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通州书话(一)

金色年华 · 2009-01-23 · 来源:
抗击暴风雪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通州书话 (一)     

儿子在北京国贸上班,在通州买房安家。去年春天我就把自己的藏书匀给他们一部分,后来他到天津就把书取回来了,可是一直放在阳台。这次春节我们来京和他们团聚期间,我就打开了略带潮气的厚纸书箱,帮助他上架。再看这些已经离开我的存书,好像和即将分开的老友作最后的诀别,五味杂陈、浮想联翩。甚至使我回想到几十年前的心境和感受。沉浸之余我想何不做个记录,再加上三言五句随感,也许会凑成一两篇书话吧。于是开笔,时在戌子年正月初三下午两时半。  

      

《围困》[苏]恰科夫斯基  叶雯译   1984年第二次印刷  

这部五部六册长达一百六七十万字的长篇,我只读了不多的一部分。但是后来买到的同名影碟,弥补了我对作品整体上的了解。影片拍摄绵延了多年,但是在苏联解体前拍完。全片保持了诸如《莫斯科保卫战》一类的卫国战争大片的基调和气势,对斯大林的刻画也比较写实。当然朱可夫依然是战无不胜的大英雄,而这也许就是事实。但是我这次集中点却落在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另一位领导者日丹诺夫身上,就是在朱可夫由于战局的不断发展和特殊能力总是穿梭于各条战线的时候,唯有他却一直在这里和千百万个列宁格勒儿女坚守着、对抗者,直到反攻的日子。当然使他知名于世更在于他后来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身份,人们把它当成教条主义者和斯大林在文艺界的代言人,后来就是在中国也大受批判。但是作为保卫战中坚持始终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不也是一位坚韧顽强的抗敌英雄吗?至少,《围困》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基督山恩仇记》  [法]大仲马  蒋学模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最早听说这部书是1974年在天津市工业学大庆展览会的筹备时期,一个同为搞美工的朋友说,陈毅在去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会议时在飞机上就读这本书,后来听说江青对这部书也很推崇。  

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三四年后我就得到了这部百万字的文学名著,而售价呢?仅仅4元。这如今看来几乎是人难以置信的价格。有意思的是这部书至今还有一个硬纸套盒,显示出我购买时对它的珍重。这是我在罐头厂里当磨工时自己做的,并不手巧的我用瓦楞纸做起来费劲不小。记得做套的书起码还有一套四册的精装本,它是罗曼·罗兰代表作《约翰.克里斯朵夫》。  

《红屋骑士》[法]  大仲马   罗玉 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三个火枪手》 [法]大仲马   李青崖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自己类似的作品还留了一部《黑郁金香》。  

《三仲马》[法]莫鲁阿   李桅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多数这样翻译)关于仲马父子三代人的传记。最难忘得似乎是一则轶闻:小仲马的一部剧作一炮打响,他高兴得给父亲报信,提到了自己的成功如同父亲的作品成功一样,大仲马回信做出了经典性的回答——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儿子!可遗憾的是如今我在印证这个例子时没在此书里找到出处——难道是在别处看到的这个故事?  

《瞬间》[俄]邦达列夫   王子英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自己留下了一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邦达列夫是著名的军事作家,可这本书确是他的随笔、杂感、速写、故事的结集。它比一般的散文更灵活更随意,有时候记下的只是一股念头和思绪,感觉的片断和随想,因此也更真实更有趣。此书和《契诃夫手记》有些类似,那部书里还有一些题材的最初念头和某些闪过的句子。我很喜欢这类书。而且在至今无法找到写博客的好方式时,一直把这类书当作参考。可惜得是这些书也还需要细看——可是转念一想,多看看博友们的文字不也是最好的学习吗?于是我又觉得释然了。  

《凯旋门》[德]雷马克   高长荣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同一的代表作我还存有《西线无战事》和《里斯本之夜》。而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十几万字的《西线无战事》则成了二十世纪的经典。理由是“喊出了那一代被耽误的人们的心声”。我在写作自传性作品时曾参考过它,但是没有被震撼的感觉。倒是另一个表现二战的德国剧本《大墙外面》使我感到毛骨悚然,发表在《外国文艺》上,可惜记不清了。  

《妇女乐园》[法]左拉  侍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文革中读过此书,大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由于听说它是自然主义作家左拉的代表作,在阅读时就总有一个搜寻和发现“自然主义”的心理。可是直到看完整个故事,既没有感到特殊的新奇也没有意外的不畅,阅读感觉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比如巴尔扎克)差不多,读左拉的《娜娜》感觉也大抵如此。当然个人风格是另一回事。由此的结论是:什么作品,还是先靠自己阅读和感觉。别人的评介只是一个参考。  

由于左拉和印象派画家的关系密切,对他就觉得很亲切。见过马奈给他的画像,还听说他认为后来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是“笨伯”,并因而断绝了关系。当然使左拉最负盛名的还是他为受到冤屈的犹太军官德雷弗斯的辩护《我控诉……》,它是知识分子社会良心的标本。  

《邦斯舅舅》[法]巴尔扎克  傅雷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是从一部电影中得到它的梗概的,感觉很不错。  

《里昂的婚礼》[奥]斯特凡·茨威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热爱生命》                    

《变形记》  

《无所不知的先生》  

这四种书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佳作丛书”第二辑中的作品,一共10种,内容是世界现当代著名小说,现在看来都是精粹,而且每册的定价不过1元左右。不知当时为什么没有买全——是选择还是一时买不到?20年前的事情也说不太清了——但是稍微介绍一下已有的这些,就会感到非常可惜。  

《变形记》一书是德语文学作品选。不仅包括西方现代派奠基人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而且还有德国自然主义大师霍普特曼的《道口工梯尔》和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亨利希·曼的《童年》。我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从一位社科院研究生那里的了解到格利高尔一夜间变成大甲虫的怪异故事。可是后来结合自身经历,想到一个人蒙难后的种种际遇,理解到变形是一种隐喻。而且是一个惟妙惟肖的借喻。  

《里昂的婚礼》对我比较好理解,因为它的故事来自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这也是一对年轻人的“刑场上的婚礼”,区别在于男主人公却是来自保王党阵营,和他一起经过特殊的婚礼而走向刑场的是他勇敢的未婚妻。对于敌对阵营普通士兵甚至还扩大到整个里昂市民的杀戮,是有着特派员身份的革命阵营内部的投机分子富歇和科洛—德布瓦们的“杰作”,然而这些蛀虫却在后来把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推到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身上,从而策动了反动的“热月政变”并杀害了罗伯斯庇尔和他的战友。历史的不公正在于,也有不少人把恐怖的责任也都加在罗伯斯庇尔这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头上。——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再说说茨威格。这个细腻敏锐、才华横溢的作家,一接触就使我感到了震撼。他的《夜色朦胧》——一个不是很著名的短篇,却促使我第一次夜里起来写出了文学读书笔记,而这又导致了我中年写作的开始。回顾起来,真是百感交集!  

《热爱生命》包括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麦琪的礼物》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以及著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名篇《热爱生命》和《墨西哥人》。  

《无所不知的先生》是英国作家的名篇。有康拉德和毛姆的作品。还有一篇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它使我突然想起来马三立老先生的段子《从明天做起》,其中提到“你有《钦差大臣》,我有跳梁小丑;你有《苹果树》,我有《樱桃园》!”——无论是否自己编写,其接受世界文化的程度在相声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其中包括众多的后来者们。  

《战争与回忆》(1-4册)[美]赫尔曼·沃克  方平等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这部美国观点的历史传奇,我起码买了三部,还有一部忘了送给哪个书友。它是已经赫赫有名的《战争风云》的续篇。这部112.2万字的长篇当时定价只是4.1元。  

由于有书,我至今看得不多。只是记得后来电视台好像播放过同名的电视剧,我感到是一部巨片,场面极其恢宏,而且成百上千人的“尸体”真实的使你毛骨悚然。可是其名声无论如何也无法和《辛德勒的名单》相比。  

《莫伯桑中短篇小说选》 李青崖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年版  

文革中这部书在有的地方是被作为“黄色书籍”追查的,而且影响到后来。前些年一位先在市委后在出版部门工作的朋友就提到过,曾经因为看这部书被主管领导发现遭到批评,领导说你怎么还看这样的书呢?不知他后来离开原单位是否和此事有关,如今那位领导已经成为大省的一把手。  

我后来又买到了《莫伯桑中短篇小说全集》,精装四册,也是李青崖翻译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属于自己的珍藏书。  

还记得一个和有关的悲凉故事,就是莫伯桑成名之后遇到一个对她非常崇拜、非常理解的女工,把他的作品几乎倒背如流。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交往没有继续下去,而后来这痴情的女子竟然自尽离世。再后来这位天才作家也神经错乱。  

《绿蒂在魏玛》[德]托马斯·曼  侯浚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我自己留了一套另一个版本的。此外还有托马斯·曼的代表作《魔山》,和他的短篇小说选,其中有一篇《威尼斯之死》被拍成了电影。在电视上播放时感到蓝幽幽的画面优美异常,于是想到告诉一位画家朋友.然而这时电话铃响了,原来正是那位画家打来的,也是要我看这部片子。事后回想这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心灵感应吧。  

《天才》[美]德莱赛  主万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二次印刷  

文革前就听说过,但是买了以后也一直没看。内容提要写道,这是一个美国天才画家,在垄断资本的引诱和逼迫下,一天天堕落下去的故事。  

《红与黑》[法]司汤达   罗玉 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我留下了一个新的版本,大概是郭宏安译的。此书最后玛特尔捧起并亲吻着于连的头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后来写《戴晴印象》的时候,也写出“她穿越了几十年的历史和几千里风沙,来到了那个没有一点绿意的小镇。找到并捧起了那个落下的头颅,擦干了头上的泥土和污垢。这两个中国知识分子:戴晴和王实味。”这个来源于《红与黑》的意象。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新年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 1
  • 2
  •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全)
  • 一师毛泽东要为天下奇
好物推荐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再说掩耳盗铃
  2. 湖北石锋|让“个人崇拜"论见鬼去吧!
  3. 评上海富二代用豪车扬我国威:豪车统治着富人和穷人
  4. 彭胜玉:公安部定性电诈存在严重问题,本质是恐怖组织有组织绑架贩卖囚禁中国人口,强烈建议移交中国军方解决
  5. 简评苏俄知识分子的厄运
  6. 东南亚的宿命
  7. “鲜衣怒马少年郎,谁人不识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废除和农村生育率下降
  9. 焦虑富人走了没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来
  10. 把统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还是坏?
  1.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2.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3.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5.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6.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7. 到底谁“封建”?
  8.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9.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10.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 元龙:不换思想就换人?贪官频出乱乾坤!
  2.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3.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4.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6.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我们还等什么?
  9.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资格这样发问!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4.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红色旅游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