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的演化与兑变
张志坤
年终岁末,各种各样的座谈会奇多,反对形式主义,有关“座谈会”方面的形式主义,就不能不挑出来说道说道。
座谈会大家都熟悉得很,笔者因为工作的关系,与之更如一日三餐般,经年累月,不知要开多少座谈会。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座谈会,笔者也说不上有什么巧可言,但感受总还相对丰富一些。窃以为,经过多年的演化与兑变,现如今的座谈会已远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个样子了。
本来,座谈会就是大家坐下来围绕一个议题进行讨论交谈,各抒己见,人人有份,这应该是座谈会的第一要义。但是,现在的座谈会可不是这个开法。
先说说“座”。 “座”者,座位之意也。但现如今并非随意可座,位次大有讲究,谁坐在哪里,怎样排序,其中学问甚大,容不得半点疏忽,非在其中侵润有年者不得其要领与缜密。
然后说说“谈”。这是座谈会的核心。但是谁能谈,谁不能谈,谈什么,谈多少,谁先谈,谁后谈,这里面几乎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越是高层座谈会,越要事先周密安排、妙到毫巅。甚至每个人的发言稿都要反复审核,须过关才行。没有安排谈的人,只管带着耳朵与巴掌就是了,耳朵管听,其实也可听可不听,但巴掌极其重要,因为需要鼓掌,关键的时候要鼓掌,这是态度问题,有的场合还要上升到政治态度的高度。
最后说说“会”。上述一系列安排的结果,座谈会就变成了一个严格按照既定遗传密码进行的程序了,从头至尾,一切按照既定的安排,不但发言者照既定的文本进行朗读,甚至连主持人也照样一字不差地朗读事先写好的主持词。
座谈会本来是各种会议形式中比较自由随便一点的会议,现如今居然演变发展到如此高层次、搞规格,简直非人之所料所能及。一个本来比较轻松的会议尚且如此,其它会议的“严肃”程度可想而知。
只是笔者有两点疑惑,始终不得其解:
其一,与其这般相关人物各自朗读一通,众人洗耳恭听,何不把稿子发出,让大家各自研读,这样既能免去参会者的奔走之劳,又能纾解城市交通之堵,还能节省许多汽油费,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耶?
其二,如果确需朗读,何不找年轻貌美、声音甜脆者代之,如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一般,参会者一定将因此聚精会神、听得十分仔细受用,免得有参会者心不在焉,往往玩一通手机了事。
所以,笔者以为,上述两点,是当下流行之各种座谈会所通行的瑕疵,很有据此加以改进提高的必要,果能如此改进,必将使其归于彻底地形式化、规范化,更可中规中矩、咸淡可口矣。是以提出上述建议,以就教于大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