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 10月——12月。
1、在此期间,以工整的楷书全文抄录了屈原的《离骚》和《九歌》,并将《离骚》的内容,分段提要,写成眉批。国文教员袁仲谦嫌毛泽东的作文像新闻记者手笔,认为不应学梁启超的文风,而应研读唐宋八大家尤其是韩愈的文章。毛泽东买了一部《昌黎先生集》,精心钻研,学会了古文文体。
毛主席是公认的白话文文章大师,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或许正因为白话文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毛主席古文文体的文章就显得“弱”了,曾有人据此提出毛泽东不擅长作古文文体文章的说法,读了这一段,我们应该能明白这种说法有多可笑了。
说句实在话,说到古文文体,只要毛主席愿意那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事。那么,为什么毛主席古文文体的文章不多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主席曾明确文章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兼而有之,换个说法就是要能够雅俗共赏,而毛主席的文章显然已经做到了雅俗共赏的至高境界。
1914年 二十一岁。
2、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湖南一师是当时一所比较民主开明的办得较好的学校。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和徐特立。……学校的课程很多,毛泽东专心于哲学、史地、文学等。
这一段文字很重要,重要在哪,大家心知肚明。唯一遗憾的是,书中并未交代此时毛主席是否与时年十三岁的小师妹杨开慧相识,正所谓十三骑竹马,十四弄青梅,十三岁正是人生中最纯真、最青涩的年龄,或许,他们并没有见面,又或许,那无意中的惊鸿一瞥已经注定了彼此的缘分。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可叹造化弄人,那一年,她说,“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那一年,他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回想当初的美好,即便已事隔百年,依然让人唏嘘落泪。
1915年 二十二岁。4月5日,向杨昌济谈自己的家世和经历。
3、杨昌济听后,对毛泽东给以鼓励,寄予厚望。他在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曾国藩,字涤生)、梁任公(梁启超,号任公)之例勉之。毛生曾务农两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杨昌济对毛主席“资质俊秀若此”的评价称得上是极高的赞美了。鉴于毛主席年纪轻轻已经显露出超越常人的能力、见识、学识,杨昌济用曾国藩、梁启超为例来勉励他,识人的眼光让人惊叹。只是那时候的杨昌济老师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这个“资质俊秀”的青年有朝一日会成为他的乘龙快婿,更想不到这个“殊为难得”的青年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领袖。
1915年6月25日
4、致信湘生,谈治学问题,对自己过去强调自修、不重视课堂学习有新的认识。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年轻时候的毛主席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讨厌“繁碎”的课堂知识,不过,从这封信的内容可以看出,毛主席及时反省了自己,并总结出“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这十七个字的“为学之道”。正如毛主席后来所说的那样:“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个堪称“十七字箴言”的“为学之道”对毛主席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觉得,这个毛主席总结出的“为学之道”值得所有正在求学路上的年轻人借鉴。跟着毛主席去学习,错不了!
以上文字摘自《毛泽东年谱》上册上卷第14-第18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