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在报志愿的时候,现在一个最大的参考指标可能就是所谓大学排行榜了。严格说来,这个大学排行榜从某种意义上看,对于报志愿其实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最初,是网大搞出的一个排行榜。当时人们看了,觉得很新鲜。但是有一个问题马上就出来了,这就是在挑动一些高校之间的妒意和不满。凭什么它就排在我的前头,凭什么我就要排在后面,这样的问题不论是在所涉学校的领导层还是教师或者学生层,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当时还要对于搞出这个排行榜表示不满的吐槽与互撕。一时间看上去还挺热闹。不过,当时再热闹也不过就是个游戏。
后来,有个什么管理科学院的还真拿这个事当成了买卖。他们每年都搞出一个大学排行榜,弄得信誓旦旦,跟真事似的。结果有的高校绷不住了。他们觉得自己的名次应该往前提,可是现在却被排在了以前根本就不被他们看得上的学校的后面。于是这些高校的管理层坐不住了。他们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名次,就找到这个管理科学院的领导者,请他来给学校的教师和干部讲一讲,看看怎么能提高学校的名次。这种做法正中那位什么管理科学院领导者的下怀。让我来讲,太好了,这就是我忽悠的最好机会。我在这里一讲,那么其他高校知道了,也势必也要请我去讲。我这多转几趟,银子就都来了。这就不是达到了我的目的了吗?
越来越多的高校给这个什么管理科学院给套进去了。各个高校给这个管理科学院塞得钱越来越多,这个机构就越有本钱来全国到处忽悠。结果,这个排行榜居然被很多人当成一个官方的指标。
表面看上去,这个排行榜似乎挺像那么回子事似的。什么生源指标、师资指标、科研经费指标等等,然后再进行加权平均,故意搞出一套复杂的公式,让人看得眼晕,没有一个人能弄得明白这个排行榜指标是怎么出炉的。反正最后拿出来了,让人感觉这一定是一个权威的数字。其实,这不过就是一个数字游戏。有什么用?在我看来,除了跟小孩子排排队,吃果果之外,什么真的用处都没有。
但是,多年来,这一套忽悠确实让不少高校被套入彀中。某社科类大学,多年来为自己排行榜位置靠后表示不平,其校友也多加以指责,纷纷表示忿忿不平。可是有什么用呢?人家搞排行榜的根本不吃你这一套,你这回吐了回槽,下回还是有这些指标来排队。你再不高兴也没有什么用。估计后来,这个学校的相关人士也明白过来了,谁要为这个较真,谁就真是大傻子。反正后来没怎么听到那所高校校友们吐槽的声音了。估计那所高校的领导也不会再为排行榜的位置而焦虑和忧心了。
文革前,虽然高教部公布了全国重点院校的名单,但在当时,这只是很少的一些高校。所以大多数高校知道自己进不了这样的名单,也没太拿它当回事。当时高考报志愿,当然是要考虑考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也包括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不同高校中拿手专业的了解。虽然北京大学当时比北京外国语学院有名多了。但是,真要想学外语的,特别是想做口语翻译的,还是选择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的西语系和东语系也不错,只是更多倾向于语言学或者外国文学之类。如果单看现在的大学排行榜,这其中的差异怎么能看得出来?
我以为,现在高校的招生简章可能是为了公平起见,没有刻意宣传所谓排行榜的位置。但是考生、家长和老师会看排行榜。所以其中那种不可避免的误导就必然存在着。或者,现在由教育部与第三方非营利性机构联合推出对各个高校的评介,这可能会更为客观一些。但是,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物质成本。那么谁来提供这样的经费?这种推介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权威性有多高,多少都是个问题。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既然很多人都对这种排行榜感兴趣,一时半会也清除不掉。那么可以更换另一种思路,就是按照不同的指标列出不出的排行榜。不是在所有的排行榜中,北大、清华都一定排在首位。为了科学起见,可能要根据十多个指标来排行,这样会让人们看得眼花缭乱,但这样的混乱反而会让人们头脑更为清醒一些。总之,就是不要只让一种榜单来主宰人们的视野和心境。多几种榜单,总给人们多几种参考。那么那种唯一的排行榜也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或者似乎是有着绝对的权威。
总而言之,这种排行榜就是看着玩一玩,乐一乐而已,千万不要拿它当真。也不知道做这个排行榜的是不是拿各个高校当猴耍,反正怎么看都有点像。现在中国各高校之间的水平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在短时间内也不太可能得到迅速的改变。但是,这样的状态并不总是合理的,更不应该是长期的。如何科学地改变那些相对落后高校的状态,解决它们的具体问题,比做什么排行榜更有用得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