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功彪史册的战略运筹——《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评价
夏征难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同当时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全面较量,也是中美双方经济力量和武器装备优劣对比悬殊的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而且也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提到抗美援朝战争,就不能不提及这场战争中国的最高决策者——毛泽东。由徐焰撰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一书,正是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根据大量尘封已久的档案资料,真实记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理论与实践,从中不仅可以温故知新,领略毛泽东超凡的胆略、气魄和智慧,而且可以鉴往警今,获取破解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难题的法宝和不竭源泉。书中展示了如下一些主线:
生动反映毛泽东平生最难做出的出兵抗美援朝决策的曲折过程
这是展现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高屋建瓴、果敢决策的颇为浓重的一笔。在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尚处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之际,敢于用兵跨出国门与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较量,实乃曾被国际史学界叹为惊人之举并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伟大战略决策。该书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告诉人们,毛泽东做出这样的重大决策十分不易,从中折射出毛泽东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据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回忆说,出兵朝鲜的决心,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做出的决策之一。从1950年10月1日中央开始讨论是否出兵,到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这18个昼夜毛泽东苦苦思虑,经常日夜难眠。并且,这个决心也经历了一个反复思考、曲折变化的过程。起初,在中央集体讨论时,多数人主张暂不出兵。毛泽东则积极主张出兵,其理由既包括对朝鲜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更主要的是着眼于世界全局。他强调说,我们可以提出几十条、几百条甚至几千条顾虑,这些顾虑都是揣测可能发生的。但这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或者应该忍受的困难,也是我们为着争取这个伟大胜利应该付出的代价。他认为,我们急需和平建设,可以写出百条千条理由,但是对朝鲜问题“不能置之不理”。否则,美帝得寸进尺,将三把尖刀插在中国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毛泽东入朝参战的决策,也体现了对国际战略形势的深刻洞察:当时美国综合国力虽强,但战略重点却在欧洲,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亚洲只是其侧翼,我国综合国力虽弱,但集中力量攻其一个侧翼,既有获胜希望又有可能限制战争规模。然而,在中国出兵朝鲜的关口,斯大林在空中掩护的问题上又一次退缩,由原来需要两个月转场准备期改为不能过鸭绿江。鉴于中国入朝部队将完全没有空中掩护,毛泽东又不得不暂缓下达入朝命令,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出兵问题。直至过江的前一天,毛泽东才最后下定决心,我们不论有多大困难,志愿军渡江援朝不能再变。对此,聂荣臻曾回忆说:当时,“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们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心血”。历史证明,毛泽东决心出兵抗美援朝,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战略家的雄才大略,既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又展示出爱国主义精神指导下保家卫国的胆略和气魄,同时也打出了国威军威,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此有了重大改变。
展示毛泽东以创新的运动战指导实施战略反攻的战略运筹
入朝参战后,面对拥有世界上最先进装备的强敌,装备低劣的中国志愿军“能不能打”的问题又成为有着丰富国内战场经验的毛泽东所面临的全新课题。从1950年10月下旬至12月间,毛泽东将主要精力都用于指导朝鲜战场的作战,有时一天就要起草几份电报,工作十分紧张。据他的机要秘书回忆,曾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毛泽东就在床上办公和吃饭,睡眠极少。起初,毛泽东曾设想建立防御阵地,使志愿军站住脚之后再谈攻击问题。然而,当发现战场实际情况与预想的不同后,毛泽东又立即确定在运动中歼灭冒进之敌,即迅速改变防御计划,确定实行运动战的方针,并要求志愿军“在稳当可行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在遭遇战中以突袭取胜,达到了毛泽东提出的“利用敌人完全没料到的突然性”的要求。在第二次战役中,毛泽东采取国内战争中诱敌深入的部署,充分发挥机动灵活、善于夜战和分割穿插等传统战法,大胆迂回取得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第三次战役中,根据毛泽东反对“速胜”,战争要做长期打算等批示精神,志愿军乘胜打过三八线,取得了有很大政治影响的胜利。在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根据战场局势转入机动防御,毛泽东进一步提出要准备用几年时间,消耗美军几十万人,使其知难而退的战略考虑。在第五次战役中,毛泽东根据此役未取得预期战略设想的结果,总结战争经验,提出了打小歼灭战等新的作战方针。该书通过大量史料,多侧面反映了毛泽东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本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作战指导方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避敌之长击敌之短,既发扬传统,又根据敌之变化不断改进战法,使我军的传统战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尤其体现了在敌我实力对比悬殊的新的战争实践中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展现毛泽东以前所未有的阵地战指导实施战略防御的战略运筹
第五次战役后,交战双方转入战略防御。在粉碎敌人的“秋季攻势”后,毛泽东又确定了以阵地坚守作战实行战略防御的决心。并提出,作战方式由过去以歼灭战为主,变为歼灭战、击溃战和消耗战并用。由于在朝鲜战场上同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作战,不仅达成歼灭战十分困难,而且也难以靠歼灭战获得人力物力的补充。在这种情况下,打一些对全局有利的击溃战。消耗战,既可大量杀伤敌人,也可促使敌人厌战。为实施毛泽东、中央军委确定的“采取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志愿军创造了“挖洞子”的坑道战,创造了局部战术反击、冷枪冷炮运动和阵地反击等作战形式,不仅解决了“能不能守”的问题,还逐步打破了美军的阵地。实践证明,中国军队可以同世界上装备水平最高的美军打阵地战,并能战而胜之。对此,曾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的戴逊评价说:“灵活性对于毛来说,就是根据情况正确地改变战术和手段,这一点他在朝鲜做得很出色。改变了某些既往观念和行动方法,打了他一生中竭力避免的阵地战。”的确,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了前所未有的阵地战,而毛泽东对阵地战的指导更成为其军事生涯的重要篇章。
弹指一挥间,转眼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已有50多个春秋。但一代伟人毛泽东冒着极大风险毅然做出出兵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的宏大气魄及其战胜强敌的高超谋略艺术,至今仍使其对手敬畏和佩服。据悉,在美国、日本等国的军事院校中,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一直被作为参考书。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第44任院长罗伯特•斯格尔思在论及美国未来战争的理论时曾告诫说,美国人不应忘记,“按照毛泽东思想创立的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成功地阻止了、有时还打败了西方火力强大的军队”。尽管军事领域的变革日新月异,并且随着现代高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将不断发生变化,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一切从战争实际出发,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等一些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战胜强敌的法宝。诚如《毛泽东与抗美援场战争》一书在后记中所说,如果抛弃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人民军队的传统而只知拾人牙慧,就会如同当年毛泽东批评的“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一样,走上“言必称西点”、奉外国的军事学说为神明的歧路,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又势必永远受制于人。而作为根植于中国土地上并有着鲜明特色的人民军队来说,只有深入研究毛泽东指挥的新中国的军队如何以劣胜优,并以过去战争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极为丰富的实践为参照值,才能把握中国特色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规律,预测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过程及趋势,进而蔑视强敌并战而胜之。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第5期《当代中国史研究》)
注:本书定价45.00元,书社有售。 >>欲知详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