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向与民心向背
王海龙
《天下为公:中国社会主义与漫长的21世纪》这本书是来自京、沪、鄂、华盛顿的六位学者——鄢一龙、白钢、吕德文、刘晨光、江宇、尹伊文——联袂创作的思想力作,也是畅销64万册的《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姊妹篇。
该书提出“社会主义道体”“超级资本主义”等新概念,从文明、历史、哲学、新技术等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们解决中国今天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以及更加主动地应对中美贸易战打开了思路。任何国家都有问题和矛盾。国家存在问题不可怕,哪怕问题很严重,关键是实事求是地承认问题并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目前流行的看法是从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定义社会主义,报刊上有大量文章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这也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密码”之一。但仅在制度层面理解社会主义是不够的,《天下为公》第一章即从中国和西方数千年文明传统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平等”和“觉悟”是社会主义的道体,这是极其深刻并极具创意的,有助于我们深化、拓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平等”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分配关系等。要实现平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不仅靠社会主义制度,还要靠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政策。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体现在一项项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平等的具体的经济社会政策中。这样我们就可以从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政府政策的层面认识社会主义。
平等主要是指经济社会地位和生存发展能力的平等,不等于没有差距,不是平均主义。合理的差距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如果差距过大则会损害经济效率。不平等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阻力。
实体经济、中小民营企业为什么困难重重?网上的大量舆论认为是企业税负和社保负担重,但更深次的根源在于:一、因贫富分化导致的中下层老百姓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二、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利润空间受金融资本、国际垄断资本、房地产资本的挤压。
普通老百姓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难,乃至青年人生育意愿降低?根源在于,教育、住房、医疗、养老这四大民生领域的过度市场化、资本化和干部特权化,造成各阶层间的不平等,导致普通劳动者的收入、积蓄向少数投机者和利益集团手里急剧集中。
在当今中国,中低端产品生产过剩与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同时并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济的依赖也反映了生产过剩、实体经济不振。中美贸易战有可能引发外需萎缩,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如何提高广大中下层百姓的消费能力,解决生产过剩、振兴实体经济?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中高端产品?如何在抑制高房价的同时,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的实质是不同阶层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深化改革应着眼于改变不平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改革的方向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如果任由以资本为中心的新自由主义主导经济社会政策,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平等,让矛盾越积越深。只有以社会主义的方式组织群众、组织发展经济社会事业,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发展方式,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解决好了国内问题,获得民心支持,我们应对中美贸易战中就有巨大的战略回旋空间,我们就能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保持独立自主。
《天下为公》这本书清晰地说明:社会主义不是无关乎现实的意识形态口号,而是21世纪的历史大势,是每个人的切身关切,它不但有助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且也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更有效率的组织方式。
毛主席早在1958年的谈话中就警示说:“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的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国内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会激化,搞不好,还会被敌人利用。”
(本文的删减版原载《大众日报》2018年10月26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