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者的话
不喜欢政治,不喜欢政治经济学。但是,由于对历史的兴趣,不小心接触了《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上中学时,毛主席去世,“四人帮”入狱,但他们的影响还在。政治课印象最深的是说:在资本主义国家,一边是饥困的贫民,一边是资本家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把整车皮的苹果、牛奶倾入大海。
当时像听天书,总不那么相信资本主义有那么坏、那么邪恶。现在看到了像“蒜你很”、“姜你军”、“楼空空”什么的,层出不穷。
纯属偶然,在网上看到几节《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一窥全貌,就拜访了度娘,结果并不遂愿。无所不包的百度,对于《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信息却寥寥无几。除了张静沙网友上传的影印版(正文虽然只能显示三十三页,但让我们看到了原著的原貌);再就是烈焱2015 网友用文字录入、在贴吧分数百次上传的一个版本,中间有网友跟帖、上传丢失、再次上传等等,有点凌乱,也有一些缺失,读起来不太方便;其余便是些断续的章节了。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由ZCQ主持,原上海市委写作组于1973年已写出初稿,75版是未定稿第二版,注明征求意见用,印量自然不多。
值得说一下的是,在mk42gcb吧,一个叫解放的网友爆料:1976年9月,写作组拿出了未定稿第二版讨论稿(第三稿),里面可能会根据毛主席1975到1976年的指示,做了大量的修改。可惜的是,由于主席去世,CQ被捕,官方为了批判,对三稿只列出了大概结构和一些结论,在极小的范围内传看过,所以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见到过(且都是批判者)。在“系统批判四人帮经济谬论”时,有一本《“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篡改》的书中有这样的话:“(“四人帮及其党羽”)系统编写了一本叫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黑书”。
时间不长,三稿也就消失不见了。可见,这部书无论是对创,还是对批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是否失传,我们不得而知。果然如此,《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成了绝版,也就尤为珍贵。
有一种说法,妄言毛主席不懂经济,这个谬论误导了人们几十年。也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几十年、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这种影响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有待历史来做出鉴定。
稍作回顾,就可以看到,1949年,国民党说共产党不懂经济。然而,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富强的世界第六工业强国,全民崇尚做工,且城市清新,乡村充满活力;1979年,改革者说毛主席不懂经济,在猫论摸论的引导下,却把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社会折腾成一个物欲横流的商业(品)社会,全民崇尚经商,且城市糜烂,乡村日渐贫穷。
1920年代,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看到了经济工作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但散见于一些历史事件和回忆录,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也专辟《土地问题》一章,分析红区和白区的经济问题。
1931年,经过三次反围剿,朱毛红军开辟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根据地——闽赣苏区(也就是后来的中央苏区,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所在地,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11月,临时中央在白区被国民党撵到苏区,就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但鉴于毛泽东在创建根据地时的巨大贡献和在根据地人民中的崇高威望,以及卓越的工作能力。虽然在党内和军中极力排斥,也不得不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给毛泽东留下主席的位置。毛主席的称谓就是从此开始的,直至去世。
离开了军事工作,经济工作毛主席一样是做的风生水起、成绩斐然。依靠正确的、条理清晰的思维和掌握的大量资料,1933年11月到次年元月,写出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与1930年戎马倥偬中所作的《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一起,使毛主席对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情况了然于胸,并以此为根据来制定政策、指导工作。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0月,使根据地的经济工作始终能够支持革命战争的需要。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他告诫人们要用 “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面受敌法来研究中国社会,“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
1937年,毛主席的哲学名著《实践论》、《矛盾论》问世。此后,他阅读了《国家与革命》(张闻天译),对列宁的国家学说做了全面的了解,并根据中国的实际,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随着形势的发展,《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陆续问世。这些著作根据各个时期不同的特点,随时调整着政治经济政策,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把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转变为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又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政策以及解放战争后期的城市政策。
在战争年代,正是有了这些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才保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那么,在经济建设年代又是如何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随着战争的即将结束,建设事业的即将到来,毛主席又及时提出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新概念。此后,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便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某人说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能有些道理吧。1956年2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在外地视察的毛主席心情舒畅地回到中南海,听说刘少奇分别召集三十四个部委的领导人坐谈工作,就兴致高涨,来了个依样葫芦。刘少奇在党内以理论见长,结果,刘少奇的座谈没有“结出什么晶”。毛主席却在两个月后的4月25日,“结出了”一篇光辉文献——《论十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之际,及时整理出了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更没有让全国几亿人民摸着石头过河。
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以后,毛主席不仅向全党推荐了经济学丛书,并且率先垂范。先是读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从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又亲自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期间,结合中国十年经济建设的实践,对苏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做出许多精彩的评论和批注,累计达十万字之多。党内外作经济工作的高级干部纷纷要求印刷成册,下发学习。这不仅在当时及时地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是现在,在国外仍为经济学界所青睐。
进入1960年代,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作祟,毛主席昔日的战友们越来越背离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总是试图“替人民做主”。开始,毛主席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思想教育加以解决,因为建国以来,始终都是两条腿走路——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交替进行。
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兴起,到1962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的性质、组织、规模、管理等事项(关于生产队的规模,于两年后的1965年元月,在毛泽东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全国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第十七条又专门做了这样规定的:“经过贫下中农充分酝酿,充分讨论,由群众决定,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改组,是否以三十户左右为有利。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超过三十户。居住比较分散的,可以少于三十户。这些都不要由上面决定”。由此可见,毛主席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的慎重、民主和科学的态度。实践证明,三十户左右约一百五十人的生产队是最佳社会基层组织结构,不但便利于组织和安排生产,而且使人们的相互关系也更为融洽温馨,邻里和睦,邪气收敛,社会更加稳定。这并不是靠封建的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持,也不是靠资产阶级的虚伪的慈善施舍,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平等互助所决定的。以致生产队解散近四十年后,人们的话语中仍然充满了怀念),农村人民公社的框架已基本就绪,社会主义的集体生产关系已经确立,生产也开始恢复。
而上层建筑却严重滞后,不少人仍然热衷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那一套。1963年,毛主席开始酝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通过组织程序付诸实施。但后来,“战友们”的冥顽不化已超过了毛主席的容忍底线。
与此同时, 苏共二十大后,由于领导层否定了列宁主义,背离了斯大林的政治经济路线,不到十年时间,就已经“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已成为现实。
为了防止苏联的悲剧在中国重演,避免中国人民重蹈苏联人民的覆辙,避免自己“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付诸东流”,毛主席不得不寻找其他途径,自下而上地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理论被某人称作“毛泽东的思想”来进行批判,才有幸没被列入“结晶”范畴,作为毛泽东的“独立思想”载入历史)。
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产生了共产主义因素。同时,资本主义残余——资产阶级法权法权思想(包括封建等级观念)还仍然存在,根植于人们的意识深处。最常见的譬如某些人认为:我的学历高、有知识,就应该多拿报酬;我的力量大、有技术,也应该多得酬劳等等等等,从而诱发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在各种人群、各个领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1980年代中期的改革开放中,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制为乡人民政府时,X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特批各乡党委书记全家“农转非”(1960年代初,人民公社初创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公社干部都是“一头沉”——自己是非农村户口而家属却是农村户口。这期间,非农村户口比农村户口的待遇稍为优厚),开始公然违法扩大资产阶级法权。
与之相反的是共产主义精神,追求的是爱人民、爱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但尚未稳固之时,为防止资本主义法权思想的侵蚀和资产阶级的演变,上层建筑必须来一个深刻的大革命,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精神,严格限制、并最终消灭资产阶级法权思想。否则,资本主义复辟随时都会发生。这就是毛主席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原因。
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5月开始,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不论工业、农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X县县志记载,1969年5月开始,兴建丝绸厂和制药厂,并均于次年投产。10月,组建500人的民兵营(后曾至800人)参加由国家组织的焦枝铁路大会战。同年,农业亩产达450斤,是1949年的三倍,人均614斤。
中间虽然有批林批孔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运动,但生产并未停止。文革后重组的县领导班子,专设了生产指挥部,由责任心强、有经验的干部出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统筹安排部署全县的生产。
农业方面,继1950年代末开始、贯穿整个1960年代的大修水利、平整土地。1973年起,又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开始大规模地改滩造地、兴修梯田,再造山河。1975年,伊河水灾严重,旧县公社旧县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几十亩农田被淤泥沙石覆盖有一米多厚,良田尽毁。公社组织青壮劳力,硬是挖走沙石,运来黄土,再造了农田。堆积的沙石形成了四、五米高的一个沙丘,如今已被辟为一个文化广场。
工业方面,社队企业遍地开花,三级集体经济的公社一级的经济比重逐年攀升;按照1970年国家四五计划中中央对地方发展五小工业的要求,短短几年间,X县在国家的扶持下,坚持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兴建起了十几家地方国营企业。不仅可以生产生活资料如丝绸、药品、酒类,还可以生产生产资料如化肥、水泥、机械等等。当时的干部群众奉行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信念,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当年兴建,次年投产。企业职工更是生产热情高涨,喊出了“要共产主义,不要加班费”的口号,并切实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当年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各地方经济,由于正确的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努力工作,无私奉献,都是弯弓引箭,蓄势待发,形势喜人。
生产真正遭到破坏是主席去世以后,从中央到基层的大换血,改企业党委领导、个人负责制为厂长、经理负责制,也就是一个人说了算。把领导岗位上的好人(如陈永贵、吴桂贤)换成“能人”。并褒奖“能人”,贬斥好人,助长了资产阶级法权,有步骤地化公为私。
继1980年代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到1980年代中期,集体所有的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也承包(分)给了一些“能人”。经营所得,全部为其个人所有,乡镇的企业管理办公室,甚至连管理费也很难如数收齐。这些“能人”们不思发展,生活腐化,任意挥霍,加上管理混乱,几年间,X县的乡镇企业就纷纷倒闭,大部分“能人”也债台高筑。
同时,对县属的地方国营企业的改制也在进行,把X县本来生产形势不错的十几家企业,改的工人下岗、工厂凋敝。到1990年代后期,已基本全部破产,设备厂房以白菜的价格,或贱卖或贱租给一些“能人”,厂长、经理从中渔利,损失的是国家、集体,企业的职工则只能流浪远方,艰难谋生。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在这个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理念前后交替的前夜,匆匆组织编写并完成的。比较真实地记录下了一代人的奋斗历史和探索成果,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聊以告慰那个时代的开创者和建设者。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爆发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实行计划经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初步探索。那么,《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通过中苏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初步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做出了科学的总结,不但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对远景更是做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展望。
该书只有在毛泽东时代,通过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指导下,组织财力物力,依靠自己培养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才能编写完成。这是毛主席政治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
该书的写作过程中,编写人员查阅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苏修蜕变的历史教训,以及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残酷掠夺和殖民地国家的悲惨境遇,对政治经济对于人们社会活动的巨大作用,做了无产阶级的、科学的解读。是截止目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新的集大成之作。对我国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做了科学的解读和总结,并上升为先进的理论。为以后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借鉴的办法。
其后几十年间,在资产阶级书斋中寻章摘句、凭空臆造的所谓经济学家也杜撰了不少意图解说社会政治经济的文章。但由于立场不同,他们站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对立面,在资产阶级的豢养下,要么扯淡,要么贩毒,极少有有益的食粮之作。
与马克思和列宁相比,毛泽东是不幸的。马克思有恩格斯完成他的遗愿,列宁有斯大林高举他的旗帜。而毛泽东却在他的同志中曲高和寡、茕茕孑立。而且,由于党政事物的缠身,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就想退居二线、摆脱俗务,专心哲学和理论研究。就是这样一个愿望,由于曾经的战友中没有可造之材予以托付党政事物,最终也没能实现。烈士暮年,只能是吟着《枯树赋》,在孤独中遗憾离去。并在离世后遭到集体的背叛、谩骂和淡化。
所幸的是,ZCQ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比较正确、比较系统的理解。受主席所托,仓促组织、整理出了《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毛主席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备后人痛定后的反思。
大量有关毛主席的讲话、指示以及活动情况还有待解密,以便对毛泽东思想做更高层次的探索。
今年八月,在网上看到了《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但资料少且凌乱不全。在这些凌乱的资料中,经过梳理拼接,勉强凑成该读物。为网上阅读方便起见,分为八期上传,每期两章、五十页左右。其中,对传抄中间出现的错误,根据自己的理解,谨慎地加以校正。
由于水平和资料的限制,仍然难免错误和疏漏,真诚地希望读者给予指出和改正。
陋县小民
2017年9月6日
序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它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用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前,政治经济学领域中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斗争,是以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中心来开展的。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预见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产生了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从此,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课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究竟是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呢,还是如同历史上其他生产关系一样,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
这种矛盾运动,是不是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同现代修正主义的尖锐对立。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领导我国人民同现代修正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一九七五年二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毛主席的指示,既讲了上层建筑,又讲了经济基础,分析了产生修正主义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一步指明了道路,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巨大发展。
毛主席说:“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
毛主席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エ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毛主席指出:“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エ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エ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
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根本问题,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处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之中,它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已经代替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人们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已经代替了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家压迫、剥削劳动者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
但是,资产阶级法权在所有制方面还没有完全取消,在人们的相互关系方面还严重存在,在分配方面还占统治地位。这就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既有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因素,也有衰亡着的表现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
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同样地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直接社会性的生产,是为满足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需要的直接社会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商品性的生产,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还存在同这种生产相联系的价值、货币和利润等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的经济范畴。
这就是说,共产主义已经开始占领了阵地,但是在这块阵地上,还存在着滋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土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因素同衰亡着的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由此而构成了它的矛盾运动。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转变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共产主义因素不断战胜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
毛主席指出:“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种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
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完善的过程,表现为无产阶级不断战胜直到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的过程。等到整个过程完结的时候,共产主义社会就来到了。
相反的,在错误路线的影响下,这个过程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内,也有可能出现曲折,甚至表现为相反方向的运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暂时复辟。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客观规律,揭示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会出现资本主义复辟?这只有从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オ能从本质上得到说明。“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当资本主义传统或痕迹,特别是作为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经济基础的资产阶级法权得到了恶性发展的时候,量变就会引起质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就蜕变成为官僚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但是,历史的潮流毕竟不是任何人所能抗拒和改变得了的。风物长宜放眼量。资本主义在苏联的复辟,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只不过是一支短暂的插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早已经腐朽了。它的幽灵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徘徊,不过是一种回光返照罢了。
勃列日涅夫之流这些年来起劲鼓吹“发达的社会主义”,人们对此只能嗤之以鼻。这伙叛徒妄想以“发达的社会主义”作掩护,在国内,肆无忌惮地复辟资本主义,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在国外,加紧同另一个超级大国相争夺,对它的势力能够达到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压迫,妄图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苏修的所谓“发达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或者社会帝国主义。
但是,这块遮羞布又究竟能帮得了苏修叛徒集团多少忙呢?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针对当时的德国反动制度,曾经辛辣地指出:“这种制度本身并不是值得重视的对象,它是一种按照应当受到蔑视的程度而受到蔑视的存在物。”“如果它真的相信自己的本质,难道它还会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井求助于伪善和诡辩吗?”苏修叛徒集团及其反动制度,就是这么一种按照应当受到蔑视的程度而受到蔑视的存在物。
我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深刻地触及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支配下的其他各种矛盾,在这场大革命中得到了极其生动而丰富的表现。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我国人民,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得到不断完善,由此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同刘少奇、林彪一类骗子的斗争中,为了加深对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理解,搞清楚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的问题,更加坚定地贯彻执行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有着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迫切要求。
我们编写这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想在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弄清楚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货币、按劳分配等问题的时候,提供一本比较系统地叙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的辅助读物。
要写好这样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辅助读物,离开广大工农兵群众和理论工的实践和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编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
由于我们自己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够,当尝试对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实践和文化大革命中所提供的丰富材料作出理论概括的时候,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对于既是私有经济的遗物、又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商品制度,对于同商品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形式、货币交换、按劳分配等经济范畴,对于这些经济范畴中的资产阶级法权及其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必然性,对于围绕着限制还是扩大资产阶级法权而展开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宏伟的历史任务,我们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反映到理论上必然很不彻底。这种不彻底性,在一九七三年本书的未定稿中所在多有。
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就象光芒万丈的灯塔,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指示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对本书进行修改是刻不容缓的了。
放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修改过的版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对毛主席的指示的理解,我们对我国伟大革命实践的理解,仍然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我们热切地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的缺点和错误提出批评。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一九七五年五月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目录)
录者的话
序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主义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
十月革命是革命暴力的胜利
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
第二节 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飞跃
自觉利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篇 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产生
没收大资本
改造中小资本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巩固和完善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巨大优越性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斗争中巩固和完善
第三节 苏修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
第三章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产生,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合作化是个体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
农业合作化的阶级路线和形式
我国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特点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在斗争中巩固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发展方向
第三节 苏修把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蜕变为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
第四章 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形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基础
上层建筑在相互关系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相互关系的巨大能动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
相互关系的阶级性质
社会主义的工农关系
社会主义企业中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协作和竞争
第三篇 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
第五章 社会主义生产的性质和目的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性质
社会主义的直接社会生产和直接社会产品
直接社会产品在不同程度上仍然是商品
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
抓革命促生产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社会主义生产高速度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
第六章 国民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第一节 有计划发展规律调节着社会主义生产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国民经济的几种主要。比例关系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第二节 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的依据
搞好综合平衡工作
计划工作的几个原则
第七章 社会主义农业和工业
第一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基础的实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农业学大寨
第二节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工业是主导的实质
社会主义エ业化
エ业学大庆
第三节 社会主义工业和农社业结合的方式
社会主义工农业结合的二重性
工农业结合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
实质是路线问题、工农联盟问題
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和经济核算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节约
节约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
经济核算是厉行节约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
(一)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关系
经济核算制是管理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经济核算制的具体内容
使用价值核算和价值核算
第三节 剖析苏修的“完全经济核算制”
(一)“完全经济核算制”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原则的完全背叛
(二)“完全经济核算制”就是实行资本主义的利润原则
(三)“完全经济核算制”是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对苏联劳动人民的一种剥削制度
第四篇 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交换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交换关系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几种交换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下交换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交换渠道产品交换的渠道
商品流通渠道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交换的作用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流通领域的限制和反限制斗争
第四节 流通费用及其节约途径流通费用
节约流通费用的途径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和货币流通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
社会主义社会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人民币的价值基础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流通
货币的流通渠道和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的计划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和价格政策
价值规律在流通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下价格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价格政策
第五篇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和再生产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第一节 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
消费品的分配关系决定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防止高低悬殊和绝对平均主义
第二节 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形式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的分配形式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中的分配形式
第三节 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提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节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
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规律
第一部类的增长离不开第二部类的增长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分配
国民收入的创造和增长的因素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第三节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决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因素
消费基金内部和积累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财政
第一节 国家集中纯收入的分配
什么是社会主义财政
社会主义财政和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预算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信贷和银行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信贷
社会主义银行
第三节 预算和信贷对价值分配同物资分配的关系
价值分配中预算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关系
预算和信贷资金同物资之间的关系
第六篇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
第一节 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援助
对外经济援助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我国对外经济援助的原则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
新型的对外贸易关系
对外贸易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第四节 撕下苏修“国际分工论”的画皮
谎言和事实
驳所谓“最少劳动消耗”原则
“经济一体化”的实质
结束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