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3—194)中马克思写道:
“如果能用1/2小时而不是1小时生产出5磅棉纱(由6.667磅棉花纺成),那么,在半小时结束时得到的使用价值,就同另外一种情况下在一小时结束时得到的一样。也就是说,得到同质同量的使用价值,即得到一定质的5磅棉纱。这种劳动就它是具体劳动、纺纱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活动来说,它在半小时内完成的工作同以前一小时所完成的一样多,创造出同样多的使用价值。尽管纺纱劳动延续的时间在一种场合比另一种场合长一倍,但是,它作为纺纱劳动在这两种场合所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如果它本身是使用价值,是劳动,也就是说,是创造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那么,它为了创造这个使用价值所必须持续的必要时间就是完全无关紧要的;无论纺成5磅棉纱需要1小时还是半小时,都是完全无关紧要的。反过来说,它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就越具有生产性和有用性。但是,它追加的、创造的价值,则完全要由它延续的时间来计量。纺纱劳动在一小时内追加的价值比1/2小时内追加的价值大一倍,在2小时内追加的价值比一小时内追加的价值大一倍。纺纱劳动追加的价值是由它自身的延续时间来计量的,而作为价值,产品无非是一定的一般劳动时间的物化,而不是这种特殊劳动即纺纱劳动的产品,或者说,纺纱劳动只有在它是一般劳动,并且它的持续时间是一般劳动时间的情况下,它才会被考察。”有人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有用性增加了,于是在同一劳动时间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即所谓的“成正比”,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清楚地指出,那种有用劳动仍然是具体劳动,并不是一般劳动。“成正比”不能成立。
在《第一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3—194)中马克思写道:“有一些雇佣劳动形式会产生一种假象,似乎工人出卖的不是他的劳动能力,而是他的已经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本身。例如计件工资就是这样。但是这[II—58]不过是计量劳动时间和监督劳动(仅支付必要劳动)的另一种形式。”这说明从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的差距中可以测算中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如果存在的话)应当得到多少报酬。这是可以算到资本家头上的劳动报酬,前提是他亲自管理企业,否则只能算是他的监工们可以得到的劳动报酬,超过这个报酬的部分都是剥削收入。
在《第一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3—194)中马克思写道:“如果一切资本都是价值,那么,价值本身还不是资本。所以,经济学家不得不又重新回到劳动过程中资本的物质形态上。既然劳动过程本身表现为资本的生产过程并隶属于资本,所以,根据被确定的是劳动过程的哪一个特殊方面(这个劳动过程本身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决不以资本为前提,而是一切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可以说资本是产品,或者是生产资料,或者是原料,或者是劳动工具。比如,拉姆赛说,原料和劳动资料构成资本。罗西说,其实只有工具是资本。在这里是考察劳动过程的要素,而没有提出它们任何特殊的经济规定性。(以后会表明,这种形式规定的消失在劳动过程中也仅仅是一种假象。)劳动过程(资本的生产过程)归结为它的简单形式,不是表现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而干脆表现为生产过程,并且资本与劳动不同,在这里只是表现在原料和劳动工具的物质规定性上。(但是,实际上劳动在这里也是资本本身的存在,它包含在资本中。)经济学家正是把这一方面——不仅是一种任意的抽象,而且是一种在生产过程本身中消失的抽象——确定下来,以便把资本表述为任何生产所必需的要素。”因此把资本归入生产要素是错误的。那等于说任何时代的任何生产都离不开资本家。资本不是生产要素,它只是生产要素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价值表现形式。因此,如果说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那么资本家就不应当得到任何分配。
在《第三章 相对剩余价值》(264—602)中马克思写道:“如果资本主义生产是前提,那么各个国家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再生产工人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会随着劳动的较为有利的自然条件,从而随着它们的自然生产率的程度而各不相同,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即使两个国家的劳动小时数相同,但一国的剩余劳动时间或剩余价值就会按同一比例大于另一国。所有这一切都关系到绝对剩余劳动存在本身和它在不同国家的同各该国的生产的自然潜力相一致的相对量。”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国际价值差别的关键。也就是说,由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所以一方面那里的工人能够得到更多的使用价值,从而看上去似乎是中产阶级;另一方面那里的资本家获得了更高的剩余价值率,也更富有。这种现象并不是说那里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和工人双赢的,这只是同一个剥削规律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同样会带来危机。
‘把机械力应用到以前用手推动的机器上,几乎是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为了节省动力,改进产品,增加同样时间内的产量,或排挤掉一个童工、一个女工或一个男工等等,在机器上不断实行一些小的改良[XIX—1225],这种改良有时虽然看起来没有多大意义,但会产生重要的结果。’(同上,第15页)
在同一报告中我们还看到:
‘近年来,任何一种机械发明都不象‘珍妮’纺纱机和精梳纺纱机的创造,在生产方式上,并且归根到底,在工人的生活方式上,引起那样大的改变。‘(同上)
这里,正确地表达了实际的联系。‘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生产力到生产方式再到生产关系或社会关系,再到生活方式的作用过程。考察建国以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也不能离开对这样的过程的考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