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立国:读《老子》名句,写心学箴言
栾祖虎
天地长生,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生,所以能长生;
志士永恒,是因为志士不为自己死,所以能永恒。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大仁如山,山任凭风雨而不动。
静为躁君,非宁静无以成江海之气象;
重为轻根,非厚重无以成山岳之品格。
水滴石穿,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砥柱中流,天下之至正,笑对天下之滔滔。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志士常无事,以国家事为事。
天地长生,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生,所以能长生;
志士永恒,是因为志士不为自己死,所以能永恒。
《老子•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地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存在,所以能长久地存在。我们说,人非天地,要想在肉体上实现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人的永恒只有在精神领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什么人的精神可至永恒呢?只有那些不为自己而死,而是为国家、民族而死的仁人志士们的精神,才是真正永恒的。这就是有的人死了,其实他还活在人民心中的道理所在。换言之,只有无私的人,其精神才是永恒的;只有无我的人,或者是说战胜了自私自利的小我而成就了利他主义事业的人,其人格才是伟大的。
与此相反,有的人活着,其实他已经死了——他的精神自私败坏到了极点,在一切觉悟者、正义者心中早已生不如死。这样的人欲达永生,岂非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还要看到,生、死问题都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和为谁而死连在一起的是为谁而生这个问题。仁人志士们是为国家、民族而死的,他们也是为国家、民族而生的——为人民服务就是他们人生不变的宗旨。也可以这样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就叫做符合天道;把人民的渴望放在内心里,就叫做懂得天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而死,就叫做做得天人,达到永生!
常无欲以观其妙,认识世界需要客观辩证;
常有欲以观其徼,改造自我必须制服欲望。
《老子•第一章》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保持清静无欲,那就能观察出天地万物的奥妙之处;如果经常奢靡多欲,那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我们说,认识世界需要的是冷静客观、辩证分析,改造自我需要的是制服欲望、超越欲望。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事物因比较而鲜明;
高下相盈,前后相随,好坏相从,思想因辩证而深沉。
《老子•第二章》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所以有无相互生成,难易相辅相成,长短相互显现,高下相互充实,音声相互谐和,前后相互跟随。我们说,事物如果没有比较,就会模糊不清,无法定性;思想如果缺乏辩证,就会执着片面,流于浮浅。
实其腹,强其骨,民以食为天;
虚其心,弱其志,国以公为本。
《老子•第三章》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此圣人的治国原则是:减少百姓的心机而填饱他们的肚皮,削弱他们的欲望而增强他们的体质。我们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国以公为本,私心私欲是必须限制的。
锋芒内敛的未必不是勇士,
和光同尘的可能就是圣人。
《老子•第四章》说:“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深邃复杂的大道啊,就好像是万物的主宰一样:它挫去了万物的锋芒,解脱了它们之间的纷争;它调和了万物的优点,使它们能够像大地的尘土一样朴实无华。我们说,一个深刻洞悉并成功驾驭了人生大道的觉悟者,他可以成为锋芒内敛的勇士,也可以成为和光同尘的圣人。
天地不仁,因其自然而成其仁;
圣人不仁,因其无为而成其圣。
《老子•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无所偏爱的,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是无所偏爱的,任凭百姓自然发展。我们说,天地无所偏爱地为万物提供了生命的舞台,这就是它最大的仁;圣人看似清静无为,实际上为百姓提供了宽松的成长环境,这就使他成为真正的圣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大仁如山,山任凭风雨而不动。
《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最高尚的人就好像是水一样。水善于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抗争,安居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地,所以说水的行为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了。我们说,意志最坚定的仁者就好像是大山一样,任凭任何狂风暴雨的冲击而岿然不动。
激流勇进,穷心尽力,人之道;
功成身退,含藏收敛,天之道。
《老子•第九章》说:“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之后,就不要居功自傲,贪恋权位,适时退下、含藏收敛才符合自然之天道。我们说,在功成身退之前,功成名就又是怎样达成的呢?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那就是需要激流勇进,穷心尽力,践行人之道。
以身为天下,把自己看得轻,就是为人民鞠躬尽瘁;
爱身为天下,把自己看得重,就能够避免无谓牺牲。
《老子•第十三章》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只有那些愿意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只有那些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之用的人,天下才可以依靠他了。我们说,把自己看得轻,就能成为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的标兵;把自己看得重,就能智勇兼备、拿捏得定,避免无谓的流血与牺牲。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去洋之风以挽德之颓。
《老子•第十四章》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了万古长存的大道规律,就可以凭借它来驾驭、支配现实存在的万事万物。我们说,去掉西方不良风气的恶劣影响,就能凭借民族化的思想整风运动,挽救中国当今社会道德的日益衰颓。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今之求功名者,心浮气躁,愚不可及。
《老子•第十五章》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古时候那些懂得大道规律的人,深刻微妙,玄远通达,深沉得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我们说,今天那些一门心思求取功名的人,心浮气躁,炫耀才情,与道相悖,真是愚不可及。
夫物芸芸,各归根而复命;
唯人卓卓,能舍命而永生。
《老子•第十六章》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万物纷纷纭纭,但最后都要返回到自己的本根,返回到自己的本根就叫清静,清静就叫复归于生命。我们说,在世间万物之中,只有人是卓然不群、禀赋殊异的,只有人能够为了正义而舍弃生命,从而在人民的心中获得永生。
为政者信不足,百姓不信;
为政者德不足,百姓不德。
《老子•第十七章》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正是因为执政者诚信不足,所以老百姓才不信任他。我们说,正是因为执政者道德不足,老百姓才有不德之举。龙头往哪摆,龙尾往哪甩——执政者的表现是有决定性意义的。
做不到无私无欲,少私寡欲亦可;
做不到断念息心,见素抱朴就行。
《老子•第十九章》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保持纯洁朴实的本色,就像没有染色的丝,没有雕琢的木;节制过多过滥的私欲,使欲不至贪,私不害公。我们说,无私无欲、断念息心,恐怕是难以达到了,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应该是可以达到的目标。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哉!
众人皆欢喜,而我独怀忧。我无梦之人乎!
《老子•第二十章》说:“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哉,沌沌兮!”众人都过着富裕的生活,只有我一个人却如同被抛弃了一样。看起来我真是有一副愚人的心肠,太无知太笨拙了!我们说,众人都欢天喜地沉醉梦中,只有我一个人却独自清醒,为国家与民族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我真是一个做梦时代的无梦之人啊!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德为道之用;
大道之行,唯德是布,道为德之君。
《老子•第二十一章》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在德与道的关系问题上,伟大的品德,其内容是要和大道保持一致的——德就是道的体现和应用。我们说,大道的运行,是要以品德的流传散布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道就是德的灵魂与君主。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严刑峻法不可久;
纸多不胜火,言多不胜义,伪善浮夸不可守。
《老子•第二十三章》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所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个整天,谁使它这样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地维持这样狂暴的状况,何况我们人类呢?我们说,严刑峻法是不可长久的,伪善浮夸则无可坚守。
自伐者无功,有功者低调;
自矜者不长,为长者不矜。
《老子•第二十四章》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我夸耀的人是建立不起来功德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做领导的。我们说,真有功德的人,低调朴实,不会自我夸耀;真有本领的领导者,谦虚朴实,不会自高自大。
静为躁君,非宁静无以成江海之气象;
重为轻根,非厚重无以成山岳之品格。
《老子•第二十六章》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厚重是轻率的根本,宁静是浮躁的主宰。一旦轻率鲁莽就会失去厚重的根本,一旦心浮气躁就会失去宁静的主宰。我们说,江海一样的气象是因为有宁静作为智慧的主宰,山岳一样的品格是因为有厚重作为道德的根本。
善人是恶人之师,恶人因此要从善如流;
恶人是善人之镜,善人因此须戒惧警惕。
《老子•第二十七章》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善人是恶人的老师,恶人是善人的借鉴。我们说,恶人要向善人学习,努力做到从善如流;善人要以恶人为明镜,努力避免自己重蹈覆辙。
欲壑难填,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乾坤朗然,所以我辈法地、法天、法道。
《老子•第二十九章》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圣人远离那些极端、过分的东西,远离奢侈糜烂的生活。《老子•第二十五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苍天,苍天效法大道,大道效法自然。我们说,欲壑难填是人生的常情常态,乾坤朗然才是我们的效法目标。
乐骗人者不可以得志于长久,
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老子•第三十一章》说:“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凡是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我们说,凡是以骗人为乐的人,是不可能长久得志的。缺乏正义的暴力和欺骗,是天下人的公害、公敌,必被天下人所厌恶、反对。
在物质生活上,知足可以不辱;
在思想行为上,知止可以不殆。
《老子•第三十二章》说:“知止可以不殆。”在思想行为上,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我们说,在物质生活上,要有所节制,惜福知足,这样就可以避免祸患和羞辱。人生的规律是欲不可极,物极必反;我们的原则是严守善道,不走极端。
国家有国家的机密,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公民有公民的隐私,民之人格不可以侵犯。
《老子•第三十六章》说:“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不可以脱离它生活的池渊,国家的重要武器不能让外人知道。我们说,国家对外要严守其国家机密,以使敌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内要尊重公民隐私,以使民众的人格受到必要的保护。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德常有为而有不为。
《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永远无所作为却又无所不为地引导着天地万物。我们说,德是永远有所作为却又有所不为地玉成了人间美事。这里的道,就是天道,自然之道,就是客观规律;这里的德,就是指人类的道德实践。
处其厚,不居其薄,忠厚是做人之本;
处其实,不居于华,朴实是大善之根。
《老子•第三十八章》说:“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于华。”所以大丈夫要笃守忠厚,不可刻薄;笃守朴实,不可虚浮。我们说,忠厚是做人之本,朴实是大善之根。忠厚朴实,正是大道之所在,大德之所成。
高贵者最愚蠢,琭琭如玉者可能是一个空壳;
低贱者最聪明,珞珞如石者可能是一个圣人。
《老子•第三十九章》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因此不要求琭琭晶莹如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如山石。我们说,高贵者最愚蠢,徒有其表可能仅仅是一个空壳;低贱者最聪明,只要意志坚定就可以开创神圣的人生。
反者道之动,道之动有规律;
弱者道之用,道之用有方向。
《老子•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循环往复、相反相成,是道的运动;扶弱锄强、外弱内强,是道的作用。我们说,道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道的作用有其明确方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真理在实践中光大;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真理在怀疑中成长;
下士闻道,大笑不已,真理在嘲笑中强壮。
《老子•第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人听到了道,就勤奋努力地实践它;中等人听到了道,就若有若无地怀疑它;下等人听到了道,就肆无忌惮地嘲笑它。不被下等人嘲笑,道也就不是道了。我们说,实践使真理发扬光大,怀疑无损于真理的继续成长,嘲笑只能使真理更加坚定强壮。
水滴石穿,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砥柱中流,天下之至正,笑对天下之滔滔。
《老子•第四十三章》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行在最坚硬的东西之中。我们说,水滴石穿,说明有了坚韧的意志,柔弱就能战胜坚硬的道理;砥柱中流,说明有了觉悟的、强大的、有如巨石一样的人格,就能以至正无邪的气魄,坦然面对一切嚣张放肆、滔滔不绝的污水浊流。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志士常无事,以国家事为事。
《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常常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我们说,失志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常常没有自己的私事,他以国家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古圣贤哲与仁人志士有一点是高度一致的:他们都绝不是自私自利的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母亲的品德;
勇而不惧,重而不移,厚而不薄,是父亲的意志。
《老子•第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养而不占有,帮助而不依靠,成就而不主宰,这是最高尚的品德。我们说,这就是母亲具有的品德。勇敢而不恐惧,坚实而不游移,忠厚而不刻薄,这就是父亲具有的意志。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反求正,以正出奇,以无畏抗霸权。
《老子•第五十七章》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正义之道治国,以奇巧之术用兵,以清静无事、不扰害人民的原则而治天下。我们说,以反对邪恶坚持正义,以坚守正义出奇制胜,以无所畏惧反抗邪恶猖狂的世界霸权。
祸兮,福之所倚,灾祸中可求取转机;
福兮,祸之所伏,幸福中须不失警惕。
《老子•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就依傍在它的旁边;幸福啊,灾祸就埋伏在它的里面。我们说,灾祸中可求取转机,所以不要在灾祸面前灰心丧气;幸福中须不失警惕,所以不要在幸福来临时得意忘形。
非纲举目张,治大国岂能若烹小鲜?
非深得本源,治大事岂能若治无事?
《老子•第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轻松,只是不要随意翻动它。我们说,达到这样的理想状况,需要有纲举目张、掌握枢机的必要前提。同样道理,如果不是因为深得本源之涵养而能信念坚定、智慧博大,又怎能在治理庞大的事业时,却像没有什么事情与压力一样从容淡定、轻松自如?
图难于其易,须有见微知著的觉悟;
为大于其细,须有脚踏实地的功夫。
《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解决困难要从容易解决时开始,实现大业要从具体的小事做起。我们说,解决困难要有见微知著的觉悟,实现大业要有脚踏实地的功夫。非见微知著,不能图难于其易;非脚踏实地,不能为大于其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有始无终,必难成功。
《老子•第六十四章》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在结束时仍然像开始时一样慎重,就不会把事情办坏。我们说,不能坚持到底,有开始没结尾,就一定难以成功。
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让;
世有三难:一曰和,二曰朴,三曰敬。
《老子•第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件法宝,我要坚持保全它们:第一个叫慈爱,第二个叫节俭,第三个叫谦让,也就是说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我们说,世界有三大困难:第一个叫和平,第二个叫朴实,第三个叫礼敬,也就是说持敬不移、互敬互爱。
祸莫大于轻敌,骄兵必败;
力莫大于悲愤,哀兵必胜。
《老子•第六十九章》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灾祸没有比轻敌更大的,轻敌基本上就违背了作战的规律。所以两军对抗、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将获得胜利。我们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这是兵家的至理名言,这是老子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大道难行,圣人无位披褐而怀玉;
世事可知,奸臣当道卖国而求荣。
《老子•第七十章》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理解我的人是很少的,效法我的人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所以圣人虽然怀着美好的才能,却过着贫贱的生活。我们说,大道是难以实行的,圣人没有权位必然面临着披褐怀玉的境遇;世事是可以预知的,奸臣掌握大权必然会卖国求荣。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做事莫起侥幸之心;
地道昭昭,通而不塞,做人莫失奋斗之志。
《老子•第七十三章》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就像一张广大无边的网,网孔虽然又大又稀但并无疏漏。我们说,地上的道路是明白好找的,它们四通八达而并无阻塞。所以,做事不要有侥幸之心,做人不要失去奋斗之志。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士不贪财,奈何以财乱之?
《老子•第七十四章》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民不害怕死亡,为什么要用死亡来吓唬人民呢?我们说,志士不贪图钱财,为什么要用钱财来搞乱志士的思想呢?一个国家如果到了用死亡威胁其人民,用钱财蛊惑其志士的时候,那么,离灭亡就不远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故有和谐之气象;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故起革命之风暴。
《老子•第七十七章》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是剥削不足的而补给有余的。我们说,不改变富人剥削穷人的社会,就不能避免穷人要奋起而革命的风暴。
君主应受国之垢,而不是与国争荣;
领袖应受国不祥,而不是与国争福。
《老子•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能叫做国家的君主;能够承担国家的灾难,才能叫做天下的帝王。我们说,争夺国家的荣誉使之归于自身,这样的人不配做国家的君主;争夺国家的福分使之归于自身,这样的人不配做人民的领袖。国家的君主,应该勇于担当,甘受屈辱;人民的领袖,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