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微信分别刊发文章——《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文章曝出了一个系列的令人惊心的当代大学生图片:
X
(哦,没睡觉的,原来是在低头看手机——本刊)
X
(终于见到梦醒的时候啦——本刊)
X
(收取高额费用的各大学,欢快地送出了一届届腹内草莽的大学生——本刊)
文章还列举出大学生的许多“罪状”并配以无奈的指责:
“上课时,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如此这般,就业时的失败怎能不比成功多?”
“上大学前填报志愿,你说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好吧,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同样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还有谁能认识你?”
“你说,你修了《思想修养》,但你根本就没听。你敢说,除了课堂上睡眠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提升外,在思想修养和道德品德方面,得到了应有的提升吗?”
“图书馆里没有你的人影,运动场上没有你的人影,公益场上更没有你的人影。你退化的不是肌肉,你退化的不是责任感,你退化的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找工作时,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大价值在于不可替代。责任心、吃苦精神、写作水平、做事能力、专业修养、操作技术、学问素养、人际处理,有哪一方面是你的看家本领?有哪一点是他人不可替代的?你不失业谁失业?”
这些“罪状”的根源在哪里文章没有说,但是却给大学生指明了努力学习的理由:
“有没有想过,当年那些不如你的人,也许有一天会超过你。”
不信?那我举个例子给你看:
“我们常常嘲笑”的“L同学本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校”“从刚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她就和图书馆紧密相连。总之,在学校里见到她的时候,不是在教室的前排,就是在图书馆。”后来,“L同学如愿考上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终于去了她想要的学校,过她想要的生活。再后来,硕士毕业,她找到了一份给应届生的special offer,刚入职年收入就有30万。”
呜呼,这就是《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的境界!它们用以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终极由头就四个字——“生存能力”,说白了就三个字——“能挣钱”,最终的、根本的就一个字——“钱”。
其实这代大学生除了“没听”“《思想修养》”,也根本不懂什么“生存能力”、“30万”之类,因此,以上的激励就显得那么苍白,甚至滑稽可笑。
除了家庭无力供养而陆续辍学的孩子,能上起学的,特别是能上好学校的,差不多都是有产、有权阶级的子孙,这些富贵子弟在国家“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清华学子”“哈佛女孩”等的谆谆教导下,从小就在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种种培训班的应试教育,什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什么“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什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统统作为“可恶的大道理”被抛进了垃圾堆,他们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为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而孜孜以求——文化课实在学不好的,还有艺术类、体育类院校作最后收揽呢。
所以,他们怎么能“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呢?所以,他们才在高考之后发疯般地撕毁手中的课本、作业本!
(本刊编辑部主任刘卫东摄于北京5号线地铁)
社会和家长的教育一直暗示:“只要上了大学就有出路,只要上了名牌大学,将来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挣大钱”,所以一走进大学的校门,这些失去了家长夜以继日的监督,而教授、讲师们又懒得管的孩子们,马上就沉迷进妙趣横生的各种“游戏,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又或者去光明正大地恋爱”……
从来不缺钱花的这群孩子怎么知道“挣钱”的含义呢?如果他们知道,那才真叫一个“怪”呢!
从不知辛苦为何物,也不知什么叫“责任”、什么叫“义务”,更不晓什么是“贡献”、什么是“光荣”的这群孩子,而“挣钱”的格局又太小,不能引起人生兴趣,难以支撑精神的需求,那么,他们凭什么要努力学习呢?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你们到底在骂谁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