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怎样看待马克思的理论,他至今仍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人物。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是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左翼近代史大师。
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中产家庭。父亲是移居英国的俄国犹太后裔,母亲则来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中欧。1919年举家迁住维也纳,1931年徙居柏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创至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霍布斯鲍姆1936年加入共产党,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他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悔改的共产主义者"。1947成为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讲师,1959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成为该校经济及社会史荣誉教授。1982年退休后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政治及社会史荣誉教授。2012年10月1日,病逝于伦敦,享年95岁。
在《共产主义宣言》发表以来的一个半多世纪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收集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1956—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有洞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影响:从对贵格会运动到马基雅维利,以及在法国大革命和德国哲学中的渊源。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核心文本,从恩格斯的《工人阶级的境况》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再到《共产主义宣言》一一进行了考察,并对过去30年来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出色、深刻、有力且广泛的研究,《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毫无疑问地向我们展示出:马克思是我们这一世纪的思想家,就像他是过去两个世纪的思想家一样。
图书信息
书号:9787511719843
定价:88元
开本:16开
页数:448页
前言摘选
探寻马克思的当代意义
俞吾金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尤其精于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研究,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关于被延长了的19世纪的三部曲——《革命的年代:1789-1848》、《资本的年代:1848-1875》、《帝国的年代:1875-1914》和被缩短了的20世纪的力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众所周知,上述著作均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此外,上海人民出版社也引进出版了他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和《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两书,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他和其他学者合著的《传统的发明》一书,而新华出版社则引进出版了由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波立陶撰写的《霍布斯鲍姆:新千年访谈录》一书。由此看来,霍布斯鲍姆这个名字在中国史学界似乎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霍布斯鲍姆勤于笔耕,堪谓著作等身。他晚年的主要出版物是《全球化、民主和恐怖主义》(2007)、《论帝国》(2008)和《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以下简称《如何改变世界》,2011)。毋庸置疑,摆在我们面前的《如何改变世界》乃是霍布斯鲍姆生前整理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它既是对自己一生所坚持的史学观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他对自己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的反思和探寻。正如在该书的“前言”中所说的:“1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我希望本书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事实上,正是这部著作展示出一个世纪老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未来走向的思索,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阅读。
首先,霍布斯鲍姆以生动的笔触分析、比较了马克思逝世前后其思想在国际理论界的迥然不同的遭遇。尽管马克思活着时,其思想已通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等重要著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晚年的马克思却徘徊于继续撰写《资本论》还是深入地探索民族学的“十字路口”上,正如霍布斯鲍姆所指出的:“在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里,《资本论》的写作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当一位拜访者向他询问他的著作时,马克思苦恼地问道:‘哪一部著作?’自从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的主要政治努力——所谓的1864—1873年第一国际——以失败告终。尽管马克思在英国流亡了大半生,但在英国政治或思想生活中却没有确立重要的地位。”然而,就像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一样,马克思在逝世以后却取得了巨大的哀荣。1918年后,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成了执政党,到20世纪50年代,人类中的三分之一已生活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中,而这些政党几乎都宣称自己是代表马克思思想的,并正在为实现马克思的理想而奋斗。即使到今天,全世界仍然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生活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中。当然,除了极少数的例外,这些共产党已经吸取了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政策。不管如何,“如果说有一位思想家在20世纪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那么他就是马克思。19世纪的卡尔.马克思和赫伯特.斯宾塞都葬在海格特墓地。走进海格特墓地,令人非常惊讶的是两人的坟墓都在彼此的视线内。在两人都在世的时候,斯宾塞是公认的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而马克思则是一位依靠朋友资助而生活在汉普斯德低坡的穷人。今天,无人知道斯宾塞也葬在那里,但是来自日本和印度的年老朝圣者络绎不绝地瞻仰马克思的坟墓,流亡的伊朗和伊拉克共产党人坚持葬在他的坟墓旁边”。
当然,人们无法漠视下面的现象,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似乎又像“幽灵”一样,返回到无人区。在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和列宁的立像被推倒,欧洲的报纸则充斥着“共产主义已经死亡”的标题,而弗朗西斯·福山也误以为资本主义获得最终胜利的时刻已经来临。与此同时,所有视马克思主义为敌对意识的理论家们也开始额手称庆,为自己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而欣喜若狂。正如霍布斯鲍姆所描绘的:“因此,在马克思逝世100年后的第一个20年里,他已经彻底变成了历史人物,不再令人为之不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即使人们举行专门的讨论会来谈论马克思,似乎也只是在作无效的努力,即把马克思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拯救出来,或至多只是在怀旧而已。然而,令福山们始料不及并大跌眼镜的是,几乎是在转瞬之际,仿佛像变魔术一样,马克思又成了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21世纪的思想家。诚如霍布斯鲍姆所感叹的:“英国BBC的调查表明,英国广播电台的听众把马克思选为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从这个调查中没有想到太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把马克思的名字输入Google进行搜索,就会发现他仍然是搜索量最大的伟大思想家之一,只有达尔文和爱因斯坦超过他,但却远远高于亚当.斯密和弗洛伊德。”
霍布斯鲍姆认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21世纪得到了复兴,主要基于下面两个原因:一是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解放了马克思。也就是说,由于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的垮台,马克思主义从其长期处于扭曲状态的斯大林主义中被拯救出来了;二是滥觞于20世纪90年代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在一些基本点上恰好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见的情形相契合。匪夷所思的是,199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恰好也是全球经济剧烈动荡之年。公众的反应最清楚不过地体现出马克思在这本惊人的小册子中所作出的预见。然而,吊诡的是,这一次是资本家,而不是社会主义者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者们是如此之沮丧,以至于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纪念日。霍布斯鲍姆在谈到这样的历史现象时,又补充道:“更令我惊讶的是,大约是在世纪之交的一次午餐会上,乔治·索罗斯问我怎么看马克思。我知道我们之间的观点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因而想避免争论,给出了一个含糊的回答。他说:‘此人150年前发现了资本主义的一些事实,我们今天必须予以关注。’他的确是这样做的。”
其次,霍布斯鲍姆针对上述历史现象,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马克思在21世纪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如果说,在20世纪最后的15年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遭遇了某种困境或挫折,那么,从21世纪初以来的十余年中,资本主义世界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挑战。尽管全球化的发展加快了财富创造的速度,但贫富差异的加剧、文明冲突的升级、资源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显现出来。在某种意义上,21世纪是由“9.11”恐怖事件拉开帷幕的,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但粉碎了福山们心目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想图景,也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资本论》的缅怀。发人深省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出色的诊断书,《资本论》在问世141年后重又获得了它的殊荣。
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在变化了的历史环境中,人们应该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又会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霍布斯鲍姆认为:“十分明显,马克思的许多论述已经过时,一些论述不再可能被人接受。同样明显的是,他的著作是尚未完成的作品,但像所有名副其实的思想一样,一项永远在发展中的工作。没有人再会把它变成一种教条,更不用说变成一种获得制度支撑的正统了。这无疑会使马克思本人感到震惊。但是,我们还应当拒斥那种认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与‘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存在鲜明差别的观念。”在霍布斯鲍姆看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历史经验都已经启示我们,不要轻易地对各种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思想倾向做出政治上“正确”或“不正确”的简单化的断言。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也曾设想过在英国和荷兰实现权力的和平的过渡,设想过俄国的农村公社能够“跨过卡夫丁峡谷”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换言之,马克思本人的许多想法是探索性的,他并没有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固定不变的模式。正如青年马克思在1843年9月致卢格的信中所表明的:“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然而,霍布斯鲍姆清醒地意识到,马克思作为一个旷古未有的伟大思想家,他对资本主义的富有远见的诊断结果还远远没有被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所超越:“马克思的分析仍然具有许多有效和有意义的核心内容。显然,第一个内容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全球动力和摧毁挡在它面前的一切——保护那些资本主义自身曾经受益的人类历史遗产,例如家庭结构——的能力的分析。第二个内容是对资本主义通过制造内部矛盾——无休止的紧张和临时的解决方案、造成危机和变革的增长,这一切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带来了经济集中——实现增长的机制的分析。”毋庸置疑,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马克思的思想倾向和写作风格,但这一切都不会减弱马克思在21世纪的意义和作用。事实上,作为一个渊博的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坦承:“我们无法预见21世纪世界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倘若这些解决方案要获得成功的机会,它们就必须提出马克思所提出的问题,即便它们不愿意接受马克思的各类信徒所给出的答案。”几乎可以断言,马克思在21世纪的思想界中仍将继续演奏第一小提琴。
§§
人物评价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微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无人能出其右。
——《卫报》(Guardian)
目前没有任何以英文进行撰述的历史学家在掌握事实与资料上的能力,堪与霍布斯鲍姆匹敌。他储存和检索细节的能力,已达到只有配备众多工作人员的庞大数据库才能够处理的程度。霍布斯鲍姆那种从众多资料中归纳出既令人惊讶又让人佩服的结论的天赋,这么多年来依然不断成长。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不是小说家但是他细密头脑内的引擎,却具有劳斯莱斯等级的想象力。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过去30年里,思想、政治和方法论上的一系列大地震侵蚀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什么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应当从这些大地震中幸存下来呢?霍布斯鲍姆以清晰优雅的笔调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显然希望,人们将会高举火炬,把它传给未来的一代代人。
——美国西部法国史学会主席、曼哈顿学院历史学教授 杰夫·霍恩
毋庸置疑,摆在我们面前的《如何改变世界》乃是霍布斯鲍姆生前整理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它既是对自己一生所坚持的史学观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他对自己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的反思和探寻。……事实上,正是这部著作展示出一个世纪老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未来走向的思索,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阅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俞吾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