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对乡村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或怀旧感,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自从17岁考上大学,笔者的户口就先转到济南,后落户北京,在英美期间也是住在城市里。在村民眼里,考上大学意味着就是城里人了,属于那种吃“国库粮”的干部了。笔者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乡村,为什么骨子里还将自己定义为农村人呢?这很可能与乡村某种特殊的渊源有关吧。
记忆中的乡村,有很多值得怀念的东西:清清的河水、可爱的小动物、天真活泼的小伙伴、朴素善良的村民、诱人的食物,丰收的场景,露天电影,等等。乡村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灵感,给了我勤劳本分的人生观和绝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乡村的艰苦对于人生也是一种磨难,笔者从事的是科研工作,搞科研也很辛苦,但相对于干农活来讲,科研的那种活还是很轻松的。搞科研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研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再来。而搞农业呢?一次失败农民都承受不了。
上大学时,经常在宿舍里与城里来的同学,争论是乡村好还是城市好?往往争得面红耳赤,闹得不欢而散。大学里,来自乡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朋友圈是不同的。乡村来的同学争议的底气是农村空气新鲜、水捧起了就喝、食物诱人,就是不敢与城里来的同学比衣服比花费,人家吃国库粮有工资,农村来的学生就相对寒酸。乡村很苦,几千年来如此。乡村苦的原因是穷,是没有钱。自古以来的城市有很强的吸金作用,吸人才作用,乡村美丽的女孩子也向往城市,到了城市一去不复返。笔者当年考大学时,班上同学学习的动力就是,尽快离开农村,永远不要回来——因为我们吃够地瓜面了。
中国的乡村一直要这样贫穷下去吗?空心村、留守儿童、3860部队、黑臭水体、各类劣质农资、乡村超市各种劣质食物,与现代化的中国是多么的不和谐啊。乡村需要改变,乡村必须富裕,乡村必须要留得住人。乡村必须有好的产业,这个产业就是用最健康的办法,生产加工与销售安全放心的食物。
笔者所学的专业是植物学,大学三年级专业方向选择了植物生态学。一辈子搞生态,所学的知识对改变家乡面貌有什么样的用途呢?12年前,笔者带着自己的团队重新回到了养育我的村庄,我们开展的是生态农业实验,也是乡村改造实验。我们要用生态学的办法,彻底停止农药、化肥、地膜、除草剂、激素,也不用转基因种子,恢复耕地,生产优质食物,并以优质的价格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那样的大城市,彻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12年过去了,生态学的威力显示出来了:粮食产量超过老百姓的化学农业产量;一亩地的效益为周边农户的十亩;村庄脏乱差的面貌也改观了。
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计划,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然而,怎样振兴乡村?乡村要什么样的产业?怎样才能留得住人尤其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答案是农民的钱包要鼓起来,乡村的生态环境要美起来,乡村充斥的各类农药化学物质要远离乡村。乡村本来就存在大量不要钱的肥料,害虫与杂草也不是想象的那样坏。我们12年的科研成功,也让笔者有底气来撰写这本书,以生态农业为抓手或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出路。当有很多人将钱带到美国花,羡慕那里的阳光空气时,我们指出了相反的道路,有钱人的钱以及国家各项涉农、涉环保、涉健康、涉扶贫的钱应当花在乡村,让乡村变得有生气。道理很简单,到蒋家庄远还是到美国远?有了钱乡村也可以建造白宫,关键是要有人气。
2017年12月,中国科技出版社杨虚杰老师约稿,希望就可持续发展话题撰写一本书。杨老师本来是约我写城市,但我建议要写乡村,因为乡村的问题最为紧迫,且我对此进行了几十年的思考与十几年的探索,很多材料是现成的。杨老师接受了笔者的建议,经讨论暂定书名为《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正式出版更改为现书名)。杨老师是我的老朋友,以前出版的《生态农场纪实》(含再版)、《中国生态六讲》读者反响不错,后者还获得了生态环境部的科普创新一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是有担当的国家出版社,也非常希望在乡村振兴方面传播一些相关知识。2018年5月份签订合同,9月份交初稿,时间是很紧的,我的科研任务重,且在国科大还有教学任务,还经常出差,只能挤牙膏一样将所有的时间都用起来。叫停了很多无效应酬,能不开的会不开,终于将这本书如期奉献到读者面前。
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杨虚杰老师策划本书与提出宝贵建议;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田松教授写序,他的序总让人对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引发哲学的思考。书印出来了,多年思考的问题变成了铅字,尽管书还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这本书对决策者有一定的帮助,让中国的乡村尽快富起来,美起来,人气满起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