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到今天已经160多年了。今天的时代,比起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工业资本主义到“晚期”、“消费主义”、“后工业”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后工业时代——文化、通讯技术和服务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得物质财富也极大丰富了,今天的贫困似乎也与原来意义上的贫困有了很大的不同,等等。这些问题,鲜活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使人们不得不面对它,不得不认识它。马克思主义者又该怎么认识当今的世界呢?马克思的时代难道过去了吗?
英国的特里•伊格尔顿教授的新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梳理了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十个问题,并作了“申辩”式的解说,这些解说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学院式的坐而论道,而是根据当今时代的变化,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作出的,说明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其强烈的时代感、明了易懂的语言给了我们新的启发。仅谈一下伊格尔顿教授有关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面对今天大大变化了的资本主义,马克思的思想是否就失去价值了呢?认为,“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本人是十分清楚资本主义在不断发展变化这样一个事实的。资本主义不同历史阶段的划分更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帝国资本主义等等。既然马克思早已洞察了资本主义不断变化的本质,最近几十年中资本主义的形态变化又怎能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呢?”“巨大的财富和权力分配差距,帝国主义战争,得寸进尺的剥削,压迫性越来越强的国家……所有这些可以用来概括当今世界现状的重大问题,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两百年来一直不断思考并着力解决的,有人甚至会指望马克思主义可以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带来一些启示。”资本主义的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多数批判时至今日仍有其道理。”坚信:“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今天的物质财富,较之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丰富多了,但是,“它在全面满足人类需求方面做得并不比之前的制度更出色”,指出:“就像马克思曾经预言过的那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财富分配不均已经大大加深。今天,一位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穷困的墨西哥人收入的总和。”资本主义创造的财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惊人的,现在资源匮乏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主义的‘杰作’”。从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并以当代的事实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推翻资本主义的主体,然而,从20世纪初以来,就出现了体力劳动趋于减少,白领工作趋于扩展的趋势,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的制度经历了至关重要的变革,传统的工业制造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否像西方一些人所认为的,“工人阶级已经消亡”了呢?起码是工人阶级的数量减少了呢?
指出:“马克思本人并不认为,只有体力劳动者才算工人阶级。比如,他在《资本论》中,把商业工人和产业工人置于同等位置,……工人阶级包括所有被迫向资本出售劳力,在压迫性制度下苦苦挣扎,几乎完全没有能力改变自身劳动条件的人。”现今的世界确实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确实带来了一些显著变化。但我们也看到这种转变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基本性质。恰恰相反,这些变化大多扩大和巩固了这种基本性质。”也就是说,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这些变化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消亡,认为“阶级的问题不过是工厂主穿着长礼服而工人穿着连裤工作服”是“非常愚蠢的观点”。
关于无产阶级的组成,认为,除产业工人外,还包括白领工人阶级,“后者包括大量没有任何自主权或权力的技术工、文员和行政人员”。至于中产阶级,认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被无产阶级化”。工人阶级在世界人口中占有很大的份额。还指出,我们不要忘记“世上巨大的贫民窟人口”,他们往往漂移于生产过程的内外,一般工作在低工资、不需要熟练技术、也未受保护的临时性服务业,没有劳动合同、享受不到劳工权利、不具备议价能力,“这一群体包括小贩、娼妓、制衣工人、童工、人力车夫、家庭佣人和小买卖经营者”。
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的分析,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是有帮助的,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依然是认识当今世界的科学思想武器。
综观全书,对西方流行的十个观点的“申辩”式的解说,紧扣当今时代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任何学院式的故弄玄虚,这是很可贵的文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尽管的有些看法,我们不见得认同,但毕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值得一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