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求索中国》后,自己有了一些感悟,就向大家汇报一下吧。
这本书是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专门而写的。但遗憾的是存在着很多编辑性的错误。另外这本书的资料来源大部分是一些人的回忆录和一些人的专著,因而权威性不足。但能够看出来试图从他的角度阐明文革发生的线索,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并且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书的各部分衔接自然流畅,可读性较强。
对于这十年的历史,是比较纠结的。他承认当时的社会风气好,干部自律性强,人民觉悟高,全体人民在领袖的带领下,鼓足干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也承认各种群众运动对于预防腐败以及引领人民正确的精神风尚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但他认为这还不够好,离可能的更好的状态是有差距的。他的理论基础可能就是邓小平所说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在这些方面对毛主席是有看法的。他相信毛主席知道很多可以改进人民生活的办法,他抱怨当这些办法和公平原则相抵触时,毛主席宁肯抛弃这些。因此对毛主席说的“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大为恼火。但中国目前的现实已经说明毛主席的忧虑多么富有远见。先富不会自动带动后富,只会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最终走向资本主义。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无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的如何好,都不会是它的荣耀,反而是它的耻辱。因为它的人民不会得到实惠,即使短期内有了,也是不能长久的。那样的共产党只能是表里不一党了。
这本书名义上是写中国十年史的,但绝大部分出场的还是毛主席。而邓小平等一批人露脸的机会并不多。而他们恰恰是认为的为数不多的头脑清醒者,这样的安排难以服众。另外,行文的线索是毛泽东思想的变迁,而思想的变化的根源来自于苏联这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毛主席在思索着中国的前进道路,因而出现了国内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国内则主要介绍了一系列会议引发的一连串斗争。但这样的结构存在问题,会议更多表现的是结果层面的,它在说明原因方面有天然不足。缺少了足够的事实支撑,只能使得出的结论南辕北辙。并且本书在前后逻辑顺延方面存在问题。开始介绍的反右倾扩大化、庐山会议等是由于毛主席奈不住寂寞,要将个人意志压倒集体意志,因而出现了一连串的过火运动。后来到了四清运动时,毛主席的动因则变成了大权旁落的失落感,因而要为失去的权力奋起抗争了。这中间的鸿沟巨大,而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就使本书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对毛主席进行心理分析也是可以的,但带有先入为主的心态就不好。本书经常所见就是:毛主席听闻底层农民生活艰苦,泪流不止,但过几天就大谈形势大好。这种情况只用田家英所说晚年毛泽东反复无常来说明,不是主观臆断色彩浓烈吗?
有一点论断我是支持的。毛主席一系列行动的底线是确保“三面红旗”不动摇。因此不惜打倒对其个人忠心耿耿的罗瑞卿、陶铸等人。批判毛主席是唯意志论,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轻视物质刺激。但结合当下,我们还是能够体察老人家的良苦用心的。马克思所说的进入共产主义的条件,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按需分配;二是人民觉悟空前提高。中国是个农业国,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因而物质的相对贫乏是中国共产党将要长期面临的基本情况。这恰恰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而进行思想动员,让人民觉悟提高,反而是毛泽东的现实选择。但中国的农民小农色彩浓,刚从旧社会脱胎,在私有经济条件下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高觉悟,一旦放开,就很难再收回来。邓小平就有感叹,1959年那会,国家一个号召就能解决很多事情,但到了1979年那会就不那么灵了。到了现在,让全民有一个健康的道德风尚都那么难,不能不说明一些政策的失败了。这也说明坚持人民公社的必要性了。在艰难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要点精神,而大跃进就是这种精神食粮。因而大跃进更多的带有哲学色彩,它已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梦”的一个代名词,因而无法将其抹杀。最后,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存不存在阶级斗争呢?我看还是存在的。因为中国的现实已经说明了,在不坚持公有制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会死灰复燃的。而且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后,资本主义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这需要人们不懈的斗争。而且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本来就很模糊。这是一个比较性指标,与人民的期望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有着极高的觉悟,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建成与其相适应的共产主义。这也就是革命年代军事共产主义胜利的缘由。共产党搞社会主义,是责任,是义务,不能因为物质条件束缚放弃努力。一旦放弃总路线,对资本主义复辟失去警惕,共产党在长时期的资本主义化后,就会被修正掉,变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了。所幸中国有毛时代那样义无返顾的社会主义教育,在今天,当我们面临严重的瓜分国有资产的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依然有很多共产党人勇敢的捍卫中国的经济基础。
这本书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对勾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它向人们清晰展示了中苏、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各方的真实立场。对于澄清一些人的卑鄙污蔑大有好处。另外,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诘问,为何毛主席要矢志不渝的坚持一些东西。那时候他老人家是何等的孤独!共产党人不坚持一些东西就会泯然众人,就有被腐蚀的危险。那时候党的建设也面临困境,如何从一个革命的党过渡到一个建设的党是困难重重的,不是现在的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毛泽东从来不主张肉体消灭、过火运动,从来主张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至于现实的反映只能说是历史的一种无奈了。作为领袖,他要为他的人民谋幸福,他的一些战友的个人不幸,只有在防修、反修使中国不变颜色,国富民强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才能够看得清楚。这也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无奈吧。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反面思考。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