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与《苦难辉煌》
肖永革
我们的精神是什么?
在深圳赤湾西面有一个伶仃洋。南宋末年,身为南宋丞相的文天祥于广东一带被元军所俘。当载着他的军舰驶经伶仃洋时,他便作了那首令中国人荡气回肠的《过伶仃洋》,以表其坚毅不屈、势不投降的心志。
我一直在想,当时,国破家亡、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在文天祥的心里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样坚毅和执著?
在深圳赤湾村有一个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寝--宋少帝陵。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进攻崖山,宋军大败于海上。3月19日,陆秀夫特意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
我也一直在想,当时,在陆秀夫的心里,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视死如归、坚守着一个臣子的气节?
我想,在文天祥、陆秀夫的心中一定有一种精神,能够抗拒比死亡还可怕的力量,能够抵挡比高官厚禄还要强大的诱惑,能够在数千年来驱使无数中国人百死而无悔、前赴后继地追求和坚守着内心的价值观和信念。那种精神,越是苦难卓绝的时代,越显得弥足珍贵;越是迷茫动摇的时刻,越感到迫切的需要。那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
那种精神,向上求索,是不是有源头?向下追问,是不是有传承?
最近阅读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让我再次对这个问题引起思考。
不仅书中描写的民国初期到西安事变这段历史中我们的民族充满了苦难,其实,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满了苦难,洪水滔天的舜帝时代、哀鸿遍野的春秋战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动辄全城遭屠、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堤、无数次的外族入侵、无数次的..... 还有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唐山大地震、非典肆虐……每次看到历史的那个瞬间,总让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充满辛酸。
但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也充满了与苦难艰苦卓绝的抗争,从远古时期执著追日的夸父到子孙万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愚公移山;从周游列国传道处处失败而不悔的孔子到独守荒漠、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从到历经重重磨难取回真经的玄奘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从“先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 “铁肩担道义”慷慨赴难的谭嗣同;从临危赴难的鉴湖女侠秋瑾到别赋感人凄恻《与妻书》的林觉民;从经历艰苦卓绝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到苦守贫寒、拒绝已是国民党官僚也是当年北大学人罗家伦、傅斯年、朱家骅送钱接济的陈独秀……
从古到今,这些生生不息、一个个用生命和热血凝练成的精神特质究竟是什么?
就是坚毅、执著和牺牲。
坚毅是什么?就是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执著是什么?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并且一定是坚持一个人突破生理与心理极限而很难做到的一件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牺牲是什么?就是舍弃、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
这就是中国精神。
那么,到底坚毅于什么?执著于什么?牺牲于什么?到底为了什么,值得古往今来这么多仁人志士这么坚毅、这么执著?到底是什么,能够折服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甘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信仰的力量
是信仰—— 一个有信仰的人比一万个没有信仰的人更有力量。这就是“物质不灭,精神永存,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的源动力。
相比较而言,佛教徒执著于 “六度”、“四摄”是为了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彼岸,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基督教信徒执著的是洗礼每一个人的原罪、为了在末日大审判不要下地狱;伊斯兰信徒执著的是通过行善,当世界有一天终将毁灭后,复生日将被复活而进入天堂;所以连绵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贵族与骑士们执著的是封地、农民们执著的是财富;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执著的是东方印度的香料、中国的黄金;瓦特、珍妮、卡尔奔驰执著的是技术与产业扩大化生产;美国的西部拓荒和淘金热执著的是土地与财富……整个世界执著的从来都是个人而不是现实的世界和人类,只有中国人的精神中从古至今贯穿着“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是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只有中国人把“治国平天下”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信仰。
几千年来,从晚周叔孙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说到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顾炎武的“明道救世”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天下一直就是世界,就是人类。
我们的先辈从无数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与苦难中探索着拯救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和真理,坚守着“铁肩担道义”的使命。这种为了信仰而坚毅、执著和甘于牺牲的精神,一直是我们整个社会和历史倡导的主流意识,贯穿在我们祖祖辈辈的价值观中,融化在我们民族延续的血脉里,成为我们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的火种,让我们这个民族历经无数的灾难和苦难而没有倒下、没有衰亡、没有被同化、没有失去自强、自立的方向。
历史演进到满清灭亡、日本昭和集团企图征服中国、苏俄企图遥控中国、各种救国理念纷繁杂物、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执著于信仰的不灭精神,在《苦难辉煌》再一次得到传承和弘扬。无数的民族革命的先行者和先锋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探索着拯救我们这个民族于苦难的真理,而且,“疾风知劲草”,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是看不见希望和未来的时候,越能显现这种执著于信仰的力量和这种精神的伟大。
1927年4.12大屠杀后,国内一片白色恐怖,共产党血流成河,无数优秀的共产党早期创建者和干部都牺牲了,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恽代英、萧楚女、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 很多共产党干部和党员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党内出现了大批脱党者,或者叛徒,如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中央特科的顾顺章、中央上海局负责人李竹声、盛忠亮……..
但是,总有人选择执著。
在最黑暗的时候,在众多人脱党、叛党,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时候,本来功成名就、可以享受高官厚禄的朱德走遍法国、德国、苏联追寻着共产党的足迹要求加入;本来可以安心在国民党队伍里升官发财的陈毅,从汉口出发,一路披星戴月冒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跑步追赶着南昌起义的部队加入革命的洪流……他们到底为了什么?今天多少人可以这样放弃自己优越的物质条件,在别人对信仰失去信心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执著追求?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队伍大部分牺牲或被打散,少部分败退到天心纡,部队没有粮食、伤员没有医药,士兵没有衣服穿着草鞋,疾病流行,所有师以上党的领导人都已离队,只有一个团政治指导员陈毅。一些师团长如周士第、黄浩声离队,很多营长、连长结伙走,林彪也建议散伙去上海另搞,很多人都对未来和前途充满的迷茫和,思想一片混乱,队伍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这些革命残留的火种眼看就要熄灭。这个关键时刻朱德站出来,鼓励大家:“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铿锵有力的话语激起了大家的激情和信心。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朱德在这个艰难的时刻能够这么坚定和执著?
是信仰。
1928年9月,红五军减员一千多人,张荣生、李力英等骨干牺牲,陈鹏飞告辞还家,四大队长陈玉华带队伍逃之夭夭,甚至一大大队长雷振辉袭击彭德怀。这个时刻,彭德怀心中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镇定自如地说出:“干革命就不能怕苦,也不能怕流血牺牲,就是剩下我一个人,爬山越岭也要走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彭德怀这么执著?
是信仰。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中国共产党遭遇第二次嬗变高峰,又一大批党员叛变或离队:闽北分区司令员李德胜、瑞金红军邮寄司令部政委杨世珠,湘赣省委书记陈洪时,包括一大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张国涛……但却有一部分人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即使被捕牺牲也坚贞不屈,如方志敏,在监狱中依然从容写就激励后来者的《可爱的中国》和《清贫》,如刘志坚,在狱中写下著名的《带镣行》和长诗《移狱》,如瞿秋白,在关押期间写下了表达心志的《多余的话》……到底是什么力量,驱动中国共产党人这么坚毅和执著,为了真理,面对牺牲,不惜以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的呐喊坚守执著?
也是信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无数苦难终于找到自己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以无数鲜活的生命和可歌可泣的群体执著与牺牲,催生了无坚不摧的伟大精神力量,铸就了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从而书写了带领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奇迹。
教训的现实意义
为了在苦难中探索和坚守救国救民的信仰,民族革命的先行者们为之付出了无数烈士的鲜血和生命,也换来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自欧仁·鲍狄埃1871年所作,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谱曲的《国际歌》)。
正如《苦难辉煌》所述,苏维埃中国总面积1348180平方公里、仅固定的苏区面积就有681255平方公里,比法国大19.1%,比德国大31.3%,比日本大54.15%,人口5600万,正规部队35万多,非正规武装60万人,但从第五次围剿到湘江突围、到遵义,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太上皇奥拓·布劳恩和李德把红军一步步带向危亡,根据地一片片丢失,不得不长征,一方面军出发时8万6千人,到延安只剩下7200人。
共产国际推行的“城市中心论”革命模式把中国共产党引领得越来越弱小,自称“100%布尔什维克”的王明推行的左倾路线使苏区红军损失90%,根据地损失100%。因为他的心中只有共产国际而没有中国,他被自己的祖国遗忘,也被共产国际遗忘。
而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这份苦难与血的教训中问一问:为什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权的陈独秀,在下台后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革命应由中国人自己来领导”?为什么抛弃了苏联“城市中心论”的共产党人,在无数次的失利后选择了被共产国际和博古蔑视的“山沟里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取得了全国政权?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是先建立政权,再夺取政权的?为什么不是列宁?不是胡志明?不是卡斯特罗?不是切格瓦拉?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能?为什么中国能?
1936年到达延安的李德对埃德加斯诺承认,西方的作战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总是行得通的,必须由中国人的心理和传统,由中国军经验的特点来决定在一定情况下采取什么主要战术,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他们本国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曾给中国革命以巨大影响的鲍罗廷回到苏联后反对当局对中国的看法,后来也打破沉默说:“中国人不是节节胜利吗?他们的理论不可能都是错的。”
这些经过血与火凝练的教训与经验都说明了什么?
千年前的我们的祖先似乎早已将其中的奥秘点破:“橘生南为橘,橘生北为枳。”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到了中国就要本土化;为什么满清可以征服这片土地,却要被这里的文化同化;为什么抛弃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中国,选择了邓小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贫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苦难到辉煌的事实再次说明,滋养了五千年中华民族的这片土地,只有中国人最热爱;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最熟悉、最有发言权;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有靠中国人自己。
这是我们应该汲取的传世价值。
而进一步我们要追问和思考的是,从苦难到辉煌---这也是这个民族的困局和问题所在,正如国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什么总是陷入最危险的境地中,为什么总是在陷入最危险的境地的时候,才“被迫发出最后的呼声”?如何走向没有那么多自然和人为苦难的天地,实现真正的现代转型和可持续的辉煌,这才是中国的正途。而从暴力革命到现代管理,现代社会的组织单元--公司不正好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实验田吗?而“公司的力量”不就是因为经济社会的现代管理再次得到最集中的实现吗?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不仅要问:我们为此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信仰?我们的精神是什么?我们还需不需要坚毅、执著和牺牲精神?
为了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的管理思想,但是,为什么金融危机来临,柳传志对中国人讲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就可以,对国外的职业经理人讲这个他们就觉得不可理解?一样的流水线,一样的流程、一样的零配件,中国人和外国人出来的产品为什么品质不一样?为什么张瑞敏说中国引进的MBA水土不服,因为案例大部分是国外案例,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因此倡导做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我们到底缺什么?怎样发现和总结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模式?没有适合中国人的管理,中国的企业该走向何方?
偌大的管理领域,也同样存在着很多人的迷茫、很多人的失望、很多人的不自信……
在这个时刻,我们更希望、也应该探索和找到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方法论,让它帮助和引领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管理成功。我们也知道,这一过程充满了孤独、艰苦和漫长,没有坚毅、执著和牺牲精神不可能成功。
但我们相信,在中国,总有一批人,甘愿做铺路石、甘愿付出、甘愿披荆斩棘去做探路者。他们已经把探索中国管理模式作为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把坚毅、执著作为精神指引和方法论,把中国管理的崛起作为信仰,作为一生的终极目标。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千百年来中国人传承的精神依然激情澎湃,因此,我们坚信:中国管理的探索将成为这个民族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路标,沿此或将使我们这个民族通向新的境界;同时我们坚信,中国管理的未来也一定会辉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