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资本论》是消灭资本的宣言书,不是发展资本的教科书

工人农民 · 2016-07-25 · 来源:世华文学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资本论》是消灭资本的宣言书,不是发展资本的教科书

  蓬莱游子整理

  (上) 

  一,《资本论》告诉我们什么

  1、《资本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随着它的出现,就有了一整套成熟的官许的欺诈办法、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来代替那简陋的非科学的生意经。”(《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全集一卷596页)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是资本家、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科学理论,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经济学家因此就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和辩护人。

  马克思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学说,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工人无偿创造的。因此,马克思完全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以工人阶级的观点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恩格斯告诉我们:“我们面前这样的著作,决不是对于政治经济学中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决不是挑选出经济学上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总结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在联系中说明资本主义生产与交换法则为目的。经济学家们既然无非是这些法则的解释者和辩护人,那么,这个说明同时就成为对于全部经济学著作的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单行本166页) “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因此它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关系为前提,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校教师和官僚们把英法政治经学的初步原理当作不可侵犯的教条拼命死记,力求多少有个了解的时候,德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它的理论的全部内容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产生的,自从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经济学也就开始了。”(同上162-163页)恩格斯在谈到《资本论》时说: “遗憾的是,无疑地这些先生们在科学方面甚至不能对付拉萨尔,并且不管他们的实践的努力如何值得承认,他们都应遭到如下的非难:他们的全部科学都在于传播巴师夏的掩饰一切矛盾和困难的协调论。承认巴师夏为权威,否认李嘉图——现时德国御用政治经济学的情形就是如此。的确,还能怎样呢?很遗憾,政治经济学在我们这里是一个在科学上谁也不感兴趣的领域:它或者是通过国家考试而必修的科目之一,或者是为进行政治鼓动而极其肤浅地学习的辅助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读到像我们所评论的这本书是十分愉快的,在这本书中怀着愤怒的心情,把现在流行的鄙俗的政治经济学,或者像他极其恰当地称为的‘庸俗经济学’,与它的古典的先驱者(到李嘉图和西斯蒙第止)对立起来,并且对古典派也采取批判的态度,同时始终不离开严格科学研究的道路。”(恩格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提纲》单行本55-56页)

  面对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庸俗经济学家能把马克思的批判驳倒吗?“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著作,已经以其严格的科学性和无情的批判而出类拔卒,就我们所知,到现在为止,我们整个御用政治经济学还没有什么东西与之相对抗。既然他不能反驳那部著作,那他对现在这部有49印张的论资本的书还能做什么呢?我们只是说:我们并不认为全体经济学家中间有那一个人能把这些结论驳倒。我们承认:我们认为新介绍的剩余价值的范畴是前进的一步;我们没有看出有什么东西可以反驳这个论断: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现;我们认为修改李嘉图的利润率规律(即应该提出剩余价值以代替利润),是完全正确的。贯穿于全书的历史的见解,使不把经济规律看作永恒的真理,而仅仅看作某种暂时的社会状态的存在条件的表述,这些经济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属于‘庸俗经济学’的;他们为了眼前的声誉,拿自己的科学作卖淫的勾当,背弃了科学的古典大师。他们高谈‘协调’,而纠缠在最平庸的矛盾中。让这本书给他们的严厉教训,促使他们从昏睡中醒来,提醒他们,政治经济学不是供给我们牛奶的奶牛,而是需要认真、热心为它工作的科学。”(同上56-57页)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把积累的劳动叫做资本,这种资本获得的报酬叫做利润。利润变得越来越大,资本也就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工人的工资却变得越来越少,靠工资为生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贫穷。这既是事实又是矛盾,怎样说明这个事实,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摆在人们面前。马克思回答了这个问题:资本是资本家用他的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又把商品卖出去,使其所得的货币,多于开始时他所投入的货币。超过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而不是叫做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在市场上找到了能创造价值的商品,这个商品就是劳动力。正是因为资本家使用这个劳动力,或者说叫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才使得资本越来越强大,工人越来越贫穷。“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泉源,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但在同时,它又告诉我们,有一种特别的积蓄的劳动存在,它把这种劳动叫做资本;它认为,资本这种东西,因为里面包含有辅助的资源,可以使活劳动的生产率增加几百倍、几千倍,因此要求一定的报偿,这种报偿叫做利润。我们大家知道,事实上情况是这样:积蓄的死的劳动的利润,变得越来越大,资本家的资本也变得越来越大,而活劳动的工资,却变得越来越少,只靠工资为生的工人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穷。这个矛盾怎样解决呢?...在这个矛盾面前,以往的经济学束手无策,只是写一些或说一些毫无意义的词句。甚至以往从社会主义立场来批评经济学的人,也只能提出这一矛盾而已;在马克思以前,谁也不能解决这个矛盾,只有马克思才探寻和揭示了利润发生的过程,一直追朔到它的根源,把一切都弄明白了。

  在阐述资本时,马克思从简单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出发,这就是资本家通过交换而增殖了他的资本的价值;他用他的货币去购买商品,然后又把商品卖出去,使其所得的货币,多于开始时他所投入的超过的余额,马克思称为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在现代社会关系下,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找到了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别的性质,这就是,它的使用是新价值的泉源,是新价值的创造。这个商品,就是劳动力。”(同上77-78页)

  在古典政治经学产生的时期,政治经济学还是自由的科学的研究,在庸俗经济学时期,以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感情代替了自由的科学研究。从此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哪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那些还要求有科学地位、不愿充当统治阶级的诡辩家和谄媚者的人,力图使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同这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毫无生气的混合主义产生了。这就宣告了政治经济学的破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序言中说:“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资本论》一卷12页)

  “古斯达夫已经大体上谈到了妨碍我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因而也妨碍我国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建立的条件。可见,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缺乏生存的基础。它作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别国的现实在理论上的表现,在他们手中变成了教条集成,被他们用包围着他们的小资产阶级世界的精神去解释,就是说,被曲解了。他们不能把在科学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完全压制下去,他们不安地意识到,他们必须在一个实际上不熟悉的领域内充当先生,于是就企图用博通文史的美装,或用无关材料的混合物来加以掩饰,这种材料是从所谓官房学抄袭来的。”(同上15页)

  “从1848年起,资本主义生产在德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现在正是它的欺诈盛行的时期。...当他们能够公正无私地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在德国的现实中没有现代的经济关系。而当这种关系出现时,他们所处的境况已经不再容许他们在资产阶级视野之内进行公正无私的研究了。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

  拿英国来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还在李嘉图活着的时候,就有一个和他对立的人西斯蒙第批判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了。

  随后一个时期,从1820年到1830年,在英国,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科学活动极为活跃。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同上16页)

  “ 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1848年大陆的革命也在英国产生了反应。那些还要求有科学地位、不愿单纯充当统治阶级的诡辩家和谄媚者的人,力图使资本的政治经济学同这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毫无生气的混合主义产生了。这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破产。”(同上17页)

  “当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看来在德国有可能产生的时候,它又成为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精明的、贪利的实践家,他们聚集在庸俗经济学辩护论的最浅薄的因而也是最成功的代表巴斯夏的旗帜下。另一派是以经济学教授资望自负的人,他们追随约.斯.穆勒,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同上18页)

  “所以,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的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排除对它进行批判的可能性。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同上18页)

  “我的价值、货币和资本的理论就其要点来说是斯密--李嘉图学说的必然的发展。”(同上19页)

  小结: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1)政治经济学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教科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科学理论。完全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资本家、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国家离开政治经学就成了无头苍蝇。在资产阶级按照政治经济学经营社会经济时,不仅造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而且造成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了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不仅把无产阶级推向水深火热之中,而且把资本家也推向死亡的边沿。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快完结了。

  (2)亚.斯密的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一的肯定的进步,就是探讨了私有制的各种规律。这种政治经济学确实包含着这些规律。在问题涉及寻找生财捷径的一切地方,就是说,在一切纯经济问题的争论中,亚.斯密是正确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是科学。在资本主义的初期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发展。只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即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才导致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政治经济学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斯密,李嘉图,西斯蒙第等)时代,是自由的、科学的研究时代,为资产阶级经济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只是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的时候,政治经济学就变成了庸俗经济学了,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政治经济学因此走向了破产。

  (4)无产阶级的目标是消灭资本即消灭用钱赚钱的活动,消灭商品和货币。因此,无产阶级在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以后,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发展生产自然就会把政治经济学放进历史博物馆。因为,以研究商品和货币,工资和利润,生产和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2、《资本论》是剩余价值的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了资本和劳动的全部关系,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马克思还以全新的观点陈述了政治经济学上许多重要之点,例如,资本不是积累的劳动,而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利润不是资本使用的收入,而是工人无偿创造的剩余价值;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收入,而是工人出卖劳动力就象出卖自己的衣服一样得到的货币。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得出了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的结果。例如,资本是剩余价值的转化物,因此,应归工人所有、享受和支配;工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出卖所得,不是工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因此,资本越肥大,工人就越贫穷;提高劳动生产力是为了降低工人的工资,因此,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就越贫困。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这些全新的观点和不同于政治经济学的结果,对资本家,对资产阶级,对政治经济学家来说,是天打五雷轰,是最厉害的原子弹,是使他们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相反,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则是福音。因此,《资本论》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武器库。

  “无论少数社会民主党议员之间有多大的分歧,我们还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政党的一切党团,都将欢迎这部书,把它看作自己理论的圣经,看作一个武库,他们将从这个武库中取得自己的最重要的论据。单是这个原因,这本书就值得特别注意。...拉萨尔...限于不断重复所谓李嘉图的工资律,而这里放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的,却以无可争论的罕见的博学,在与整个经济科学的联系中,考察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全部关系,把‘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并且根据以无可怀疑的知识所作的绝对认真的研究,得出了这个结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定要被消灭。其次,我们还想使人们特别注意的是,除了这部著作的最后结论,在其整个篇幅中以全新的观点陈述了政治经济学上许多重要之点,并在纯科学的问题上得出了一些结果,这种结果大大不同于一切先前公认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提纲》单行本58-59页)

  “马克思从阐述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开始;其中最重要之点,早已在一部单独的著作中发表过了。然后他转到资本上,而这里我们立刻就接近到本书的中心点了。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商品,以便从商品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我用100塔勒买棉花,以110塔勒把它卖出,我就证实了我的100塔勒是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这种过程每天都在发生,而经济学家门却始终没有向我们加以解释。马克思对这件事做了如下说明:这个谜只有这样才能解开,即我们在市场上找到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创造交换价值。这种商品是存在的,这就是劳动力。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并且迫使这种劳动力为自己工作,以便把它的产品卖出去。”(同上59-60页)

  “任何剩余价值,无论它如何分摊,是作为资本家的利润、作为地租或赋税等等,都是无偿劳动。可是除了把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生产必需的生活资料或生活资料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外,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另外的方法来增加。在一定的工作日中,比如说12小时的工作日中,按照我们先前的假定,包含6小时必要劳动和6小时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如果能用某种方法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5小时,那么就余下7小时用来生产剩余价值了。这可以用缩短生产必要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达到,换句话说,就是可以用减低生活资料价值的方法来达到。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又做了详细的说明,他考察和研究了三个可以实现这种改进的主要方法:(一)协作,(二)分工,(三)机器,第一卷以研究资本的积累结束。这里最特出的是令人信服地证明,与资本的积聚和积累同时并进地也发生了工人过剩人口的积累,而这两个过程归根到底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变革的必要,另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变革的可能。”(同上60-62页)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是有价值的,并且将来也是有价值的,可是要攀登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赏下面的山景那样,这只有待诸一个德国人。”(同上77页)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英国作为例证,因此,对于还没有发展到英国资本主义的国家来说,人们就认为,资本主义并不象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坏。甚至还有人认为,《资本论》只是一种学术理论著作,仅仅适合于当时英国的情况,现在,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早已超过当时英国的经济情况,因此,《资本论》早已过时了。马克思认为,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在现实中,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资本这个用钱赚钱的妖怪每时每刻都在我们面前游荡着,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马克思说:“而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象是斤斤于一些琐事。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镜下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种琐事。”(《资本论》一卷8页)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同上8页)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同上10-11页)

  “如果这些委员会象英国那样,有全权去揭发真相,...那么,我国的情况就会使我们大吃一惊。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扑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同上11页)

  “所以,现在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同上11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无情的笔调揭开了资本家和地主的本来面目,他们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作为资本的代表,不择手段地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不断地发财致富,给工人阶级造成了贫困,给社会造成了灾难。但是,马克思宽宏大量地声明: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同上12页)

  恩格斯在对《资本论》写的序言中,概括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要知道什么是价值,他就必须知道劳动的两重性即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马克思从价值出发,研究了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论证了商品交换由于价值属性必然造成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当货币由价值尺度,交换手段,发展到商品的上帝,社会财富的代表时,货币就成了人们追求的对象,成了发财致富的欲望。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用钱赚钱即用少量货币交换多量货币的资本就产生了。资本获取多量的货币就是利润,就是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劳动力生产的。

  恩格斯说:“在剩余价值方面...其中有些人,即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至多只研究了劳动产品在工人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分配的数量比例。另一些人,即社会主义者,则发现这种分配不公平,并寻求乌托邦的手段来消除这种不公平现象。这两种人都为既有的经济范畴所束缚。

  于是,马克思发表意见了,他的意见是和所有他的前人直接对立的。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这里的问题不是在于要简单地确认一种经济事实,也不是在于这种事实与永恒公平和真正道德相冲突,而是在于这样一种事实,这种事实必定要使全部经济学发生革命,并且把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个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根据这种事实,他研究了全部既有的经济范畴,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他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本身必须首先加以批判。于是,马克思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特性,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就是这种劳动的凝固,而这一点是洛贝尔图斯始终没有理解的。马克思进而研究商品和货币的关系,并且论证了商品和商品交换怎样和为什么由于商品内在的价值属性必然要造成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他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是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今天已为大家所默认了。他研究了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并证明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他以劳动力这一创造价值的属性代替了劳动,因而一下子就解决了使李嘉图学派破产的一个难题,也就是解决了资本和劳动的相互交换与李嘉图的劳动决定价值这一规律无法相容这个难题。他确定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第一个详尽地阐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从而说明了这一过程,而这是他的任何一个前人都没有做到的;因而,他确定了资本自身内部的区别,这个区别是洛贝尔图斯和资产阶级学家都完全不可能作出的,但是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历史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他根据剩余价值理论,阐明了我们现在才具有的第一个合理的工资理论,第一次指出了资本主义积累史的各个基本特征,并说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论》二卷21-22页)

  小结:《资本论》是剩余价值的理论。

  (1)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从商品再变成为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由此可见,资本就是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用钱赚钱的活动、过程、运动。商品、货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劳动力本身不是资本,仅仅是因为它们在用钱赚钱的活动中,充当用钱赚钱的要素,作为用钱赚钱的手段,它们才变成了资本。用钱赚钱的人格化,或者说,用钱赚钱的人就是资本家。资本的人格化可以是私人、可以是团体(集体)、也可以是国家。无论在历史上,无论在全世界,用钱赚的活动即资本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具有历史的世界的性质。资本的人格化则是变化的,他们穿上了历史的衣服,各民族的衣服,以各种面目出现在历史上和世界上。只要有商品,只要有货币,只要存在用钱赚钱的活动,无论你给它冠以多么美妙,多么高尚的名称,它的资本的属性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2)马克思从资本家把货币投入到市场上,买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获得了比投入的货币更多的货币这个简单的事实出发。资本家把更多的货币叫做利润,马克思则把它叫做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什么能得到这个剩余价值或者利润。马克思的答案是:资本家在市场上买到了一种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它的用途是能够创造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人的劳动力。劳动力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工人之所以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是因为他除了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他是人,他要生存,他要传宗接代,因此,他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生活。资本家使用买来的特殊商品劳动力,就是叫工人劳动。工人的劳动不仅生产了他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时得到的工资价值,而且还生产了超过工资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所在。

  (3)要知道什么是剩余价值,就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马克思从批判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出发,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并确定了价值不外是这种劳动的凝固。这种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就是人的脑力、体力的耗费。这种耗费凝结在产品中、物化在产品中就是商品的价值。接着马克思研究了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论证了由于商品的交换必然造成了商品和货币的对立。马克思研究了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并证明了这种转化是以劳动力的买卖为基础的。他确定了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第一次阐述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这就是《资本论》的核心内容。

  3、《资本论》不是社会主义的描述

  《资本论》为什么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只是因为本书所做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只是因为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做的最真切的表述。这个基本原则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把属于自己的资本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消灭资本主义。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的表述是,生产热病式的发展,工人失业了。为了不再失业,就要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恩格斯说:“《资本论》在大陆上常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任何一个熟悉工人运动的人都不会否认:本书所作的结论日益成为伟大的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各地的工人阶级都越来越把这些结论看成是对自己的状况和自己的期望所作的最真切的表述。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只是按算术级数扩大。1825年至1867年每十年反复一次的停滞、繁荣、生产过剩和危机的周期,看来确实已经结束,但这只是我们陷入无止境的经常萧条的绝望泥潭。人们憧憬的繁荣时期将不再来临;每当我们似乎看到繁荣时期行将到来的种种预兆,这些预兆又消失了。而每一个冬天的来临都重新提出这一重大问题:‘怎样对待失业者’;虽然失业人数年复一年地增加,却没有人解答这个问题;失业者再也忍受不下去,而要起来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刻,几乎指日可待了。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刻,应当倾听这样一个人的声音,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他从这种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在欧洲,英国是唯一可以完全通过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来实现不可避免的社会革命的国家。”(《资本论》一卷36-37页)

  《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全部资本是工人阶级的积累起来的无偿劳动,因此全部资本应该交给劳动。“这部50印张的学术著作,其目的是为了证明:我们的银行家、商人、工厂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资本,不外是工人阶级的积累起来的无偿劳动!...既然有产阶级全部积累起来的资本不外是‘无偿劳动’,那么显然从这里应该直接得出结论说:这种劳动应该在事后得到偿付,就是说,这里所指的全部资本应该交给劳动。也许那时就应该预先谈谈,到底是谁有权获得这种资本。...马克思打算以批判迄今存在过的全部政治经济学的形式,总结自己多年研究的结果,并以此为社会主义的意图,奠定直到现在为止无论傅立叶和蒲鲁东,亦无论拉萨尔,都不能为它奠定的科学基础。...我们面前终于出现了‘第一卷’...谁也不能否认,它包含着充分的、并且非常充分的勇敢而大胆的新东西,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完全科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一次马克思拿他的不平常的原理,不是向公众,而是向科学界人士请教的。”(恩格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提纲》63-64页)

  自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本来是按照列宁发现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完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但是,斯大林在1924年列宁尸骨未寒的时候就篡改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修正为国家社会主义,后来又称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由于这个混乱,人们就到《资本论》中寻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原理、规律等等。毫无疑义,因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虽然受到无产阶级领导的限制,规定其活动范围,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是,它毕竟还是资本主义。因此,《资本论》中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毫无疑问是起作用的,是适用的。但是,斯大林说的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到《资本论》中寻找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则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就是消灭资本,就是取消商品和货币,就是消灭用钱赚钱的活动。 “这本书会使某些读者很失望。在某些圈子内已经有好几年谈到它的出版了。书中毕竟应该揭示出真正社会主义的秘密学说和万应药方,而另一些读者在终于看到关于它的出版的消息后,可能会以为他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望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不过他会知道,事情不是这样的,而且这一点在784页的篇幅上会向他说得非常清楚明白的,谁有眼睛,谁就会看到:这里社会革命的要求是足够清楚地提出来了。这里所指的不是像已故的拉萨尔所说的拥有国家资本的工人协会,这里所指的是根本消灭资本。

  马克思现在是,而且将来仍然是始终如一的革命家,并且在科学著作中没有人像他那样毫不掩盖自己的这些观点。可是关于社会变革后将怎样,他只是最一般地谈到。我们将知道,大工业‘使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对抗成熟起来’,其次,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消灭,‘恢复了个体所有制,但这是以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为基础的,就是说,是以自由劳动者的协作以及他们对土地和他们自己劳动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基础的’”。(同上65-66页)

  “大家多少知道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归结为一点:在现代社会中工人并没有得到他的劳动产品的全部价值。这个原理像红线一样也贯穿着所评论的这本书全部,只是在这里它比从前表述的远为明确,更彻底地贯彻到它的一切结论中,更紧密地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或者更直接地同它们处于对立地位。”(同上66页)

  “在这本书中特别引我们注目的是下面这一点:不是像通常所做的那样,把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看做永远有效的真理,而是看做一定历史发展的结果。”(同上66页)

  “至于这本书本身,那么应该确切地区分其中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第一,对论题的正面的叙述;第二,从其中所得出结论的倾向。前者大部分是直接丰富了科学。在那里用完全新的唯物主义的自然历史的方法考察了经济关系。可以作为例子的是对于货币问题的叙述,以及对于...各个不同的相互接续的工业生产形式,在这里是协作、分工以及狭义的工场手工业,以至机器、大工业和与它相适应的社会联系和关系,如何自然而然地一个接着一个发展出来。

  至于的倾向,那我们在其中也可以分别出双重的趋向。因为他极力证明,现代社会,从经济上来考察,孕育着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以他力图在社会关系方面作为规律确立的,只是达尔文在自然史方面所确立的同一个逐渐变革的过程。这种逐渐的变化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在社会关系方面也在发生着,从古代起,经过中世纪到我们现在为止;”(同上68-69页)

  “我们注意这本书,完全不是为了在序言中就已经公开表示出来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倾向。”(同上71页)

  小结:《资本论》没有描述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1)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归结为一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没有得到他的劳动产品的全部价值。这个原理像红线一样贯穿着《资本论》全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劳动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工人的必要劳动创造了必要产品,这部分产品是用工人出卖劳动力时获得的工资买来的。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工人的工资不断减少,工人得到的这部分产品相对来说也不断减少。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了剩余产品,这部分产品无偿的归资产阶级占有,并且变为利润。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家获得的这部分产品相对来说不断增加。因此,工人的全部产品包括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工人仅仅得到了必要产品,剩余产品被资本家无偿拿走了。剩余产品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因此就成了《资本论》的论证中心。第一卷马克思论证了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第二卷马克思论证了剩余价值是怎样在资本家之间交换的。第三卷马克思论证了剩余价值是怎样在资本家之间瓜分的。第四卷马克思论证了剩余价值是怎样在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中表述的。

  (2)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我们的银行家、商人、工厂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全部资本,不外是工人阶级的积累起来的无偿劳动。既然是这样,那么全部资本应该归工人阶级所有、享受和支配。这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应当的。既合乎道义,又合乎公理。因此,马克思在150多年前就向工人阶级发出动员令: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干什么呢?就是把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全部资本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这就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目标,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没有这个理论就不会有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抛弃这个理论就抛弃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3)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说明了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造成了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这种私有权被资本主义私有制所排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随着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集中进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这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恩格斯说,马克思在这里说的非常清楚明白,谁有眼睛,谁就会看到:这里社会革命的要求是足够清楚地提出来了。这里所指的不是像已故的拉萨尔所说的拥有国家资本的工人协会,这里所指的是根本消灭资本。按照这个历史的发展规律,如果消灭资本的条件已经成熟,不去消灭资本,甚至维护马尔萨斯的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实行小生产,那就是一种倒退。

  (4)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在社会化生产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就要消灭资本,取消商品和货币,消灭产品的价值形态,消灭用钱赚钱的活动。为什么要这样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因此《资本论》既不是揭示出社会主义的秘密学说和万应药方,又不是描绘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的样子。既然商品、货币、工资、利润都取消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批判政治经济学而表述的诸如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率、商品交换规律、货币理论、利润规律、等等,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因此,在《资本论》中寻找社会主义生产如何发展是徒劳的。马克思说过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节省时间以及在各个生产部门中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就成了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一“货币论”》。显而易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遇到的不是社会化生产,而是小生产为主,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取消商品和货币,又要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问题,列宁和毛泽东遇到了,并且解决了。但是不要忘记:这是一种倒退的、临时的、暂时的不得已采取的改良方法。

  《资本论》是消灭资本的宣言书,不是发展资本的教科书

  (下)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

  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它的初级阶段(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发展阶段(机器工业阶段),最高阶段(金融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现在,已经在全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一切资本家,一切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一切资本主义的辩护人,一切政治经济学家,都认为,资本主义是永恒的社会制度,是会永远存在下去的。自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垮台,共产党失败以后,全世界工人阶级也对资本主义产生了迷信。因此,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从封建主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是必然要灭亡的,是必然要走向更高阶段的。因此,它是人类历史自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人类历史的基本内容。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态,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共同生产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总之,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

  人类历史的自然发展过程。世界各国所有一切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发展,是这样向我们表明这种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常规和次序的:起初是无阶级的社会——父权制原始社会,即没有贵族的原始社会;然后是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即奴隶占有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是第一次大规模的阶级划分。前一集团不仅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即土地和工具,尽管当时工具还十分简陋),并且还占有人。这个集团就叫奴隶主,从事劳动并把劳动果实交给别人的人则叫做奴隶;在历史上继这种形式之后的是另一种形式,即农奴制。在绝大多数国家里,奴隶制发展成了农奴制。这种社会基本上分为农奴主--地主和农奴制农民。人与人的关系的形式改变了。农奴制农民仍然遭受阶级压迫,处于依附地位,但农奴主--地主不能把农民当作物品来占有了,而只有权占有农民的劳动并强迫他担任某种劳役;后来,在农奴制社会中,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出现,随着货币流通的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阶级,即资本家阶级。从商品、商品交换、货币权力中间产生了资本权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划分仍然存在,同时保留着农奴制的各种遗迹和残余,但是阶级划分基本上具有另一种形式。资本占有者、土地占有者、工厂占有者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中始终只占人口的极少数,他们支配着全部国民劳动,就是说,使全体劳动群众受其支配、压迫和剥削;这些劳动群众大多数是无产者,是雇佣工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全靠出卖双手、出卖劳动力来获得生活资料。在农奴制时代分散的和受压迫的农民,在过渡到资本主义的时候,一部分(大多数)变成无产者,一部分(少数)变成富裕农民,他们自己雇佣工人,成为农村资产阶级。这就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不同的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或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自然产生的过程。资本主义是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商品生产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所谓自然经济,是指直接生产者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自己的劳动力,为自己生产产品。得到的产品在自己的经济中供自己使用。在这里,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这里不存在交换,因而产品根本不进入市场。所谓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在这种组织之下,产品是由个别的、单独的生产者生产的,他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自己的劳动力专门制造某一种产品,因而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在市场上买卖产品(产品因此变成了商品)。所谓资本主义,是指商品生产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不仅人类劳动产品是商品,而且人类劳动力本身也成了商品。因此,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重要关键:(1)直接生产者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一个转化是由于出现了社会分工,即单独的、个别的生产者专门从事一种生产部门的生产。第二个转化是由于个别生产者在各自单独为市场生产商品时,发生一种竞争关系,每个人都力图高价卖出,低价买进,结果必然是强者更强而弱者垮台,少数人发财而大众破产,使独立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无数小经济变为大经济。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用图表简单明了地说明了自然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阶段。这里由六个生产者组成的村社经济在6个时期渐次发生的变化说明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生产,从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生产的转化过程。第一个时期,6个生产者各自完成农业、采掘业、加工业的生产,产品供自己使用。这纯粹是自然经济。第二个时期,一个生产者改变了自己劳动的生产性,放弃了采掘业的生产,分工出现了,自然经济导向商品生产。第三个时期,分工继续发展,三个生产者只从事采掘业生产,另外三个只从事加工业生产。这就是理想化的简单商品生产。这种生产在历史上从未占过统治地位。第四个时期,一个生产者专门进行全部工业生产,另一个生产者专门进行全部采掘业生产。这些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其余四个生产者到两个生产者那里去打工。六个人都没有放弃农业生产。商品生产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第五个时期,四个打工的生产者剩下的是农业经济的一点残余。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囊括了采掘业和加工业,而且侵入到农业中去。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第六个时期,生产专业化即社会分工完成。三个生产者分别在农业、采掘业,加工业中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另外三个生产者则变成无产者,靠打工为生。资本主义在社会中即全部生产中占统治地位。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然的产生、发展和统治生产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特权以及相互的人身束缚不相容的;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并且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建立了自由竟争、自由迁徙、商品所有者平等的王国,以及资产阶级的一切美妙的东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在可以自由发展了。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但是,正如从前工场手工业以及在它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了的手工业同封建的行会桎梏发生冲突一样,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限制它的框框发生冲突了。新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利用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即在中世纪,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小生产:小农、自由农或依附农的农业和城市的手工业。劳动资料--土地、农具、作坊、手工业工具--都是个人的劳动资料,只供个人使用,因而必然是小的、简陋的、有限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它们也照例是属于生产者自己的。把这种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现代的强有力的生产杠杆,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体现者即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要是不把这些有限的生产资料从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就不能把它们变成强大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一样,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而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产品。

  但是,在以自发的社会内部分工作为生产的基本形式的地方,这种分工就使产品带有商品的形式,商品的相互交换,即买和卖,就使个体生产者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各式各样的需要。中世纪的情况就是这样。在这个个体生产者即商品生产者的社会中,渗入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支配全社会的自发的无计划的分工中间,它确立了在个别工厂里组织起来的有计划的分工,在个体生产旁边出现了社会化的生产。有计划的组织要比自发的分工有力;实行社会化劳动的工厂里所制造的产品,要比分散的小生产者所制造的便宜。个体生产在一个又一个的部门中遭到失败。社会化的生产使全部旧的生产方式革命化了。但是它的这种革命性质并没有为人所认识,结果它反而被用来当作提高和促进商品生产的手段。

  在中世纪得到发展的那种商品生产中,劳动产品应当属于谁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发生。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即使利用过别人的帮助,这种帮助通常也是次要的,而且往往除工资以外还得到别的报酬:行会的学徒和帮工与其说是为了吃饭和挣钱而劳动,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学成手艺当师傅而劳动。后来生产资料开始集中于大的作坊和手工工场,开始变为真正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但是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还象从前一样被当作个人的生产资料和产品来处理。从前,劳动资料的占有者占有产品,因为这些产品通常是他自己的产品,别人的辅助劳动是一种例外,而现在,劳动资料的占有者还继续占有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已经不是他的产品,而完全是别人劳动的产品了。这样,现在由社会化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已经不是为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人所占有,而是为资本家所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变成社会化的了。但是,它们仍然服从于这样一种占有形式,这种占有形式是以个体的私人生产为前提,因而在这种形式下每个人都占有自己的产品并把这个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卖。生产方式虽然已经消灭了这一占有形式的前提,但是它仍然服从于这一占有形式。这个使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新的生产方式愈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雇佣劳动以前是一种例外和救急办法,现在成了整个生产的通例和基本形式;以前是一种副业,现在成了工人的唯一职业。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每个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都有一个特点:这里的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支配权。每个人都用自己偶然拥有的生产资料并为自己的特殊的交换需要而各自进行生产。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的会有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他的成本,或者是否能卖出去。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加剧社会生产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工具正是无政府状态的直接对立物:每一个别生产企业中的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日益加强的组织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这一杠杆结束了旧日的和平的稳定状态。在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在产业和产业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生存问题都决定于天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清除掉。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的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生产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现代机器的已经达到最高程度的改进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中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而变成一种迫使各个工业资本家不断改进自己的机器、不断提高机器的生产能力的强制性法令。对资本家来说,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的单纯的实际可能性也变成了同样的强制性法令。大工业的巨大的扩张力--气体的膨胀力和它相比简直是儿戏--现在在我们面前表现为不顾任何阻力的、在质量上进行扩张的需要。这种阻力是由大工业产品的消费、销路和市场形成的。但是,市场向广度和深度方面扩张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规律支配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整个工商业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多少尚未开化的附属地中的生产和交换,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轨一次。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停滞状态持续了几年,生产力和产品被大量浪费和破坏,直到最后,大批积压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压低了的价格卖出去,生产和交换的运动逐渐恢复起来。运动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商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已。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因此,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这种解决只能是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而要实现这一点,只有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

  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只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诚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从这时起,社会内部感到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的方法。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一旦这一转化过程使是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

  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爆炸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2、资本主义是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完成用钱赚钱的过程。

  在人类历史上,财富的最初的自然发生的形式,是剩余或过剩的形式,是生产物中并非直接需要的使用价值部分的形式,或者说,是其使用价值不属于最必须范围的那些生产物的占有。研究从商品到货币的过渡时,我们已经知道,在尚未发达的生产阶段上,正是生产物的这种剩余或过剩,构成商品交换的固有范围。剩余生产物变成可以交换的生产物或商品。这种剩余的适当的存在形式是金和银这是财富被当作抽象社会财富而保存时所采取的第一个形式。商品不是只能在金银形式上被保存,就是说,不是只能在货币材料中被保存,不过金银却是在被保存形式上的财富。每种使用价值由于被消费、即被消灭,而尽了使用价值的作用。但是,当作货币的金的使用价值,却在于作交换价值的负荷者,象一种无形的原料一样,作一般劳动时间的物化。交换价值,当作无形的金属,取得了一种持久不灭的形式。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对象之一,并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这种欲望,就其本质来说,是该死的求金欲。致富的欲望,与追求一定自然财富或使用价值如衣服、首畜群等等的欲望不同,只有在一般财富本身个体化为一种特殊物品因而可以当作个别商品来保存的时候,才可能发生。因此货币既是致富欲望的对象,又是致富欲望的源泉。

  在自然经济中,由于出现了社会分工,剩余生产物变成了可以交换的生产物或商品。在交换中,人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同物品交换的比例或数量是怎样确定的?经济学家发现,是商品中包含的价值即劳动确定商品交换的数量。20码麻布=一件上衣。这个简单的交换形式表示:20码麻布代表相对价值形式,一件上衣代表等价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一种特殊的商品充当了一般的等价物。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商品。货币因此就成了价值的尺度。货币在历史上经历了贝壳、牛、铁、铜等等商品以后,最后落在了金银上。由于金银质地良好,可以分割,由国家铸造成铸币。货币因此就有了价格标准。人们在交换中使用铸币进行交换,货币因此成了交换手段。在交换中,由于磨损,铸币量减少但仍按原铸币量进行交换。名义货币和实际货币分开了。没有价值的纸币出现了。无论是金银块,无论是铸币,无论是纸币作为货币都是一般财富的代表,因而都是致富欲望的对象。

  自从商品在历史上诞生以来,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人们发财致富所追求的财富慢慢地由追求物质财富发展到一般财富即货币。储藏货币就是证明。在生产资本出现300多年以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那里,存在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仅商业,而且商业资本也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早,实际上它是资本在历史上更为古老的自由的存在方式。...因为商业资本离不开流通领域,而它的职能是专门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所以,它的存在--撇开由直接的物物交换所产生的各种不发达的形式不说--所需要的条件,就是简单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所需要的条件。或者不如说,简单的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就是它的存在条件。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作为商品的性质;作为商品,它们都要经历交换过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有商人资本在中间做媒介的两极,对商人资本来说,是已经存在的条件,就象它们对货币和对货币的运动来说是已经存在的条件一样。唯一必要的事情是这两极作为商品已经存在,而不生产完全是商品生产,还是投入市场的只是独立经营的生产者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以后余下来的部分。商人资本只是对这两极的运动,即对他来说已经作为前提存在的商品的运动,起中介作用。”(《资本论》三卷361-364页)“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我们可以把古老形式的生息资本叫做高利贷资本),和它的孪生兄弟商人资本一样,是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很早已经产生,并且出现在极不相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高利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时期存在的具有特征的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对那些大肆挥霍的显贵,主要是对地主放的高利贷;第二是对那些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放的高利贷。这种小生产者包括手工业者,但主要是农民,因为总的来说,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中,只要这种状态允许独立的单个小生产者存在,农民阶级必然是这种小生产者的大多数。高利贷资本作为生息资本的具有特征的形式,是同小生产,自耕农和小手工业主占优势的情况相适应的。”(《资本论》三卷671-672页)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在自耕农、小手工业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下,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是人们发财致富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前提。...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然而,为了认识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不必回顾资本产生的历史。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论》一卷167-168页)

  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原予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的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和货币储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储藏者是发狂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储藏者。货币储藏者竭力把货币从流通中拯救出来,以谋求价值的无休止的增殖,而精明的资本家不断地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却达到了这一目的。在 G——W——G流通中,商品和货币这二者仅仅是价值本身的不同存在方式:货币是它的一般存在方式,商品是它的特殊的也可以说只是化装了的存在方式。价值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永不消失,从而变成一个自动的主体。如果把增殖中的价值在其生活的循环中交替采取的各种特殊表现形式固定下来,就得出这样的说明: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但是实际上,价值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价值时而采取时而抛弃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同时又在这种变换中一直保存自己和扩大自己;价值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首先需要一个独立的形式,把自己的同一性确定下来。它只有在货币上才具有这种形式。因此,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

  要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变化,不可能发生在这个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它所购买或所支付的商品价格,...同样,在流通的第二个行为即商品的再度出卖上,也不可能发生这种变化,因为这一行为只是使商品从自然形式再转化为货币形式。因此,这种变化只能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即从这种商品的使用上产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资本论》170-190页)

  由此可见,资本就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投入到流通中,变成商品,经过一定的过程,再把商品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简单说,资本就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中用钱赚钱的活动、过程、运动。

  3、资本主义就是无偿占有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的过程

  我们知道,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它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棉纱,首先需要原料棉花,需要消耗纱锭。在考察棉纱的价值,即生产棉纱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时,可以把各种不同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的特殊劳动过程,即生产棉花本身和生产所消耗的纱锭量所必须完成的劳动过程,以及最后用棉花和纱锭生产棉纱所必须完成的劳动过程,看成是同一个劳动过程的前后相继的不同阶段。棉纱中包含的全部劳动都是过去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不断由动的形式转化为存在形式,由运动形式转化为物质形式。一小时终了时,纺纱运动就表现为一定量的棉纱,于是一定量的劳动,即一个劳动小时,物化在棉花中。我们说劳动小时,就是纺纱工人的生命力在一小时内的耗费,因为在这里,纺纱劳动只有作为劳动力的耗费,而不是作为纺纱这种特殊劳动才具有意义。在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在过程的进行中,即在棉花变为棉纱时,消耗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劳动力一天的维持费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维持一个工人24小时的生活只需要半个工作日,这种情况并不妨碍工人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事实上,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别的商品的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度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他不交出后者,就不能取得前者。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不归它的卖者所有,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货币所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决不是不公平。假定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是6小时物化劳动,值3先令。工人的工资就是3先令。工人在工场中遇到的不仅是6小时而且是12小时劳动过程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这样,工人劳动了12小时,却得到了6小时的物化劳动,剩余的6小时物化劳动无偿的归资本家所有了。剩余的6小时物化劳动形成了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表现为价值的增殖,表现为原予付货币的增加,表现为用钱赚到的钱,表现为资本家的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所在。

  工人把一定量的劳动--撇开他的劳动所具有的特定的内容、目的和技术性质--加到劳动对象上,也就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又成了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例如,棉花和纱锭的价值包含在棉纱的价值中。可见,生产资料的价值由于转移到产品上而被保存下来。这种转移是在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时发生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它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然而是怎样实现的呢?工人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劳动两次:一次由自己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上;另一次保存棉花的旧价值,或者说,把他所加工的棉花和使用的纱锭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上。他只是由于加进新价值而保存了旧价值。但是,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虽然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只劳动一次),因此很明显,这种结果的二重性只能用他的劳动本身的二重性来解释。在同一时间内,劳动就一种属性来说必然创造价值,就另一种属性来说必然保存或转移价值。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同一劳动由于它的二重性造成的这种二重作用,清楚地表现在种种不同的现象上。

  由于某种发明,纺纱工人6小时纺的棉花同过去36小时纺的棉花一样多。作为有目的的有用的生产活动,他的劳动的能力增加为6倍。他的劳动的产品也增加为6倍,从6磅棉纱增加到36磅棉纱。但是,现在36磅棉花吸收的劳动时间只和过去6磅棉花吸收的劳动时间一样多。加在每磅棉花上的新劳动比用旧方法时少5/6,因此,加进的价值也只是过去的1/6。另一方面,现在在产品36磅棉纱中包含6倍的棉花价值。纺纱6小时,保存并转移到产品上去的原料价值是过去的6倍,虽然加到同量原料上的新价值小5/6。这说明,在同一不可分割的过程中,劳动保存价值的属性和创造价值的属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纺同量的棉花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加到棉花上的新价值就越大;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纺的棉花磅数越多,保存在产品内的旧价值就越大。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劳动过程中因本身的使用价值的消灭而丧失的价值。如果生产资料没有价值可以丧失,就是说,如果它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那么,它就不会把任何价值转给产品。它的作用只是形成使用价值,而不形成交换价值。一切未经人的协助就天然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风、水、矿脉中的铁、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等,都是这样。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是不变资本部分。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因此,它是可变资本部分。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区别的;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的。

  生产工资价值的必要劳动和超过工资价值的剩余劳动之和,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之和,构成他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实行换班制度,获得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通过延长工作日,不仅使人的劳动力由于被剥夺了道德上和身体上的正常发展和活动的条件而处于萎缩状态,并且使劳动力本身未老先衰和死亡。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劳动力的日价值是他每天必要生活资料的等价物。知道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知道工人劳动力的价值,知道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也就知道他的必要劳动时间的量。从整个工作日中减去必要劳动时间,就得到剩余劳动时间。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要取得越来越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这样一些产业部门的生产力,这些部门的产品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它们或者属于日常生活资料的范围,或者能够代替这些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使商品取得最终形式的那种劳动的量,而且还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资料所包含的劳动量。例如皮靴的价值不仅取决于鞋匠的劳动,而且还取决于皮革、蜡、线等等的价值。因此,那些为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提供不变资本物质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的产业部门中的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它们的商品相应的便宜,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方法就是,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逐步提高。就是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先进的工艺过程,充分利用风、水、蒸汽、电、磁、集体力等自然力,充分利用自动化、电脑、机器人、信息等科学成果。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国家,总是说,工人应该感谢资本家发展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工人阶级的福音,资本家发财越多,国家就越富裕,国家越富裕,人民就越幸福。这都是欺骗工人阶级的谎言。其实,“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资本论》一卷357页)

  资本是工人阶级的财产。工人无偿为资本家生产了剩余价值。“如果1000镑资本周期地(例如每年)创造剩余价值200镑,而这些剩余价值每年又都被消费掉,那就很清楚,同一过程重复五年以后,所消费的剩余价值量=5x200,也就是等于原予付资本价值1000镑。如果年剩余价值只是部分地被消费掉,例如只消费掉一半,那么,在生产过程重复十年以后,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因为10x100=1000。总之,予付资本价值除以每年所消费的剩余价值,就可以求出,经过若干年或者说经过若干个再生产周期,原予付资本就会被资本家消费掉,因而消失了。资本家认为,他所消费的是别人无酬劳动的产品即剩余价值,而保存了原资本价值,但这种看法绝对不能改变事实。经过若干年以后,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价值就等于他在这若干年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剩余价值,而他所消费的价值额就等于原有资本价值。诚然,他手中握有一笔数量没有改变的资本,而且其中一部分如厂房、机器等等,在他开始经营的时候就已存在。但是,这里问题在于资本的价值,而不在于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如果某人借了等于自己全部财产的价值的债务而把全部财产耗尽,那么他的全部财产正好只代表他的全部债务。同样,如果资本家把自己予付资本的等价物消费掉,那么这些资本的价值不过只代表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总额。他的原有资本的任何一个价值原子都不复存在了。

  因此,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生产过程的单纯连续或者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即使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是资本使用者本人挣得的财产,它迟早也要成为不付等价物而被占有的价值,成为别人无酬劳动的货币形式或其他形式的化身。”(《资本论》一卷625-626页)这里我们就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既然剩余价值是工人自己的财产,应归工人阶级所有、享受和支配,那么,剩余价值的转化物——资本也就是工人自己的财产,应归工人阶级所有、享受和支配。正因为如此,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把自己的财产——资本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回来,就成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帜和战斗目标。

  劳动者2004.4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笑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2.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3.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4. 星燧:普京的“闪电”中东行
  5. 中国经济的四个周期和凯恩斯主义的结局
  6.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7.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8. 核泄露三年,难怪他们包庇日本
  9.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0. 跟文科还是理科没有半毛钱关系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