,增加弱项和未参赛项目的建设和投入。
虽然同时还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但是在资源分配上,伍主任显然是把奥运争光计划排在前面:全运会大量增加奥运项目,取消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如中国式摔跤等全部非奥运项目(除武术)。
把夺取最多的奥运金牌作为体育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必然在资源上挤占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的资源。全运会、城运会全部围绕奥运项目,各省体育局自然把培养奥运项目运动员作为重点。听到雅典奥运会上海体育官员因刘翔能否得金牌心急火燎、不停叨念“一块金牌也没有,怎么给上海人民交代”,还搞不清各级体育局的工作重点?
根本不存在伍主任上台前“中国夺得的奥运金牌越来越多,但全民身体素质却一度处于下降状态”的情况。这句话应该是描绘主任上台后情况:
奥运金牌伍主任上台前是5块(汉城),上台后三届奥运为16块(巴塞罗那)、16块(亚特兰大)、26块(悉尼)——越来越多。
再看全民健身: 教育部发布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显示,1985年至2005年:中国学生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在呈下降趋势。一般认为,改革后学生体重会有所改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985年男女生分别有29%和36%体重不足,但新世纪这个数分别为39%和36 %!正常体重学生减少,超胖体重大幅增加。同时青少年视力大幅下降:1985年视力不良率平均为34%,2005年初中生为60%,高中生76%,大学生高达83%。1995—2005年,学生身体素质中反应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反应爆发力素质的立定跳远成绩和反应力量素质的引体向上、斜身引体、仰卧起坐成绩,除速度素质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他素质均有明显下降。
青少年体质情况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财富,这5次调查基本反映出伍主任在任期间大量抛洒的这些财富。从此 “全民健身运动”变成了“老年健身运动”:街头上多了一些老年健身器械,早晨到晚到处是老年人在锻炼。工间操没有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都商业化了;原来非常热闹的,每年都组织的区、市级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很少见到了,更不要说曾经非常流行的拔河、踢毽子、登山、游泳比赛了。不依赖器械、场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在减少,大量网球场、高尔夫球场在建造。
实际上,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的改善是伍主任离职以后的事: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在全国实施了以“阳光体育”为核心的一系列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措施。教育部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监督:“从2008年至2010年,总体平均分别为73.77分、75.07分、74.29分;2008年至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等级分布比例整体合格率有所提高,分别是85.94%、86.73%、87.11%。特别是优良率提高明显,由2008年的52.80%增长到2009年、2010年的57.73%和56.24%。这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改善出现了转机,下降速度得到遏制。”
尤其可笑的是:文章专门提到八十年代末国家体改规划“有意将国家体委取消,转而把体育管理职能授予教育部,从而加大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力度。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通过斡旋让其收回成命,但他也就此开始强化对全民健身运动的扶持力度”。这段话如果配合上贫道前面的数据,说明由于伍主任八十年代末阻扰了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导致国民身体素质下降。
那么苟局关于体育发展的思路对不对呢?
假如这篇文章确实反映了苟局改革设想的话,贫道上一篇批评苟局“扁平化一刀切”有点不准确。贫道注意到:苟局的思路重点不是扁平化,而是体育产业化。文章有一句话很重要:“国家高层却越发意识到中国发展体育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现行的体育管理模式却束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以段话为引导会知道,扁平化只是用一个似是而非的“管理学术语”调整组织结构,换班子而已。苟局真正思路在公众号“政事儿News”(微信ID:zsenews,属《新京报》)的引用苟局原话说得很明白:
“改革是中国体育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现在体育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体制问题,是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严重碰撞阶段,计划跟市场没有完全处理好。当下我们没有别的路子可走,还是要走改革之路,把市场和计划平衡好”。
《要动》一文介绍的苟局改革设想清楚显示,苟局对体育领域的改革无非是这些年改革的老路子:以市场配置资源为标志的市场化,体育事业变体育产业。其实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今天,所谓市场化就是私有化;依靠社会力量和民间力量,就是依靠资本和老板的力量;事业机构产业化就是把原来国家实施和保障的全面福利的活动,当生意来做了。这一点从“教育事业”变成“教育产业”、“医疗卫生事业”变成“医疗产业”、文化事业、新闻事业、出版事业……几乎全部以前叫事业的都企业化(产业化)可以看出,这些事儿从此变成一种生意了。据说这种改革是按照世界通行的路子走的,或者说西方国家是这样做的。因此,体育也要这样走。
贫道搞不懂,包括很多人也不断质疑的是:如果说计划经济的效率没有市场经济高,但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业,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发展水平并不低。应该说自上世纪中期开始,是社会主义国家引领了全球在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事业领域的方向。
几千年来,教育、医疗、文化甚至体育一直都是私人的事,国家并不插手。但这些所谓“事业性质”的活动关乎普通人的基本福利。无论贵贱,人民在健康、生病、教育方面应该得到相对平均的社会关照。于是由苏联带头,出现了国家参与并列入财政支出的教育、医疗、全民健康、退休等公共制度的建立。教育、医疗、全民健康、养老这些本来以市场规则指导的“产业”,变成了财政买单的“事业”——这是二十世纪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化的一个不可获取的组成部分。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向着这个方向走的。如果说向着现代化的改动叫“改革”,那么教育、医疗、全民健康、养老等“由产业变成事业,叫改革”。而苟局这种把已经事业化的活动改回产业,叫“反改革”,叫倒退——这才是历史的逻辑!!
这篇文章开始部分也承认,改革前中国体育是“发展全民健身运动,这也是体育运动的真谛”。并认为是改革后全民健身运动减弱了。而且事实也说明,中国人尤其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是下降了。这十几年来流行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深化改革来解决”真的符合逻辑吗?而且能找到成功事例吗?
也许有人以为计划经济虽然注重了全民健身,但竞技体育搞不过西方国家。其实事实完全相反。
1952年的15届(苏联第一次参加)到1988年的24届总计8届奥运会(扣除1980年和1984年美国和苏联先后互相抵制的2届),苏联获得5次金牌第一,美国获得3次第一。前6届中,美国和苏联各三次,平分秋色。但从1976年的21届开始(扣除前面说的两届)都是苏联第一,民主德国第二,美国只排第三。也就是说,计划体制的体育路线不仅在增强人民体质方面是强项,就算夺取金牌也是强项。
《要动》一文全篇莫名其妙地把“举国体制”骂个狗血喷头,似乎是体育毒瘤,万恶之源。说乒乓球是举国体制的代表,罢免刘教头的大逻辑自然成立了。
瞎说嘛。举国体制是这些年才有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现行体育制度的概括。是指“用国家力量和资源围绕奥运项目组织训练和比赛以获得金牌”。举国体制不等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体育运动和径赛体制,而是伍主任为完成奥运金牌“保二挣一”(第一、二集团)设计的制度。而且,举国体制的主要实施内容,是动用国家资源在中国的奥运弱项、未开展刚开展项目,集中几个点快速提高水平和成绩。并不是对传统强项,比如乒羽排跳水举重等方面实施的制度。中国乒乓球能称霸世界,雄厚的乒乓球群众运动是基础,如同巴西、阿根廷的足球一样。是发育最正常的径赛体制。
英国在伦敦奥运前就研究并自称学习了中国的“举国体制”,所用方法正是贫道上面讲的。日本乒乓球学中国,难道不是贫道声明讲的吗?国乒国羽哪里还用国家集中资源搞嘛!
什么是指鹿为马,《要动》一文给你表演了。
最有意思的是。文章把苟局的“职业化”和“职业联赛”描绘为“全民健康”内容。在论证乒乓球需要改革的逻辑是:“国乒虽好,却难遮掩国球运动发展的问题,乒超联赛不能崛起。”也就是职业联赛搞好了,该项运动就搞好了。
如果问:中国产业化指标最高,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最多,职业联赛搞得最红火是哪个项目?中国人都会说是男子足球。第二呢?一定是CNBA。
但是,参与这两个项目的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数量,远远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水平。全国各地每年群众性比赛的场次,肯定低于改革开放前。而且,这两个项目的世界排名和亚洲排名以及世界和亚洲锦标赛成绩,都是职业化水平越高,职业联赛越红火,名次越低,成绩越差。这都是摆在眼前的数字,还用“揭秘”吗?
职业化与计划体制的体校体系肯定是冲突的。职业化队员有价格,体校队员零价格。这两个体系怎么衔接?而没有从小学到初高中的体校专项训练体系,中国能保持现有运动水平都难。以协会为中心,以社会资本为动力,以职业联赛为载体的体育模式,对政府花钱不挣钱的体校体系是排斥的。看到范可欣的上上级体校要交高额学费,哥哥退学修车供养妹妹的电视报道,就知道以后麻烦了。问问范志毅、刘翔、姚明上体校时交过钱没?
事业变产业,国退民进叫改革?中国在鼓励医院私有化,英国93%的医院是公立的,还要向欧盟大多数国家几乎全部公立的指标看齐。结果中国叫改革,英国叫“反改革”?英国日本敲锣打鼓要学中国的举国体制,中国把搞垮举国体制,中国叫改革,他们叫什么?!
前面介绍苟局对体育的设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无非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思路:靓女先嫁,把优质资源(乒乓球羽毛球)让渡给老板操纵,国家财政搞那些没油水的。二十年前国企搞得什么结果,大家不清楚么?中国人忘性真的就这么大么?真的是被人卖了还帮他数钱的水平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