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换主编了,我们该怎么办?
王 丹
《读书》更换主编的风波已经持续一个月左右了,网上网下议论纷纷。仔细听听,无论是拍掌庆贺的,还是声嘶力竭捍卫《读书》的,看似不同,声音却相似得很,无非就是围绕“左右”啦,“读不懂”啦,要争论个结论,看看主编是不是撤得应该,撤得其所。即使是的讨论会,很多的发言,说白了,也不过是对《读书》事件表个态。有意思吗?
不管主编该不该换,反正已经换了。这场讨论刚持续一个月,眼下还有点热度。估计后两期《读书》面市,还会引发一两波回响,大报小报还可以趁此机会炒作一番。然后呢?大家的热情总会过去的。即使争论出个结果,汪晖黄平同志劳苦功高,应予翻案,又怎么样?他们能回到《读书》继续主编吗?就算他们回去继续主持《读书》,又怎么样?就作数“新左派”与“新自由主义”的对决中赢了一仗吧,又如何?
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独立思想的空间面临危险,我们应该做什么?真正关心爱护《读书》的人,都应该把质问指向自己,问一问,我为争取思想的独立做过些什么,以后应该做些什么。
《读书》主编虽然撤换,但编辑大多数仍是原班人马。在未来的编辑工作中,他们完全可以继续在三联现有的体制内努力保持《读书》的独立空间,这些努力成功不成功,要依靠今后《读书》的们。我们还为《读书》写东西吗?写什么样的东西?目的是什么?
再退一步,《读书》被体制收编了,再也发不出独立批判的声音了,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嘛。真有那一天,我们这一代受《读书》启蒙成长起来的学生学者,除了群情激愤地声讨“新自由主义”、声讨三联、咒骂体制,我们不应该接过《读书》未能深入未能完成的任务,把应该讨论应该深入的社会话题继续下去吗?我们如何开辟新的平台,推动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思想的禁锢,让批判和建设的声音从封闭的象牙塔中传播到更广大的人群?如果有人创建了这样的平台,我们这些所谓的知识精英,愿意不愿意,准备不准备,暂时放下手中关系到评职称加工资分房子的专业写作,写几篇深入浅出的文章,为这些新的思想空间和言论平台的成长壮大贡献一份力量?
反省《读书》事件,分析和理解原因,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目的本身。这是我们确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的前提条件。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一大批学生学者去做。我很遗憾,一整天的讨论,却很少涉及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读书》换了主编了,我们该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
好在,这些问题,什么时候问,都不晚。
2007年7月27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