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是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
纵观毛主席工作的实际,我发现毛主席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生事物,十分敏感,极其珍惜。在其调查研究中或者读报读资料中,一经发现就抓住不放,宣传它,扶植它,直至推广普及。
而毛主席一旦发现人民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就显得十分开心,十分自信。这源于其始终坚持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的唯物史观,也是其在血的经验中换来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法宝的实践。
1955年,毛主席在编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一篇描写山西阳高县大泉山这个赤贫村的创业经验的文章,被毛主席敏锐地发现,且抓住不放,一抓到底。
原来报送的文章题目是:“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地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毛主席将题目改为:“看,大泉山变了样”。还为此特意写了按语:
“很高兴地看完了这篇文章。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并且不要很多时间,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问题是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像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这就是“抓住典型,推动一般”的工作方法,把一个典型的麻雀解剖好,研究好,形成规律性的普遍理论,再逐步推广开,指导各地群众实践。
山西阳高县大泉山是个什么景况呢?
1956年前的大泉山是一个只有36户人家的小山村,具体的自然条件就像群众流行的顺口溜:
“山山和尚头,处处裂嘴沟,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满野黄土坡,十年九不收。”
总之,大泉山在当时就是一个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在解放前这里还受到地主豪绅的压榨摧残,群众生活苦不堪言。直到解放后,1954年实现合作化后,大泉山的面貌彻底得到了改变,过去的荒山、、荒坡、荒沟变成了梯田成排、绿树成荫、溪水潺潺、花果满山的优美景地。
大泉山就是依靠党支部的领导和群众的集体力量,创造了挖鱼鳞坑、开渠、培埂、堵沟等四条办法绿化荒山的。创造了一种“土蓄水,水养树,树保土”的一整套治理水土流失、化害为利的有效措施。
毛主席发现这个典型和先进经验后,紧抓不放,总结经验,推广普及。1958年的成都会议,他说:我们的东西是从群众中来的。用鱼鳞坑的办法绿化荒山,是大泉山的一个和尚创造的。不同群众接近,任何东西也创造不出来。
大泉山治理水土流失、蓄水用水的经验,一经在全国推行,更发展了,更系统化了。现在许多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采取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也就是所谓的“蓄、小、群”的办法,治水、用水,按照沟壑的走向,自上而下,梯级开发,修筑许许多多纵横相连的小型蓄水库、蓄水池,群众叫做“葡萄串,满天星”,收获很大。
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为民谋幸福的。用心发现群众的先进经验,彻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和鼓励群众的先进经验和首创成果,总结经验推广普及,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直到真正地实现为人民服务,出成效。
毛主席的赞语,也成了大泉山人征服大自然,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红色精神信仰。
至2022年,全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47.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73.8%,全县森林覆盖率28.6%。阳高县先后获得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国家养生(养老)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68年过去了,那个连山柴蒿草都不长的荒山荒沟变成了杨柳成林、花果满山的新家园。而大泉山这个老典型也在新时期的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现在,再用当地的群众的顺口溜形容就是:“漫山遍野绿油油,层层梯田花果树,条条翠柏林荫道,亭台楼阁景宜人,科技兴农见实效,脱贫致富五业旺,文化教育大变样,老百姓个个喜洋洋。”
68年前的群众顺口溜到68年后的群众顺口溜,大变样的是大泉山,是群众的生活,不变的是当年毛主席的工作经验和精神信仰。
诞生于毛主席时代水土治理工作实践中的大泉山,坚定大泉山红色精神,注定还要大变样!
看,大泉山变了样。尊重和发现、推广群众的先进经验,需要的 不仅仅是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
通过大泉山的成功实践,就像当年在七千人大会上林的报告发言讲到一样:“我深深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时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够顺利贯彻的时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扰的时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见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扰的时候,事情就要出毛病。”这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历史经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