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美国》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丛书的最新一本。这本书的珍妮·拉斯卡斯是《GQ》杂志记者,书中展现了好莱坞影片、世界各国传媒和畅销书作家通常不会触及的普通美国人的生存状态。书很好的示范了何谓严肃写作——写作方式和内容足够吸引读者,但绝不流于轻薄。
俄亥俄州的煤矿工人、在缅因州种植园等地流连的非法劳工、美国职业橄榄球赛场边卖力演出的啦啦队员、纽约拉瓜迪亚机场的空中管制员、亚利桑那州枪支商店的店员、得克萨斯州农场的牛仔、阿拉斯加采油工人、长途卡车女司机……
珍妮·拉斯卡斯写了这些人的生存状态。采访足够深入,每篇采写花去的时间甚至长达数月,所以作为记者、讲述者的珍妮·拉斯卡斯获得了受访者的足够信任,后者可以放心的将自己的所有思虑和情绪,毫无保留的向她倾诉。比如,在采访俄亥俄州的煤矿工人时,她就跟随这些工人到地底,去多次实地体察煤矿工人的工作状态
按照珍妮·拉斯卡斯的讲述,美国煤矿企业为工人提供了相对较好的装备防护,“连体工作服,钢筋加固的靴子,安全帽、头等,腰带上装了电池盒,随身携带着甲烷探测器,以及W65自救防毒面具”;坑道里会尽可能多的撒上化为粉末的石灰岩,作为火的阻燃剂。这当然不是美国的企业家,或者监管部门相比其他国家的同行更具良知的体现,而是而今这一代美国工人的先辈通过自身斗争所争取到的权益。还记得“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来历吗?
虽然这样,煤矿的运作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仍然充满着不可控巨大风险的工作环境。美国的煤矿依然经常爆炸——但因为煤炭供应对于美国能源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所以,美国的煤矿工人会讥笑那些因为爆炸事故发生就建议停止开采煤炭的新闻主播。
《看不见的美国》祛除了人们通常对于煤矿工人所形成的呆板印象。矿工工作的高度危险性,这使得其中一些人的确热衷去欢场买醉。但也有很多人热爱生活,工作之外过着舒适的生活,有着与城市文艺青年相近的喜好。当然,也有人急于摆脱单身,所以不惜重金在网上征友,还花钱给所谓的俄罗斯女友买机票。总之,煤矿工人每个人虽然都有些共性,但更显著的是差别,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冒着巨大风险为自己及家人获得良好生活而打拼。
当然,珍妮·拉斯卡斯这本书的描写对象,比如煤矿工人,在我国国内并非没有进入过作家、记者的观察和记述视野。但必须指出的是,许多时候,我们通过国内媒体、社交媒体所能看到的报道,要么流于“卖惨”,无论是煤矿工人,还是其他一些职业的人,记述者似乎特别喜欢讲述故事主角如何惨,如何努力,然后迎来更加“惨”,然后就把报道、故事的标题定为《泪目!XXXX……》;要么就是刻板印象推动下的“复印”式写作,煤矿工人跟煤矿工人除了姓名、身高和年龄,好像特质完全差不多,都憨厚老实,都本分工作。
啦啦队员是职业足球、篮球、橄榄球等竞技体育赛场的陪衬,却也是不可缺少的陪衬。因为当代资本主义所打造的职业体育,本质上属于娱乐产业。在激烈竞技象征的男性主场,由一群“性感宝贝”来释放“诱人的青春胴体”,可以更好的调动起球迷的热情。“球场之上,强壮如牛的男人们在拼杀,在战斗;而近旁的近线前则是漂亮的女孩子们手舞足蹈,呐喊助威”,引来了滚滚财源。
啦啦队员也有自己的江湖。这与职业体育是一回事。要被选为啦啦队员,看似轻轻松松的就拿到钱,首先需要必备的外形条件,比如容貌,比如身材;然后更重要的是服从资本主义娱乐产业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的驯服,老老实实参加训练,按照不会走光却会最大限度的卖弄女性性征从而挑逗观众的原则,穿搭、化妆;最重要的是管好体重,像牲口那样过磅验重。每个月,诸如橄榄球赛事会从啦啦队员中评选一个月度小姐,还会像赛事组建全明星队那样从各队啦啦队中选出代表组成全明星啦啦队,而这必然引发啦啦队员之间的一番内斗。
《看不见的美国》这本书的看点之一就是将啦啦队员的生存状态引介给读者。不同于煤矿工人,啦啦队员更接近于娱乐产业的工具,资本家如果不满意候选人就会将之毫不留情的开除,后者对此毫无自我保护和保障的能力,但她们毕竟认为自己在“贩卖”美丽,所以自我期许其实远高于煤矿工人。
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是大众相对不了解的职业之一,也很有神秘色彩。空中管制员的重要性显然要远远高于其他许多职业的人,他们责任重大,没有懈怠的空间,必须“根据物理学、几何学、空气动力学和上天赋予的勇气”,在错综复杂的空中交通秩序中作出正确的应急安排。
但在美国,空中管制员人手严重不足,承受着巨大压力,却不断要求延长工作时间,还得不断承接临时性的加班要求。除了辞职走人,空中管制员也缺乏保障自身权益的合法手段。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一群在塔台起舞的啦啦队员,不由自主。当然,在美国,没有人给他们(管制员通常是男性)写《泪目!XXXX……》一类的煽情宣传稿件。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