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习计划和方法论
1、学习方法概论
有人主张学习资本论,只读第一卷就可以了。因为第一卷是在阐述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的概念,有人认为只要学习了第一卷,明白了什么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怎么剥削工人的,就可以了。这也是一个错误倾向。事实上《资本论》二卷、三卷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应用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研判全球化的走势和发展阶段,深刻理解内在矛盾推动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
因此,从客观需要上,我们需要深入学习《资本论》,系统掌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很多人都想学习《资本论》,但往往停留在第一章就看不下去了。实际上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方法,因为《资本论》第一卷前面几章是三卷中最难的部分,采取的是辩证逻辑的写法,从劳动的二重性到价值的二重性,从商品到货币再到资本等,被称为大写的逻辑学。所以从第一章开始读起,是最容易放弃的。
学习《资本论》有事半功倍、由浅入深的方法。首先应掌握概要,明白三卷都在写什么。应跳过第一卷,学习二卷、三卷的简本,掌握二卷和三卷的主要规律。同时,将这些规律与现实贴合,分析这些规律是否在现实中还起作用,哪些规律起作用、哪些规律已经过时、哪些规律条件和表现发生了改变。其次选择部分章节进行通读。掌握概要和框架以后,就明白了《资本论》要干什么,任意选择一章、一部分都可以读下去,都知道这部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位置。这时要读《资本论》原本,并随时与《资本论》简本对照阅读,深入系统学习基本理论。再次才是从前到后通读三卷。通过个人学习与集体研读的方式,几个人共同制定计划并互相督促阅读、研讨,给自己以动力,坚持三卷通读完。认真研究第一卷前6章的写法,分析为何《资本论》第一章不写资本,而要从商品开始写起,分析劳动二重性和价值二重性,掌握《资本论》的总体逻辑框架,分析《资本论》有哪些未完成的部分,分析已有理论的局限性,形成研究当代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框架。
2、学习计划
按照上述学习思路,制定第一阶段学习计划。立足于较短时间,通过四五次学习,掌握三卷的整体框架、主要规律,并思考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以王洪标老师编写的简本教材为框架,选择徐禾《政治经济学概论》、《资本论》原本部分章节作为参考编制如下学习计划。王洪标老师编写的教材并不完美,相反,比其他版本存在非常多的不严谨的表述。但这个教材好的地方是通俗易懂,后半生致力于《资本论》的通俗化,力图编写出初中生就可以读懂的《资本论》教材,尽管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该教材给完成中等教育的人学习还是有可能的,对理工科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通俗化既是优点,又是缺点,把经济学理论用现实中的例子去做比喻,肯定是有缺陷的,但并不妨碍我们由此更快的掌握经济规律。
初步选取资本总流通、利润率平均化、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部分,开展资本论简本的学习。未选取地租部分,因为这部分距离现实相对较远。同时,我们学习基本理论,还应该与现实相结合,学以致用,所以选择拉美经济、金融衍生品等内容穿插其中,通过《资本论》框架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学习计划中的学习材料通读完成,再结合本教材,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梳理和思考。仅看本教材,而不读《资本论》简本材料,是舍本逐末。要想掌握《资本论》的理论体系,还是要花费一点功夫认真读书。
3、《资本论》的总体框架
有位名人说:“林彪和‘四人帮’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不讲生产,谁讲发展生产就说谁是修正主义,那马克思写《资本论》是干什么的?马克思讲,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要有物质基础……”这个地方必须要纠正一下,这是对《资本论》极大的误解,《资本论》真不是讲发展生产的。《资本论》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指出这个内在矛盾无法克服,最终必然导致内崩溃,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资本论》从一卷到三卷都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资本论》全书共4卷,共300多万字,围绕剩余价值中心,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史论部分。理论部分是指我们常说的《资本论》三卷内容。第一卷是介绍静态的概念,讲资本的生产过程,说明价值、货币、资本等基本概念,说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第二卷是讲资本动态的积累过程,分析资本的总流通过程,介绍资本从货币资本到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等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讲述剩余价值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在这一卷中资本流动起来了,成为运动起来的概念。但这里的资本、剩余价值实现仍然是潜在的、原生的概念,不是现实中表现出来的。现实中的企业利润、银行利息、税收等都是剩余价值的外在表现,第二卷还没有讲到这些表现层面的概念,这里的资本仍是现实社会内部循环的潜在洪流。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最后的资本总流通,对观察现实社会经济危机情况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卷才上升到社会表现层面,才开始讲现实的剩余价值。这一卷在资本总流通和总循环的基础上,介绍了利润率平均化、利润率倾向下降、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地租理论等现实层面的规律。所以不学习《资本论》三卷,会失去观察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器。
史论部分是指《剩余价值学说史》,通常被称作《资本论》第四卷。是考茨基整理的,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编成出版。第一卷论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起源至亚当斯密;第二卷论述里嘉图;第三卷论述由里嘉图至庸俗经济学。在《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篇中有类似内容,《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写的,但政治经济学的第10章是马克思写的,梳理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是有科学部分的,也就是关于劳动和价值的分析,那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未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资产阶级经济学才有进步的成分。到资产阶级掌权时,经济学中就不可能再研究这些科学的内容了,转而发展古典经济学中的庸俗部分。
图1《资本论》的总体结构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为二卷和三卷奠定基础。着重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基础概念,核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第一卷共有七篇,25章,分别阐述三大理论。第一个是劳动价值论,主要是第一篇,第1—3章,这部分也是全书最难的部分,提出了商品—货币—资本的大框架。这部分是按照“抽象—具体”的大框架展开的,同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相反,一般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是逐步归纳的过程。但第一篇劳动价值论的阐述是按照演绎的过程,这个论述方式实际上跟我们所学的数学、物理学的讲述方式是一样的。例如几何从点、线、面开始讲起,但现实中并不存在真实的点、线、面。点是一个没有体积的0维形状,只有位置,但现实中存在点吗?直线是没有长度、两边无限延伸、没有粗细的1维形状,现实中哪里有直线?即便是线段,现实中也不存在,例如一本书的边界,无限放大后是各种曲线的形状,不会是线段。尽管现实中不存在点、线、面,但并不妨碍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几何学,并应用点线面的概念去计算、测量,这就是从现实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尽管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但确实是科学的概念,可以用于指导现实实践。几何学并不需要给大家解释点、线、面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归纳出来的概念。劳动价值论也是如此,是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提炼得出价值的概念。例如一支圆珠笔、一个笔记本电脑值和一栋房子,在具体的交易中不会拿一支笔去跟笔记本交换,更不会跟房屋交换,这是为什么?从大多数交易实践中可以提炼出来,原来其中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同,这就是价值,人类无差别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耗费。但这种劳动又不是具体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质的东西不能彼此互换,这就是抽象劳动,对应于抽象的价值概念。价值从不直接在现实中出现,正如现实世界找不到直线一样,每一次交易都不会恰好按照价值去进行交换,价值是千百万次交易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实质。第二个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从第二篇到第六篇,第4—20章,这一部分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这一部分介绍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说明了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提出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等概念。第三个理论是资本积累论,第七篇,第21—25章。这一部分介绍了关于资本积累的若干概念和历史,说明了什么是简单再生产,什么是扩大再生产,介绍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并分析了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介绍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动态的分析了资本循环和剩余价值实现的各个过程,全卷共有三篇,21章,分为三大理论。第一个理论是资本循环论,第一篇,第1—6章。这部分介绍了资本循环的总公式,即
分析了从货币资本到货币资本、从生产资本到生产资本、从商品资本到商品资本的不同循环过程,分析了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的概念,以及流通时间对资本循环的重要作用。第二个理论是资本周转论,第二篇,第7—17章。这部分分析了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对资本循环的影响,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是按照一定时间期限的,例如资本A和资本B每次周转都会产生100的剩余价值,但资本A一个月周转一次,资本B一年才周转一次,那么资本A可以获得1200的剩余价值,是资本B的12倍。说明了预付资本的概念,资本要将所有生产资料预付,也即要将机器厂房和第一个周转周期内的流动资本全部预付。第三个理论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第三篇,第18—21章。这也是第二卷的核心,是前面做了那么多铺垫要解释的内容。也是第一次学习要学习的内容。这部分区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不同条件,分析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规律,对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干预的作用和滞涨现象有很大的帮助。其中全社会的生产是必须完成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两个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通过交换收回相等的价值,也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都需要得到等价值的补偿。实物补偿是指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回来得到替换,也即消耗掉的机器、原材料必须购买回来予以补偿。
《资本论》第三卷外化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说明不同形态剩余价值的分配,全卷共7篇,52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第1—3篇,共15章。分析了利润率平均化规律,说明在资本自由竞争条件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现实中价格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的,而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整体提高,利润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并最终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展开。第二部分是逐个类型分析不同形式剩余价值的运行规律,第4—6篇,共32章。这部分论述了企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分割具体形式,说明了商业利润的来源,介绍了生息资本分割产业利润的过程,解析信用和虚拟资本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了信用制度对资本主义的巨大促进作用和破坏作用。第三部分批判“三位一体”的公式,揭示各种收入的真正的源泉,共5章。庸俗经济学家说主张土地得地租、资本得利润、工人得工资,这部分分析了各类收入实际上都是剩余价值的表现,而地租、利润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才是地租、利润。这部分还试图去分析阶级问题,但没来得及完成,只有2页简要的手稿。
4、小结
重点提出《资本论》的学习方法。在不同学习阶段,需要注意研究方向性的基本问题,总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要点:
首先,囫囵吞枣。了解《资本论》整体框架,不纠结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具体概念。重点学习二卷、三卷的关键理论,建立起《资本论》的总体结构,了解《资本论》都在写什么。
其次,学以致用。应用二卷、三卷的主要理论,结合现实问题,思考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与方法的可行性。
再次,庖丁解牛。从第一卷开始,一部分一部分研读原著内容,梳理理论体系。
最后,审时度势。结合现实,提出《资本论》的局限性和不适用性,结合当代特点,运用《资本论》基本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并总结形成用于指导当代实践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