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计划经济是唯一出路--生产积极性变革理论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构想

杜车别 · 2008-12-2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计划经济是唯一出路——生产积极性变革理论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构想  

   

:杜车别  

   

   

   

说明1:  

实行计划经济无非两个问题,第一问题,能否制定出使经济增长的计划,回答是显然的,苏联六十多年的计划经济实践已经证明了制定出使经济增长的计划完全是现实的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能否使计划经济下的劳动者保持高度的劳动热情,能否使计划经济下技术革新保持在足够快的速度。我的这篇文章一定程度上就是解决这第二个问题  

   

说明2:这篇文章发端是在十年前,后来就丢下了,现在又拾起来修改。但内容补充增加了许多,因此相当大部分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概念的定义和建立在定义基础上的分析应该说是可以算新写的了,但真正的核心的思想还是发端于十年前的文章,因此一些思想也散落在其他文章里表达过。这应该算是我写的所有文章里最重要的一篇了。别人理解不理解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不过相信就算现在没有人理解,将来总有一天会有人理解的。  

   

说明3、我文章中牵涉到社会形态部分,在十年前写的时候,还是老套的五社会形态论,意思和过去教科书上一样。但现在对此的观念改了(具体看我写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再探讨和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认识》一文)。首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不存在作为独立社会形态的奴隶社会,其次封建社会本身所指向的历史时期也不是过去官方的说法。我说一下我这篇文章中的社会形态  

一共四种独立稳定的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两种过渡类型的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形态是资待社会  

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在中国是夏商和西周,资待社会是指从春秋战国到唐朝,宋明是资萌社会也可以算资本主义早期  

   

   

引言  

世界上最有讽刺意味的或许是,因循守旧的人以革新的面目出现,头脑僵化的人以解放思想的面目出现,保守顽固的人以激进的面目出现。  

那些资本主义的信徒,那些打着改革开放招牌,满嘴西方经济学术语的人,恰恰是最愚昧、最僵化、最保守的群体。他们的思维无法越雷池半步,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打转,可是他们相信而且愈来愈相信他们是最有革新意识,头脑最活跃,思想最进步的人。  

他们可怜可鄙的地方就在于谈论一些自己都不清楚的概念,然后用这些概念当作法宝去吓唬别人。他们谈论自私却不知道给自私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他们谈论利益,却不知道利益的本质是什么;他们把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实是低效率自私算计者和快乐机制停滞者假设)当成圭臬供奉起来,却恰恰连心理学中人类行为动力的基本机制都还没有搞清楚  

撕开他们漂亮的画皮,他们的一切观念都是建立在停滞僵化保守的畸形本能之上,他们用层层含糊朦胧的概念,把这个畸形本能包裹起来,遮掩起来,粉饰起来,于是就以为可以瞒尽天下人的耳目。  

这些西方经济学的信徒只能想象科技的进步,物质财富的进步,唯独不能想象人本身的进步。在他们的思维里,人只能是一个固定的常量,想象人本身的进步对他们来说是大逆不道的,违反天条的。  

他们整个理论体系,整个信仰世界,都是建立在这个迷信之上。他们所能设想的最好制度就是顺应这个迷信,巩固这个迷信,从本质上说,他们和最愚昧的宗教徒没有任何区别。因为这个迷信,他们的理性思维麻痹了,成为彻底无条件服从的奴才了。如果有人挑战这个迷信,他们就会歇斯底里的咆哮说:这是妄想把所有人变成圣人,这是极权主义,这是通往奴役之路。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思想还远不如中国宋明时期的一系列思想家的观念来得深刻  

可笑可叹的是,哈耶克,弗里德曼这些人,他们拼命鼓吹的是人从自己的狭隘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这是理论前提,这是公理基础。可是他们又拼命要别人相信他们自己则是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他们的观点是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于是他们自己就成了自己理论的死角,他们殚精竭虑,苦口婆心要别人相信,只有他们这些特种人,特殊材料做成的人才是站在整个人类立场,宏观整体上考虑问题的。  

至于对中国现在那些还挂着所谓社会主义招牌的御用经济学家樊纲吴敬琏厉以宁于光远之流是更不必有任何指望的。他们的思想尚不如那些公开挂着资本主义招牌的经济学家深刻,难道能指望他们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学么?对他们最大的希望是祝福他们早日进步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的水平。这些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头脑的僵化,思想的形而上学。他们只会以静止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不会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只会以孤立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不会以联系的眼光来看问题。  

   

他们就象一群井底之蛙,无法想象外面的天地是什么样,大海是什么。对他们来谈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就象庄子说的“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就象宋玉说的“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  

社会主义说的是快乐机制本身进化,以他们可怜僵化的头脑只能理解成思想境界的提升;社会主义说的是如何更有效的实现自私,他们只能理解这就是要求所有人“无限的高尚”;社会主义说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只能理解成是“要求高度统一”。  

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能理解的东西,对这些人来说,死活理解不了,难比登天。然而他们还是会充满自信的来批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倒真是资本主义信徒一贯的作风。  

   

他们愚昧程度就象一些古代的野蛮人,画地自守,认为自己生活的范围就是整个世界,包围自己生活环境的山或海就是世界的尽头,越过了这些山,穿过这些海,就会掉入无底深渊,就会跌入地狱。于是他们的就愚昧的永远死守在这个范围内活动。  

他们对新道路的探索,新制度的设想,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害怕,甚至类似迫害狂妄想症一样歇斯底里。  

他们不仅自己这么认为,还想法设法的恐吓阻止别人去进入更广阔的世界。站在他们背后的利益集团更是不惜直接采用武力手段和经济封锁,扑灭镇压任何对新道路新制度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对苏联的十面围剿,对越南的轰炸屠杀!  

他们满嘴的思想自由,但他们最害怕最恼怒的不就是还有人的思想居然和他们这些资本主义信徒不一样,还有人认为应该探索新的道路,尝试新的制度么?  

他们千方百计的丑化抹黑对新道路新制度的探索尝试,利用这些探索尝试中必然会出现的缺陷不足甚至罪恶大做文章,说那是通往奴役之路,那是极权社会。  

真是佩服这些人的脸皮厚度!他们的欺骗性、伪善性确实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资本主义崛起时的贩卖黑奴,贩卖毒品,到处的屠杀掠夺,血腥工厂里的童工,他们大概都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对任何新道路新制度的探索尝试,他们恨之入骨。在他们看来,只有永远躺在资本主义的狗窝里,才是万事大吉。满嘴挂着自由,人道的虚伪招牌,实际如何?所谓的自由就是让所有人成为资本主义奴才而已,所谓人道就是如六十年代印尼镇压共产党而屠杀上百万人,就是如美国那样对越南进行地毯式轰炸,屠杀上百万平民。  

这些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现实主义者,是讲求实际的,认为那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丑恶的长久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短期内消灭根本不可能。一切都是值得宽容的。而到了进行用新的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探索时,这些人就摇身一变成了理想主义者,纯洁高贵的令人惊讶生畏。对任何可能的弊病不足都摆出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样子。  

这些人明知道新制度代替旧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不经历一个极其艰难痛苦的过程,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曲折挫折,而且旧的丑恶也不会象了施了魔法一样消失,必然会在新的条件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人仍然会用一种歇斯底里的态度来咒骂新制度。如果他们的咒骂是为了让新制度更快更好走向成功。那倒是应该感谢了,然而他们自己也知道他们其实是完全反对任何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尝试。如果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是四平八稳,一帆风顺,毫无牺牲,大家高兴,一下子变成天堂,那大概他们也是赞成的,可惜没有这样的好事,所以就活该受到咒骂。  

   

鲁迅曾经说“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头便告成功,否则免不了被围攻打倒的命运,不许说话是轻的,更多时候是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意志略微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缩。。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  

鲁迅这段话说的是中国人,但其实是一切僵化守旧者的写照。中国的是如此,外国的何尝不是如此?  

私有制加市场经济在人类历史的舞台已经绵延横亘几千年的时间了。对于僵化顽固保守的人来说,他们只能理解私有制加市场经济,只能接受私有制加市场经济。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固有思维的力量,数千年积累沉淀潜移默化熏陶的力量。  

他们不断重复着千年一贯的陈腔滥调,还以自己在表达什么崭新的,高深的,刚刚被他们发现的真理,他们愚昧的认为不断重复的这些滥调的自己是比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更深刻的人。他们沉浸在自己想到的东西,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这些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创立者却没有能力想到的幻觉中,如同精神胜利法一样飘飘然而不能自拔。  

他们最大的法宝就是反问“社会主义那么好,计划经济那么好,为什么苏联解体了”“说计划经济好,为什么不去北朝鲜?”。  

从这点来看他们有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僵硬机械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眼里,历史是而且只能是毫无起伏直线式的向前发展。因为对新制度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经历失败,所以这新制度就肯定是不好的制度,只能被围攻打倒,只有永远躺在旧的制度上才是好的。  

应该向他们问如下的问题:  

如果我们设想一种新的制度确立,会想它是一帆风顺,从一出现起,就表现出无可辩驳的优越性,就牢固树立起自己的地位,就势如破竹的代替了旧制度呢?  

还是会设想,经历许多反复,经历许多曲折,经历种种失败,然后才逐渐完善,逐渐被更多人所理解?  

有清醒理智的人自然回答后者,这也是被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的真理,没有哪一种进步是可以一帆风顺,一片坦途,毫无曲折阻碍的实现的。  

可是对那些资本主义信徒来说,他们似乎只能设想前者,在他们那个已经被格式化的头脑里似乎只存在两个可能。一个就是永远躺在旧制度上,另一个就是新制度从一开始就被证明完美无缺,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一个斤头便告成功”。  

对于这些狂热宗教徒一样的头脑,还能有什么多说的呢?幸好世界上事情的是不会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进行。尽管共产主义运动从诞生起,经历无数次曲折坎坷,一直到现在依然是处于低潮失败之中。但人类如果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必然的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信徒再歇斯底里,再皮肉痉挛的咆哮,捶胸顿足的反对都阻挡不了的。  

曾经担任过民主德国领导人的昂纳克在逝世前有过这么一段话:“在我生命面对终结之际,我仍坚信民主德国的存在并非白费。她证明社会主义不仅可能,而且可以比资本主义更好。她是一次试验,目前失败了,但是人类从来不因一次失败而不再追寻新的认识和新的道路。现在应当检讨失败的原因。当然社会主义失败也是由于我们(我指欧洲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犯了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社会主义在德国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而且正是由于民主德国的公民象从前的德国人一样,作出了错误的选择。是由于我们的对手过于强大。民主德国的历史教训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对于尚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亿万人民,对于未来世界都会是有益的。谁曾会民主德国辛勤工作过,谁的一生就不是白白渡过”  

   

相信未来终有一天,所有正直的人都会同意建立这样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上镌刻着从列宁到斯大林,再到包括昂纳克在内的所有前东欧拉美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纪念他们作为整个人类新文明先驱者的伟大贡献,没有他们筚路蓝缕的探索,没有他们千辛万苦的实践,没有他们的失败,也就永远不可能有后来者的胜利。人类会以感激尊敬的心情来纪念他们,来抹去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水!  

   

我的这篇文章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也是对那些社会主义探索事业鞠躬尽瘁的先驱者献上一点自己的敬意。当然人微言轻,这篇文章也不指望在改变人的认识方面起到多大的作用,产生多大的效力,只能算略尽微薄之力。就算只有一个人看了之后,思想有所改变,有所理解,也就算没有白写了  

   

   

引言... 1  

上编 基础理论部分... 8  

第一节、对生产积极性变革的忽视和以往社会主义探索失败之间的关系... 8  

一、生产积极性变革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9  

二、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积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11  

1、两对矛盾之间的区别... 11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12  

3、生产关系与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12  

4、结论... 13  

三、从历史来看生产积极性的变革... 13  

四、仅靠按劳分配无法实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变革... 16  

1、社会主义必须在一定阶段实行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 16  

2、按劳分配无法真正满足社会主义的要求... 16  

(1)最严格最彻底的按劳分配是理论空想... 16  

(2)真正的社会主义下按劳分配的激励作用必然不断削弱... 17  

(3)按劳分配本身不能改造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7  

3、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17  

第二节、揭开西方经济学“自私”“个人利益”面纱后的本质... 18  

一、从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来看资本主义信徒思维上的混乱浅薄... 18  

1、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错误... 18  

2、用两个比方通俗说明西方经济学的荒谬逻辑... 20  

(1)吸毒者类比... 20  

(2)稻谷充饥类比... 20  

3、揭开蒙在“个人利益”“自私”等概念上的面纱的必要性... 21  

二、对快乐机制的初步介绍... 21  

1、快乐机制的定义... 21  

2、快乐机制的起源和进化... 22  

3、快乐系统的定义和分析... 23  

4、三种主要类型的快乐机制... 23  

(1)本能快乐机制... 24  

(2)荣辱快乐机制... 24  

(3)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 24  

5、现实中哪种快乐机制的作用强度最大?... 25  

(1)一些简单的看法... 25  

(2)荣辱快乐机制的强大作用... 26  

(3)群众运动的巨大力量是荣辱快乐机制的一个表现... 28  

(4)资本主义收入最大化目标掩盖下的真相... 29  

三、个人利益的本质... 30  

1、 给个人利益下的两个定义... 30  

2、个人利益两个定义之间等价性的证明... 30  

(1)快乐系统和谐度高的情况... 31  

(2)快乐系统和谐度一般的情况... 31  

(3)快乐系统和谐度低的情况... 31  

3、由利益的本质出发看人的异化... 32  

(1)主观个人利益与客观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32  

(2) 欲望异化和思想异化... 32  

a、欲望异化... 32  

b、思想异化... 33  

4、共产主义就是彻底利己主义... 34  

第三节、生产积极性变革理论... 35  

一、生产积极性的构造... 35  

1、生产积极性和激励的基本概念... 35  

(1)生产积极性的定义... 35  

(2)生产积极性和快乐机制之间的联系... 36  

(3)激励机制的概念... 36  

2、和三种主要的快乐机制对应的三种生产积极性... 37  

(1)和本能欲望快乐机制对应的生产积极性... 37  

(2)和荣辱快乐机制对应的生产积极性... 38  

(3)和创造性劳动快乐机制对应的生产积极性... 38  

二、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积极性... 39  

1、原始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体系... 41  

2、封建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体系... 41  

3、资待社会生产积极性体系... 42  

4、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积极性体系... 42  

5、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积极性体系... 43  

6、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体系... 43  

三、对生产积极性的一些综合性论述... 43  

1、从特征矩阵来看生产积极性体系发展的总体规律... 43  

2、生产积极性层次的划分及其依据... 45  

3、竞争的激励机制... 46  

第四节、实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体系转变的基本思路... 47  

一、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的意义... 47  

1、问题的简化... 47  

2、荣辱机制的定义和初步分析... 47  

3、实现转变的必要性... 49  

4、实现转变的可能性... 50  

二 、实现转变的三个方案和面临的困难障碍... 51  

1、理论准备:条件反射的一般生理规律及其推广... 51  

(1)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推广... 51  

(2)条件反射的消退和推广... 52  

2、实现荣辱机制转变的三个方案... 52  

3、对三个方案面临困难原因的更进一步分析... 54  

(1)两个层次的社会评价之间的不一致... 55  

(2)造成两个层次社会评价不一致的五个原因... 55  

(3)另外两个方案中的困难... 57  

下编 制度设想... 58  

第五节、实现社会主义的浅层制度措施设想... 58  

一、取舍比较三个方案... 58  

二、初步实现第二方案的劳动监督评价制度设想... 59  

1、计划经济下对劳动监督评价的困难... 59  

2、消费者直接参与监督评价工作的办法... 60  

3、强化负激励的办法... 62  

4、以上办法预期的效果... 63  

三、关于第三方案的竞赛制度... 64  

四、进一步实施深层制度措施的的理由... 65  

1、构想实施深层制度措施的必要性... 65  

2、深层制度措施的可能性:理性与荣辱机制之间的关系... 65  

第六节、社会主义的深层制度措施设想... 66  

一、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67  

1、和旧生产积极性之间存在矛盾是进步的体现... 67  

2、为人的精神活动和才能舒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68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经济活动的灵活性... 69  

二、教育体系的彻底变革... 70  

1、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体系激进方案的基本框架... 70  

(1)初始化教育阶段... 71  

(2)自主化教育阶段... 73  

(3)定向全面发展教育阶段... 75  

2、社会主义制度教育体系保守方案... 75  

三、科技制度的彻底变革... 82  

1、理论研究环境制度设想... 82  

(1)市侩式的科研制度必须彻底改变... 82  

(2)对所谓民科的处理... 83  

2、理论到技术环节的制度设想... 84  

3、技术到实际生产力环节的制度设想... 85  

四、文化的彻底变革... 85  

1、书籍的传播散布... 86  

(1)、免费供应的核心书目书库的设立... 86  

(2)、非核心书目内书籍杂志的处理办法... 86  

(3)、图书馆和书店的修建分布... 87  

2、民族文化的发扬... 87  

(1)、服装... 88  

(2)、建筑... 88  

(3)、音乐绘画... 89  

3、影视创作... 89  

4、移风易俗... 90  

五、政治体制的彻底变革... 90  

1、政治体制的总体流程和基本设想... 90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 92  

(1)他选... 92  

(2)自选... 92  

(3)指选... 93  

2、党派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 93  

(1)党的分层制度... 93  

(2)干部选拔制度... 94  

A、学院实践体系的跳跃升迁选拔... 94  

B、官员和学者对流,百姓和官员对流... 96  

3、不同政见派别上下台管理制度... 98  

4、一点补充说明... 100  

(1)党员和非党员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地位... 100  

(2)、过渡阶段的措施... 100  

六、宣传体制的彻底变革... 100  

1、根本宗旨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100  

2、基本价值观念的宣传... 102  

3、牵涉到更具体内容的观点宣传... 103  

(1)、理论观点与实践行动区分转化原则的确立... 103  

(2)、变灌输式宣传为答疑式宣传或讨论式宣传... 105  

   

附录: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实践和构想的先驱作用... 106  

1、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几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107  

(1)关于缩减工作时间,促使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思想... 107  

(2)关于社会主义竞赛的思想... 107  

2、其他重要言论摘录... 108  

   

   

   

   

   

上编 基础理论部分  

第一节、对生产积极性变革的忽视和以往社会主义探索失败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阐述目的只是让人先有一个大概笼统的直观印象,所以叙述分析都并非建立在严格定义的基础上,许多概念都会显得朦胧含糊。在后面部分,我们会对所有牵涉到概念尤其是生产积极性的概念,给出相对严格的定义,并在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更透彻的分析。  

   

一、生产积极性变革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许多人把这话当作宝贝,说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贡献。其实这句话只能说明邓对马列主义似懂非懂,对社会主义毫无认识。解放生产力是个相对概念,我们完全可以说封建制度也是解放生产力,资本主义制度也是解放生产力。封建制度的解放生产力是相对于原始社会而言,资本主义制度解放生产力是相对于封建制度而言。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的解放生产力只能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单独笼统的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毫无意义可言。大约邓以为只要能够相对于原本贫穷的中国来解放生产力就可以称为社会主义了吧,这样得出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当然是极其肤浅的。  

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斯大林的两段话。  

斯大林说“为什么资本主义能打破和战胜封建制度呢?因为它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它使社会更加富足。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而且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呢?因为它能比资本主义创造更高的劳动典范,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为它能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给予社会更多的产品,使社会富足起来”  

 “社会主义只有在高度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只有在比资本主义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只有在产品和消费品丰裕的基础上,只有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过着富裕而有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胜利”  

两相对照一下可以看出,仅从理论水平上,邓小平和斯大林之间的差距判若云泥!  

按照斯大林的观点,我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的解放生产力是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的,否则就算不上是社会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确定社会主义的一个客观标准。只有当我们的生产力以资本主义制度下望尘莫及的速度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时,只有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以资本主义制度下难以企及的速度增长时,才算真正建成了社会主义。  

   

斯大林说的是够清楚了,但为什么现实情形却与之大相径庭?在斯大林逝世以后到资本主义复辟前的苏联和东欧,不要说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即使是相提并论也谈不到,不要说比资本主义给予社会更多的产品,即使是给予一样多的产品也是了不起了。至于中国更是提都不必提,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所有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国家中也一直是属于最落后的一类,即使是现在,从人均生活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来说,也远落后于七八十年代的苏联东欧。  

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重大挫折和失败是理所当然不可避免的。但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我们可以听到一种流行一时的论调,这一切都是斯大林种下的恶果,都是由于斯大林创立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才有后来社会主义面临的困境失败。在这些人看来,大约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话,社会主义已经走向胜利,由此可见斯大林之罪大恶极了。  

这种说法当然是极其荒谬的,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科技发展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文化知识的普及推广速度仍旧是全世界最快的。至于斯大林死后的三个主要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是反斯大林的,勃列日涅夫是反斯大林的(勃本来就是赫鲁晓夫跟班起家),戈尔巴乔夫更是反斯大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把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复辟的责任推给斯大林,有些人的逻辑的确是格外古怪点了。  

   

飞机远比汽车优越这是谁都明白的,但是如果驾驶飞机的是个只会开汽车的司机,那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面临的也正是这样的局面。在斯大林逝世之后,从苏联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到中国的邓小平等,没有一个是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的。有这些根本不理解社会主义的人来领导进行所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那社会主义不垮台不失败才是咄咄怪事。现在社会主义面临的困境,不是由于坚持斯大林主义所造成的,恰恰是由于对斯大林主义的背叛所造成的结果。  

之所以说这些人不理解社会主义,最根本最核心的一点是,或者这些人意识不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资本主义相比必须有革命性的转变;或者是即便意识到这一点,也根本不知道如何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转变,甚至是采取南辕北辙的政策。  

于是我们在过去出版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庸俗糊涂自相矛盾的观点:一面大谈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存在着根本一致的经济利益(而实际上却连利益究竟指的是什么都没有弄清楚,更不必说什么一致不一致了),另一面又大谈着所谓物质利益原则所谓竞争的必要性。  

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开始就极其明确地提出要用完全新型的生产积极性代替资本主义劳动者那种斤斤计较,在竞争的恐惧中挤压出来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他们也都明确指出,改造生产积极性的过程是不可能自然而然,自发完成的。列宁说过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而社会主义就是要同这种最可怕的势力做最坚决也是最艰苦的斗争,没有这种斗争,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胜利。  

但邓小平等人的意见却是与之截然不同的,邓小平有一段话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另外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文中说“在生产关系上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用哪种形式”  

生产关系,他知道是不能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社会主义本来就是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代替许多人认为可以固定不变万世长存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生产积极性,在他看来就成了只能固定不变的。少数不能变成多数,短时间不能变成长时间,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和头脑僵化。他表面上也承认社会主义应该解放生产力,应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拉动生产率,实际上完全把这一点架空成虚无飘渺的神话!难道不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根本性的进步,不激发出劳动者高度自觉的热情,就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来?真是痴人说梦!莫非他以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可以从天上掉下来的?  

再有一点,社会主义的目标必然是使人们过上高度富裕的生活,共产主义自然更是生活水平提高到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是富裕的生活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一些人来说,富裕的生活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让自己精神和体力上更全面更充分的发展,从而更好的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作出更丰富有效的成果;而对那些靠着物质利益的刺激,靠着竞争的鞭策才能进行劳动的人来说。富裕的生活的只能使他们的欲望本能恶性膨胀,变得荒淫奢侈,产生种种变态畸形,使自己更加空虚,精神和体力更加退化。  

如果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使人的生产积极性有本质性的进步,不使创造性劳动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一需要,那么即使我们能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度富裕的社会,那也不过是宣布人类进入一个全面腐烂全面退化走向消亡的时代而已!  

   

当然有些人也是承认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要把劳动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不过在他们看来,那是共产主义的事情,同社会主义毫不相干。毕竟在现实中,大多数人是不会把劳动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的。然而莫非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真的存在这样一条明确分隔的界限,昨天大多数人还是把物质享受当作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今天,一宣布进入共产主义,于是所有人就把创造性劳动作为第一需要。这可能吗?当然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在社会主义不每时每刻致力于改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之不断进步。那么不仅共产主义无法实现,而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无从发挥,社会主义必然失败!  

   

正因为邓小平等人根本没有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与资本主义相比有本质性的进步。所以他们就产生了一系列极其糊涂的思想。他们对计划经济大肆攻击,对按劳分配的作用糊涂不清。对竞争和竞赛的区别漠不关心。他们一想起斯大林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指责这种体制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他们根本无视,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日千里。他们也根本不去考虑斯大林所说的没有千百万群众的劳动高涨和劳动热情,就不可能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  

为什么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在他们的视野里只有旧的生产积极性,而没有新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的思想极度僵化,在他们看来,生产积极性是不可动摇,不能改变的,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还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技术可以进步,经济可以发展,社会可以变迁,但唯独人本身不能进步,只能是一个常量,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他们看不到在斯大林的政策里包含着一种全新的东西,在以往的一切社会制度里找不到的东西,正是这种东西使得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发生革命性变革,产生了千百万群众的劳动高涨和劳动热情。  

在列宁斯大林看来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东西,对邓小平这样的人来说,却是极难理解的,简直难比登天。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之所以会出现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只有列宁斯大林这样少数人才真正理解社会主义。而大批人如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毛泽东邓小平等等,都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缺乏真正的理解。也是任何新事物要战胜旧事物的过程都必然会出现的情况,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复杂性的必然体现。  

   

二、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积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两对矛盾之间的区别  

邓小平等人往往把生产关系同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混淆于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他们看来,由于生产关系压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就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这就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了,需要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从而解决这个矛盾。  

他们的看法当然是错误的,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同生产关系与生产积极性的矛盾完全是两回事。举一个最简单最明显的例子来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毫无疑问,早就出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以一次又一次出现了经济危机,但是在他们那里,生产力与生产积极性之间有没有矛盾呢?  

显然这个矛盾是不存在的!因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始终是配合得相当好的,由于有着残酷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竞争,所以大部分人都会竭尽全力去工作劳动,以免在竞争中找到被排挤失败而陷入羞辱的境地中。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可以提出一个论断,那就是生产关系永远只能落后于或适应于生产力,谈论生产关系领先于或超前于生产力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因为生产力永远是最革命,最进步的因素,它永远走在最前面,现实存在的生产关系是不可能领先超前于生产力的。要么这样的生产关系根本就不能构建起来。如果能构建起来,那最多只能适应于生产力。  

比如说在一个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尚不足以同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发生矛盾。这时如果能在这个国家构建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即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那么会不会出现生产关系领先超前于生产力的情况呢?答案是不会的,只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能够构建起来,那么就不会领先超前于生产力,只能是适应生产力。  

当一个社会制度刚刚出现,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它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生产力的。如果这时候也有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积极性,那么生产力就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力就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日益尖锐,生产力发展速度也越来越慢。这时候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生产力停滞造成的阶级矛盾,和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生产关系改变、旧制度垮台、新制度产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3、生产关系与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生产关系同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归根结蒂是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根据存在决定意识,意识落后于存在的原理,生产积极性只能落后于或适应于生产关系,而不可能领先于生产关系。在一个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建立时,虽然生产关系本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人们的思想意识乃至心理机制由于本身的延续性,不可能一下发生相应的突变,仍旧会停留在旧的层次,旧的水平上。这时候就会形成生产关系同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生产关系同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如果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同样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在先进的生产关系作用下,辅之以配套的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娱乐制度、以及恰到好处的激励制度,最大限度激发群众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大程度解放人的个性,挖掘出大部分人的创造性劳动欲望,释放每个普通人都具备的社会本能,从而逐步改变群众落后的生产积极性。另一种可能则是相反,由于缺乏配套的制度,导致落后的思想意识,落后的生产积极性逐渐占据压倒性优势,最终先进的生产关系被颠覆,来适应落后的生产积极性,使旧制度复辟。  

前一种可能变为现实,那么生产力的发展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生产力会得到极大程度解放。后一种可能性变为现实,那自然就是历史的倒退了。  

   

4、结论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积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表示:  

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生产力  

生产力是火车头,随着这个火车头的拉动,落后的生产关系就同生产力之间发生矛盾,这个矛盾如果是以进步的方式解决,那就是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变得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的进步变革,又使得生产积极性变得相对落后,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同样,这个矛盾如果是以进步的发生解决,那就是生产积极性发生变革,重新适应于生产关系。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生产关系发生倒退,来适应落后的生产积极性。  

总之,生产积极性落后或适应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落后或适应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增加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概率。一旦变革实现,则生产关系重新适应于生产力。作为连锁反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必然导致新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增大了生产积极性发生变革进步的概率。生产力保持健康和迅速发展的充要条件是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并且生产积极性适应于生产关系。  

   

三、从历史来看生产积极性的变革  

   

从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每一种制度,不仅有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而且还有对应的生产积极性。制度的变革不仅是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积极性本身也必须发生变革,否则这被改变的生产关系也是立不住脚的,还会被迫变回去。  

   

封建社会的劳动者(奴隶和农奴)的生产积极性不同于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同于封建社会,当然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必须不同于资本主义。  

列宁有一段话“农奴制的社会劳动组织靠棍棒纪律来维持,劳动群众极端愚昧,备受压抑,横遭一小撮地主的掠夺和侮辱。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靠饥饿纪律来维持,在最先进最文明最民主的共和国内,尽管资产阶级文化和资产阶级民主有很大的进步,但极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仍旧是一群愚昧无知的雇佣奴隶或贫苦农民,备遭一小撮资本家的掠夺和侮辱。共产主义(其第一步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则靠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来维持,而且愈往前去就愈要靠这种纪律来维持”  

怎么来理解列宁的这一段话呢?这儿列宁说的实际上就是生产积极性的变化问题,在封建农奴制中,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封建主占有农奴的劳动并且强迫他们担任某种劳役。农奴主是通过暴力强迫手段和意识形态灌输来维持奴隶和农奴的生产积极性。而这种生产积极性所能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上限当然是低的(相对于资本主义而言)。因为农民生产得再卖力再多,也无非是少受一些肉体痛苦。  

如列宁所说“对于这几千万农奴来说,要谈经济的进步,文化的高涨和土地耕作的改进等到呢个,那是可笑的!极端的贫困迫使他们以便宜2/3的代价受雇于地主,而到了夏季,他们自己的庄稼将失散在地里——警察和乡丁会用绳索把他们绑起来,牵到地主老爷那里去,因为他们向这些地主老爷预支了粮食或钱,这时不得不替地主老爷干活——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改进呢!!“  

而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如果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降低失业的概率,他就必须尽可能比别人干得更多更好,这种生产积极性显然高于封建制度下农奴的生产积极性。就象恩格斯所说“竞争迫使每一个人鼓起全部力量,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以廉价的劳动力来代替高价的劳动力“。又象列宁说的“工人想要拿高一点的工资或者不同意降低工资,厂主就会回答说‘滚你的吧,门外有的是挨饿的人,钱少他们也乐意干’”。同样道理,一个工人如果干活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厂主就会对他说“滚你的吧,门外有的是挨饿的人,干的再苦再累,他们也乐意”  

   

那么是否在封建社会中农奴的生产积极性仅靠棍棒纪律来维持,而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仅靠饥饿纪律来维持呢?不是的,问题绝没有这么简单!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夏商周,西方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道德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光靠棍棒纪律,奴隶或农奴不断造反的话,那封建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是无法维持下去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道德自然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列宁说“做事就是为了拿钱,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资本主义道德对人潜移默化的结果是,工人和资本家的生产积极性不仅来自于对竞争中被排挤的恐惧,对各种物质欲望满足的渴求,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在这种道德观的作用,自己对别人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都是以获得金钱多少的能力为以及。能获得更多金钱的,就被认为是更光荣的的,更受尊敬的,否则就是更轻贱,更受鄙视了。  

   

约翰格雷说“人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有生命的生物所固有的需要,一种是作为有理智的生物所特有的需要”  

凡动物要生存,就必然要有第一种需要。人作为动物当然也不例外,也必须有本能欲望。如约翰格雷所说“很明显,人作为有生命力的生物需要食物、衣服、住房”。  

而后一种需要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地方。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这两种需要往往是分离的,甚至是对立。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这两种需要将合二为一。前一种需要将摆脱它旧有的表现形式(即本能欲望),而被纳入后一种需要的体系当中。被后一种需要所包容。这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真正脱离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这一种进化比猿进化到人的意义还要大,但后一种需要本身也脱胎于前一种需要。  

动物本能欲望的需要,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满足最基本最起码的生存需要,活动的目的仅仅是让身体免于遭受强烈的肉体上的痛苦而已。第二个层次是本能欲望的恶性膨胀,无限扩充,活动的目的是寻求尽可能多的肉体上的刺激和快乐。当然就实际情况而言,这只不过是两个极端,可能更多的情况是处于它们的中间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在剥削社会里,“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经常为了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在封建农奴社会里,这种情形表现得相对更突出一些,而到了资本主义,这些情形相对缓和一些。也就是说统治阶级逐渐降低了自己的穷奢极欲的程度,而被统治阶级这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有一些发展的可能性。  

从道德的角度加以考察,在封建社会,奴隶或农奴被灌输的道德就是无条件为封建主为农奴主服务,而尽可能压抑自己的各种本能,而封建主自己尽情享受纵欲这从道德上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了。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两重道德变为一重。对一切人的要求,只要通过合法的劳动去努力赚到钱,那就是合乎道德了。在这种道德作用下,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人都把别人仅仅看做可以利用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在剥削别人,结果是强者把弱者踏在脚下,一小撮强者即资本家握有一切,而大批弱者即穷人却只能勉强活命”  

由以上可知,每次由于制度变革带来的生产力解放,必定伴随着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改变,而生产力的解放程度又取决于生产积极性的改变程度,这是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既然如此,社会主义中生产积极性要比资本主义中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本质的改变,要有革命性的突破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要想来建设社会主义,那就是天方夜谭,是纯粹的空想。)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时候,生产关系同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不可能十分尖锐化,而且矛盾的解决也是相当快的,因为这时候生产关系的变动本身就不是以一个十分突然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有一个相当长的缓冲时间。另外这时候的制度更替所引起的思想意思的更替也是量变而非质变。这个过程相对来说要轻松一些,容易一些  

   

而如果是以社会主义这种非剥削制度来代替一种剥削制度时,生产关系同生产积极性的矛盾就相当容易尖锐化。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动(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代替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以更彻底的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来代替那些充斥在大部分人头脑中僵化顽固的资本主义习惯和教条,这也是极其艰难的过程。  

   

而且更为复杂的是,在一些国家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并不是生产力和本土的意识形态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界影响下的结果。一方面是一些国家的生产力已经发达到足以产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地步,而另一方面,产生这些思想的国家,由于社会本身所具有的惰性,逐渐趋向稳定,使得这些思想反而在那些相对更落后,社会矛盾更激烈的国家里获得了实践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说这些相对落后国家大量的普通群众,甚至那些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知识分子,本身头脑里就存在大量僵化的思想枷锁没有被突破,本身仍旧停留在只能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状态上,根本谈不上什么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深刻透彻的理解。他们之所以要赶时髦一样来搞社会主义,往往是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出发,仅仅是把社会主义当成是振兴民族振兴国家,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一个看似很有希望的跳板而已。这种情形下,自然更容易激化新的生产关系和旧的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甚至一段时间后,旧制度的复辟,生产关系的倒退也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  

   

四、仅靠按劳分配无法实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变革  

   

1、社会主义必须在一定阶段实行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  

根据上面的一般原理,社会主义建立之后,由于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先进的生产关系必然同落后的生产积极性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如果不能在一定时期内缓和这个矛盾,而落后的生产积极性在短期内又不能得到迅速的改造。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因为矛盾的激化,导致生产力的破坏停滞,而生产力的破坏又发过来动摇人们的意识形态,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社会主义被推翻,资本主义复辟。  

所以为了缓和矛盾,为生产积极性的改造争取时间,社会主义在早期阶段必须实行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这点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退一步才能进两步,如果认识不到这点,那就只能在实践面前摔得头破血流了。但为什么又说只是在一定阶段实行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呢?这就下面要阐述的内容  

2、按劳分配无法真正满足社会主义的要求  

我想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最严格最彻底的按劳分配是理论空想  

要实行最严格的按劳分配,就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劳动监督,而这恰恰是很难做到的。事实上,按劳分配对劳动者的激励作用主要是物质利益上的刺激,而在这方面它的效率很难到市场经济的竞争相提并论。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的监督无需人来进行,而由市场本身完成。残酷的优胜劣汰和弱肉强食能自发鞭策劳动者进行最大限度的劳动(其实这里存在问题,无论计划还是市场,对普通劳动者来说,其实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他的劳动生产都是企业管理者经营者来进行监督的,而对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监督才是关键性的区别,在计划经济下,是国家来监督,而市场经济下才是市场来监督。所以关键是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层面上的监督问题)  

残酷的优胜劣汰和弱肉强食自发地鞭策企业管理者经营者进行较大限度劳动,殚精竭虑,想方设法的改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产量。  

如果要解决生产关系同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实行市场经济倒是可以,当然,那就是生产关系倒退走上老路了。  

   

(2)真正的社会主义下按劳分配的激励作用必然不断削弱  

其次按劳分配是用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诱惑来促使劳动者进行更多劳动,而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诱惑本身就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削弱。在人们的生活相当贫穷的时候,按劳分配可能起相当大的作用。但当人们生活得不错达到小康,就如苏联解体前人民的生活水平时,即使少劳动、不劳动,日子也还过得去。那么许多人宁愿放弃更进一步物质享受的追求而马马虎虎的劳动,混日子。而当大部分人都马马虎虎的劳动,按劳分配的意义就更不大了。而且在社会主义,收入的差距不可能拉得过大。而过多的钱,对个人来说也没有太大的用处。不像资本主义社会,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权力、名望、地位,钱对人的诱惑力极为强大。这也是按劳分配的金钱刺激不能同资本主义相提并论。  

   

(3)按劳分配本身不能改造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它只不过是迎合了劳动者的落后心理。如果不能以正确的方法来实施按劳分配,那就只能默许纵容劳动者狭隘、斤斤计较的庸俗心态。这样即使在一定时期,生产关系同生产积极性的矛盾缓和了,这也不意味着矛盾的解决,而只能使矛盾被压抑掩盖一段时间后,以更为尖锐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这时就完全可能出现社会动乱,生产关系倒退  

   

3、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必须在一个前提下,即在我们对按劳分配的性质作用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有清醒正确的认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按劳分配本身是资本主义的残余,资产阶级法权的体现。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就根本谈不上理解社会主义,更谈不上理解共产主义。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实行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是因为资本主义本身必然要保留一定的资本主义残余,否则就不叫社会主义而叫共产主义。那种认为社会主义能一下子扫除所有资本主义残余的观点只能是空想  

但是这些资本主义残余在社会中必须是处于不断减少不断消亡的过程中,否则也不叫社会主义而叫资本主义。停滞同社会主义是决不相容的。正因为这样,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中也必然是处于作用不断减小,一直趋向消亡的过程中。而按劳分配的消亡正同国家的消亡一样,不是出于哪个人的意志的强加,而是随着劳动者层次的提高,素质的提高使得它的存在意义不断减小而自发消失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不可能是彻底的按劳分配,而只能是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而且是作用不断减小,不断趋向消亡的按劳分配。  

至于这种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究竟应该如何来实现,并且如何采取措施让其走向消亡,这就是这篇文章最终通过理论分析和浅层实践措施设想和深层实践措施设想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揭开西方经济学“自私”“个人利益”面纱后的本质  

为了给生产积极性下相对严格的定义,并在定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对快乐机制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而要介绍快乐机制,就有必要首先对西方经济学在一些基本概念上的谬误混乱做一个分析。这就是这部分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从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来看资本主义信徒思维上的混乱浅薄  

   

1、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错误  

任何一本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在一开始都必然要介绍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这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赖以存在,赖以推导的根本基础。  

那么什么是所谓经济人假设呢?用最直观最简单的话来表述,那就是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是用理性来为自己谋求最大的个人利益。  

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认为“激发人类行为的利己心是经济行为的动力”“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最大经济利益为动机,一切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都由此产生”。  

当然这个经济人假设在不同人那里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本质意思都是相同的。  

比如樊纲《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一书中写的“理性行为假设”:  

“行为主体……在各种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能够对各种选择的结果作出不自相矛盾的衡量、判断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追求各自特殊利益目标的最大化。”  

尽管“个人利益”“自私”这些概念是资本主义信徒最喜欢也最常用的概念,但我们稍微看一些资本主义信徒(如樊纲)写的著作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这些概念本身在他们那里是没有明确清晰的定义,更谈不上细致的分析。  

充其量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替代性的说法,比如目标函数,效用函数等等。  

正因为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义,于是“个人利益”“目标函数”“效用函数”这些东西可以任由他们想当然得用一些东西代入进去,比如个人欲望、收入、闲暇之类。  

至于说“个人利益”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假如说用数学最优化问题中的目标函数来表达,那么所有可以被称为个人利益的东西是能够归结为一个形式上统一的目标函数,还是说只能用不同形式的目标函数来表达?  

假如回答是后者,那么这些目标函数能否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目标函数其来龙去脉演变发展的情况如何?不同类型目标函数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还是毫无关系?这些不同的目标函数彼此互相影响作用的规律如何,还是说彼此之间毫无相互作用?这些目标函数是一旦形成就不会变化,而是会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会变化,那么变化的具体规律是什么?生产力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化对每个人的目标函数本身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所有这些问题是全部被排除在西方经济学考虑范围之外的。  

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对这一点的叙述很有代表性  

“在经济学中,个人的‘偏好’或‘欲望’是给定的。经济理论则是在给定‘偏好’的前提下描述、预测个人的理性行为。至于个人何以‘养成’或‘染上’这一偏好,则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冠冕堂皇,这些自然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当然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了,但实则不过是可怜的遮羞布而已!其要害就在于通过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来掩盖思维僵硬混乱的实质。  

   

作为经济学可以不去研究人的偏好和欲望形成的规律是什么,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但却必须去研究人的偏好和欲望形成的规律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什么?其变化的规律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又是什么?  

具体的规律可以由心理学的研究直接提供给你,不需要你自己去研究!但这些规律本身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是经济学去研究,还让谁来研究?  

如果连这些和经济活动有最根本最密切关系的东西都不去研究,还挂什么狗屁经济学的招牌!  

这就如同经济学可以不去研究开发新的数学工具,但却必须知道如何正确运用现成的数学工具来进行经济公式的推导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心理学说人的偏好和欲望。更确切点说人的行为动力机制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并且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西方经济经济学却把人的行为动力机制看成是停滞的,是固定不变的,是不随任何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作为其最基本的假设,并且还是隐含的偷偷摸摸不敢明确说出来的假设,那当然从根子上就是彻底走入歧途了。  

西方经济学所论证的私有制加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优越性,从根本也就是来源于这个错误的假设。  

如果用更严谨的方式来表达就是,规范经济学的目标函数是社会整体福利的最大化,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是社会采用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或者说各种措施。  

其约束包括生产力状况,包括自然条件,包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每个人的行为动力机制(也就是樊纲等市侩喜欢说的特殊利益函数,或偏好欲望)  

而资本主义信徒则偷偷摸摸在这个最优化问题里加上了一个约束条件,这约束条件就是大部分人的行为动力机制是不可能改变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任何制度安排都必须以不能违背这个约束的前提条件下进行。  

能生动表明这点的还是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自供式的说法  

“所谓理性,它在现代经济学中,实际上体现为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最优化某一既定目标的行为,……依照这一解释,对于烟瘾大的人,饿着肚子抽烟也是理性行为”  

经济活动本身是人来实施的,人的状况和经济活动的状况本身就紧密交织在一起,以人的停滞为前提设定的经济制度,其运行的结果必然是巩固人的停滞,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实质。  

   

   

2、用两个比方通俗说明西方经济学的荒谬逻辑  

为了更通俗的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打几个比方。  

   

(1)吸毒者类比  

面对一个吸毒者,按照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逻辑是确保吸毒者在不戒除毒瘾的情况下(偏好欲望给定,并且不能改变),使吸毒者的快乐最大化也就是所谓利益最大化。比如如何确保吸毒者获得尽可能多的毒品,吸毒者每次吸食多少量能让他产生最大程度快乐。至于毒品对生理上破坏造成吸毒者肉体阵发性的剧烈痛苦,则可以视为不可避免的代价来对待。  

至于吸毒成瘾机制或戒除机制,即便生理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再清楚,现成提供,也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而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面对吸毒者,研究的就是如何戒除吸毒者的毒瘾,从而使他的快乐最大化。  

   

(2)稻谷充饥类比  

再举一个类比,西方经济学是把人行为动力机制的停滞不变作为约束条件,作为研究前提,如果把类似的逻辑运用到经济本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荒谬结果呢?  

现在有一个人,有三百斤稻谷,土壤,水等条件都不限。现在确定目标函数是这个人用这三百斤稻谷保持自己不被饿死的时间尽可能长。  

把樊纲这种资本主义市侩的逻辑运用到这个问题上,那就应该是这样。  

他们引入这样一个假设,稻谷数量只有三百斤,这个是铁的事实,是不可更改的约束,是必须面对的现状(对应于他们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人的欲望偏好是给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至于稻谷本身是如何来的,稻谷在什么条件下会生殖繁衍,这个问题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因为这是植物学家的研究领域。(对应于欲望偏好本身是如何来的,欲望偏好,行为动力本身在什么条件会改变,这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  

所以他们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引入一条潜在的假设作为约束条件,这个假设就是稻谷数量是不可能增多的。(对应于资本主义信徒所谓“人性是不变”的假设,“不可能所有人变成圣人”的假设)  

引入这个假设作为约束条件之后,那么一切行为都必须在这个约束的基础上来安排。于是他们拼命的研究稻谷如何碾磨才能最大程度减小浪费,稻谷的谷壳有没有可能加工成充饥的食物,每天让这个人吃一斤还是半斤才能尽可能用300斤稻谷来延长生命。(对应于资本主义信徒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如果这个人说要拿出一百斤稻谷洒到土壤上去,这个时候,这群西方经济学家,资本主义信徒按照他们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就马上会吓得屁滚尿流。本来就只有三百斤,你拿出一百斤洒到土壤上,那不是只剩下两百斤么?这简直是犯罪,是效率低下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对应于樊纲吴敬琏之类资本主义信徒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歇斯底里的恐惧害怕)  

   

3、揭开蒙在“个人利益”“自私”等概念上的面纱的必要性  

总而言之,资本主义信徒奉为圭臬的西方经济学,通过不给“个人利益”,不给“自私”这些概念下明确清晰的定义,来把这些概念变成毫无实质意义、毫无内涵,可以象橡皮泥一样任由他们随心所欲揉捏的东西,从而掩盖他们思维上的肤浅混乱自相矛盾,来掩盖他们把与心理学生理学研究成果直接对立的假设偷偷摸摸引入经济学作为思考前提的错误实质。  

而下面,我们的任务就是揭开所谓“个人利益”,所谓“自私”,所谓“欲望”所谓“偏好”,所谓“目标函数”,所谓“效用函数”这些用来愚弄蠢人的空洞概念,漂亮玄妙面纱背后真正的实质,把它们分解成可以清晰认识和理解的东西。通过后面的分析,我们会看到,西方经济学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设,其实质不过是低效率算计者和快乐机制停滞者假设,而这种假设当然从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二、对快乐机制的初步介绍  

1、快乐机制的定义  

人感受到快乐或痛苦是一个人的快乐机制决定的。如食欲就是一种快乐机制,它使人在正常进食时舒服,饮食不够时饥饿痛苦。性欲也是一种快乐机制,它使人性交时快乐,性欲得不到发泄时难受。此外如安全欲,肉体健康欲,荣辱欲等等都是快乐机制。  

快乐机制事实上也就是行为动力机制,它通过决定人在哪一种情况下感到快乐,在哪一种情况下感到痛苦,促使人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以达到趋乐避苦的目的。  

考虑到痛苦就是负的快乐,所以为了简便起见,以下就直接用“快乐程度”统一代表快乐或痛苦的数量了。  

不妨给快乐机制下一个定义,如果某个对象与人感受到的快乐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不妨称这个对应关系为映射关系,我们就把这个映射[1]称为一种快乐机制。可以表示为  

快乐机制:X——>快乐程度  

为方便用符号表达就是  

Xk:X——>K  

其中K代表“快乐程度”,X 代表任意对象,Xk就代表从X映射到K的快乐机制  

其中的X是任意对象,这所谓任意对象可以是人本身的状态,也可以是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还可以某个客观事物。  

一般来说,一个映射也可以由其他一连串的映射构成,也就是复合映射。如果一个映射不能分解成其他映射,那可以称为一个直接映射  

这里为了简明和研究需要起见,不妨规定所有快乐机制都是直接映射  

一般我们常见的如食欲,性欲,荣辱欲,安全欲,艺术欣赏欲,风景欣赏欲,等等都是很典型的快乐机制了,这用不着多举例子  

   

2、快乐机制的起源和进化  

那么为什么一般正常人所具有的是这样一些快乐机制,而不是相反类型的呢?事实上任何快乐机制形成的机会都是相等的。比如按正常人的快乐机制,用刀往身上割一下一定会痛苦;但完全也可以形成相反的快乐机制,用刀往身上割一下,不感到痛苦,甚至反而感到快乐。再有一般人在体内能量和营养不足时,就会因为饥饿而痛苦,这时如果进食就会有快乐和舒服的感觉,这就是食欲;但也完全可以形成相反的快乐机制,进食时痛苦,不进食时舒服,现实生活中是有这样的情形的,如厌食症就是。  

为什么有些快乐机制很普遍,而另一些很罕见呢?道理很简单,食欲也好,性欲也好,健康欲也好,之所以普遍存在,正是因为它们能保证我们的存在和发展,所以经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而相反的快乐机制之所以不能普遍存在,正因为具备这种快乐机制的生物注定灭亡罢了。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具有的快乐机制的意义仅在于它们能保证人的存在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它们就是被异化了,应该而且也必然会被淘汰。淘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用新的更高层次的快乐机制代替它;另一种是它使人类灭亡而导致自身灭亡。  

动物本能的快乐机制象是一个信号系统,在动物没有发达的信息处理系统时,能自发调控动物的行为。例如当人过多劳动时,产生劳累辛苦的信号,使人停止劳动。又如,动物在冬天暖暖和和,吃着精美的食物这种有利于动物身体状况的时候,就会产生快乐舒服的感觉。应该说这种行为动力机制,在生产力状况低下,人类不善于运用自己发达的信息处理系统时是起着积极有益的作用的,它使人有生存下去的意愿和可能,促使人类去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以求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去产生快乐的感觉,从而使人类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但由于这种行为动力机制本身物质基础的限制,使它只能是僵化的,狭隘的,只能是一种同动物信息处理系统不发达相适应的被动消极的行为动力机制。  

正如某些科学家所说,人类基因上的进化实际上已经停止。而在我看来,基因上进化的停止,并不意味着进化本身的停止,而只是意味着进化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就目前阶段而言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低级形态的快乐机制逐步为高级形态的快乐机制所代替。  

   

3、快乐系统的定义和分析  

   

一个人身上的快乐机制不可能只有一种,一个人感受到快乐或痛苦往往是多种快乐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这多种快乐机制综合平衡下的结果。我们把一个人身上所有快乐机制的总和称作快乐系统。可以用如下的一个集合来表示:  

{X(1)——>K,X(2)——>K,……,X(n)——>K}  

   

组成一个人的快乐系统的各快乐机制之间必然会有矛盾。为了说明快乐机制之间的矛盾是怎么回事,我们可以考虑两种快乐机制A和B。A使一个人做某事时感到快乐,而由于B的作用,这个人做了这件事引起的后果又使他感到痛苦,这时这两种快乐机制就是矛盾的。我们用快乐系统和谐度的概念来反映快乐机制间的矛盾状况。当矛盾小时就称快乐系统的和谐度高,矛盾大时就称快乐系统和谐度低。  

我们再定义快乐机制的欲望满足度:当某种快乐机制决定的欲望被满足的现实情况良好时,它的欲望满足度就是高的,否则它的欲望满足度就是低的。  

我们称一个人快乐系统中作用力最强,支配力最大的快乐机制为主导快乐机制。可以认为一个人所能感受的快乐总量取决于快乐系统的和谐度和主导快乐机制的欲望满足度,还可以认为,一个人快乐系统和谐度越高,他所能感受到快乐总量的上限也就越高。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组成快乐系统的快乐机制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成四类:病态的快乐机制,准病态的快乐机制,过渡型的快乐机制,合理的快乐机制。  

其中病态的快乐机制对人的作用强度越大,则人的快乐系统和谐度也就越低,最典型的如吸毒的快乐机制。  

而准病态的快乐机制则是那些当作用强度在一定限度以下时,作用强度的增加能提高快乐系统的和谐度,当超过了一定限度时,作用强度的增加会降低快乐系统的和谐度的快乐机制。一般动物性的本能欲望如食欲性欲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至于过渡型的快乐机制则是指荣辱快乐机制和传染快乐机制。前者就是一个人得到赞扬荣耀时高兴,受到贬抑羞辱时难受的快乐机制;而后者就是受别人快乐的感染自己也快乐,受别人痛苦的感染自己也痛苦的快乐机制。  

最后一种类型,合理的快乐机制,主要就是指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它与病态的快乐机制正好相反,对人的作用力越强,则人的快乐系统的和谐度也就越高。  

   

4、三种主要类型的快乐机制  

这三种主要的快乐机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后面要介绍的生产积极性理论的一个基础,所以有必要重点介绍分析一下  

(1)本能快乐机制  

   

当一个人的本能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感到快乐,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痛苦,这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快乐机制一般只要是动物都会具备,人也不例外。食欲、性欲、求生欲、肉体健康欲等都是最基本的表现  

这种快乐机制可以表示为   

本能欲望快乐机制 :本能欲望满足程度——>快乐程度(Bk :B——>K)  

   

(2)荣辱快乐机制  

第二种快乐机制是社会评价的快乐机制也可以称为荣辱快乐机制。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别人赞扬自己的时候,就感到快乐;当别人批评自己的时候就感到痛苦。当社会承认自己的价值,尊敬自己的时候,感到快乐幸福;当社会鄙视自己,看不起自己,把自己视为异类的时候,就感受到极大的痛苦。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任何人也都是会有这方面的切身体验的。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说,任何人都会有这样两种心态,一种是希望自己高出于众人之上,受到别人的赏识看重乃至敬仰钦佩,而不希望自己被人轻视鄙视;另一种是希望能融入于众人之中,被别人看成是朋友,是可以亲近的人,而不希望被别人疏远隔膜,被别人看成是异类,格格不入的人。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评价的快乐机制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的本质的反映,每个人的存在都必须得到周围人的承认,每个人都力图赢得周围人的尊敬。  

即使是小偷、强盗、流氓,他们也必须为自己营造一个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里,他们可以结交到与自己相类似的人,可以彼此称兄道弟,互相尊敬,承认彼此存在价值。如果单独抽出一个小偷流氓,空投到一个人群中,在那里,无论他如何设法拉拢,都找不到任何能与之同流合污的人,都只能获得所有人的鄙视厌恶,那他要么彻底改变自己,要么也是会因为承受不住心理压力而活不下去。  

这种快乐机制可以表示为  

Rk :荣辱状态——>快乐程度(Rk : R——>K)  

   

(3)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  

第三种快乐机制是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有谁没有感受到过劳动产生的快乐?又有谁没有感受过无所事事时产生的空虚的痛苦。只不过有的人感受到的比较强烈,有的人感受到的比较轻微就是了。  

当一个作家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当一个音乐家奏出动听音乐,一个科学家提出一个精妙的理论,一个工艺家创造出一件出色的产品,甚至一个学生解出一道难题,都会感到极大兴奋和愉悦。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劳动越是富有创造性,那么它产生的快乐也就越是强大。  

之所以强调是创造性劳动,不仅是因为现实中劳动的快乐机制本身都普遍体现在创造性劳动上,也是因为对我们来说,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对人类进步发展更有价值,如果是机械重复性劳动意义就不大了。  

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可以表示为  

Ck :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大小——>快乐程度(Ck :C——>K)  

   

创造性劳动快乐机制一个推广的表现是理智的快乐机制。理性思维本身属于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根本基础。当人们做自己经过独立思考之后认为正确的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内心的一种快乐;相反如果做的是经过思考之后认为错误的事情,就会难受不舒服。  

与之相联系的是社会大部分的普通人都具备的一种社会本能。也即大部分普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体验,都不会自觉不自觉的站在整个社会的立场,整个国家的立场上乃至整个人类的立场去考虑一个问题,并不惜为此和别人面红耳赤的争论是非对错。  

人们看小说或看电影或看新闻,对于涉及到事件,也往往会不自觉的就从一个更宏大更整体的立场上去讨论是非对错。这种本能几乎是任何生活在社会里的人都具备的。甚至包括为人不齿的罪犯,他们看一些电影,读一些小说的时候也会因为这种社会本能而不自觉的站在更高的立场上评价是非对错。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不够高,品格不够好就彻底消失。  

对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普通人来说,这种社会本能往往是被压制了,被限制了(但即便被压制,在许多人身上,也不时能看到这种社会本能的强烈表现)。而到社会创造条件使得创造性劳动成为大部分第一需要的时候,这种理智的快乐机制会被极大程度的增强,这种社会本能会被更完全的在大部分身上释放出来,更充分的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其作用也就不仅仅局限在对一些事件的评论上,也会更多表现在大部分人的活动上。  

理智的快乐机制和社会本能结合起来,就形成为社会做贡献的快乐机制,也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得贡献越多时,他就会觉得越快乐,反之则越痛苦。  

   

5、现实中哪种快乐机制的作用强度最大?  

   

(1)一些简单的看法   

从后面对生产积极性理论介绍分析中我们会看到,快乐机制是作为生产积极性的基础而存在。那么在我上面介绍的三种快乐机制之中,哪一种快乐机制对一个社会中的大部分人的作用强度最大呢?只有把这一点搞清楚了,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不同社会形态中的生产积极性的作用,以及明确我们在社会主义阶段所应该实现的生产积极性的变革具体形式究竟如何。  

当然首先可以排除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因为很显然,人类的社会尚没有进步到这样一种境界,大多数人也还没有上升到这样一种层次。  

在现实生活中,把劳动作为第一需要,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第一需要的人是有的,但那只是极少数而已。那么选择就只能在本能欲望的快乐机制和荣辱快乐机制中进行了。照我看,大多数人恐怕多半倾向于本能欲望的快乐机制。也即认为在现实中大多人的行为仍然是围绕着满足动物性的欲望本能来进行的。  

我们在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所写的书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劳动者以个人收入和闲暇的最大化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尽管个人收入当然不能和本能欲望满足之间划等号,这一点我在后面也会详细分析论证。但从类似樊纲这样的庸人学者始终不去探究收入闲暇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来看,在他们那里收入其实也就是物质利益、本能欲望满足程度的代表。  

还有的书上说得更直接一点 “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来说,劳动不是充满享受与自我实现乐趣的第一需要,而是谋生手段”  

应该说这些看法还是过于想当然了,他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不能看到实质。诚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们是怎样拼命想赚钱,怎样地想以尽可能轻松地工作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入,又怎样为生存尽力寻找工作,即便这工作再卑下,再微不足道,也在所不惜,但凭此认为那些经济学家观点是正确的则是不对的。  

   

(2)荣辱快乐机制的强大作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小说《穷人》中的主人公杰武什金的一段话大约可以对我们有些启发“我花些什么劳动,我自己知道,我只是做些抄写工作,但是我还觉得自傲,因为我在工作,我在流汗。我做抄写工作,这有什么关系呀!难道抄写工作有罪不成?……如果他们认为我象老鼠,我就算是一只老鼠好了!可是这只老鼠是有用的,这只老鼠能带来好处”  

杰武什金这段话表明劳动对他来说,与其是为了谋生,更不如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尊严。人绝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维持自己的生命,延续自己的生命绝不是人生活本身的目的。之所以有许多人会自杀,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是和普通大众有多么巨大差别的特殊的人,恰恰相反,那些自杀的人大部分都是最普通最平常的人而已。正是因为即便对普通人来说,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有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如果失去了这些东西,生命本身对他们来说也失去了意义。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生活劳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仅仅是象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谋生。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所处的社会所决定的。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它可以通过别人对他的态度,周围环境对他的态度,整个社会对他的态度被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感受到。  

每个人走入生活的时候,有清醒的自我意识的时候,都会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价值是什么?虽然不同人对此有不同的答案,但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同一类型的。对大多数一般人来说,他们都希望得到光荣,而不是受到耻辱,都希望受到别人尊敬,而不是被别人鄙视;都希望能被别人喜爱,同别人亲近,而不是被别人厌弃憎恶。当一个人觉得生活丝毫没有价值,他对别人没有任何用处,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周围所有人都鄙视他,憎恶他,把他当怪物看待的时候,他是不会生存下去的。  

俗话说“人要面子,树要皮”,这就可见面子对人是何等重要,本能欲望可以不满足,但面子却不能不要。引用罗曼罗兰写的《托尔斯泰传》中的一段话“在日记中,托尔斯泰记述了三个侵蚀他的魔鬼,一、赌博欲不可能战胜的,二、肉欲,极难战胜的,三、虚荣欲,一切中最可怕的。”这就说明虚荣心,即人追求光荣,避免羞耻心的力量强大到何等地步,远比大部分人所认为的肉欲性欲还要强大。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它一定程度上可以战胜其他一切本能欲望。许多普通人可以忍受饥寒,忍受一定程度的肉体痛苦,甚至可以丢掉性命,但也绝不愿意置于被别人嘲笑,羞辱,鄙视看不起的地步。  

比如一支受过严格训练,有强烈荣誉感尊严感的军队,其中的士兵也都是由一般普普通通的人组成的,而不可能是什么天外来客。他们当然不是什么圣人,也没有什么高尚过人的品德,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是任何普通人都能够达到的。但他们在打仗时能毫无畏惧,英勇作战。这绝不是追求收入和闲暇最大化所能解释的,也不是谋生之需。而是因为这时候谁英勇,谁就更受到别人尊敬,谁表现出怕死畏缩,谁就受到别人鄙视看不起。  

再如解放前,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士兵可以无恶不作,但同一个人,如到了解放军可以严守纪律,甚至主动为老百姓服务。这也是同样的原因。原先的环境下,抢劫老百姓的行为不但不是耻辱,而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所以毫无忌惮。而到了新的环境下,扰害百姓的行为因为受到纪律禁止,本身就成了如果做不到,不仅要受惩罚,而且也要被多数人鄙视看不起。而这种荣辱环境同时又把本来需要强迫才能让人被动遵守的纪律,强化成了每个人主动积极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为了不受别人鄙视,不仅可以忍受一些痛苦,也可以抵御许多诱惑,宁愿放弃某些肉体上的快乐。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性欲再旺盛的人,只要他精神正常,就绝对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性交(前提自然是他所处的环境本身排斥鄙视这种行为)。  

总之,一个人如果受到周围人的鄙视,或只要被周围人当成异类来看待,他就会感受到无与伦比的痛苦。这痛苦可以强烈到使人自杀的地步。封建社会许多妇女失节后自杀,或者奸情暴露后自杀。就她们本身来说这种自杀当然是无奈的,被迫的,并非是因为她们和普通人不一样,保存生命的本能比普通人低,不是这样的,而只是因为即便对普通人来说,遭受所有人鄙视,遭受羞辱所带来的痛苦和恐惧也远大于丧失生命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鲁迅在《病后杂谈之余》中说到他因为剪掉辫子被人视为异类时的感觉,“如果一个没有鼻子的人在街上走,他还未必至于这么受苦”。象鲁迅这样意志强大,特立独行的人,仅仅是因为剪掉辫子这种在我们现在看来完全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受到周围人另眼相看所带来的心理痛苦尚且如此巨大,以至于和没有鼻子相提并论。这本身也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心理学试验,本身也说明了,对人来说,求荣避辱的快乐机制作用强大了什么程度,它远比一般人,以及一般所谓西方经济学家放大到极端的所谓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收入的欲望要强大得多了。  

所以说一个人受到周围人的尊敬,被周围人看重的时候,他就会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整个身心都沉浸在陶醉的快乐之中,这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相反如果一个人受到周围人的鄙视轻贱,他就会沉浸在剧烈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甚至可以压倒其他一切肉体的痛苦,一直到让这个人丧失继续生存下去的欲望。  

即使一个极端病态,道德败坏的人,他也必须有一伙臭味相投的朋友,有一个“小环境”,在其中他不会被别人鄙视(至少在表面上),甚至还会受到尊重,否则他是不能生存的。再比如卖淫的妓女,妓女是低贱的代名词,是大部分人鄙视的对象。但即便是妓女,她至少也有一个小环境,在这个小环境内,她和其他人是平等,是可以获得同情的,是不被嘲笑羞辱的,如果连这样的小环境都不存在,那妓女也不可能生存下去。  

   

(3)群众运动的巨大力量是荣辱快乐机制的一个表现  

把这个道理推广开来,我们再去考察一下群众运动,看到其中汹涌澎湃,狂涛骇浪一般的力量时,就更能明白这种荣辱快乐机制的强大的作用了。比如大跃进,文革这些运动中群众表现出的狂热积极性,这些当然不是所谓收入和闲暇的最大化所能解释的。  

当然我们对大跃进和文革必须给予最严厉最彻底的批判否定,这是没有任何疑问和含糊的地方。但问题是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本身恰恰是提供最天然最现成的社会心理试验,这等于是把心理实验室拓广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层面,是一般的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科学家想要进行又无力进行的试验。虽然进行这种规模的试验本身是有害的,是疯狂的。但既然这样的试验已经发生了,已经成为客观的历史事件,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那再以回避的态度漠然视之就不对了。正确的做法是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这些现象中包括的规律,掌握这些规律。然后运用到实践中,产生有益的结果。  

在群众运动中,每个人都是极普通的人,每个人都受周围人情绪的感染,整个身心涌动着难以名状的激情。这股激情的力量可以冲昏人的头脑,把人的理智打得粉碎,使人变得象野兽一样;也可以无情地把本能欲望压成一文不值的东西,抛在九霄云外,做平常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就历史发展到现在来看,大部分群众运动的例子都是反面的,有害的。象德国日本的法西斯主义煽动起的种族主义狂国家主义狂热是一种群众运动,中国的大跃进和文革当然就更熟悉了。这些群众运动的特点就是把人变成非理性盲从的野兽动物,所有人沉浸在歇斯底里的狂热中,凡是头脑清醒,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质疑的人都会被当成公敌,被群起围攻。  

但是否群众运动注定只能是同负面的不好的东西,注定同非理性盲目联系起来呢?这也未必然。如果群众运动本身指向的就是提倡理性,提倡独立思考,提倡解放个性,提倡创造性的劳动,那群众运动包含的巨大力量也完全能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再是非理性盲从的狂热,而是用理性来从事创造性劳动,进行独立思考的狂热。谁能更出色的进行独立思考,能更出色的提出自己的创见,或产生创造性劳动成果,谁就会更受尊敬,相反谁如果只能人云亦云,只能随波逐流盲从,谁就更受到鄙视。  

当然,到目前为止的历史,真正完全具备这种特征的群众运动还是很难找到的。但苏联历史上在经济生产领域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应该说是这种以创造性建设性为特征的群众运动萌芽的表现。但尽管仅仅是萌芽,斯达汉诺夫运动中表现出的惊人力量,惊人的积极性也是那些庸俗经济学家视而不见,无法解释的  

   

   

(4)资本主义收入最大化目标掩盖下的真相  

在现在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感觉,仿佛劳动者是把个人收入和个人闲暇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是因为在现在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人收入越是多,他就越是得到周围人的重视。他的价值就越是得到周围人的承认,收入越少,就越是得到周围人的轻贱鄙视,他的价值也就越是被否认。  

比如资本家,他的行为都是围绕着怎样才能赚取更多的钱财,怎样能得到更多的利润,事实上他们的收入往往高到这样一个地步,即再增加收入对于他们的物质享受,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也就是说资本家的工作,并不是为了物质享受,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重视。赚得钱越多,他的价值就实现得越充分。他们的价值就体现在他们的收入上,他们的收入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命。资本家实际上是一种被异化了的人,他们被异化成了他们的收入。资本家是这样的,一般的劳动者其实也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能做进一步的思考就发现,这时候人的荣辱快乐机制并不是直接和劳动努力程度挂钩从而作为生产积极性存在,而是作为获得收入的积极性而存在。一个人之所以劳动,是因为劳动越多,收入越多。收入越多获得周围人的尊敬重视程度越高,同时能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虽然在事实上,荣辱快乐机制比起人的肉体欲望物质享受的快乐机制对人从事生产活动或其他活动的推动作用更大。但因为这两种力量的统一性,加上肉体欲望能以更直观更醒目的形式的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前者,而更多的注意后者,荣辱快乐机制本身已经完全变成隐形的,甚至从属附属的一个角色。  

而由此导致的情况更进一步的发展是,庸俗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把本来作为一个中间过渡桥梁位置的“收入”,提到一个更加突出更加显眼醒目的中心位置来考虑。在他们随心所欲的简化假设下,获得收入本身就成了一种独立的欲望,独立的行为动力。就直接成了所谓物质利益的化身,个人利益的代表。并从而印证了所谓人都是自私的符咒,而这个符咒应该刻印在所有经济学家脑膜上。于是所谓物质利益,所谓自私这些空洞的,缺乏明确定义的概念被当成了一些不言自明的东西,而掩盖了这些概念背后更具有实质意义的东西——快乐机制。本来不是也不应该是理论起点的地方却成了理论起点,这结果就是让理论本身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如同本来应该生长地上的参天大树却被资本主义经济学,被樊纲吴敬琏这些庸人移植到了花盆里成为畸形的盆景。  

在这样粗暴化阉割问题实质的简单假设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也就成了水到渠成了。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就变成了要求所有人都是圣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的空想了。也没有人再去追究这所谓物质利益背后,这所谓的收入背后,这所谓人性都是自私的背后更根本的东西是什么。  

   

   

   

   

三、个人利益的本质  

   

象一切头脑僵化思想肤浅的人一样,吴敬琏樊纲等资本主义信徒是喜欢对一些概念不作深刻的思考,就任意使用的。  

他们尤其喜欢大谈个人利益,我就觉得奇怪,他们难道就不明白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只不过不同的人对个人利益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罢了。比如有的把个人利益理解为食欲性欲,安全欲温暖欲的满足,或者理解为权利的获得,金钱的获得,也有人把利益理解为寿命的延长,还有人把个人利益理解为个人能对社会作更多的贡献,等等。那么资本主义信徒理解的个人利益是其中的哪一种呢?  

为了澄清资本主义信徒在这个问题上制造的混乱糊涂,也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做一下论述。个人利益究竟指的是什么?它究竟是由每个人主观任意决定的呢,还是有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1、 给个人利益下的两个定义  

   

我可以先给个人利益下两个定义:  

   

定义1. 个人利益就是能增加一个人生命中快乐总量的事物。  

这个定义当然说明那些虽然能给人眼前带来快乐,但事后又给人以巨大痛苦的事物不能算是利益;反过来,那些虽然眼前给人以痛苦,但事后又给人以巨大快乐的事物则可以算作利益。  

   

定义2.个人利益就是能增加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机会的事物。  

   

这两个定义中,第一个定义同一般大多数人对利益的理解更为接近一点,而第二个定义则就有点距离了。但实质上这两个定义是等价的。也就是说,由第一个定义可以推出第二个定义,同样由第二个定义也可以推出第一个定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打算从理论上对这个观点进行严格详细的证明,但可以把证明的大概思路叙述一下。  

   

2、个人利益两个定义之间等价性的证明  

   

要证明这两个定义的等价性也就是证明:增加一个人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是增加一个人生命中快乐总量的充分必要条件。不过这里再重申一遍,由于文章篇幅和目的所限,这里的证明并不是真正严格的逻辑证明,仅仅只能算是一个思路或思考方向罢了。  

我们分三种情况来考虑。  

(1)快乐系统和谐度高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对快乐系统和谐度高的人来说,由于他们把创造性劳动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所以增加他们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也就必然增加他们的快乐总量。  

反过来,如果假设他们感受到的快乐总量增加了,而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却并未增加,也就是增加的快乐不是来源于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而是其他如食欲性欲肉体健康欲荣辱欲等等。  

如果这些欲望的满足并没有使快乐系统的和谐度降低,那就必然会使人身体健康,精神健旺,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为社会作的贡献,这就同假设矛盾了。  

而如果快乐系统和谐度降低了,在主导快乐机制的欲望满足度不变的情况下,那就意味一个人感受到的快乐总量的降低,同样与假设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增加一个人生命中的快乐总量必然意味着增加他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这样对于快乐系统和谐度高的人来说,就已经证明了我们的观点。  

   

(2)快乐系统和谐度一般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快乐系统和谐度一般的人。这种人虽然并不把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但也有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欲望。  

当这种欲望没有被充分满足时,增加他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他的快乐当然会增加。  

而当这种欲望已经被满足时,再让他为社会作贡献,他就会痛苦不舒服难受。这时唯一能增加他为社会作贡献机会的办法就是提高他快乐系统的和谐度。而这时快乐系统和谐度的提高就意味着快乐总量的增加。  

至于反过来,当使这种人感受的快乐总量增加时,根据同第一种情况相似的理由,可以证明,这必然意味着为社会作贡献机会的增多。  

(3)快乐系统和谐度低的情况  

至于第三种情况,(如吸毒者),最简单。要增加他们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就必然要提高他们快乐系统的和谐度,从而增加他们的快乐总量;反过来,要增加他们的快乐总量,同样必然要提高他们快乐系统的和谐度,从而增加他们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  

上面就是证明个人利益的两个定义之间等价性的基本思路。  

   

   

3、由利益的本质出发看人的异化  

(1)主观个人利益与客观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当然,这里有一点是必须指出的。个人利益两个定义之间的等价性并不意味两个定义真的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了。事实上。第一个定义是从个人利益这个概念的实际使用情况中总结和抽象出来的;而第二个定义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后得出的结果。从根本上讲,第二个定义所具有的意义更大,能更深刻的反映个人利益的本质。  

第二个定义说明:当一个事件能使我们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时,他就给我们带来了利益;反之,当一个事件缩小了我们对社会作贡献的机会时,那么这个事件就是损害了我们的利益。这也就是说:一个人为社会作贡献的机会越多,他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为社会作贡献越少,他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少。  

如果我们把每个人对利益的主观理解称之为主观的个人利益,而把前面理论上推导出来的“个人利益”称为客观的个人利益,那么一般人所认为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其实质上就是主观的个人利益与客观的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存在与人的异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人们把动物性的欲望本能以及它所产生的快乐当作某种神秘莫测不可理解的东西,当作脱离物质,不随物质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事物,当作偶像来加以顶礼膜拜时,这时候的人就是异化的人。  

对异化的人来说,创造性的劳动不是生命的内在需要第一需要,而是外在强加的,这种强加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非暴力的(如竞争,经济上的强制等)。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时的人  

“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一样逃避劳动。¼¼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2) 欲望异化和思想异化  

人的异化可以分为欲望异化和思想异化。  

   

a、欲望异化  

要说明什么是欲望异化,就有必要联系上面对快乐机制的介绍。  

为什么有些事物引起我们的快乐而不是痛苦,而有些事物引起我们的痛苦而不是快乐呢?当然,这是有我们身上的快乐机制决定的。正如前面说过的,食欲使我们进食时快乐,饥饿时痛苦;性欲使我们性交时快乐,不性交时难受;肉体健康欲使我们生病或肉体受到伤害时痛苦,身体健康时快乐;荣辱欲使我们被别人称颂赞扬时快乐,被批评羞辱时痛苦等等。  

上面部分我们已经提到了快乐机制的异化,快乐机制本身就为保证人的存在发展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产生的结果,如果出现为快乐而快乐,甚至快乐机制本身有害阻碍人类的生存发展,那就是快乐机制的异化了。比如厌食症就是快乐机制的异化,还有吸毒也是快乐机制的异化。  

生理学家做过试验,让一个老鼠踩踏板就可以让连接他脑内的微小电极产生电流刺激使其产生快乐感觉,结果这个老鼠不吃不喝,一直踩踏板,直到活活累死,这就是快乐机制异化的最极端最典型的表现了。  

但我们前面说过,一个人身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快乐机制,而是多种快乐机制同时存在,一个人感觉到痛苦或快乐往往是多种快乐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般人身上,除了欲望本能的快乐机制外,也有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创造性劳动也会使他们感受到快乐;而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样的人除了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外,也有其他普通人所具有的快乐机制。  

所以欲望异化不能仅仅理解成快乐机制的异化,而应该推广到快乐系统的层面上!  

欲望异化从本质上说就是快乐系统的异化。当存在于现代社会的一个人没有能实现快乐系统的进化,也就是没有能使创造性劳动的快乐机制成为快乐系统中支配力最大,作用强度最大的快乐机制时,我们就称它的欲望异化了。  

   

b、思想异化  

说明了什么是欲望异化,接下来再说明什么是思想异化。从广义上讲,一个人抓住某些概念,把它当成偶像来崇拜,只能从僵死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看待问题,而不能深入思考概念的内在含义时就是思想异化了。从狭义上讲,当一个人的思想沦为欲望的走狗,把现存社会的大多数人快乐系统的构成看成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不可变更不能动摇,把快乐机制把欲望看成是一种僵死的,停滞不变的,不会进化不会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东西,并以此为立足点出发点,来考虑问题时,他的思想就是异化的。一切大大小小的资产阶级市侩和庸人如哈耶克,凯恩斯,樊纲,吴敬涟,厉以宁等等都是典型的思想异化者。  

欲望异化和思想异化对于个人来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可能是欲望异化者,但并不一定就是思想异化者;而一个人是思想异化者,也并不一定就是欲望异化者。  

欲望异化是思想异化的物质基础,而思想异化是欲望异化在观念上的反映。由于思想是人最根本的特征,所以当我们说异化的人时,那么所指的就至少是思想异化者。异化的人对利益的看法必然是对利益本身的扭曲变形,有时甚至会把利益的对立面当作利益本身。  

   

4、共产主义就是彻底利己主义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说明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本质上是同一的,之所以有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矛盾对立的假象,是因为主观个人利益同客观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而这矛盾又同人的异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消除造成人异化的社会根源.物质根源,就不可能消除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矛盾对立的假象.  

现在我们可以说从本质上讲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区别仅在于深刻的利己主义和肤浅的利己主义,彻底的利己主义和不彻底的利己主义,真实的利己主义和虚假的利己主义。任何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当然也包括奥斯特洛夫斯基)从本质上将都是深刻的彻底的真实的利己主义者。  

正如恩格斯所说:  

“这种利己主义已经如此登峰造极,如此荒谬,同时又达到如此程度的自我意识,以至由于本身的片面性,不得不马上转向共产主义。¼¼他的利己主义的人,单纯从利己主义中,就不能不必然的成为共产主义者。¼¼在我们能够为某一件事做什么以前,我们必须首先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事,利己的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抛开可能上的物质愿望不管,我们也是从利己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者的。¼¼如果说肉体的个人是我们的‘人’的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出发点,那么不言而喻,利己主义——当然,不仅仅是施蒂纳的理性的利己主义,而且也包括心灵的利己主义——也就是我们对人的爱的出发点,否则这种爱就要漂浮在空中。”  

   

其实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1),但真正理解的人也并不多,象普列汉诺夫就为此指责过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这会混淆高尚无私的人同自私自利的人的区别。所以对某些人所说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一致也有冲突”,我们是丝毫不必奇怪的,因为毕竟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抱有相似的观点,其中包括象普列汉诺夫、邓小平这样的一些人。至于一般资本主义信徒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好,所接触的人也好,每时每刻都在向他灌输这种思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有矛盾的。  

对于象樊纲吴敬琏这种思想能力低下,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把西方经济学中那套关于个人利益的庸俗陈腐思想当成金科玉律,天经地义,那是很自然的。再要让他们这种头脑僵化异化的人去明白理解个人利益本质是什么,要他们来理解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理解共产主义,自然无异于天方夜谭了,恐怕要比让他们去理解广义相对论,理解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还要来得困难吃力一些。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对于我们这位圣者来说,共产主义简直是不能理解的,因为共产主义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的进行道德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相爱啊,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第三节、生产积极性变革理论  

一、生产积极性的构造  

   

我们一再强调,要想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用新的生产积极性代替旧的生产积极性。那么生产积极性的确切定义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的新的生产积极性,什么又是旧的生产积极性?旧的生产积极性有什么坏处,新的生产积极性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一定要以新的生产积极性代替旧的生产积极性?这种代替究竟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可能的话,又是为什么?并且怎样来实现?  

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生产积极性做更为详尽细致的思考!  

   

1、生产积极性和激励的基本概念  

(1)生产积极性的定义  

这里要详细讨论的生产积极性的定义。生产积极性的原始意义是很明白的,其实就指一个人的劳动热情,或者说劳动的努力程度。如果一个人劳动态度很认真,劳动热情很高涨,劳动得很努力,很积极,我们就说这个人生产积极性是高的。如果一个人劳动态度很马虎,很敷衍,很被动,很消极,一点都不努力,那就说这个人生产积极性是低的。  

但很显然,这种原始意义上的生产积极性的概念,是不能够满足讨论的需要。当我们在说生产积极性的变革,用新的生产积极性代替旧的生产积极性的时候,如果生产积极性单纯是指人的劳动热情本身的话,那以上的说法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这里说的生产积极性其实是指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是单纯的心理机制,也可以是社会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组合。总之,这种机制是把人投入生产劳动的热情,人生产劳动的努力程度同人感受到的快乐或痛苦数量之间,建立起了一个联系,也可以叫做映射。  

也就是说当人劳动的努力程度和他所能感受到快乐程度之间存在一个映射的时候,我们就称这个映射是一种生产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映射可以是直接的(不能再分解的),也可以是复合映射(可以分解成一连串映射的组合)  

前者的情况下,我们用一个式子表达就是  

生产积极性:劳动努力程度——>快乐程度  

用字母表示的话就是  

S:L——>K  

S表示从L到K的一个直接映射  

   

后者的情况下下,用式子表达就是  

生产积极性:劳动努力程度——>X——>快乐程度  

用字母表示就是  

S:L——>X——>K  

其中的X可以是某个对象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对象到另外一个对象的直接映射乃至一连串直接映射的组合,根据实际情况或研究需要来决定。其具体形式,我们会在后面的部分进行研究。这种多个映射复合的表示,可以称为一个映射链。  

   

(2)生产积极性和快乐机制之间的联系  

从生产积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以直接映射表现出来的生产积极性本身就属于一种快乐机制,而且是特定类型的——也即从劳动努力程度映射到快乐程度的快乐机制。(S : L——>K)  

反过来说,已知存在一种快乐机制Xk :X——>K,如果设法建立一个“劳动努力程度”到X的映射Lx :L——>X ;则也就构造出了一种生产积极性,  

Sx :L——>X——>K;  

也即Sx是Xk和Lx两个映射的复合映射,可以记为Sx=Xk*Lx(Xk*Lx表示先对一个对象做Lx的映射,然后再对它做Xk的映射)  

对任何一种快乐机制来说,我们都可以设法构造出一种对应的生产积极性,反过来说对任何种类的生产积极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其视为从“劳动努力程度”到某个对象的映射和相应快乐机制的复合映射。  

   

(3)激励机制的概念  

有了生产积极性的概念,我们可以定义激励机制的概念。  

已知一种由映射链表示的生产积极性  

S:L——>X——>K  

则我们把从L到X的映射  

Lx :L——>X  

称为一种激励机制,用字母组合Lx表示,这里Lx所代表的映射可以是复合映射  

通过激励机制的定义,我们很容易明白。已知存在一种快乐机制Xk的情况下,只要设法建立一个激励机制Lx,那么也就等于构造出了一种生产积极性Sx,并且有Sx=Xk*Lx。  

实际上任何一种生产积极性,都可以视为一种激励机制和一种快乐机制的复合。  

当然如果是从劳动努力程度到快乐程度的直接映射的生产积极性  

S:L——>K,  

那这种生产积极性就是直接和快乐机制本身重合了,也就不存在激励制度的问题了,这也可以看成Lx是单位映射的特殊情况了,即Lx=1  

在以上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定义正激励的概念,负激励的概念  

如果劳动努力程度经过激励机制的映射之后,始终被对应的快乐机制映射到  

正的快乐范围内,就称为正激励。  

如果是始终映射到负的快乐内,也就是映射到痛苦范围,就称为负激励。  

   

2、和三种主要的快乐机制对应的三种生产积极性  

在前面我们介绍过三种对人类社会有重要作用的主要快乐机制,现在根据生产积极性与快乐机制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构建三种对应的生产积极性  

(1)和本能欲望快乐机制对应的生产积极性  

要构建和本能欲望快乐机制对应生产积极性,需要在劳动努力程度和本能欲望满足程度之间建立一个激励机制  

Lb :劳动努力程度(L)——>本能欲望满足程度(B)  

然后这个映射和本能欲望快乐机制构成的复合映射就是这个对应的本能欲望生产积极性了,可以记为  

Sb :劳动努力程度(L)——>本能欲望满足程度(B)——>快乐程度(K)  

也即Sb= Bk*Lb  

一般来说,Bk也即本能欲望的快乐机制受个人生理心理状况所决定,.在Bk相对恒定的情况下,要增加人的劳动努力程度,就要在Lb这个激励机制上做文章了。  

Lb取决于具体的社会制度,分配制度,以及更具体的劳动管理监督制度了。在原始社会,Lb是以相对更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到封建社会,可能要通过劳动监督环节,到了资本主义阶段,Lb 本身也成为一个复合映射,中间增加了货币收入的中间环节了。  

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或强制劳动奴隶劳动盛行的情况下,一般Lb以负激励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如果少劳动或不劳动,本能满足会是受到极大损害,会受到强烈肉体痛苦的惩罚  

在经济相对富裕,人身相对自由的社会下,比如资待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Lb,一般是正激励为主,但也存在负激励。  

   

在Sb这种生产积极性确定的情况下,要调动一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就必须使一个人的生产劳动同他的本能欲望满足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基本的就是食欲,生存欲,然后是温暖欲,肉体健康欲等等。  

原始社会,人们劳动就是打猎或者收集植物果实,劳动努力程度直接表现为肉类或果类谷类等食物,体现为食欲的满足,因此断言在原始社会,Sb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应该是八九不离十。而封建社会的奴隶或者农奴,在受到监督管制严密的情况下,劳动不卖力可能就要收到刑罚,增加肉体上的痛苦,也即肉体健康欲的满足受到严重损害。劳动者因为害怕受到肉体惩罚而拼命劳动,这也可以看做是Sb发挥作用的体现。  

到了资待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由于一切生活资料都纳入了整个社会的货币收入和分配体系之中,以直接形式表现出来的Sb作用即便存在,也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取而代之的是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Sb的变形表现形式。  

这点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论述。  

   

(2)和荣辱快乐机制对应的生产积极性  

在劳动努力程度和光荣或羞辱之间建立映射关系Lr :L——>R.。这个激励机制和荣辱快乐机制构成的复合映射就是相应的生产积极性,记为Sr :L——>R——>K,也即Sr=Rk*Lr.  

Lr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激励,一种是负激励。正激励就是,劳动努力程度越高,给予的尊敬,赞扬越多,也即光荣越多。负激励也就是,劳动努力程度越低,越是懒惰懈怠,给予的鄙视,嘲笑越多,也即羞辱越多。  

我前面说过荣辱快乐机制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希望自己高出于众人之上,受到别人的赏识看重乃至敬仰钦佩;另一种是希望能融入于众人之中,而不希望被别人疏远隔膜。  

但现实中往往是第一种心态的满足导致对第二种心态的损害,这又反过来会导致第一种心态产生的快乐大打折扣。  

正是因为这一点,就荣辱快乐机制来说,负激励远比正激励对行为具有更大的驱动力约束力。也就是说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为了避免羞辱产生的行为动力要远大于为了追逐荣耀产生的行为给动力。  

因此,以负激励形式表现出来的Lr,往往能更大程度的提高一个人劳动的努力程度,相反,以正激励形式表现出来的Lr,则在激发人的劳动努力程度上,往往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同样,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Lr一般是以更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即不能再分解成由其他映射构成的复合映射),而到了资待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的早期阶段,则多了一个收入的中间环节,Lr本身也成为一个复合映射。关于这一点后面会进行更详细的分析。  

但不管是直接映射,还是复合映射,Lr的激励制度往往取决于一个社会主流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  

而作为生产积极性的Sr和以为货币收入为中介的Sr的变形表现形式,在资待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早期,应该说取代了Sb,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这点在后面会加以证明。  

   

(3)和创造性劳动快乐机制对应的生产积极性  

照道理来说,只要按前面依样画葫芦,在劳动努力程度和创造性劳动成果之间建立映射关系,Lc :L——>C;然后相应的生产积极性就是Sc :L——>C——>K。但是考虑到映射Lc,也即劳动努力程度到创造性劳动成果之间的映射,有着更为恒定一致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对绝大多数人,以及绝大多数的环境下,在一个人能力确定的情况下,总是有劳动努力程度越高,则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就越大,反过来说,一个人能力本身也受劳动努力程度的影响,也就是一个人劳动越努力,那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也自然会越来越强。  

则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Sc是直接从劳动努力程度到快乐程度之间的映射  

Sc :L——>K  

当然这仅仅是近似,如果在某些特定情况,出于研究需要,也可以更细致的研究Lc的作用。比如对一些科学家来说,科研气氛更为良好,科研的硬件设备更好,这个时候这种各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的良好科研环境本身就能让科学家的劳动努力能更好的转化为实际的科研成果,反之如果这个环境不太好,转化效率可能就会低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科研环境实际就充当了激励机制Lc的作用,此时对Lc进行更具体的分析研究当然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Sc,从理论上说,原始社会就应该已经存在,原始人的绘画舞蹈雕刻等艺术活动,不排除其中有许多就是纯粹出于这类创造性活动本身就能带来乐趣的Sc的作用。到了封建社会,资待社会当然就更明显了。封建社会和资待社会的许多贵族,许多地主,他们本身衣食无忧,他们从事的艺术创作活动,诗歌、绘画、音乐、雕塑、散文等等显然和追求物质利益无关,纯粹是因为这些创造性劳动本身就能给他们带来乐趣。还有中国和西方古代许多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哲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艺术创作活动,相当大一部分也是纯粹出于创造性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感充实感,这一点是显然的。  

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由于科学家,艺术家的活动职业化、收入话。Sc的作用反而被遮挡住了。但尽管如此从一些艺术家科学家的事迹和他们自己的言论,依旧可以看出相当一批的科学家艺术家,从是科学活动,艺术创作活动,仍旧是出于创造性劳动本身的内在需要。好像李政道就说过研究科学,对他来说就象呼吸空气一样不可缺少。  

   

   

   

二、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有如下三种最基本的生产积极性:  

Sb(本能欲望的生产积极性):L(劳动努力程度)——>B(本能满足程度)——>K(快乐程度)  

Sr(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 L(劳动努力程度)——>R(荣辱程度)——>K(快乐程度)  

Sc(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 L(劳动努力程度)——>K(快乐程度)  

   

同时在对现在社会荣辱快乐机制作用强度最大的论证中,我们也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荣辱程度并非是直接同劳动努力程度之间挂钩的,还要通过“收入”这个中介;类似的,本能满足度也并非直接和劳动努力程度之间挂钩,同样要通过收入这个中介!  

据此,有如下两种生产积极性  

Sgb(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本能欲望生产积极性): L(劳动努力程度)——>G(工资或其他货币收入)——>B(本能满足程度)——>K(快乐程度)  

Sgr(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荣辱生产积极性):L(劳动努力程度)——>G(工资或其他货币收入)——>R(荣辱程度)——>K(快乐程度)  

   

如果在一个社会里,劳动努力程度和货币收入之间存在必然的简单对应关系,那么Sgb和Sb,Sgr和Sr之间当然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也就不必多此一举的把Sgb、Sgr当成独立的生产积极性列出来。  

但是很显然,事实是不存在这种必然的简单关系的。很多情况下你劳动,而且很努力的劳动,可是并不对应什么收入,在这种情况,无论你劳动的多努力,或者劳动成果多出色,也不能给你增添荣耀,或者增加本能欲望的满足程度。  

反之亦然,你获得了收入,甚至是很大的收入,但这些收入可能和你是否努力劳动,或是否有出色的劳动成果之间毫无关系,但只要你是获得了收入,你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敬赞赏羡慕,以及能更好满足欲望本能。  

正因为此有必要把Sgb和Sgr作为独立的两种生产积极性列举出来。  

   

有了这五种生产积极性和对应的三种激励机制  

本能欲望的生产积极性    Sb:L——>B——>K,   

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    Sr:L——>R——>K,  

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 Sc:L——>K  

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本能欲望生产积极性   Sgb:L——>G——>B——>K  

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荣辱生产积极性       Sgr:L——>G——>R——>K  

   

   

生产积极性Sb对应的激励机制是Lb:L——>B,原始社会和自然的生存斗争,封建社会暴力强迫下的劳动都可以视为此种激励机制的表现  

生产积极性Sr对应的激励机制是Lr:L——>R,每个社会的对劳动方面道德评价,对能力贡献大小的荣辱观念是这种激励机制的粗糙形式的表现  

生产积极性Sgb和Sgr对应的激励机制是Lg:L——>G,这就是最通常的收入激励机制,一般和收入机制联系,强度最大最恒定稳固的Lg,那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了  

   

我们就可以讨论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积极性究竟如何的问题了。  

很显然,每个社会形态下都不可能只存在单独的一种生产积极性,应该是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生产积极性,只不过有的生产积极性作用力比较强,或在人群中分布的比例比较高,因此比较显眼突出;而有的生产积极性作用力相对弱,或在人群分布中的比例比较小,因此不太被注意而已。  

当一个社会同时存在多种不能被完全忽视的生产积极性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不同的生产积极性乘以一定的权重系数然后相加,以此表示这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的整体状况,我们不妨把这个表示社会生产积极性整体状况的概念定义为“生产积极性体系”  

为了讨论的方便,以下用T0代表原始社会,T1代表封建社会,T2代表资待社会,T3代表资本主义社会,T4代表社会主义社会,T5代表共产主义社会  

   

1、原始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体系  

原始社会基本上是物物交换,商品经济还没有发育成熟,不存在货币收入的概念,因此只存在三种最基本的生产积极性Sb、Sr、Sc,则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式子  

S(T0)=qb(T0)*Sb(T0)+qr(T0)*Sr(T0)+qc(T0)*Sc(T0)  

对这个式子做一下解释  

S(T0)代表在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积极性体系(也即社会整体的生产积极性状况)  

qx(T0)代表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积极性Sx的权重系数,也即生产积极性Sx在整个社会中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比如x为b的时候,qb(T0)就代表在原始社会,生产积极性Sb的权重系数,x为r或x为c或者为其他对应字母的时候,可以类推。  

Sx(T0)当然就是指在原始社会下的生产积极性Sx了,只要把相应的字母代入x即可。  

我们可以人为规定所有的权重系数qx≥0,并且令所有的权重系数相加等于1,具体到这里就是qb,qr,qc都大于等于0,并且qb+qr+qc=1。  

一定程度上一个社会的生产积极性状况,可以用这个社会内各生产积极性对应的权重系数构成的向量来代表,称之为生产积极性权重向量,用字母q来表示,这个权重向量也可以称为为生产积极性体系的特征向量。  

原始社会的生产积极性特征向量就是q(T0)=(qb(T0),qr(T0),qc(T0))  

因为是在原始社会,本能欲望作用之强烈是无需多说的,另外原始人的荣耀或耻辱观念作用应该也很强的,相对来说创造性劳动说起的作用要小得多,但也不能完全忽视掉。  

为了直观和容易理解起见,我们可以给各权重系数赋具体的值,注意这里的赋值当然是很随意的,仅仅是为了用更直观的方式说明问题,只要取值的大小基本符合定性的分析就可以了,不必太过较真。  

比如因为Sb和Sr在原始社会的作用比较强,可以让qb(T0)=qr(T0)=0.49,qc(T0)=0.02  

则生产积极性体系特征向量就是q(T0)=(0.49,0.49,0.02),但为了和后面其他社会形态下的特征向量统一起见,增加两个维数,令q(T0)=(0.49,0.49,0.02,0,0)  

   

2、封建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体系  

封建社会如中国的夏商周,西方的中世纪,商品经济已经出现,但还不是很发达。因此以收入为中介的生产积极性已经出现,但作用还不是很强。  

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农奴的劳动也基本是出于避免受更多肉体痛苦的目的,由于相当一部分的劳动者比起原始社会减少了人身自由,增加了受奴役的程度,因此荣辱机制有所削弱。还有因为物质财富生活资料比原始社会时期有更多富裕,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加强。根据以上分析  

S(T1)=qb(T1)*Sb(T1)+qr(T1)*Sr(T1)+qc(T1)*Sc(T1)+qgb(T1)*Sgb(T1)+qgr(T1)*Sgr(T1)  

生产积极性体系的特征向量是  

q(T1)= (qb(T1),qr(T1),qc(T1),qgb(T1),qgr(T1))  

同样为了直观起见,在符合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任意赋值  

q(T1)=(0.5,0.2,0.05,0.15,0.1)  

   

3、资待社会生产积极性体系  

资待社会,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展,以收入为中介的荣辱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大大加强,以为收入为中介的本能欲望的生产积极性略微加强  

创造性劳动积极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科学研究领域,思想哲学领域,艺术文化领域,已经成了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相当大影响的                                       一个力量。  

与此同时,由于仍旧在一些地区存在部分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直接的本能欲望生产积极性仍旧有一定的作用,直接的荣辱生产积极性削弱程度更大  

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任意赋值。生产积极性体系的特征向量为  

q(T2)= (qb(T2),qr(T2),qc(T2),qgb(T2),qgr(T2))=(0.15,0.05,0.2,0.2,0.4)  

   

4、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积极性体系  

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一切都以金钱收入来衡量。不经过收入的中介,直接用劳动来满足欲望本能的情况降低到极小,可以近似看成0。而劳动尤其是创造性劳动本身就获得更多荣耀的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仍旧有一定的作用,甚至比前两个社会形态的作用更大  

同时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的作用和资待社会相比变化不大。同样是以收入为中介的两个生产积极性中,获得更多收入以便获得更多的社会承认,获得更多别人的尊敬的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荣辱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强度要远远大于满足欲望本能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很显然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条件下,如果仅仅想获得生存,你直接讨饭都可以。而许多人在已经有了很多收入的情况下,还在拼命劳动,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把获得的收入用于物质享受,更大程度上还是把收入当成获得别人尊敬,别人对自己价值肯定的工具。  

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任意赋值。生产积极性体系的特征向量为  

q(T3)= (qb(T3),qr(T3),qc(T3),qgb(T3),qgr(T3))=(0,0.3,0.2,0.1,0.4)  

   

5、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积极性体系  

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经济仍旧需要发挥的一定作用,货币收入也依然不可缺少,因此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连个生产积极性也依旧发挥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以收入为中介的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会被限制,其作用与资本主义阶段相比会削弱很多,而以收入为中介的欲望本能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欲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反而不会被削弱很多。  

而与此同时,社会主义会极大程度利用荣辱机制的作用,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会被大大加强,相应的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也会被略微加强。  

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任意赋值。生产积极性体系的特征向量为  

q(T4)= (qb(T4),qr(T4),qc(T4),qgb(T4),qgr(T4))=(0,0.5,0.3,0.1,0.1)  

   

   

6、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积极性体系  

对共产主义来说,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商品经济被消灭  

创造性劳动本身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一需要。  

如果一个人不做任何劳动,只想要物质享受,只要他不觉得无聊痛苦,那也完全可以,而且不受任何限制,否则就不叫共产主义了。  

这时候人的劳动完全不是为了满足本能欲望(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本能欲望,那他完全可以不劳动)。而真正成为每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恰恰是人本身的进步,在以前的社会里,只有少部分人才具备的素质,到了共产主义,则是每个健康正常的人都具备的素质。如果没有实现人本身的这种进步,如果人还停留在为一些本能欲望满足程度上的得失斤斤计较的阶段,还停留在为了获取别人的赞扬,为了得到荣耀而劳动的阶段,那也就根本无所谓共产主义了。  

因此对共产主义社会来说,生产积极性体系的特征向量的值是清楚确定的,而不再是如上面随意性很大的赋值了。  

q(T5)= (qb(T5),qr(T5),qc(T5),qgb(T5),qgr(T5) )=(0,0,1,0,0)  

   

   

三、对生产积极性的一些综合性论述  

1、从特征矩阵来看生产积极性体系发展的总体规律  

把上面介绍的六个社会形态的生产积极性体系特征向量合在一起,得到一个生产积极性特征矩阵  

Q=     ,  

   

用表格来表示就是  

   

   

Sb(本能)  

Sr(荣辱)  

Sc(创造)  

Sgb(收入本能)  

Sgr(收入荣辱)  

原始社会  

0.49  

049  

0.02  

0  

0  

封建社会  

0.5  

0.2  

0.05  

0.15  

0.1  

资待社会  

0.15  

0.05  

0.2  

0.2  

0.4  

资本主义  

0  

0.3  

0.2  

0.1  

0.4  

社会主义  

0  

0.5  

0.3  

0.1  

0.1  

共产主义  

0  

0  

1  

0  

0  

   

上面说了,这个表格中的数值除了最后一行外,都有一定的随意性,大致符合定性分析就可以了,只是为了以更直观更具体的一种方式来说明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积极性体系的情况,是一种说明方法,并不具有什么特殊意义  

   

通过该表格,每种生产积极性随着社会形态的进步,其作用强度的变化,能够比较清楚的表示出来。  

   

本能机制是人作为生物界动物的体现,荣辱机制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体现,创造性劳动是人作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的体现  

在五种类型的生产积极性中,贯穿始终发挥不能完全忽视作用的只有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Sc:L——>K,并且其作用是不断随着社会形态的进步而增强,而到了共产主义则增大到成为唯一发挥作用的生产积极性。  

本能的生产积极性Sb也即劳动努力程度直接和本能满足程度挂钩L——>B——>K,其作用随着社会形态的进步迅速下降,到了资本主义就几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与此对应的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本能欲望生产积极性Sgb:L——>G——>B——>K,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一直到社会主义阶段结束,其波动幅度不大,这也是和人的动物本能建立在生理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关,只要物质财富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那样丰富的阶段,则为满足欲望本能而去获得收入而去进行劳动的积极性则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Sr,劳动努力程度直接和荣辱程度挂钩,L——>R——>K。在原始社会作用相当大(几乎和社会主义阶段相同),这是可以理解的。原始人没有法律没有国家等暴力强制手段,也没有金钱等货币中介,朴素自觉的道德观念光荣耻辱观念对行为的约束力是相当巨大的,因此在原始社会,劳动和荣辱程度直接挂钩的生产积极性作用非常大也就不奇怪了。而从封建社会再到资待社会有一个下降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其作用转移到以收入为中介的生产积极性中去了,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转移到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中去。  

而从资待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其作用又开始大幅度回升,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达,文明的进步,人们满足本能欲望的需要迫切程度已经大大下降,与本能有关的两个生产积极性的作用转移了过来,而到社会主义,则本身需要削弱商品经济的作用,打破收入中介造成的监督成本过高的局面,所以收入中介的荣辱生产积极性也被转移过来了  

从社会主义再到共产主义,则荣辱的生产积极性本身有自发向更直接地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过度的倾向了。  

   

2、生产积极性层次的划分及其依据  

   

本能欲望的生产积极性是最底层第一层,以收入为中介的本能欲望的生产积极性是第二层,以收入为中介的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是第三层,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是第四层,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是最高层  

这里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我想可以从两方面讲,一个方面是从解放生产力角度说,低层次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劳动者对劳动产生的热情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较低,从而在规定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上限也较低。高层次的生产积极性这能使劳动者产生极高的热情,从而在规定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生产率也较高,而且本身推动技术发展的速度也更高。  

这里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把追求满足本能欲望物质享受的生产积极性所能使劳动者产生的劳动热情必定无法同其他更高层次的生产积极性激发的劳动热情相比拟。人类历史上一些最卓越的成就,必然马克思写《资本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等等从来都不是依靠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或竞争的压力来获得的。  

另一方面,从人类本身进步发展的需要来讲,这种层次划分也是合理的。把本能欲望的满足作为第一需要只能适应于生产力发展极端低下的社会,满足于那些人类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都尚不能完全解决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是能起到一定积极进步的作用的,是能推动历史发展的。而当生产力发展到目前这样的程度,如果仍旧满足于这样的生产积极性,那就只能使人类趋向停滞甚至退化,阻碍人类文明进一步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作为第一需要只能让人的欲望恶性膨胀,只能使人产生种种病态畸形的需要,让人变得更加下贱丑恶。而竞争机制也使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正如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所说的那样“人类目前状况的不道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竞争就是顶点”。  

事实上,在这种生产积极性下,人同一般动物没有实质性区别,所有动物禽兽畜生都是在本能欲望支配下行动的,而人也是在本能欲望支配下行动。当然人有发达的大脑,人有理智,而现在这发达的大脑,这理智也不过沦为本能欲望的奴仆。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说“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地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  

那种把动物性欲望本能永远当成是人类发展最大驱动力的僵化思想、陈腐观念,正是阻止人类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的一个障碍。  

   

3、竞争的激励机制  

这里对竞争的生产积极性再单独说一下,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竞争的生产积极性  

Sj :劳动努力程度(L)——>竞争结果(胜利或失败)(J)——>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多的光荣或者更糟糕的物质待遇更大的羞辱(B和R)——>快乐程度(K)  

   

其中L——>J——>B和R,这个映射就是竞争的激励机制  

某种程度上说,竞争的生产积极性不过是把本能的生产积极性和荣辱的生产积极性还有这两者的收入中介形式离散化了,以及用强度更大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了,是Sb和Sr变形的表现,并且实质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不作为独立的生产积极性来论述。  

但作为其中一个环节的竞争的激励机制来说,却具有一定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一定程度上把其他三种激励机制凝聚荟萃起来集中在一起产生作用,所以有必要多说几句  

对有些人来说,竞争是应当万世长存,妙不可言的东西。他们最喜欢举些例子来证明竞争的妙处。比如某一种禽兽,在有竞争的时候可以变得多么强悍有力,没有竞争的时候,这可以变得多么萎靡不振,某一头畜生,在有竞争的时候可以变得多么生气勃勃,没有竞争的时候又多么无精打采。这些例子是不错的,但应该提醒一下这些人,我们是人,如果只知道向禽兽畜生学习,那只能让人越来越倒退而已。  

事实上,竞争这种激励机制只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资本主义以前以及资本主义初期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而随着人类进一步发展,它也就应该被一种更先进的激励机制所代替了(比如社会主义阶段的竞赛)。  

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说“断言自由竞争就等于生产力发展的终极形式,因而也是人类自由的终极形式,这无非就是说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世界历史的终结——对前天的暴发户来说,这当然是一个愉快的想法”  

   

   

   

   

   

第四节、实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体系转变的基本思路  

一、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的意义  

1、问题的简化  

现在我们主要看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积极性体系的特征向量,和社会主义阶段生产积极性体系的特征向量  

q(T3)= (qb(T3),qr(T3),qc(T3),qgb(T3),qgr(T3))=(0,0.3,0.2,0.1,0.4)  

q(T4)= (qb(T4),qr(T4),qc(T4),qgb(T4),qgr(T4))=(0,0.5,0.3,0.1,0.1)  

   

这两个向量最大的差别,还是集中在第二列和第五列,也即社会主义阶段和资本主义阶段的生产积极性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体现在  

以货币收入为中介的荣辱生产积极性Sgr:L——>G——>R——>K,其作用则大大削弱  

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    Sr:L——>R——>K,作用是大大加强  

   

更形象一点说,在资本主义阶段,起最主要作用的生产积极性Sgr,L到R的映射之间多了G这一环,而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则尽量把这当中G这一环节去掉,让劳动努力程度直接和荣辱程度建立联系,从而也缩短了从L映射到K的距离。  

通过上面的论述意味着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向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转化的问题简化成了生产积极性Sgr向生产积极性Sr转化的问题;而Sgr向Sr转化的问题又可以进一步简化成如下转化  

从映射链L——>G——>R向映射L——>R的转化  

我们可以把这个转化称为荣辱机制的转化。  

   

2、荣辱机制的定义和初步分析  

下面我们给荣辱机制下一个定义,如果某个对象与荣辱程度之间存在映射,  

 Xr :X——>R  

我们可以将这个映射Xr称为一种荣辱机制  

用更通俗的话说荣辱机制就是决定什么是光荣的,应该受到尊敬;什么是耻辱的,应该受到鄙视的机制。  

注意“荣辱机制”与“荣辱快乐机制”之间的区别。  

前者是其他对象到“荣辱程度”的映射,而后者是“荣辱程度”本身到“快乐程度”的映射。根据荣辱机制的定义,我们上面说的资本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到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转化可以最终简化为收入的荣辱机制Gr向劳动的荣辱机制Lr的转化。  

接下来分析荣辱机制的一些基本性质。  

一种荣辱机制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破坏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所谓多种因素错综复杂,难以一概而论。有思想灌输的影响,有本能欲望的延拓,有暴力强制的约束。还有其他荣辱机制的延伸拓展等等。而也正是影响荣辱机制形成和破坏因素的多渠道性多来源性,使的荣辱机制形成破坏本身具有相当大程度可控性。  

我们首先来看一些荣辱机制形成的具体例子  

   

古代中国,女人小脚为荣,大脚为耻。这种荣辱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可能最初是来自于少数人以天然小脚为美的的癖好,但当这少数人本身是地位尊贵受人膜拜的阶层的时候,政治地位的荣辱机制就成了一个放大器拓展器,把本来是少数人的癖好也笼罩上了一层尊贵光荣的面纱,于是开始被更大范围内的一群人所模仿,当这种癖好被扩展开来的时候,天然小脚没有这么多,自然就开始出现人为的小脚,最后当蔓延到整个社会多数妇女都裹小脚时,那少数不裹小脚的女人反而成了奇怪的异类。于是小脚荣耀,大脚羞耻的荣辱机制就形成了。  

如果把这个形成过程抽象出来的话,我们就可以有如下  

如果有y……X——>R,则有可能形成y——>R  

这里y和X之间的虚线表示y和X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个联系可能比一般的映射弱,也可能比一般的映射强。至于所谓有可能,则表示y——>R是否能否形成以及强度大小还受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影响。这具体的机制可能需要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更细致的分析研究。  

   

再比如收入荣辱机制的形成,一开始可能只有本能欲望的快乐机制,满足本能欲望程度高,快乐程度就高,满足本能程度低,快乐就少,痛苦就多。然后是收入和这个快乐机制联系起来,收入多,本能欲望满足程度就高,从而快乐就多;收入少,本能欲望满足程度就低,从而快乐就少。那这又如何同荣辱挂钩呢?  

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没钱,看到另外一个有钱的人,就会想这个有钱的人,可以有多好的物质享受,可以如何更好的满足他的本能欲望,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这时候,没钱的人,投向有钱的人的目光都是充满了羡慕神往。而当众多的人投向有钱人的目光都是羡慕神往,那有钱人本身就当然被置于受尊敬的荣耀地位中。更何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更多的钱,实际上意味着有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更多自由,这又自然成为起源更早的权力地位荣辱机制的延拓  

反过来也是一样,人们看到一个没钱的人,收入地位的人,就会想到他如何不能满足最基本的能欲望,如何受到肉体痛苦的折磨,投向他的目光都是怜悯同情还有居高临下审视,这自然把收入低下置于耻辱的地位。  

于是从本能欲望的快乐机制出发,只要多一点设身处地的想象,就能形成收入的荣辱机制。  

不过应该注意金钱收入有种一般抽象特性,也就说它可用来满足多种快乐机制的需要,比如有了钱可以更好的满足食欲,更好的满足性欲,更好的满足温暖欲。可能正是这种通用的特性,使它能能更好的转化为一种荣辱机制  

   

荣辱机制本身注定是和社会,和人群集体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有单独一个人也就无所谓荣辱机制。但反过来,如果离开个人的观念,个人的感受,荣辱机制也无从形成,无从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荣辱机制是无数个体的快乐机制在集体社会的宏观层面的作用汇集凝聚以后,再反射到个体之上的作用。它是从个人到社会,再从社会回到个人的一个桥梁。  

有许多荣辱机制是比较容易随着政府倡导观念的改变,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时期,女人如果失节,那就终身被人鄙视嘲笑,沦为所有人都不齿的对象。而现在社会,所谓女人失节,也就并不被当成什么特别耻辱的事情了。再如上面提到的古代一些时期女人裹小脚被欣赏赞扬的,不裹小脚就被大部分人嘲笑羞辱,当成是严重缺陷。但社会环境改变后的现在,那就反过来了.再比如满清时期,留辫子的人是被当作正常人对待的,如果谁没有辫子了,那就被当成怪物来嘲笑羞辱,鲁迅的亲身遭遇就是一个例证。那现在呢,显然也反过来了。  

但也不排除许多荣辱机制要顽固得多,不是那么容易改变。比如收入的荣辱机制就是如此。  

但无论是容易改变,还是不容易改变。在政府可控范围内的观念引导,舆论宣传或多或少都会对荣辱机制的形成或破坏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荣辱机制的一个基本特点。至于影响程度的大小,则还需要看同其他因素配合。  

荣辱机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虽然其本身的形成和表现都离不开社会评价这个环节,否则就无所谓荣辱,但同时却可以通过虚拟设想社会评价的方式,内化到人自身的行为动力机制中去。比如一个人的行为是耻辱的,即便他还没有接触到任何其他人对此的评价,他内心已经因为设想别人可能的评价而感到羞愧难当。同样如果是光荣,他也会在没有别人评价的时候,就已经感到骄傲自豪。荣辱机制的这种内化特点,使得它在作为生产积极性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时候,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点后面会更详细的解说,  

   

3、实现转变的必要性  

在介绍了荣辱机制的基本特点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生产积极性体系的转变。  

原本在生产积极性Sgr:L——>G——>R——>K,生产积极性是通过收入的荣辱机制这个环节连接才得以实现,而劳动努力程度到收入的映射这个环节,本身需要通过对劳动的监督,对劳动的评价来实现。而劳动的监督,劳动的评价恰恰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往往是低效率的。即便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工人雇员的监督评价本身还是需要人工来完成,这从实现的效率上就已经有先天不足了。而市场机制自动完成的对企业管理者经营者的监督评价,市场也同样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有给各种投机冒险者钻空子的机会,和企业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也不是能完全对应的。  

而在生产积极性从Sgr转变为Sr之后是:L——>R——>K。去掉了中间的收入环节,劳动的荣辱机制直接作为生产积极性的一个环节存在。显然这个时候,原本是一个大难题的劳动的监督评价问题,已经是不成问题了。因为荣辱机制本身的内化作用,当每个人在付出自己的劳动的时候,内心自己就会给自己一个评价,并设想到别人的评价,马上就能反馈回一个荣辱程度,这等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对自己的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种监督评价的效率当然是通过收入中介环节实现所不能比拟的。而以后别人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很直接,因为劳动一般都是在公共场合进行,其他人没有看到你劳动的情况,但你周围的人或者说劳动中与你合作的那些人总是可以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些人的态度也构成最直接的监督评价,而且是最高效率,最快时间对你劳动努力程度的一个反映。  

这也说明了实现了这种生产积极性转变之后,劳动者所被激发的劳动热情劳动努力程度会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而这也是社会主义之所以能比资本主义更解放生产力的一个原因,如果没有这种提升,那也就不必搞社会主义了。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因为劳动的荣辱机制使劳动努力程度和荣辱程度之间建立了更紧密更直接的联系,所以一旦实行了这种生产积极性的转变,本身也就为最终共产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的实现,也即直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成为主导生产积极性的实现提供了方便。这同样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更详细的分析  

   

4、实现转变的可能性  

   

前面部分已经论证过了,对现在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而言,荣辱快乐机制(R——>K)本身的作用强度是最大,这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把生产积极性体系转变简化为建立在荣辱快乐机制基础之上的生产积极性的转变提供了理论根据。  

而恰好,荣辱机制(其他对象到荣辱程度的映射X——>R)本身也是能够通过运用社会手段来加以控制和改变的。  

这又进一步为荣辱快乐机制基础之上的生产积极性的转变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也即从(L——>G——>R)转变为直接是(L——>R),是可能的。  

   

有许多人反对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是要求所有人都变成圣人,或者换一种说法在他们看来,人的本性都是所谓自私的,而社会主义却只有在把人变成无私的情况下才可能是有效率的,所以社会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资本主义才应该是万世长存。  

这些人错误就在于他们自己因为思维肤浅头脑混乱,而不了解他们自己嘴巴里说出来的概念,他们所谓的圣人是什么?所谓无私自私这些概念的严格定义是什么?他们自己都是云里雾里凭着想当然胡扯一通。  

而通过我的论述,一切就很明了,信仰资本主义的那些庸人所谓的自私无私本身就是因为不了解快乐机制而导致的空洞混乱的概念。在离开快乐机制的基础上谈论自私无私这些概念毫无意义,只有快乐机制才是有意义的。而快乐机制本身是可以研究,可以认识,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的,这才是关键!  

更何况社会主义本身是过渡性质的社会,也并不要求大多数人的快乐机制在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就发生剧烈的突变。如果说本来一个社会所有人的快乐机制都是为活着而活着,把动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然后社会要求所有这些人的快乐机制来一个突变,都一下子变成劳动成为第一需要,这样的设想,那当然就是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如同要求猪,要求狗,都突然一下子变成具有人的智慧一样,当然是空想,当然是不现实的。  

但现在社会主义并不要求这样,在资本主义社会,对大部分人作用强度最大的不就是荣辱快乐机制么?那好,现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对这一点本身不作改变,仍旧是让荣辱快乐机制作为对大部分人作用强度最大的快乐机制。  

所需要改变的只是,指向荣辱程度的那些对象,那些映射而已。原先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谁钱越多就越受到别人的艳羡崇拜尊重,谁钱越少就越受到别人的鄙视唾弃。而现在到了社会主义,则应该变成,谁创造性劳动越多,劳动努力程度越高,就越受到别人的尊敬,谁创造性劳动越少,劳动努力程度越低,就越受到别人的鄙视不屑。而这一点也并非是无中生有的改变,在资本主义乃至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里,其实已经有部分的实现,到了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再进一步强化而已!  

总而言之,在决定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耻辱的,也就是在X——>R的映射中,决定这个X究竟是什么对象,或者控制改变这个X——>R的映射,对人类社会来说,不仅仅是可能的,现实的,而且难度并不是某些人说想象的那么很大(话说回来,也不能过于低估这个难度  

   

二 、实现转变的三个方案和面临的困难障碍  

1、理论准备:条件反射的一般生理规律及其推广  

(1)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推广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只要是上过高中生物的人都是知道的。狗自身先天就有的生理机制是看到食物就会流唾液。现在如果每次给狗食物前,都打铃,也就是在铃声和食物之间建立一个联系。久而久之,只要狗听到铃声,即便这时候不给狗食物,狗也依然会分泌唾液。  

用映射链来表示就是  

铃声——>食物——>狗流唾液  

这个过程就是铃声映射到食物,再从食物映射到狗流唾液。  

加入铃声到食物之间的映射足够稳固,足够恒定,也就是说每次有铃声就一定会有食物,而没有铃声就一定是没有食物。那么铃声和狗流唾液之间会建立起一个直接的映射,只要有铃声,没有食物,狗依然流唾液  

铃声——>狗的唾液  

   

也即有  

铃声——>食物——>狗流唾液  => 铃声——>狗的唾液  

“=>”表示推出  

   

把这个过程更一般的抽象化就是  

假如有映射链条  

X1——>X2——>X3  

不妨把X1称为起点,X2称为中介,X3称为终点  

则X1——>X2——>X3  =>  X1——>X3   

成立的条件是起点到中介的映射足够稳固恒定,中介到终点的映射足够稳固恒定  

也即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则经过足够多的时间,起点到终点可以摆脱中介建立起直接映射  

注意,在巴甫洛夫到条件发射理论中,X2——>X3,也即中介到终点的映射是被规定为非条件反射,也即是动物或人一出生就具备的生理本能决定,也即只要动物生理正常,那无论什么情况都具备的反射。在这里叙述,为了推广起见,就不再强调这点,只是说如果这个中介到终点的映射稳固恒定到相当的程度,那就等价于是非条件反射了。  

   

(2)条件反射的消退和推广  

介绍了条件反射的建立,还应该介绍条件发射的消退。  

了解条件反射规律的人都知道,还存在一个条件反射的消退现象,也就是说“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  

如果把这个条件反射规律推广开来意味着什么?  

假如有映射链条X1——>X2——>X3  

我们已知X2——>X3这个映射相当稳固恒定,难以破坏。而X1——>X2这个映射则并不是那么稳固恒定,我们可以通过强化X1——>X2直接建立X1——>X3的映射。这按照条件反射规律的推广是完全可行的。但如果以后每次把X1映射到X3,都没有中介映射X2的参与,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X1——>X3这个映射就会被破坏,就会消退.  

到最后可能还是不得不通过X1——>X2——>X3,来实现从X1到X3的过程。在绕过X2这个中介环节本身就是目标的情况,显然这种状况是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是具体应用条件反射推广规律的情况下,需要注意并解决的问题。  

   

   

2、实现荣辱机制转变的三个方案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把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体系的转化问题简化为从收入的荣辱机制到劳动的荣辱机制的转化,也即  

Gr :G——>R转化为Lr : L——>R  

因为已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劳动努力程度到收入之间的激励机制L——>G。于是问题就归结映射链L——>G——>R向L——>R的转化  

第一个办法是,先破坏收入的激励机制L——>G,再设法破坏收入的荣辱机制G——>R,然后再设法在L和R之间直接建立映射关系,也就是建立劳动的荣辱机制L——>R。这可以算是第一种思路,也可以说是最直接的思路  

第二个办法,如果收入的荣辱机制本身相当稳固恒定,难以在短时间内破坏。那可以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强化收入的激励机制L——>G,,然后再建立起直接的L——>R,这是利用上面介绍条件反射规律的推广了。  

还有一种办法是先不破坏L——>G——>R这个映射链,而是另辟途径建立一个新的映射链L——>X——>R,再经由新的映射链,建立L——>R  

   

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第一种方法好处是如果真能顺利实现,那很痛快很彻底,没有拖泥带水的毛病,但缺点是面临的阻力太大,实施上有非常高的难度。毛泽东时期,一度把工资等级制度,按劳分配等作为资产阶级法权来进行批判,实际上就带有这个方法的味道,但从实际效果来说显然不是很理想  

第二个方法强化收入激励机制L——>G,,实际上也就是强化按劳分配的作用,这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做法了。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暂时绕开破坏收入的荣辱机制这个难题Gr :G——>R。毕竟G——>R这个映射作为心理机制而言从资待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确实根深蒂固,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要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暂时绕开这个难题,打迂回战,确实能减轻不少困难。  

我们不必硬用蛮力来破坏G——>R,.相反完全可以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G——>R既然在在短时间内难以撼动,那干脆加强L——>G这个映射,当L——>G这个映射足够稳固与恒定之后,根据上面所说的客观生理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建立L——>R这个映射,或者更严谨点说,大大增加了L——>G——>R转变为L——>R的概率,增加了转化率。这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退一步,进两步。通过表面上的后退(强化L——>G),来实现真正的进步(建立L——>R)  

但这个方法依旧存在两个难题,第一个是强化按劳分配L——>G,,本身也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所谓按劳分配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持资本主义条件下L——>G这个映射的强度就已经难能可贵了(实际上,从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来看,这点是没有做到的),要加强的话,必须有更好的制度设计。  

还有一点,通过这个方法即便实现了L——>R,也面临条件发射会出现消退的规律。怎么来应对,这同样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个方法,既绕开了破坏收入的荣辱机制的难题,也绕开了如何强化按劳分配的难题,而是另辟蹊径。通过引入一个新的对象X,建立L——>X——>R的映射链,然后再根据条件反射规律的推广,最终实现L——>R。  

这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这个X是什么?很显然X应该具备如下的特征,首先X和荣辱程度之间应该有天然的稳固联系,否则就没意义了。其次在劳动努力程度和X之间建立稳固的映射关系比和收入之间建立更稳固的映射关系要相对容易一些,否则同样没有意义。  

那么,是否能找到满足这两个特征的X呢?回答是肯定的。事实这个X就是以群众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竞赛。竞赛胜负造成竞赛荣辱机制是天然存在的,所以需要仅仅是建立竞赛的激励机制  

如果竞赛激励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 那劳动努力程度当然就和竞赛的胜负直接相关,对竞赛的双方来说,谁胜谁负,几乎是一目了然,心知肚明的,所需要的劳动监督评价成本远比按劳分配要低许多。而且对人的好胜心来说,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胜利,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带来快感的。因此作弊或隐瞒对这种机制说激发出来的好胜心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其次竞赛结果和荣辱程度之间当然就是直接相关,这个相关程度是非常牢固恒定的。  

因此只要这种竞赛激励机制能建立起来,那确实能更容易的实现劳动的荣辱机制L——>R.。  

   

如果光是这样来看,这个方法要远远优于前面两个方法了。但是这个方法同样有自己的难题。首先以群众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竞赛,或许发动起来容易,但控制起来困难!如何确保这种群众运动始终控制在理性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最后演变成无序的,非理性的盲目竞赛的话,那就可能造成类似中国历史上大跃进大炼钢铁这样的悲剧了,那就是适得其反了!当然幸好社会主义探索史上也有成功的经验,那就是苏联斯大林领导下的斯达汉诺夫运动,从这一点来看至少说明,这条路还是完全有成功的可能的。  

第二个难题就是采用这个方法来实现L——>R.,同样存在条件反射的消退问题。首先如何确保竞赛制度能保持比较长的时间?如果不能确保的话,那如何解决通过竞赛制度建立起的L——>R消退?  

   

   

3、对三个方案面临困难原因的更进一步分析  

上面仅仅是三个方案各自优缺点进行最简略的比较,但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三个方案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进行更详细更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着重分析第一个方案,后面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另外另外两个方案面临的困难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包含在了第一个方案之中了。  

第一方案关键点是破坏收入的激励机制和收入的荣辱机制,再直接建立劳动的荣辱机制(也可以表达成荣辱的激励机制)。表面上,要实现这种转变还是很容易的。  

破坏收入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要打破按劳分配制度,这是最省力的,因为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按劳分配本来就不容易实现。  

所以关键是打破收入的荣辱机制,这似乎也很简单,只要通过批判赚钱的思想,为收入斤斤计较的思想,再尽量让人为社会作贡献越多,就能得到越多的荣耀,为社会做贡献越少,就得到越多的耻辱不就行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荣耀和耻辱究竟从何而来。当然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感到光荣耻辱取决于社会评价。  

提到社会评价,有人或许会说,那还不容易吗?把宣传机器开动一下不就可以了?宣传劳动光荣,不劳动耻辱不就行了?  

选拔劳动模范,对劳动成绩突出者精神奖励,通报表扬,还有学校的教育,电影电视,小品相声之类都用劳动光荣,不劳动耻辱的的思想充斥。还有写成标语口号,全国各地的墙壁上,黑板上,都贴满写满。还有编成歌曲,让歌唱演员到处去唱之类。  

要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么?这有什么难的?  

事实上过去的一些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国家尤其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恐怕也都是采用了这些手段的,但从实践来看,效果显然并不是那么理想!  

这其中的原因就要从社会评价本身的性质和结构说起了。  

(1)两个层次的社会评价之间的不一致  

   

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社会评价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有国家政府的宣传教育所决定的,如通过报纸、电台、电视以及各种宣传工具所制造的舆论。这可以称之为官方社会评价  

还有一个层次是人们自发自觉形成的,每个人都一定的价值观,一定的意识形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观点对别人作出评价,一般说来在一个社会,总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承认的价值观,这就形成了第二层次的社会评价。这可以称之民间社会评价。  

官方社会评价可以引导诱导民间社会评价,但却不能代替民间社会评价,并且最终只有转化为民间社会评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官方社会评价始终和民间社会评价保持不一致,甚至对立矛盾,那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许多问题上,恰恰官方社会评价和民间社会评价是不一致的。实际上从社会主义国家刚刚建立那天起,原本在资本主义社会起革命作用的工人农民,就变成了小资产阶级,实质上起的是反动作用。这点恰恰是许多经典的共产主义思想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所忽略的问题。  

所以如果仅仅是第一层次的官方社会评价,拼命宣传,让人们感到为社会作贡献越多,就越光荣,否则越耻辱。而第二层次的民间社会评价并不起这样的作用,那就不能认为生产积极性的改造已经完成。第二层次的社会评价起到的作用远比第一层次的社会评价大得多。有时可以完全抵消,甚至反向回应第一层次的社会评价。  

这种情况下,按照第一方案,资本主义的生产积极性已经被破坏,也就是从劳动到收入的映射,从收入再到快乐程度的映射,是被破坏了。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短时间内无法建立起来,即直接到荣辱程度的映射没有建立起来。  

最典型的如大锅饭,大家干好干坏一个样,谁如果干活更努力,反而会被嘲笑,认为是想出风头或者是傻帽一个。那结果自然是让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反而还不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干活努力!社会主义的工厂企业反而不如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企业有活力,有技术革新动力  

而这也正是在社会主义探索的实践中,真实发生的事情!  

   

(2)造成两个层次社会评价不一致的五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妨碍了在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第二层次的民间社会评价体系,无法和第一层次的官方社会评价体系之间取得一致,反而出现矛盾对立呢?  

我们可以总结如下的几个原因  

第一、旧思想旧生产积极性的惯性,大部分人的思想或者好恶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一代代潜移默化继承下来,如果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里,大部分人都是觉得一个人能赚大钱,那就是有能耐,就应该把尊敬羡慕的眼光投向他;而一个人赚不到钱,就是无能窝囊废,应该被鄙夷不屑。那么这种情况不会在社会主义初期发生彻底的改变。毕竟有许多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是埋在人的骨髓里,隐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是一代又一代言传身教下来的。有时候一个无意识表情,一个自然流露的眼神都有可能巩固这种潜移默化的荣辱机制。更何况这种惯性还会因为本能欲望的快乐机制在后面做支撑做推动助力而得到加强巩固。  

即便因为宣传鼓动,许多人一时迸发热情,似乎已经用新的观念来看待事物,来决定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但很可能热情过去之后,还是那老一套,没有收入的刺激,就觉得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来。没有大量的钱作为象征作为战利品,那一个人就算劳动再多,或贡献再多,也无法刺激起人的胃口来。无论官方给某个人再多的荣誉,那似乎也和自己隔膜得很,没有太大关系。这也是列宁说的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的可怕之处  

   

第二,官方的评价体系本身也要建立在对劳动的监督基础之上,你要表扬谁或批评谁,其前提条件是你至少要对谁的表现更好,谁的表现不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而负责具体监督工作或者具体评价工作的也是一个个人,他们的活动表现又有谁去监督呢?如果这样一层层往上推,那总是会出现不受监督的人的情况,形成一个死胡同,死角。  

正因为仅仅从理论上说,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便存在大量有效真实的评价的情况,表扬褒奖的确实是应该获得表扬褒奖的人,受到羞辱的确实是应该被羞辱的人。但也肯定存在许多失真扭曲的情况。而且这种失真扭曲的情况甚至会很严重。在官方评价体系本身无法保证效率,保证评价效果完全与初衷一致,就更难让受旧观念影响的民间评价体系与官方评价体系保持一致了。  

   

第三、只有正激励,缺少足够的负激励。按照过去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激励劳动者生产热情的方法往往就是选劳动模仿。选上劳动模范的人,接受各种表彰,各种荣誉,奖励,很风光。这种正激励,当然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问题就是出在如果只有正激励,缺乏足够多的负激励。干得的再吊儿郎当,再马虎,也没有什么不好的结果,也不会受别人鄙视。那大部分人还是宁愿选择马马虎虎的劳动,得过且过的敷衍应付了事。而那些本来希望能努力干的人,则反而显得成了异类,成了与别人格格不入。会背上心理负担,怕被别人说成是想出风头。于是官方评价体系的正激励,在受惯性影响的民间评价体系那里反而成了反方向的负激励了  

民间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恰恰是在负激励上表现非常突出,既然官方评价体系缺乏有效的负激励,那自然更谈不上引导本来就受惯性影响的民间评价体系了  

   

第四、和上面一点相关联的就是激励的离散化。选劳动模范很显然,你选的再多,也只能是少数人,和大多数人是无关的。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你的劳动努力程度超过某个阀值的时候,你才会受到奖励,而没有超过这个阀值,就算你比过去更努力的劳动了,那也不会有什么光荣可言。这样一来,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存在连续的激励,只要觉得自己没有当劳动模范的希望,那干好干坏没有区别了,反正就是这么回事。于是即便是正激励,官方评价体系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也是形同虚设。受旧观念惯性影响的民间评价体系自然更不可能来填补这个空白了。  

这和我们设想的理想情况,任何劳动努力程度的改善,都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都会给这个人增加荣誉感;反之,任何劳动努力程度的下降,都会招致更多的耻辱感,是差之甚远了。  

第五、官方评价体系的消极被动性。这一点还是紧接着上一点,既然官方评价体系的激励,其实只和少数人有关,而和多数人无关。那么对于官方的任何宣传,其实对多数人来说,都成了一种心理上完全隔膜,甚至不觉得与自己会发生任何关系的东西。既然不与自己发生任何关系,那么在评价别人行为的时候,自然还是按照自己旧有的观念,或者说按照自己本能欲望倾向的那一面去进行评价。而有多数人组成的这一个民间评价体系与官方评价体系之间的差距对立,则又进一步加深了巩固了构成这个评价体系一分子的个体与官方评价体系拉开距离,甚至漠不相关的倾向。从而造成的结果是,官方尽管去宣传无私奉献光荣,斤斤计较得失耻辱。而在实际生活里,则依然是大家都马虎劳动得过且过作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谁努力劳动则被看成出风头,依然是谁得到更多收入,就能获得更多艳羡钦佩的目光。  

   

   

(3)另外两个方案中的困难  

我们上面已经分析了第一方案的困难主要是两个层次社会评价的不一致造成的,而两层次社会评价不一致又大概可以归结为五个原因。  

而事实上这五个原因和另外两个方面说面临的困难也有一定内在联系。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原因:旧思想旧生产积极性的惯性。这一点,从表面上看,另外两个方案是绕过去了,都是并不存在先直接破坏旧的生产积极性,旧的荣辱机制的问题,相反是先放在一边,甚至有个别环节,还进行了加强。但实际上,只要注意到条件反射的消退,就明白,另外两个方案并非真的把这个困难绕了过去,而仅仅是把个困难给推迟了,给缓冲了一下。  

等到要对抗条件反射的消退作用的时候,还是不得不面临这个困难。当然好处是增加了一大段缓冲的时间,这也是这另外两个方案的价值所在。  

这第二个原因,第三个方案通过竞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倒真的是回避了过去,但是在第二个方案中却成了最突出最核心的问题了。第二方案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按劳分配制度,强化劳动努力程度和收入之间的联系。但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对劳动的监督评价问题,否则就根本没有办法来决定如何分配收入。  

所以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如何更好的解决劳动监督评价问题,是第二个方案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了。  

接下来第三第四个原因也都比较突出的体现在第二个方案强化按劳分配面临的困难里。  

而第五个原因则在第三个方案中面临的困难中也有体现。第三个方案关键是要建立其一个竞赛制度,或者说成功启动起以群众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竞赛激励机制。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作为群众运动的竞赛在被启动之后,如何更好的调整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且还有一个这种竞赛制度如何才能被成功启动的问题。  

启动竞赛制度,不外乎也是通过国家发动的舆论宣传,社会评价氛围来实现的。而竞赛本身要求的是群众自发的互相波及互相渲染的评价机制,评价浪潮。就好比一桶汽油,你需要拿火柴去点燃它,让其在某一点的温度升高到燃点,它才能燃烧起来,爆炸起来。  

如何能克服官方宣传的消极性被动性,如何能够达到这个燃点, 这也是实现第三个方案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下编 制度设想  

第五节、实现社会主义的浅层制度措施设想  

一、取舍比较三个方案  

我们可以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措施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浅层的制度措施,第二是深层的制度措施。  

浅层的制度措施能够提供一些过渡的手段方法,能减少社会主义实现过程中的阵痛,缓和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能够为深层的制度措施产生作用,发挥效力提供更多的准备时间、缓冲时间。  

深层的制度措施则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真正意义上全面彻底的实现生产积极性体系的转变,并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提供必要的条件。  

我们上面介绍三个实现转变方的案中,显然实现第一个方案是正面强攻,是一开始就必须依赖于深层措施的实施及其发挥的效力。这个难度是最大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会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能否顺利的熬过这段时间是生死攸关的。而且这还是以深层措施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到位,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差错,扭曲变形。否则的话,那就只能是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是大爆发,生产力停滞,生产关系倒退,资本主义复辟。直接采用第一方案,风险是非常高非常高的,但好处当然就是一旦实现,就是直接到位了。而且可以减少制度构架的成本,用最少的制度来实现最根本的目的  

   

另外两个方案则是迂回包抄了。明显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暂时绕开破坏旧生产积极性的难题,通过条件反射的规律来实现初步意义上的转变,建立L——>R的直接映射。  

第二个阶段是在逐渐淡化非条件刺激——收入的作用的情况下,要强化巩固L——>R这个映射,也即强化巩固直接的劳动的荣辱机制。  

显然,在第一阶段就是浅层制度措施的用武之地,两个不同的方案,对应采取的浅层制度措施也是不同的。当然在一定程度上,第二第三方案也可以同时采用,并行实施,互补互惠。  

不过这里所谓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当然不是说在一段时间内只实施浅层制度措施,等到过了一段规定的时间后,再来实施深层制度措施,如果这样来做的话,当然是要坏事的。  

事实上,在浅层制度措施实施的同时,深层制度措施也应该已经在实施了。但是深层制度措施发挥作用是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同时深层制度措施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完善以达到最佳效果,实现最高的效率。浅层制度措施不过是填补深层制度措施虽已实行但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以及还没有完全调整完善到最佳状态的情况下的空白,是提供缓冲的时间。  

从第二方案第三方案的浅层制度措施之间优劣难易比较来看,第二方案强化按劳分配更死板,所需要的技术条件相对更高,但如果能够实现,则容易维持在比较稳定的可控制状态下;而第三方案建立以群众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竞赛制度,相对更灵活,所需要的技术条件也低得多,更容易在落后的国家实现,但是缺点是不太容易控制,也不容易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  

由于第一方案只可能通过深层措施来实现,下面主要谈第二方案第三方案,其中又以实现第二方案的浅层措施为重点。  

   

   

二、初步实现第二方案的劳动监督评价制度设想  

1、计划经济下对劳动监督评价的困难  

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本身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掌握生产资料多的人,或者说掌握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人或团体能够分配到更多的收入。在部分人中间,部分程度的实现按劳分配,不过是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一个附带作用。因此在资本主义的生产积极性中L——>G这个映射本身也并不稳固恒定,否则的话,要把资本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转变成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就省力多了。  

但应该承认的是,即便在资本主义还不算稳固不算恒定的收入激励机制L——>G,也已经能够对生产者和生产团体管理经营者的劳动努力程度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否则也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而从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来看,除了在斯大林时期以外,不要说对L——>G映射进行强化,即便是让L——>G稳固恒定程度保持在和资本主义时期一个水平上也很难做到。  

这就要牵涉到劳动的监督评价制度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尽管实行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但另一方面,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对各种化为商品的劳动成果的监督评价和奖惩机构。  

一个企业的劳动成果质量高的,而且劳动生产率高的,大部分情况下就能在市场上卖得好,从而利润高;相反如果是一个企业劳动成果质量低劣,或者劳动生产率低下,大部分情况下就在市场上卖得差,利润少,甚至亏本破产。这就导致能力高劳动努力程度高的企业所有者,企业管理经营者,他的收入也就更多。  

市场的监督评价推动资本家(更确切点说企业的管理经营者)提高劳动努力程度,而资本家的劳动努力程度又鞭策推动在工厂企业劳动的职员工人提高劳动努力程度。经受不住市场监督考核的资本家就破产淘汰,经受不住资本家考核的职员工人就被炒鱿鱼失业。  

而到了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又是另一番情形,在生产资料的领域,实际上往往是取消了市场,直接实行产品交换。而在消费品领域,市场的作用也被尽可能降低削弱了。  

真正的社会主义,工厂企业都是国家所有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按照国家计划的,从道理上说,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不管质量好坏,也不管劳动生产率高低,都有去路,因为这本身就在国家计划范围之内。同样,对于消费品,不管质量如何,只要还能对付过去,消费者实际上也只能接受,因为这本身也是国家计划好的,否则就无所谓计划经济。  

这时候就不存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场这个天然的劳动成果的监督评价者。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上面提到造成民间评价体系与官方评价体系不一致的第二点问题了,那就是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劳动监督。  

从普通工人面临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和资本主义下企业内的工人相差不大,都是受别人监督,来决定收入情况,问题出在企业管理者经营者这个层面。没有了资本主义市场的监督,那由谁来监督呢?如果是靠自觉,问题是社会主义还不是共产主义,寄希望人自己的觉悟,这完全是侥幸心里了。如果能确保每个企业管理者都肯定有这样的自觉,那也不需要建设社会主义了,直接就是共产主义了。如果是靠上级监督,那这个上级又由谁来监督?是再上一级?这样不断往上推,总有一个级别是不受监督,或者受监督很少的。那这个环节如果出了问题,那岂非是全盘都出了问题!  

苏联计划经济之所以在斯大林时期,经济发展得非常好,生产力迅猛进步,而一到斯大林死后,发展速度就停滞下来,和这一点还有部分关系的(另一方面和斯大林的正确政策也有关系)。  

   

2、消费者直接参与监督评价工作的办法  

说到这里,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毫无办法了,似乎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注定只能是空想是效率低下了。但是且慢,让我们想一下市场经济下市场的监督评价具体是怎么实现的?答案很清楚,市场的背后无非还是人,是活生生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决定去买某个产品,或不买某个产品,当无数个消费者的行为汇集起来后,就形成了市场的监督评价作用。  

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没有了,或者说作用被大大削弱和限制了,可是消费者依然是存在的啊!为什么就不能由消费者直接来进行这个评价监督的工作呢?  

从实际可行性,可操作的层面来说,要实现这一点的难度是并不大的。每个消费者每天买什么东西,每个月买什么东西,每年买什么东西其实都是确定的。有些商品是短期内就可以进行评价的,有些东西可能长期内才能进行评价。  

如果在每个月里专门定一天的时间,让消费者对过去购买的商品中已经足以让自己评价的那部分商品进行评价,然后把评价的信息汇总,这难度并不大。实际上可以对每种商品,设立一个评价期限,如果从消费者购买这个商品算起,到了超过这个评价期限,还没有进行评价,则可以通过扣掉消费者部分收入方式表示惩罚,自然超过期限越多,扣除的也越多。这样的话,实际上每个消费者都有动力来进行这种费力不多的评价。  

这种评价必须制度化,常规化,必须作为整个生产计划制度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当成每个社会成员义务的一部分,当然也是他的权利,而不能当成是每个消费者自愿的行为。  

而已经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要实现这种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汇总整理,就更为容易。每个消费者都拥有一个消费卡,这个卡和该消费者所购买所有商品的信息数据库相连(这个信息可以包括每个商品的生产厂家,生产商品时的企业负责人姓名,经手人的姓名,地址,商品的价格,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日期时间,购买该商品的商店等等)。消费者在商店购买商品后付账的时候,要把这个卡插进商店的读卡器上,然后连通该消费者的数据库,商店打印购买商品清单给消费者的时候,也同时把消费者这次购买商品的所有相关数据信息都加到了这个数据库中去。  

当然最合理的办法,这个消费卡和信用卡合二为一,每个能够独立购买消费商品的社会成员都有这样一个卡,甚至可以和身份证合并。通过这个卡,既可以直接和银行账户相连购买商品,同时也能连到消费者商品信息的数据库里。  

然后到了每个月规定的时间,消费者都可以通过上网登入到这个自己购买所有商品信息的数据库中,对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足以进行评价的商品,把评价信息写入这个数据库中。评价信息首先是对商品满意度的打分,这个是必填的。然后可以是文字上的建议或批评,可以选填。  

如果对某些商品,超过规定的评价期限,消费者还没有进行评价,则可以自动扣除消费者信用卡内的金额作为惩罚。而进行了评价,则可以有一定的奖励,或者有某种形式的抽奖活动。  

而到了每一个月或每一个季度或每一年规定的时间,后台程序可以自动把所有消费者数据库里商品评价的信息汇总整理统计出来,并且结合每个厂家企业生产成本以及原材料质量,机器质量等客观数据,采用一定的公式,自动给每个生产商品的企业厂家打一个分数。  

然后采用末位淘汰制(具体实施的时候,可以不仅仅是排名最后的一位,而可以是排在最后的十位百位,具体数量可以根据每个行业的情况而定)分数最低的自动进入惩罚名单。而分数高的则进入奖励名单中。  

进入惩罚名单的工厂或企业的负责人,按照资本主义国家破产工厂主的待遇来处理,甚至可以更严厉一些,比如没收一部分财产,发配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去做普通工人或农民一段时间。该工厂的所有工人都暂时取消工资一年,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强制参加最艰苦的军训一年,或者经过培训,转移到条件更艰苦的劳动岗位上去,但工资待遇比同样岗位的其他工人要低一些。这些惩罚措施可以让他们自由选择  

同时这些企业尽管换了一批工人和管理经营者,但还是在下一轮计划中让这些工厂企业缩小生产规模。  

这个奖惩过程,可以完全通过电脑自动实现,完全不必有任何领导或上级参与。如果哪个进入惩罚名单的工厂企业,提出异议,这时候可以有人参与进来,查对数据库里关于该企业产品的具体评价信息,甚至可以抽样调查,联系一些参与评价的消费者,核对真实性。如果核对结果有误,那可以修改决定。如果核对结果没有错误,那就仍然执行决定。  

这个末位淘汰的惩罚本身,倒并非是让这些企业的管理经营者和这些企业的工人职员物质上损失多大,肉体上多痛苦。而是通过这种金钱收入上的贬损,肉体痛苦上的增加,把惩罚用一种庄重严肃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让他们感到一种精神上的羞愧和耻辱。由此对其他没有进入惩罚名单的企业形成震慑效应,迫使他们不得不想法设法的提高劳动生产率,较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避免沦落到进入惩罚名单的悲惨命运中去。  

对于进入奖励名单的企业,其企业领导人和工人都可以收入加倍,同时通报表扬。并在下一年度计划中,扩大企业负责人的权利,扩大企业产品数量  

这同样不是让这些企业的领导和工人在物质上多得到多少好处,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感到一种由衷的光荣感自豪感。  

   

以上说的是如何评价消费品的办法,实际上每个生产消费品的企业本身也是用户,为了生产消费品,需要引入原材料,引入机器流水线等等。这时候这些企业本身也可以作为消费者对自己单位引入的原材料,机器进行评价(尽管这些原材料本身是国家按照计划的要求分配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购买的),这些评价信息也保存在规定的数据库内,到了一定的时间,由机器自动在后台对评价信息统计整理,经过打分公式计算后,得出上游企业的惩罚名单,奖励名单,然后同样进行类似的惩罚或奖励。  

当然这个过程中,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可以被买通作假,但是要记住,如果他们故意给这些原材料厂家和生产机器的厂家好评,但他们自己产品的评价却是消费者那边作出的,无法买通,最后本来是原材料或机器的质量问题,也算到他们头上,那就是他们自己倒霉了。所以从他们自己快乐机制的角度出发,他们也会认为被买通作假为上游企业被黑锅是不理性的选择了。  

   

计划的时候要留有余地,也就是计划的时候,就已经计划有一部分产品生产出来,最后却不投入真正实际的使用,这个用以是增加选择的余地,和调整的余地,具体的比例可以参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般情况每年的产品中最后无法销售出去,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产品在总产品数量中占据的比例,然后在计划中把这个比例定得比资本主义下的比例低一半左右就可以了  

   

另外要计划制定的时候,就留出一部分物资,不做具体的计划,到时候随机使用,比如可以留作新企业或新产品的生产资金,可以鼓励人们去申请设立新的企业,生产新的产品,具体比例也先参考资本主义条件下每年新增加的企业数量以及新增加的产品种类,然后定的比资本主义条件适当低一些就可以了  

   

   

3、强化负激励的办法  

以上的措施,如惩罚名单其实已经包括负激励的手段  

但是这还不够的,在平常,企业管理者经营者,有没有对劳动者实施负激励的权力,这点是很重要的。在市场经济社会,有失业,资本家可以开除工人,工人为了害怕被开除,不得不卖力劳动  

但到了社会主义,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是应该就业的,那工人再不卖力,干活再吊儿郎当,都可以不被开除。那怎么办呢?  

其实问题不在于失业不失业,开除不开除,关键是一个羞辱标志。  

参加过大学军训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验,再做队列训练的时候,如果有人做的动作不规范不好,会被教官叫出队伍,站在所有人面前把动作重新做一遍。就这个过程本身来说,当然不会对人造成任何肉体伤害,也不是开除之类的惩罚。但被喊出队伍,在所有人目光注视之下做动作,那感觉肯定是很难受,觉得无地自容颜面扫地。然后为了避免被叫出队伍单独做一个动作,所有人都会竭力拼命把动作做好做规范。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里关键并不是惩罚本身对当事人的物质利益上造成什么损害,而是通过某种形式把一个人置于和其他所有人都不同的特殊位置,本身就如同给这个人打上了一个羞辱标志,让他感觉非常难受,从而使人们为了避免陷入这个境地而增加自己的努力程度。这种激励手段是比简单的物质收入上的增加或减少更为有效的。  

类似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条件,虽然不再容许有失业的现象存在,但每个企业工厂内也必然会存在个别得过且过对待工作敷衍了事混日子的人,这样的情况下,由企业管理经营者单独决定或者整个企业所有成员投票决定把这样的人单独拿出来,送进劳动人员中转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毅力和意志品质强化训练,这种训练短则半年,长则一年,然后再根据他自己的能力特点和意愿选择合适的工作机构,让他重新投入工作中。在重新投入工作的最初一年,工资减半。如果这一年之后,其表现练好,则转为正常。  

这种措施实际上和资本主义的失业机制能起到一样的作用,但可以更大程度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也能为当事人本身提供更好的改进自己的机会。  

   

4、以上办法预期的效果  

上面这些办法措施其意图无非是在一定时间段内,通过强化按劳分配的作用,来建立直接的劳动荣辱机制。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措施本身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建立绝对的完全的按劳分配。恰恰相反,它们一定程度上仅仅是对市场经济给予劳动者和企业管理经营者激励作用的模拟,而且这种模拟,尽管理论上可以做得很完美,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是必然会有缺陷的。比如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好被市场淘汰,这个过程大致上是市场自动完成的。  

而上面所说的这些办法,说是可以不需要人参与,但实际上很难做到的。比如企业进入惩罚名单,这个惩罚措施具体落实,在实际情况中,多半还是要领导者来参与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完全避免领导者个人意志的干涉,是不能打包票的。还有一点,消费者直接参与评价,如果一个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非常高,那是很容易完成的。但如果这个技术条件不具备呢?那实际上还是免不了专门设立机构,人工来处理消费者提交的评价信息。  

当然也没有必要过度夸大由此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些措施方法潜在的缺陷不足是来自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背景,而其优势恰恰也同样在于此  

资本主义是实行市场经济私有制,本质上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公有制计划经济,这个从最基本的生产关系上已经最大程度削弱了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带来的非按劳分配的成分。在这个背景基础上实施上述措施,按劳分配程度的加强和范围的扩展是可以预期。  

而且由于经济基础对人们心理机制的潜在影响,即便是同样程度的按劳分配,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也更容易促成劳动的荣辱机制的形成,能更好促进L——>G——>R向L——>R的转化。  

不管怎么说,实行这些措施能让第二个方案的第一阶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实现的程度本身不会是很彻底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很彻底。  

浅层措施毕竟只是浅层措施。它仅仅提供缓冲,提供一个过渡,能在一段时间内适当缓和生产关系和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浅层措施上,甚至认为社会主义本身满足于这些浅层措施就足够了,那自然是大谬特谬的了。  

   

   

   

   

三、关于第三方案的竞赛制度  

这部分简略说一下。之所以简略,是因为以群众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生产竞赛,在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一些国家已经实践过。成功的有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失败的有中国五十年代的大跃进大炼钢铁。  

如果要详细的讨论社会主义竞赛,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已经实践过的运动,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其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具体环节,发现其内在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这样的话,应该能有比较清晰透彻的认识。  

但既然没有做这样的工作,那就只能简略谈一下了!  

社会主义竞赛制度关键是利用每个人都有的好胜心,都有的自尊心,都具备的社会本能。在每个人思维深度、自私效率没有显著提升的前提下,利用群众运动本身具有的渲染传播震荡放大效应,来最大限度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  

竞赛的启动还是要依靠国家层面的大范围宣传,以及以党员为骨干在各地的发动。应该说启动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困难。  

关键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生产竞赛被启动后,如何引导和控制,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这里只能说一些大概的想法,竞赛应该强化在产品质量上的竞赛,在技术革新速度上的竞赛,成本控制上竞赛,在劳动组织管理效率上的竞赛,而不能过渡强调数量上的竞赛。应该说从实践教训来看,苏联的时代斯达汉诺夫运动运动能够成功,和斯大林在这方面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比如斯大林说“没有新的更高的技术,就不会有斯达汉诺夫运动”  

“斯达汉诺夫运动代表着我国工业的未来,它包含着工人阶级未来文化技术高涨的种子,它为我们开辟了达到很高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即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说必须的,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说必须的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即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的,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界限所必须的劳动力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  

 “这种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呢?这种增长的源泉是现代技术……这里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技术不能停滞不前,它必须继续日新月异地改进,旧的技术必须作废,代之以新的技术,”  

而中国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失败,也是由于当时竞赛片面强调数量导致的恶果。  

社会主义竞赛,应该说实现难度和技术要求确实是三个方案中最低,实现起来最便捷的。所以这个方案本身最有可行性,但问题还是其稳定性没有保障。如果能适当和第二方案搭配组合起来实施,或许有更好的效果。  

   

四、进一步实施深层制度措施的的理由  

1、构想实施深层制度措施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单纯浅层措施本身也不太可能完全不走样的实现,也不太可能百分之百发挥作用,如果能实现理论设想预期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效果就已经非常令人高兴了。  

而且退一步说,即便所有这些措施以一种最完美最理想的状态实现了,最充分最彻底的发挥作用了,那由于存在条件反射的消退现象,依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这意味着什么,更具体地说,即便通过强化按劳分配或通过发动群众性的生产竞赛,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直接映射L——>R占据优势的局面。那么在没有其他措施制度的情况下,为了不让L——>R这个映射发生消退,就必须把按劳分配或竞赛的激励制度永远进行下去。一旦中断,就可能发生消退现象,从而出现L——>R重新变为L——>G——>R的局面。  

尽管说舆论,社会评价本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自我复制,自我强化的功能,但这也是必须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如果彻底抽调这个基础,那这种自我复制,自我强化,也是会靠不住的,也是可能发生逆转的。  

或许有人会说,那还不简单,那就一直把上面说的这些对劳动产品监督评价的制度,负激励的制度或竞赛制度都维持下去不就得了!但是,这样一来,显然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宗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最终建立的生产积极性的目标不仅仅是L——>R——>K,而是L——>K。是必须彻底打破为收入斤斤计较而进行劳动的局面,是让人们为快乐而劳动,而不是为恐惧而劳动,是让人们把创造性劳动本身作为第一需要,而不是为收入和收入带来的荣耀的渴求或耻辱的恐惧而劳动  

按劳分配本身或靠竞赛激发的好胜心而劳动本身就必须是消灭改变的现象。如果把过渡性质的措施当成了长期性质的措施,那也就不必挂社会主义的招牌了,还是直接去搞资本主义吧,免得玷污社会主义的名声。  

所以说,上面讲的那些措施,仅仅是一个底线,是一个进发的基础,是确保在社会主义下,劳动者的努力程度还不如资本主义的情况发生。  

因此,为了应对条件发射的消退,社会主义还必须有更进一步的手段。  

浅层制度措施仅仅是浅层制度措施,真正要实现社会主义未必一定要采取这些措施;而仅仅采取了这些措施,也未必一定能实现社会主义,这一点是必须明白的。而真正决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能否顺利建立,社会主义能否摆脱探索阶段,而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将取决深层制度措施能否顺利实现。  

   

2、深层制度措施的可能性:理性与荣辱机制之间的关系  

   

在上文中已经有一部分内容对荣辱机制作了初步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对过去形成的大部分荣辱机制而言,非理性盲从的因素,还有本能欲望影响的因素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荣辱机制本身是作为人与动物之间非常重要的区别而存在,但许多荣辱机制的内容,却还是建立在动物性的基础上,而非人性的基础之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矛盾。  

而从另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能隐隐约约,或多或少感受到理性思维对荣辱机制的影响。比如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经过理性判断,觉得自己行为是正确的,那即便这个行为本身受到其他人的大量嘲笑鄙视,那内心的耻辱羞愧感其实是比没有理性判断的情况下要降低许多的;反之,如果经过理性判断,觉得自己行为是错误的,那即便这个行为并没有受到太多人的嘲笑鄙视,也会有羞愧耻辱感,当然如果受到别人嘲笑鄙视,那这种羞愧耻辱感就更强烈了。  

但是很显然这种理性力量尽管存在,但还是很弱小。因此无法和非理性盲从的力量,欲望本能力量对荣辱机制的影响对抗,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这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如此的。  

而到了社会主义,显然就是要利用理性本身天然就具有的对荣辱机制影响的作用,通过更充分更全面加强理性的力量,来实现更好的控制荣辱机制,更好的消除第二评价体系与第一评价体系之间隔阂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了L——>G——>R向L——>R转化的基础上,逐步取消按劳分配制度,取消作为中介刺激的“收入”的影响的情况,保证L——>R不出现消退现象,也就是让理性判断的力量本身来加强L——>R,巩固L——>R。  

而发展每个人理性的力量,归根结蒂要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集合起来。只有促使人更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畸形片面的发展,才能让大部分人视野更广阔,思维更全面更深刻,毅力自我控制能力更强大。而人的全面发展,理性力量的不断加强,不仅能够在脱离非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巩固劳动的荣辱机制L——>R,同时也为更彻底的转变L——>R——>K向L——>K的转变,铺平了道路,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基础,  

现在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主义下,如何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理性力量的加强,这就是下面社会主义深层制度设想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第六节、社会主义的深层制度措施设想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最大程度解放人的个性,对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以及强调多少次都是不过分。这点本身既是社会主义巩固自身成果,发挥自身效率的必须,也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关键。  

而要实现这一点,除了经济制度的变革(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之外,还需要教育制度,宣传制度,政治制度的彻底变革来加以配合,形成配套合作的系统。  

而解放人的个性,当然不是一句空话,它的具体内容关键就是两点,尽最大可能提高每个人的毅力,提高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发展每个人进行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欲望。  

当每个人的个性被解放出来,当每个人的毅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自由,社会绝大多数成员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那么不仅L——>R映射,在没有G作为刺激条件的情况下将被每个人自身理性的力量大巩固,而且荣辱机制的生产积极性L——>R——>K,向更直接的创造性劳动的生产积极性L——>K转化的速度,也必然得到有利的保证!而这个时候所谓的社会主义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本质,也即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  

   

一、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按照道理说,计划经济和公有制本身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设计的。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础。  

我们前面在讨论实现生产积极性体系的转变,设计各种可能的方案的时候,本身就是把这一点作为一个大背景,作为一个基础考虑进去的。  

因此从纯粹逻辑的角度上说,没有必要再把这一点再放在这里作为实现生产积极性转变的深层措施来叙述。  

但有许多东西不是光靠逻辑就行的。鉴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所以还是应该在这里更进一步强调一下。  

   

1、和旧生产积极性之间存在矛盾是进步的体现  

   

即便不考虑生产关系本身需要转变改革,单从生产积极性体系转变的角度来说,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也是不可缺少。  

确实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生产关系同旧的生产积极性之间存在矛盾,我们前面所说的各种浅层措施,充其量只是能缓和这个矛盾,而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而有许多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竭力反对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他们不明白的是,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这样的矛盾,那么这样的生产关系也就不可能是改造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有些人大嚷特嚷的所谓计划经济压抑了劳动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只不过是由于思维浅薄产生的谬误看法。  

如果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积极性体系兼容得完美无缺,那这样的社会主义当然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不但不可能实现生产积极性体系的变革,而且生产关系本身就成为旧生产积极性体系的温床,本身就在不断加强巩固旧有的资本主义生产积极性体系!无论在其他领域,宣传领域,教育领域,采取再多的措施,那也都是无用功,类似所谓“八荣八辱”“七不规范”之类的官样文章,最终不过是流为笑柄空谈也正是绝好的例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正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积极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改造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造旧人,创造新人。  

许多人根本不能理解这一点,所以产生了种种错误看法。一种人,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必然同旧的生产积极性体系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不可调和,并非不可缓和),在这一点上,他们当然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根本上就反对社会主义。他们在这里唯一的错误仅仅是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生产积极性体系本身就有加以变革,改造的必要。还有一种人,他们同样把人的生产积极性看成是僵死的,不可变动。但另外他们还认为社会主义是可以同旧的生产积极性体系调和兼容的,再加上社会主义的招牌有种种光彩漂亮之处,所以他们也喜欢自称是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极力歪曲马克思列宁等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来建设他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尽管这种人表面上似乎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者的信仰者,实际他们的思想比前者更浅薄更错乱,是双重谬误,离开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观点距离更远。  

2、为人的精神活动和才能舒展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在市场经济或经济还不是高度集中的情况下,那些由企业和个人来操心的问题,那些把个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和灵魂的问题如怎样使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压倒对手,怎样使自己能不陷入贫困的厄运,使得大多数人只能畸形片面的发展,只能考虑那些跟自己和自己的小团体狭隘的短期的利害得失紧密相关的问题,使人们逐渐丧失兴趣来发展自身天性中指向社会整体人类整体的更宏观更高层面的东西,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来释放每个人从少年时期就埋藏于心中的社会本能,也没有机会去从事那些能使自己获得全面发展的活动。  

在市场经济下,迫使大部分人的视野只能局限于自己工作生活的那一隅,否则就可能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市场经济下,大部分人即便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也被诱导花费在那些被刻意制造出来的畸形需要。  

市场经济下,“人的需要”本身被异化,哪一种需要被强化并不是根据理性来判断,而是根据获得利润可能性的大小来决定的。而形形色色的广告电影各种无孔不入的宣传就是用来制造需要的机器,即便原本没有的需要,也能被强大的商业机器制造出来。原本市场是为人服务,但市场经济本身发展逻辑导致的必然结果却只能是人成为市场的奴隶,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这时的人是异化的人,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他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这时的人也是封闭的人,因为他把自己的生命只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由异化的人和封闭的人组成的社会当然也就是异化的社会和封闭的社会,这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本质。这时候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以及层出不穷的惊人浪费当然是不可能消除的,而劳动者的积极性当然也就只能在一个低层次徘徊。  

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情况下,就为这一切的根本改观提供了前提条件,把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从市场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在计划经济下,那些原先需要个人或者团体需要操心的琐碎事务繁重责任,高度集中到中央的层面,以更宏大的视野,更高的效率,更合理的决策统一解决。  

这使得绝大部分劳动者和企业管理者从市场经济下对物质金钱蝇营狗苟的琐碎盲目的追求下解放出来,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视野中解放出来。使得他们能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能有兴趣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使自己全面发展上来,放在更符合人天性的精神活动领域:科学、艺术、文化上来。从而使人的体力脑力能在更大空间,有更多的自由进行活动。这为人的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为最终实现人为快乐而劳动,而不是为恐惧而劳动奠定了基础。  

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使得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更有活力和更有效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的的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却成为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拥有独立性和个性,而劳动的个体被剥夺了独立性和个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人都想超过别人,都想寻找一个好的机会来谋取私利,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想一下,他自己的利益同其他一切人的利益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有计划经济才能为真正解放人的个性,为消除人与人之间利益对立的假象创造条件。  

在计划经济下,每个企业,每个工厂,每个单位,都不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一个组织,而本身也成为了教育系统娱乐系统的一个组织,一个环节。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大学,每个工人职员在单位活动的时间可以规定为十个小时。  

真正的生产劳动时间可以象斯大林说的那样限定在五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以内,剩余的五六个小时,可以充分享受教育和娱乐,参加各种知识讲座,参加能力培训提高班  

每个人都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表现自己的特长,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知识。每个人都可以在所在的企业工厂里参与政治辩论,学术研讨,艺术创作,文化交流。  

每个人的毅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判断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艺术欣赏力,创作力,体育运动能力都可以得到系统的培养训练和提升。并且这种培养提升情况会由国家定期考核,其严肃性重视程度和表示物质财富生产状况的经济指标完全一样。表现出色的,分数高的单位,其管理者和全体职工会受到表彰奖励,表现不出色的则被批评受到相应惩罚。  

并且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下,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权利和自由。只要他表现出了能够与选择相称的能力和毅力来,通过规定的考核,就行了。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经济活动的灵活性  

上面部分的论述是说计划经济能把大部分人的脑力和体力从经济活动以及市场需要的束缚下更大程度解放出来。但如果就经济论经济的话,是否象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在计划经济之下一切都被管制得死死的,普通劳动者和企业管理者彻底丧失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除了按照计划规定行动之外,没有任何表现才华、施展作为的可能,再也没有不能从经济领域的活动中获得任何成就感了?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恰好相反,在计划经济下,即便单纯在经济领域,普通劳动和管理者也都大展手脚的机会,显现才华能力的机会。而且在某种程度,这样的机会更充足,也更纯粹,更排除了其他偶然因素随机因素的干扰。  

确实 ,按照计划经济,一个企业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是大致规定的,在这一点,只能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但是产品的质量呢?劳动生产率呢?技术革新速度呢?成本控制水平呢?  

实际上,企业管理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目标更加明确也更加集中了,如何最大限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何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如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加快技术革新速度,这些方面正是大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大有作为的地方。  

人们可以排除本来市场机制下各种随机因素,不相关因素的干扰,避免在产量上产品种类上市场牵着鼻子走而焦头烂额,而更集中经历,更专心致志的把质量,把拉动生产率,把技术革新速度提到更高的水平上。  

   

而实际上,在更高的层面的经济活动上,还可以预先给定宏观经济活动的自由度灵活度。这可以通过个人计划来类比。比如单个的人,他手里有一些资源一些材料,他为未来一个月内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材料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至少从他个人的层面来说,这也是一种计划经济,而且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但不等于说这个计划一定就是很死板的,缺乏任何调整空间的。相反可以通过留余地的方式,来获得一定的自由度灵活度,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及必要的临时调整。比如对现有的资源材料的百分之八十,某某材料某某资源在某某时间做何用处,可以制定详尽细致的计划安排。而预留下百分之二十,不预先做任何的安排。只是留在那里做后备。等到了临时需要的时候,再来决定派什么用场。  

整个国家的计划也是如此,不必把所有能调用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全部安排在计划里,而是留余地,宁愿有一部分的资源就放在那里浪费掉(这种浪费比市场经济下由于盲目生产以及竞争淘汰说造成的浪费自然要少得多了),也不要全部放在计划里安排得半点临时调整修改空间都没有。  

而且最关键的是,可以专门留相当一部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不做任何安排计划,由个人或企业单位用来申请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样品。比如某个人想出某种新类型的产品,他就可以从这笔不在计划内的资源中申请调用一部分来建立一个新的工厂,由他担任这个工厂的管理经营者,来专门生产这个新类型的产品。每年类似这样性质新建立的工厂企业数字比例,可以根据过去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平均每年建立生产新种类产品的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据的比例来确定。产品生产出来后,由国家安排消费者试用,然后选出其中最受消费者好评的一部分新种类的产品,纳入下一轮的正规生产计划中,进行扩大生产。  

而对企业来说,这部分不纳入计划的资源,可以直接分配给他们自主调用,用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对每个企业的技术革新效率,新产品研制效率,可以打分评价。分数高的,在以后可以调用“不纳入计划的资源”中更大比例的份额。表现差的,除了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调离降职处罚外,也降低自主调用资源的比例份额  

   

二、教育体系的彻底变革  

为了在实践中具备更多可操作性,和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变革设计两套方案,一套是激进方案,另一套则是保守方案  

1、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体系激进方案的基本框架  

在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仅仅是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附属物。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能这么看了。教育体系必须作为同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服务系统相平行的一个系统,甚至地位要更高。传统的工业农业服务业是作为物质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转移,而教育系统则是对人本身的生产加工转移,教育服务应该提供到从幼儿一直到退休的每个阶段。  

在经济生产领域,生产力的进步,经济发展的程度有严格的定量化的指标来具体衡量,并且要做到生产的能力、效率、产品的质量一年比一年好,一年高于一年,甚至增长速度要高于一定的限度,否则就被认为是失败。  

传统的资本主义学校教育体系实质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应付式的体系,充其量只是在受教育学生的数字上可以比较一下,而在质量上,缺乏一套定量化,规范化、严谨的评估指标,而在社会主义下,这种状况也是必须彻底加以改变的。  

   

在社会主义,教育的对象不是仅仅某一个年龄段的学生,负责教育的机构也不再仅仅是学校,教育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评估也不再仅仅是针对所谓学生。这是一个大原则。  

就一个人来说,他要经历初始化教育阶段,自主化教育阶段,定向全面发展教育阶段。  

   

(1)初始化教育阶段  

初始化教育阶段,从三周岁到十三周岁,在这个阶段大略相当于传统的小学以及幼儿园的阶段。但和传统不同的是,整个教育不再围绕着知识的灌输来进行而围绕着各种能力的培养来进行,而一些必要知识的获得仅仅是能力培养的副产品,所谓的考试不是知识的检验,而是能力的检验!  

首先应该列出一个关于人的所有能力的详细清单。  

我这里不妨尝试着列举一下:毅力、审美欣赏能力、记忆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传染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理解力、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跳跃思维能力、直觉猜测能力、应激反应能力、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数字运算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动作表达能力,身体耐力、身体柔韧性、肌肉爆发力……  

当然以上清单中的许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比如毅力可以细分为:痛苦耐受力、诱惑抵御力、计划持久力(恒心)。  

痛苦耐受力指的是对痛苦的最大承受能力是多少,也可以继续分为短期剧烈痛苦承受能力,和长期慢性痛苦承受能力。  

诱惑抵御能力就是抵御抗拒住某种快乐诱惑的能力,这可以继续细分为“结束快乐决断能力”和“进入快乐抵抗能力”。结束快乐决断力就是说本来就沉浸在一个行为说带来的快乐之中,比如打游戏看小说或者享受美食,这时候理性要求终止这个行为,能否果真终止行为的能力。进入快乐抵抗能力,是说本来不在快乐中,但眼前只要实施某个行为比如看电视打游戏或者其他诱惑,就能马上带来快乐,但理性要求不要这样做,能否按照理性克制自己行为冲动的能力  

计划持久力也就是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学习计划或身体锻炼计划或工作计划),按照计划每天长期坚持下去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恒心。这还可以细分为有干扰坚持能力和无干扰坚持能力,按预期进步持久力,不按预期进步持久力。有干扰和无干扰是不言自明,无需解释。按预期进步和不按预期进步意思就是说,一般我们制定长期计划,肯定是预期这个计划能够使我们某方面获得进步,如果进步按照预期的那样实现的时候,我们仅需按照计划坚持下去的动力就大大增加,如果计划没有按预期实现的时候,我们就会动摇决心,这时候坚持下去的难度就大大增强了,因此这也是体现毅力的一个方面,  

所以毅力的细分其实是包括短期痛苦承受能力、长期痛苦承受能力、结束快乐决断力、进入快乐抵抗力、有干扰计划持久力、无干扰计划持久力、按预期进步持久力、不按预期进步持久力。  

接下来审美欣赏能力包括美术欣赏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风景欣赏能力、容貌欣赏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方面  

记忆力包括瞬间记忆力、短期记忆力、长期记忆力、听觉记忆能力、视觉记忆能力、触觉记忆力能力、动作记忆能力、图像记忆能力、有意义文字或数字记忆能力、无意义文字或数字记忆能力、面孔记忆能力等等  

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找出一个观点或一个理论体系漏洞、缺陷、不足的能力,这就不必多说了  

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提出新视角的能力和组合联系能力。前者也就是看待一个事物,或一个观点理论的时候,能否提出独特新颖的只属于你自己的视角,能让人耳目一新的能力。而后者则是把不同事物,或不同观点理论通过某种渠道方法组合联系在一起,同时能让人觉得这种组合联系是顺理成章而非牵强附会的能力。  

观察力包括一般细节分辨能力、空间位置分辨能力,形状分辨能力、声音细节分辨能力、文字概念分辨能力、触觉分辨能力、情绪分辨能力、重量分辨能力、时间长度分辨能力。  

想象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声音想象能力,故事情节想象力,技术想象力  

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概念定义能力、抽象归纳能力、推理演绎能力  

其他显而易见的各种能力就不再一一分析解说了。  

当然以上我列举能力清单,是根据自己的想当然而提出,并没有查阅心理学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如果根据严格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那应该可以列举出一份更严谨,更详细的人类所有能力的清单来。  

有了这个清单之后,要做的一件事情,对所有清单上的能力,制定出统一的,规范的,科学严谨的测量手段。  

应该说,对清单上大部分的能力,心理学应该是已经有现成的比较成熟的测量手段了,象瞬间记忆力、短期记忆力、各种观察力的测量应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有了测量手段之后,就应该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来制定培养这些能力,提高这些能力的科学方法。  

在所有的能力中以下六个是核心  

毅力、审美欣赏能力、记忆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身体素质  

所有其他能力的培养提高,应该围绕着这六大能力为核心来进行  

教育的方式不再是传统学校由老师课堂讲授灌输知识的方式来进行,而是围绕着反复的能力测试和能力强化训练来进行。  

对所有能力项目都设定一个及格线和优秀线  

第一阶段在某些关键性能力上比如毅力、审美欣赏能力、记忆力、情绪控制力,理解力、注意力等方面对所有儿童进行强化训练,争取所有儿童都能在这些关键性基础能力上达到及格线。这个难度并不大,一般来说,大部分儿童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儿童无法达标。  

已经达标的那些儿童进入第二阶段,在继续训练提高关键性能力的基础上,对其他所有的能力都展开测量和强化训练,争取在所有能力上也都能达到及格线。当然在这个阶段也是大部分儿童能够达标,也不排除少数儿童无法达标  

对第二阶段达标的儿童,则进入第三阶段,挖掘培养提高特长能力的阶段,可以由其自己和家长在专家参考意见的基础上商量决定,哪些能力是自己的特长或者希望也可能成为自己特长的(比如有些人空间想象能力强,有些人推理演绎能力强,有些人直觉猜测能力强,有些人身体动作协调能力强),然后对选定的特长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争取在一个或多个特长能力上早日达到优秀线。  

对每个阶段没有达标的那些儿童,可以进入专门针对他们个人情况而设置的特殊强化训练中,进入一个特殊训练阶段,经过这个特殊训练阶段之后,可以尤其和家长商量决定,自由选择是继续停留在这个阶段呢,还是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不做强制规定。  

   

过去由老师在课堂讲授的那些知识和需要记忆的东西,全部分解在长期记忆力、计划持久力(恒心),理解力的考核测量中。  

比如考核长期记忆力可以分解为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必选项目包括基本的文字单词记忆,语法知识记忆,生活常识记忆、自然常识记忆、数字运算法则记忆等等,必选项目需要入门引导的部分比如文字拼音比划的基本常识等可以请有关人员适当集中讲解一下,凡是原则上可以自主进行记忆的一律由学生自己完成,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询。必选项目的长期记忆考核可以和理解力的考核测量结合在一起  

自选项目则可以由儿童和家长自己任意选择记忆材料,从中国传统的诸子百家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古文选编到小说哲学到数学物理著作等等只要是中国字写成的都可以(家长可以更觉自身意愿儿童兴趣以及参考专家的意见来决定记忆材料),文字量必须要在十万字以上(如果是字母或数字或其他符号可以折合计算),测量方法就是由考官根据选定的记忆材料(比如一本书),从材料中随机抽查十处,加起来达到一万字的量,如果能非常流利熟练的完成背诵默写,就算考核通过。在十万字范围内的抽查是合格,如果达到二十万字则可以视为优秀。当然这里说十万字或二十万字都只是比方,具体量的大小应该让心理学家通过仔细研究估量之后来确定,总而言之要尽可能接近儿童的心理承受极限才行。  

自选项目长期记忆的考核测量可以和恒心毅力的考核测量结合在一起。  

   

以上说的从三周岁到十三周岁的初始化教育阶段,就相当于一个电脑做初始化,安装上操作系统和一些必须的软件。总共十年时间,从阶段上看,相当于传统资本主义教育体系的小学和幼儿园阶段。  

完成初始化教育之后,通过一系列检验测试,在毅力、审美欣赏能力、记忆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身体素质等六个核心能力上达标,并且具备至少一项特长能力者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没有达标者,则顺延三年。  

(2)自主化教育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中,不再有初中、高中、大学之类。在初始化教育阶段结合之后,就是自主化教育阶段,自主化教育一共六年。进入该教育阶段的学生,在一开始就要制定一个为期六年的学习和各方面的素质能力自我提高计划。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参考专家意见,结合自身能力特长和兴趣意愿来制定,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各种学科可以任意涉猎,并分出不同等级,有精通掌握的,有大致了解,有的单纯快速阅读过的,每天读多少时间的书,锻炼多少时间的身体,参加多少时间的公共活动,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来制定,并且树立明确目标,通过每一年的自修,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多少,知识掌握增加多少,都制定成书面计划。  

计划被当地负责的教育委员会审查通过之后,就可以开始自主教育,在自主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难问题或需要额外的教育设施的地方(实验室、文献资源、教授指导等等),都可以提出申请,由教育机构免费提供服务。  

在每年的自修计划完成一半以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任意选择某一个礼拜作为该年自主教育计划执行情况审查周,由当地教育委员会指定一个审查小组来对该学生该年的自修计划执行状况进行审查,不仅考核相关知识,也对其能力进行全面测试。并打上相应的分数,如果执行状况良好,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并且还有超额完成的,那就打上比较高的分数,如果完成状况不佳,那就打上低的分数。  

到年终进行评估,把获得分数低的那一半人淘汰,被淘汰者进入定向全面发展教育阶段。这意思也就是说,被淘汰的人,根据其能力类型特点,再根据其自身的兴趣意愿直接分配到各个行业,各个工厂,各个农场,各个单位,各个部门所属的教育机构,由这些单位针对自身的需要,对这些被淘汰下来的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能力培养,培养出来后当工人,当农民,当职员都是可以。  

没有被淘汰的那一半,继续进行下一年的自主化教育,接受下一轮的淘汰选拔过程,这样每年淘汰一半,每年重复这个流程。  

到第六年的时候,所有该年龄段的人全部结束了自主化教育,这时候经过六轮淘汰后剩下的人是原先的六十四分之一。对这部分人再进行分流。  

首先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类,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政治、艺术等领域,如果愿意成为这些领域下面某个分支方向的专家,比如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研究学者,那么可以参加这些领域各方向所需学科的等级考试。如果不愿意的,可以直接退出,申请进入各个不同的工作单位,进入那些单位的教育和工作流程中。  

设立各种学科的等级考试,比如数学的四级、六级、八级。物理的四级、六级、八级,其他文科、理科、工科具体科目都类似建立这种难度逐级而上的考试。这种考试不再类似传统的几个小时内完成一份试卷,而是在一个星期内完成大量试卷,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关问题。  

如果一个人申请了一个研究方向,那他就要通过这个研究方向所需要的各种学科(比如是自然科学方向的,那么通过数学和物理的等级考试是最基础的)的等级考试,通过的等级高低视研究方向需要而定,比如就是研究方向就直接是在数学领域,物理领域的,那必须通过数学的八级,如果研究方向是在生物学或经济学,可能只需要通过数学的六级就行了。  

   

通过规定的等级考试之后(淘汰率应该至少在一半以上),这个人可申请进入相关的研究机构,依附于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下一步学习和研究,或者相关的强化训练部门,比如进入政治活动领域的,可以申请进入辩论演讲能力强化训练机构或行政管理能力的强化训练部门,这些都可以类推。  

也可以申请,不依附任何机构,也不依附任何人,完全独立的进行学习研究创作,国家一样每月发给社会平均水平线上的工资,同时也不进行任何审查监督,完全任由其自由发挥,但是对那些申请依附于具体机构单位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人,可以发给的工资可远高于前者。  

   

(3)定向全面发展教育阶段  

进入各种具体单位,并且已经接手实际工作的人,这个时候就进入了定向全面发展教育阶段。所谓定向是指首先这时候的教育要确保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所具备的能力能够足以胜任他正在从事的这个工作,并且能够跟上工作发展改进的需要。这是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要确保每个人能够尽可能全面的发展,智力、体力能够更充分的发展,不是成为一个畸形狭隘的人,而是成为一个均衡全面的人。  

各个单位必须确保该单位的每个成员都制定一个个人发展计划,包括能力上的,知识上的,各方面修养上的计划,目标可以不必定得太高,但必须确保每个月都能比前一个月有进步,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有进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该是每个普通的工人,农民都能参与艺术的欣赏,思想的讨论,科学的研究,技术的改进。无论参与的层次如何,但培养出参与的兴趣,发展出这些方面的能力则是应该的。每个单位都应该充当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大学的作用,每个单位本身就能提供传统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下的所谓大学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每个单位的普通工人农民都应该参与到科学理论兴趣小组,政治辩论兴趣小组,政治管理兴趣小组,科学试验兴趣小组,技术发明兴趣小组,文学创作兴趣小组。凡是在这些兴趣小组中表现出色的,可以直接选拔进入更高一级更专门的研究部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相当于传统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下的教授讲师学者这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分配到工农业生产以及服务业的具体工厂企业单位中去,在这些单位中进行专职的演讲工作,领导组织相关领域兴趣小组的工作,如果觉得有需要,也可以开课办讲座。从这个角度上说,在这个社会中的任何成年劳动者都能享受到比过去传统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下的所谓大学生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以上所介绍的初始化教育、自主化教育、定向全面发展教育就构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关键点是彻底打破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下那种围绕知识灌输的做法,也彻底打破了所谓初中高中大学的教育体制。  

在这种新型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下,每个年龄层的人在每一年都会接受教育效果评估,把建立在客观标准基础上的评估定量化的表示出来(比如每个人的毅力、记忆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学掌握的知识量都可以是定量评估的),可以得出一个教育指数。如果教育指数处于一年比一年高的增长状态,那就说明是成功的,如果出现停滞或下降,则需要进一步反思,改进,提高效率。这也就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下每年都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情形。  

   

2、社会主义制度教育体系保守方案  

如果是保守方案,那就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下小学、中学、大学框架大致不变。但学校的教育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质量审查评估体系上进行全面改革。  

   

(1)小学阶段的变革  

   

a、评价诱导方向的变革  

   

这不仅是小学老师的问题,也是整个成人社会营造的评价氛围环境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大人评价一个小孩,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往往喜欢用聪明不聪明的说法。比如一个小孩很灵活很机敏,或者很轻松就获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或者一时表现出色就说他很聪明;反之就说这个小孩很笨。  

在这种评价氛围环境下,儿童很在意自己是否能得到聪明的评价,总是竭力希望得到聪明的评价。因为一时表现出色而被别人评价成聪明,就会喜气洋洋,而因为一时表现不佳,被别人说自己笨,就会严重沮丧,觉得自尊心受到很大挫伤。  

这种评价氛围会给儿童的成长造成严重的误导。  

被评价成聪明的儿童,会得意忘形,满足于自己的那点小聪明;而对于被评价成笨的儿童,则会感觉自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  

在这种氛围下,一个儿童往往不愿意表现的很认真很努力,特别是不愿意被人注意到他很用功很努力。因为他觉得那样的话,就算取得好成绩,别人也会说这是因为用功得来,而不是因为聪明;反之如果万一成绩不好,那别人肯定会认为自己是笨蛋了。用功了,成绩还不理想  

因此一般儿童的心理是宁愿别人说自己不用功不努力,也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聪明、笨。因为如果是被评价成不用心,那言下之意自然还是潜力无穷,只是哪天用心了就万事大吉了。而如果是被评价成笨,那就似乎给自己整个人定性了,就感觉永远是低人一等了。  

如果你赞扬一个儿童说你很用功,那他心里可能反而不是滋味,因为这等于说他不够聪明。如果你赞扬一个儿童说你很聪明,那他才会心里觉得象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  

所以这种用聪明不聪明来评价小孩的社会氛围,造成的影响是很恶劣的。一定程度是在潜意识里鼓励甚至提倡儿童降低毅力,降低恒心。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如何提倡儿童要努力学习啊,要勤奋啊,就都成了官样文章,无法对大部分儿童起到真正的激励鞭策作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就算不彻底改变原先的教育体系框架,那这种状况也是必须改变的,必须从小学开始,就建立起更科学合理的对儿童的社会评价氛围。  

新的评价氛围应该围绕着如下三个概念为核心:毅力、独立思考能力、美。  

首先,应该尽量禁绝大人用聪明不聪明来评价儿童,无论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都应该禁止,尤其是小学老师了。  

如果要评价一个儿童,应该说,你的毅力很强,或你的毅力太差了;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或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太差了;你的行为(仪表、谈吐、心灵)很美,你的行为很丑。  

在人的儿童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不要让他们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聪明不聪明的问题上,而是先给他们牢固树立“毅力”的概念,“独立思考能力”的概念,“美”的概念!先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毅力”,什么是“独立思考能力”,什么是“美”。  

给小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不必上任何其他内容,就先把“毅力”、“独立思考能力”、“美”,这三个概念,一共九个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上。先教会他们认识这些字,知道读法,然后教他们去理解这三个概念的意思,列举这些概念的同义词,反义词。  

等到这些都教完了,就可以让他们自己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是有毅力的,什么情况下是没有毅力的;什么情况下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什么情况下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什么情况下是美的,什么情况下是不美的。让这些小孩互相比赛,看谁说的多,谁举出的例子足够多。  

这社会主义的第一堂课,应该足够给这些小学生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牢牢地把这三个概念记在脑里,并且作为他们整个人生最基础的,也是最坚实的三个支点。  

以后的小学教育,应该不断重复这三个概念,以及这三个概念有关的评价,可以让小学生不断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是有毅力的人,是否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否是美的人。让他们学会用这三个概念去评价自己,也去评价别人。  

   

   

b、记忆强度增大  

现在的教育体系,大喊所谓素质教育,所谓减轻学生负担,轻视甚至有意削弱背诵的作用,其实已经是走入误区了。  

记忆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有许多东西如果在儿童时代就能牢牢记住,转化为长期记忆,那可以成为终身的智力财富,可以给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提高效率,减少许多麻烦。  

就拿许多人可能想当然认为的和死记硬背无关的数学,其实其最基础的四则运算,九九乘法表,恰恰就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但因为对所有人来说,这都记得滚瓜烂熟,进行运算的时候,熟极而流,也就觉察不到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儿童时代的对乘法表背诵记忆的基础上了。  

我们常常羡慕一个人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也常常羡慕许多人文学修养,科学修养深厚,许多知识都能够信手拈来,任意使用,其实这些大部分也都只是建立牢固的记忆之上,本身并不一定要求人有什么特殊的过人之处。任何一个普通人如果能够记住这些东西,并且记得烂熟,那他也能表现出同样的状态。  

在儿童时代记忆背诵一些东西,并且保持这些东西终身不忘,就相当于给一台电脑安装操作系统,记忆背诵的内容越是丰富,越是有价值,这个操作系统日后表现出来的性能也就越是好,再安装其他软件就越是容易,运行效率就越是高。20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学大师,科学巨匠,学术大师,大部分都是在旧式传统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而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和中国传统教育很注重对儿童的记忆强化训练有关系。  

现在的教育对儿童时代强化记忆训练,把短期记忆的内容转化为长期记忆做得远远不够。就算是要求背诵记忆的内容,也往往是让学生应付短期考试抽查用的,考完就忘也无所谓,这种情形是必须彻底改变的  

别的不说了,既然我们是中国人,那么在培养儿童的时候,让他们把中国文化知识的一些东西彻底记住,融入血脉,这对文化继承发展来说,是大有好处的。  

论语选本,孟子选本,孙子兵法老子庄子选摘,宋明理学的经典读本,诗经,离骚,楚辞,唐诗宋词,古文选集,一定量的成语,这些都完全可以作为整个小学六年记忆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都能规定小学生彻底记住,倒背如流,终身不忘,对他们智力的开发,气质的培养,精神的熏陶大有好处。(当然只可惜我们这一代人由于教育制度的荼毒,错过了训练记忆的最佳时间,我们到了成年对这些古典文化的基础都还是非常隔膜,不要说背诵,就是基本的了解都谈不上,这也是文明断裂的悲剧了)。  

为了确保所有需要记忆的内容都能融入血脉,成为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能信手拈来,而不再仅仅是短期内应付考试之用。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把把小学阶段所有需要记忆的材料都集中在一本书里,从小学第一年级就把这本书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和他的家长通过自学也好,通过日后的教学也好,反正就是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彻底把这本书的内容全部背诵下来,而且是非常熟练的背诵。而到了小学毕业的时候,就进行考核,任意抽查书中的内容,要求默写背诵。如果能够通过,就允许毕业,不通过,那就继续留在小学,直到能全部背诵为止  

因为这一本书篇幅非常大(可能至少在十万字以上),这也从根本上杜绝了短期应付考试才来背诵的做法。只有在六年的时间里不断学习,反复背诵的,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张口即来,脱口即出,真正把这本书完全刻印在头脑里就象九九乘法表一样终身不忘的学生,才有可能通过这个考试了。  

   

c、加强小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精神  

虽然是保守方案,但教学方法还是必须进行彻底改革的。  

原来的教育,就是老师上课,学生被动消极地在那里听。这种情况是不能满足教育真正的需要的,所以需要改。  

应该明确把知识内容的记忆同知识正确程度的相信区分开来,可以把知识内容记住,但没有必要对知识内容的正确程度也深信不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怀疑精神,允许甚至鼓励学生有同课本上的知识不同的看法。  

可以采用否定之否定的教育法,比如说一个自然常识、科学规律,一个政治观点,对一个事件的看法不要灌输给学生,而是他们在已经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否定,再对自己的质疑本身进行质疑,那就是否定之否定,多次反复这个过程,毫无疑问能大大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深度  

总之鼓励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后,提出对课本上的知识的怀疑之处,然后再鼓励他和其他学生经过思考后对这些怀疑做解答,然 后 老师做评点,如果老师也不能回答的,就鼓励学生把这些疑惑保留在心里,以后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来研究解答。  

可以专门给所有的小学生设立一门新的课程,课程的名字就叫“提问课”,就是训练和教会小学生们提问。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人就是基本的提问能力也未必具备。对一门学问,就算不懂,也不知道怎么问问题,这自然是不行的。  

提问课首先可以开放式的,让小学生们先学会去问自己任何能够想到的问题。然后再让小学生们提高表达能力,怎么让自己提出的问题更容易让别人理解。然后训练小学生们提高提问题的效率,怎么样能问到要害上,怎么样能问到点子上,怎么样问能让回答问题的人无法回避躲闪。然后再训练小学生的追问能力,也就是你提出一个问题,别人也做了回答,怎么样针对别人的回答,继续找出问题来进行追问。  

提问课本身也可以和其他课程结合起来,比如其他课程中,老师应该尽量把上课时间变成答疑时间,回答问题时间。课程本身的内容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去看,然后正规上课的时间就是让每个学生提问,然后评分,哪个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质量越高,就给的分数越多。布置课后作业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针对课程内容,让每个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提二十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经过思考后已经有答案的,也可以是还没有答案的。有答案的就连问题和答案都写上,没有答案的,就单纯写上问题本身。  

总而言之,即便给小学生上课,每一门课程也不再仅仅是老师上课,学生被动在那里听了,应该尽量是学生提问题,老师回答问题,或组织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至于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都应该让学生自己课后完成。老师在规定的考核时间里,进行考核就是了。  

   

d、加强兴趣培养和学习快乐  

   

第一、应该把艺术欣赏美学欣赏课提到重要位置  

   

现在小学应该有音乐课美术课,这些课都是把本来应该是乐趣的东西变成了负担,所以应该彻底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课。而且这些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课必须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担任这些课 程的 老师应该本身就是对这些方面有强烈爱好和激情,并且有相当修养的人,而不能随便找个人来担任。这些欣赏课本身可以同语文课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欣赏之后,通过口头方式或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想,自己的触动。当然这应该是轻松随意的方式来进行,应该是建立在真情实感基础之上。  

而且这些课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程本身,应该贯彻到儿童平时的娱乐中。比如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来听,引导儿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来欣赏。把一些欣赏的门道,欣赏的方法教会给儿童。然他们不仅仅是浮光掠影的去欣赏,而能更细致更深入的领悟体会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之美。让在他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欣赏美的过程,心灵得到良好的熏陶。  

至于实际的唱歌画画让那些对这方面有兴趣有特长的儿童去参加兴趣小组或选修课就行了  

   

第二、体育课程可以围绕练习武术为核心来进行  

现在的体育课很少起到让所有儿童能长期进行锻炼,增强体质的作用。对一些儿童来说,体育课枯燥乏味,对另一些人来说,他们不上体育课也照样进行一些运动游戏。至于每天做的广播体操更是毫无意义,大部分人都是无精打采,胡乱比划一下,走走过场而已。  

与其这样,倒还不如彻底换一个思路,一个方式来进行体育活动。一个不错的办法是直接把体育课改成武术课,一般的运动游戏比如踢足球,打篮球,跑步之类反正儿童自己都可以进行,根本不要体育课来专门指导。而武术套路,则倒是需要有人指导才能进行的。之所以把体育课干脆变成武术课有如下这些理由  

一来武术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广大传统文化何乐不为  

二来儿童好胜活泼,喜欢打架吵闹,本来就对观赏性实用性很强的武术有强烈兴趣  

三来,为了练习武术所需要的身体各方面的训练,对增加每个儿童的身体素质还有身体柔韧性灵活性都大有好处  

而且武术套路花样繁多,不同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进行选择,这更能增加趣味性。  

儿童的天性是好胜,是希望能压倒别人。同时儿童也经常要打架,打赢的人就会非常高兴,打输的人会非常沮丧。而武术的特点是,它的练习效果能直接在儿童日常打架吵闹中体现,能直接和儿童在伙伴中间获得荣耀还是羞辱挂钩。  

而真正要在武术有比较出色的成果,是一定要进行艰苦的练习,儿童争强好胜的天性,能最大程度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艰苦,对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自然大有好处。而且在艰苦长期训练武术的过程,身体素质自然也能最大程度得到提高了。  

这和过去无精打采的上体育课自然会有天壤之别。  

当然在练习武术的时候,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武德,这也从另一方面培养道德品质了,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应该专门系统地讲授和生活直接紧密相关的各种知识  

象文化知识,科学知识老师应该设法让小学生尽量自学,然后再通过答疑的方式来让小学生了解掌握。  

但是各种和日常生活紧密的知识,倒是可以开设专门课程来进行逐一讲授的。  

首先食物营养知识,应该系统讲授一下。比如保证人身体健康应该确保多少营养,什么营养有什么作用,缺乏什么营养导致什么疾病。什么食物含有什么营养。食物之间如何搭配,会有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应该讲解清楚的。  

基本的身体健康知识,也应该讲解清楚  

其次是基本的法律知识,道德知识,民间风俗习惯知识,日历节气知识,礼仪规范知识,各种植物的分辨知识,动物的分辨知识,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气象知识,地理知识等等。  

当然现在的小学,应该也有类似性质的课程,但肯定不够全面,不够系统,而且可能存在脱离实际的毛病。  

应该专门在生活常识课的名字下讲授这些相关知识,然学生在每天生活实践中就去应用这些知识。  

尤其是礼仪规范和待人接物的知识,应该强化讲授,并让学生实践。比如一些对话技巧,如何尽量尊重别人,而不会因为莽撞冒失的对话伤害触犯别人。如何得体应对比较难堪的场面,如何应对不太友好的问话,如何处理一些紧急的请款。小学生接受能力是很强,这些东西应该是很容易教会的。  

   

e、小学老师应该担负心理学术研究的任务  

每个小学老师应该同时肩负心理学学术研究的任务,应该以自己负责带的学生为对象,写心理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时应该鉴定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作为其升入中学后的发展依据  

   

(2)中学的改革  

小学是基础教育,是常识教育。每个人生活所必须的普及性的能力和知识都应该在小学阶段完成。如果一个人是一台电脑的话,那小学就相当于根据每个人的硬件条件,给他安装上相匹配的操作系统。所以小学是整个教育系统最根本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了。  

而中学就应该分流了,每个人能力类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那在中学阶段培养方向也应该就不同了。  

艺术类型的人才,在中学就应该进入专门的艺校进行学习。相当演员的,那中学六年就应该到专门的影视院校去学习了,十八岁毕业就可以正式成为一名演员。  

动手能力强,想当技术工人的,中学六年就应该在各个工厂举办的技校里度过  

有文学才能的,则进入文学能力强化训练的学校  

   

当然这一切都是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愿意继续接受一般综合性中学教育的,仍旧可以选择继续。  

   

中学课程的内容不能再向现在这样了,象数学里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物理里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都应该全面放到中学阶 段来 教授,这个是必须的。  

实际上,中学生正是头脑最活跃,思维最灵敏,也最合适进行解决问题能力强化训练提高的阶段。把中学生的大量时间都浪费在一些以后并没有太大实用意义的题海中是不合算的,把他们的精力智慧放在直接和科学技术前沿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上,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讲课的方法,应该更加强化自学的那面,进一 步减少 老师讲课的时间。任何课程都应该是学生自己先看,然后课堂上提问,学生互相讨论,老师再解答的方式。但作业题目的量必须加大。  

   

3、大学的改革  

现在的大学等于儿戏,可以说现在的大学即便全部取消,对社会的发展也利远大于害。大量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白白浪费的,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没有任何保证。大部分人在大学里不过是混日子而已,真正能认真学习知识的人少之又少。  

这种情况也必须彻底改掉,对大学教育质量效率必须有最严格的监督。  

首先把国家科技发展最需要科技水平落后最严重的领域相关科目包括一些自然科学最基础科目列为重点,比如数学物理工程机械等等。  

对这些科目规定,凡是能进入这些科目学习的学生,一经入学,就由国家发工资,这是确保最聪明最有天赋的那些学生能够流向这些科目,而不受任何其他因素(主要经济方面的顾虑)干扰。其每个月的工资由在学期间,每个阶段的考核成绩来决定。  

然后最开始入学的半年时间,所有学生都接受军事化管理。作息时间有严格规定,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锻炼身体,什么时候看书学习等等有严格规定。每天必须有一段时间用来进行高强度的智力训练,体力训练,以及知识巩固训练,强度不得低于一定限度。  

半年后进行考核,在考核成绩前一半的人,可以有权申请自由学习,也即不受任何约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以及如何安排学习时间都可以自由决定。而考核成绩后一半的人,则必须仍旧接受军事化管理,到一学年结束,再全体进行统一考核,成绩在前30%的仍旧可以自由学习,成绩排名处于最后20%的人,则被淘汰,中间的那部分则在下一轮学习过程中继续接受军事化管理。然后反复进行这个过程。  

被淘汰的有两个去路,第一是可以选择留级,和下一批的学生一起竞争,第二可以选择其他相对轻松容易专业的进行学习,还可以选择到工厂和企业举办的技校去学习如何当工人,或者选择参军到兵,接受艰苦的军事训练  

   

第三年的时候,还剩下的这些没有被淘汰的学生,直接根据在大学前两年的表现,以及自身的能力类型,兴趣志愿去和工厂企业或其他各种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最终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单位或学术研究单位。然后每个学生和他已经联系到的单位共同商量决定接下来两年的学习内容或研究方向。如果在此期间,学生表现不好的,单位可以退人,被退的学生可以选择留级再选择其他单位,或改换专业。  

   

以上说的是大致的意思,这里就简略一下。总之对现在的这些大学教育质量效率毫无监督的状况是必须改变了。  

   

好了,关于教育体系改革的保守方案也就说到这里。最后还是强调一下,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小学,小学搞好了,中学大学不办都没有关系,小学搞不好,中学大学就很吃力了。还有保守方案中,各个企业各单位的教育体系应该和激进方案中一致,任何人到任何职业上,仍旧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大学应该尽量转变为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科研人才的地方,而不再是现在这样可以到处贴的狗皮膏药,万金油。  

   

   

   

   

三、科技制度的彻底变革  

   

说完了教育制度的彻底革新,再来说科技制度  

科技制度的关键是第一是如何尽可能提高科学理论成果的产出率、第二是如何尽可能把科学理论上的成果迅速铺展开来,转换为技术成果,第三是如何把技术成果迅速铺展开来,转为实际的生产力  

   

1、理论研究环境制度设想  

(1)市侩式的科研制度必须彻底改变  

   

现在中国的科研制度,完全是一种把科研当成市侩混饭吃,应付审核,互相蒙混欺骗。在这个体系内的人,有许多是处心积虑的去造所谓论文,至于论文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是否真是能让人自己感到兴奋的创造性研究,那就全然不在关心范围内。  

有许多人能蒙则蒙,能混则混,这样的科研不过是笑谈,不过是儿戏。  

这种情况是必须彻底改变的,真正能生产重大科学理论成果的人,必然是把科学研究本身作为第一需要,第一兴趣的人,所以国家必须毫无功利性目的养着一批人,不用任何形式的审查,监督去干扰他们。对这个领域来说,任何形式的激励机制,本身就是画蛇添足,就是坏事之举。  

只有那些真正因为探索自然奥秘本身而兴奋的人才可能作出巨大的成就,他们本身对科学的兴趣,他们本身的好奇心就应该是他们从事研究的最大动力,国家需要的只是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就行了。  

对这些人,审查、监督只能干扰他们,妨碍他们。而对那些出于其他目的进行研究的人,你再审查,再监督,出来的也只能是二流三流的成果。风气影响之下,只能把大部分科研人员逼成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的市侩。  

而且有些重大理论成果可能是需要人潜心专研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考核监督都是没有意义的,任何性质的考核监督其结果只能是迫使那些人本来有志于解决更尖端更重要问题的人把精力放在一些三流四流的工作上,以应付考核评审。在这样的机制下,自然就遏制了真正原创性重大理论成果的出现。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国家总不可能无条件的养所有人吧。而且总会有一些人,打着科学研究的名义,尸位素餐,混日子,难道这些人也不加以任何监督审查而白白养着?  

这就要和我上面说的教育制度配合起来了,只有那些能够完成整个自主化教育阶段,并且经过了相关研究领域所需科目等级考试的人,才可以申请不担任任何具体工作,纯粹凭借自己兴趣进行自由思考和自由研究,如果确实研究需要,还可以申请获得不附带任何审查监督条件的国家资助。如果觉得国家钱不够,可以把标准定得严格一些,通过的人数少一些。  

这里面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能够经过六次淘汰,完成自主化教育阶段的人,本身就是有相当强的自制能力,相当强的恒心,同时能力突出知识丰富的人了。  

对这些人本来就可以高度信任,更不必说还经过了相关等级考试的考验。这样的一些人,你就算逼着他们什么事情都不干,他们自己也会觉得无聊的。社会主义国家资助这样的一些人,本身也就是共产主义萌芽的表现!实际上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那就是所有人都是如此,都是不受任何监督审查评价,自觉自愿的进行劳动,都是把创造性劳动作为第一需要,这些人不过是提前一点而已。  

总而言之,采用这样的一种体制,科学理论成果涌现的速度将大大高于现在资本主义体系下中国这种用每年发表论文数量来考核学者教授科研人员成绩的制度下的速度。甚至可以说重大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会以爆炸式的喷发涌现出来。  

   

(2)对所谓民科的处理  

一些人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但缺乏创造性研究才能,可以派让这些人专门处理所谓民科问题。可以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民间科学审查反馈部,可以让一些通过专业科学等级考试,但又对自己创造性才能缺乏信心的人来这个部工作。在采取教育激进方案,国家彻底废除大学这种编制之后,原本一些大学的讲 师或 教授,不是没有地去么?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科研创新才能,那除了去图书馆或工厂企业担任学术顾问以外,另一个去路就是到这个民科审查反馈部去工作,象方舟子这样的人,也是很适合到这个部去工作。  

一是科普作用,二是沟通作用。民间有自发的对于科学的兴趣,有什么不好的,何必畏之如虎。无论多幼稚多可笑,总比许多人把热情放在低级趣味上更好。不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当成用来对那些虽有兴趣但缺乏足够知识的人盛气凌人的资本。采用引导而不是压制嘲笑的方式,更有利于科学的普及和发展  

把民科犯的知识性错误,一一纠正过来,并广为宣传,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科普工作,总比现在这种半死不活的科普要强多了。更何况,所谓民科,也未必不能产生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灵感,只是缺乏足够的知识做支撑而已。让一些有足够科学知识,但缺乏创造性思想的人,去收集整理一下,在专科和民科之间做个沟通桥梁。  

   

2、理论到技术环节的制度设想  

现在来看第二环节  

科普电影全面铺展开来,任何新的科技理论(物理的,数学,化学的,生物的都可以)出现的时候,就必须拍摄成科教电影,把这一理论用通俗的形式解说清楚,这个科教电影必须到工厂农村,到居民小区,还收电视台上轮番播放,组织各年龄阶段的人观看,这个是强制性的,反正多看几场电影,对大家又不会损失什么。  

当然前提是以前的所有科学理论,从最基本最初等的到最高深,也都已经拍成科教电影,反复在群众中播放过了。比如以物理而论,在传统教育体系下,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的物理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按部就班拍摄成系列的科教电影,用通俗有趣的方式把教科书上所说的物理原理表达出来。其他如数学,化学也都是如此。  

关键的一点是这些科教电影不能象现在一样只是在电视上偶然播放一两次,而是必须组织工人农民单位职工一次次去观看,看了之后,还应该写体会,写感想,应该让科教电影象现在娱乐大片有很大反响,如果是象现在的科教电影躲在不为人注意的小角落里。那样的话,拍和不拍就没有多大区别  

每个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在产生一项重大理论成果,并发表论文的时候,必须附带写一篇科幻小说,篇幅不限,把这个自己的理论成果有关的科学知识设法编到小说里去就行了。当然如果能写得有趣生动就更好了。  

还有一点是凡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从潜入深的教程,比如每个家庭都拥有一整套,可以有国家免费发放,你看不看或者看不看得懂,那是你的事情,但是你必须有,这是原则性问题。在贫穷的山村,在偏远的地区,都必须把这个政策落实。有些实在贫穷的地区,可以每个村民聚集地,都设立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拥有全部自然科学科目从初等到高等的教程,当然还可以配备文学艺术等方面从浅入深的全套丛书。关键一点是保证任何对这些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最及时的获得书籍资源来自己专研学习。  

在科学理论最大程度普及的情况下,就可以有技术改进的最大可能了。对每个工厂每个企业来说,都可以定期召开技术改进会议,由全体工人职员和消费者代表参加。消费者代表可以从浅层制度措施里提到的对企业产品进行评价,文字评价比较详细的消费者中选取。  

消费者可以提出建议,这个产品如何改进,会更好,或者增加个什么功能会更好。被选中参加会议的消费者,国家表彰,并且有高额奖金。  

每个工人都可以根据自己使用操作机器的经验出发,提出改进的建议设想,可以由专门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搜集这些改进建议,然后进行实际的试验,或者由此得到发明新技术的灵感,也可以由单位专门拨一部分资金让一些工人自己直接从事技术改进技术发明的试验,并提供专门的技术研究人员辅助帮助工人的试验。  

一旦某个工人的技术改进建议经过试验证明是有价值的,则马上给予重大奖励通报表演,并提升其职位,甚至直接给予其科研人员待遇。而其他工人看见这种情形,自然会激发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技术改进,技术发明中,这比少数专业科技人员,钻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设想什么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必然效率要提高许多。毕竟工人在生产的第一线,对机器使用好坏,自然有更切身的体验,灵感反而要多得多。  

   

3、技术到实际生产力环节的制度设想  

再来看第三个环节,如何把技术成果迅速铺展开来,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  

国家在每年的计划中,都应该专门留相当大比例的一笔资金用做新产品生产和技术改进。  

首先不必用太急功近利的态度来看待这笔资金,认为一定要产生如何如何巨大的效益。完全可以当这部分资金是预先留作浪费而用,预先拿来丢掉的。  

这笔资金再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分配到全国每个单位每个工厂每个企业内部去的,也就是本来按照计划经济,一个工厂生产的所有产品从数量到类型都应该是国家计划好的。但现在有了这部分资金,则每个企业工厂可以自主决定用这笔资金来生产什么样的新产品,或者进行什么样的技术改进。当然为了防止挪用,可以把新技术改进试验,新产品生产试验数量和效果本身作为对企业工厂的一个考核项目。总而言之,有了这部分资金,任何新的技术设想,新的技术改进,都能在第一时间里,投入到实用试验阶段。  

还有一部分资金则是全国性统筹安排,国家每年用这部分资金,从上一年各个单位汇总上来的技术改进项目,技术发明项目中挑选多个最有前途,最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建设新的工厂,生产新的产品。实际上,这部分资金也可以由一些单位个人自己来进行申请,比如说某个人觉得自己有项发明很有前途,就可以来申请动用这笔国家资金中钱来开一个工厂,当然最后申请成功都要经过一些必要的考核评估,但这个考核评估必须用最高的效率来进行。否则申请者可以提出投诉,对负责考核评估的单位个人进行惩罚。  

当用这部分资金开办的新工厂生产的新产品投入使用之后,被证实确实具有很大价值,就在下一个年度或五年计划中安排进入正规的生产,进行更大规模的生产。  

通过这种方式,一种新技术从出现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可以在相当短的周期内完成。  

   

   

四、文化的彻底变革  

   

文化其实和教育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可以算在教育体系内进行论述。不过为了明晰起见,这里还是另外强调论述一下。  

1、书籍的传播散布  

(1)、免费供应的核心书目书库的设立  

书籍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有必要着重强调一下。首先可以列出一个核心书目,这个核心书目包括思想哲学类,政治理论类,自然科学类,技术教程类,艺术技能类,文学名著类,历史论著类,科幻小说类。  

每一类都尽可能囊括古今中外的该领域内的各种名著,这个书目可以请每个领域内的专家开列,每个领域的书目都做到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入门书籍,到最高深的前沿著作都在里面,任何人都可以循序渐进的阅读。核心书目还应该包括许多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选集或全集,不论中外。  

总之尽可能全面充分,观点立场可以毫无限制。比如政治理论内支持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自然应该全面包括,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那些思想家的著作也应该全面包括进来。  

凡是被列进书目,是外文还没有翻译的,那就国家组织人手尽快翻译,如果是古籍,还没有标点,也没有详尽注释的,那就尽快组织人手进行标点、注释、以及整理简化字版本输入电脑。  

核心书目整理出来之后,把核心书目内的书籍大规模印刷发行。要做到如下两点,全国各地的书店,图书馆都必须有核心书目内所有书籍的大量复制,全部免费提供给所有人民。也就是任何人到书店或图书馆,只要他要的核心书目内的书籍,他可以免费拿,不必付钱也不必归还,他想要哪本就可以拿哪本,只要拿了就是属于他的,即便他把核心书目内的所有书全部用卡车运走,也是他的自由。一句话,核心书目内的书实行全免费的按需分配,谁需要这些书,随时可以让印刷厂进行印刷,所有这类书籍的印刷费用,运输费用,或者牵涉到的版权费用,全部由国家来承担。  

另一点,凡是核心书目内的书籍内容,全部有相应的文本格式的电子书,任何人都可以从网络上免费下载复制。有大量古籍的输入工作,比如明实录之类的,可以发动全国人进行分工输入校对,可以按照字数给予报酬,任何具有打字能力的人都可以申请从事这个工作,并按照中心分配到的任务来进行,争取把现存所有的古籍史料全部电子文档化,并且注释整理。  

总而言之,对核心书目内的书,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需要,都可以通过最快捷的方法免费得到。而且只要通过阅读核心书目内的书,任何都可以自学成为相应领域内的专家。  

而且核心书目可以每隔五年就进行一次更新增加。  

   

(2)、非核心书目内书籍杂志的处理办法  

对于非核心书目内的书,可以定价销售或图书馆借阅。凡是和艺术、科学、经济等和人类进步发展直接相关领域内的书以及科幻小说,定价可以很低,有国家补贴资助和出版社。对于那些无聊的消遣小说现实题材小说武侠小说之类,图书馆不必收藏,书店销售,但定价必须很高很高,高到大部分人买不起的地步。  

对于杂志期刊,凡是学术类杂志期刊,所有论文都可以在网络上开放,让任何人免费查阅下载。非学术类娱乐杂志期刊,则高价出售。科幻小说类杂志期刊,可以获得国家资助,低价销售。  

   

   

(3)、图书馆和书店的修建分布  

   

应该规定平均每十万人口就必须拥有一座大型图书馆,大型图书馆本身是免费供应发放核心书目书籍的一个大型站点。  

还有国家图书馆所有有价值的书籍,都可以复印出十万册分发给所有各地区的大型图书馆。  

此外大型图书馆可以承担多种文化服务,每个图书馆可以成为所在地区的一个文化中心,常年举办各种辩论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演讲活动。每个图书馆都可以提供相当数量的固定职位给一些学者教授,让他们需要的时候担任各种和其领域有关的文化活动的顾问,开办讲座,在无事的时候,可以凭自己兴趣自由研究。  

图书馆还可以常年组织文化宣传普及或书籍宣传介绍队伍,到各个居民小区和农村开办讲座,举办知识竞赛,书籍展览活动。  

   

大型图书馆在每个地区可以再进一步设立各个分支馆,流动馆,深入到每个居民聚集区,每个乡村角落。任何居民或村民需要借书可以直接到分支馆,通过电脑网络查询借书。再由中心馆在一两天内送到借书者居住地址。  

   

书店的建立类似于图书馆,也是每十万人口有一座大型书店,然后再此基础,再设立小型分店,深入各地区。  

除了起到分发核心书目书籍的作用,还应该充当新书阅览室的功能。当然书店销售的书应该把最大比例放在科技,思想等领域。一些无聊的现代小说之类可以尽量压缩比例。每个大型书店也可以有一支新书宣传队伍,经常到基层居民小区或农村,宣传新到书籍的内容。  

   

2、民族文化的发扬  

   

建立社会主义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自己国家主体民族的文化尽可能发扬光大,这也是世界文化多元性发展的需要,为促进世界文化均衡繁荣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服装  

首先是民族服装,在中国主要就是汉族的汉服了。国家可以首先规定凡是主持人,演员,领导干部出席隆重场合,参加正规典礼,必须穿着汉服礼服,至于具体形式样制颜色,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汉服中任意选择设计。  

至于对普通公民,则不做任何强制规定了。但可以规定如果公民希望穿着本民族的民族服装,尤其是汉族希望穿着汉服,作为重大场合,隆重场合穿着的礼服用,国家可以提供民族服装的设计和定制的服务,只收取成本费用的一般,如果生产力更发达的情况下,可以免费提供。  

这所谓国家提供设计和定制,并非是所有人都穿一样颜色和形式的衣服,恰恰相反,有很大自由选择的空间余地。  

比如汉族人要定制自己的汉服,先到专门的服务机构,量好身体尺寸。然后选择自己喜好的风格,比如喜欢汉代风格,或者喜欢唐代风格的,或者喜欢明代风格的,都可以任意挑选,颜色搭配也可以在咨询服装设计师的情况下自己根据喜好挑选。如果自己懂得一点服装设计知识的,也可以主动参与设计。或者看见某张古代壁画或雕塑或图带人物画中的服装比较喜欢,也可以拿来作为给服装设计师用来参考设计的依据。  

可以规定每个人在五年内可以由国家免费提供两套汉服礼服的设计和定制,面料也可以在合理范围内自由选择。  

当然少数民族如果愿意也可以选择自己民族的服装来让国家免费设计定制,不过由于少数民族服装大多比较单一,不如汉服有多个朝代多个样式丰富多彩的风格可以挑选了,所以国家可以建议少数民族也尽量用汉服。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自愿选择的了,不做任何强制要求。所谓半价或免费也应该是生产力已经足够发达的情况下,如果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收取费用略高一些,但总之比一般买衣服要便宜,差额由国家补贴。这也是经济手段来鼓励提倡复兴民族的服装文化  

(2)、建筑  

在实现社会主义之后,凡是国家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都必须带有强烈的中国古典民族风格。  

许多人一提到现代建筑,好像就必须那种抽象现代画一样的摩天大楼或奇形怪状,这完全就是误区。  

现代建筑也完全可以是中国古典民族风格的建筑,也完全可以非常华丽,非常壮观。  

有些在古代造起来很困难,很奢侈的华丽建筑,在现代条件下建设起来应该容易多了。何必非要花几亿的钱去造那些形状扭曲古怪的所谓现代建筑,而不去造那些能给人更多审美享受的中国古典建筑。  

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琼楼玉宇也完全可以用现代建筑技术,用更壮观,更华丽,更让人叹为观止的形式表现出来。  

应该任何人一到中国的现代城市,立刻就感觉这些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建筑,能给人带来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审美冲击。这不是比那些和西方如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根本分辨不出是上海还是纽约的所谓高楼大厦现代建筑要有个性得多,漂亮得多吗?  

高楼大厦,摩天大楼完全可以用中国古代的塔和楼,殿阁巍峨,琼楼玉宇的形式表现出来,建造出来,当然难度可能要大一些,但也未必比那些奇形怪状的所谓现代建筑央视新大楼或鸟巢之类更大。  

最好能有让人一入中国现代化城市就如同进入中国古典神话传说里的巍峨天宫的感觉。  

(3)、音乐绘画  

现在,西方音乐还是主流。这本身也是世界文化发展失去均衡的表现。实现社会主义之后,中国可以把重新恢复发扬中国古典民族音乐因为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凡是中国古代的乐器都可以重新整理挖掘出来,最重要的是培养一大批真正有志于发展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人才。让他们在古琴古筝琵琶等古代流传下来的乐谱基础上,重新创作大量新的题材种类丰富的作品,而且从音乐理论,手法都方面都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改造丰富,让其发展程度,能和西方音乐并驾齐驱。  

绘画也是如此,重要的是通俗漫画动画里应该更全面渗透中国民族的绘画风格。  

   

3、影视创作  

现在的电影电视,每年创作的有很多,但粗制滥造的却是绝大部分,大量的资金是白白浪费掉的。同样这么多资金与其分散开来拍众多小成本的烂片,为什么不合并起来拍摄真正的精品呢?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情况下,这种情况自然是应该改变的。  

电影电视方面每年国家首先规定在历史题材,科幻题材,神话题材,名著题材各拍一部重点扶持的大片。然后其他保留十部电影的份额,可以让导演自由申请申报,申报成功,国家给予资金支持。  

有兴趣拍某个题材,或者被某个剧本感动的导演制片,可以先申请进入拍摄许可竞赛。  

如果申请的人数很多的情况下,先经过必要的理论知识考核之下,筛选下来,每个题材每部作品不雷同的情况可以剩下十个以内的候选人。  

然后让这些候选人各自组建自己的拍摄班底,规定某个共同的小题材,在规定的资金,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一个长度二十分钟内的作品。完成之后再交由专业人员和观众进行评审。  

评审出来的优胜者就可以获得拍摄他所申请的大片剧本的拍摄权了,并获得国家投资资助了  

应该说明,对实际投入题材内容政治立场感情倾向的立场没有什么限制,任何人只要他有这个能力去拍摄,而且严肃认真,投入自己心血去拍摄,都可获得许可。当然别人也可以有评论的权利,评论好坏最后还是由大部分观众说了算。  

   

比如你如果想拍摄一个科幻片,主题是反社会主义的,反共产主义,只要你确实是严肃认真的去拍摄,并且在小题材试拍竞赛中胜过别人,那同样可以获得拍摄资格并且国家资助。  

社会主义培养的人本来就应该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如果连一部思想倾向和官方不一样的电影都受不了,那就彻底违背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了,当然前提是社会主义本身已经进入消极稳定的状态  

   

4、移风易俗  

   

对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应该尽量挖掘继承发扬。比如礼仪传统教育,这方面中国已经很欠缺,是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的。当然其具体形式内容可以根据现代思想改进,而不必完全照搬古代。但礼仪规范的传统本身还是应该提倡的。  

但对于一些没有必要的风俗,还是应该尽量革除。比如婚丧事,请大堆人吃饭吵闹,这都没有必要。可以由国家规定禁止废除。还有放鞭炮之类,也都必须彻底废除。  

   

五、政治体制的彻底变革  

1、政治体制的总体流程和基本设想  

关于政治体制的设想,我在博客上贴过一些,但比较简略。这里在补充一些内容的基础上,再详细叙述一下  

关于政治体制,我们关心的是这样一个流程:  

政策的提出—>—对各种不同政策的选择—>—对选定政策的执行—>—对执行效果的监督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再回到第一步“政策的提出……”,重新进入一个循环。  

   

从这个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一个政治体制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下四个角色:  

政策观点的提出者,政策观点的选择者,政策观点的执行者,政策执行的监督评价者  

把这四个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楚,那么基本上我们对一个政治体制有了基本的掌握了解  

那么我们需要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呢?  

我们希望在这个体制下,正确的政策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能被更有效率的执行,而错误的政策能尽可能早被发现其危害,能够及时终止。  

但从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潜在的矛盾从一开始第一步就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集团会提出不同的政策,这些不同的政策之间必然会有冲突矛盾,在社会主义本身就要求最大限度鼓励人们独立思考的情况,各种不同意见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涌现的更加激烈。  

在这种情况,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如何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呢?如何能让所有人,不管观点如何都能理性和平的接受选择?  

谁都不是神仙,我说我是正确的,你说你是正确的,那究竟谁是正确的?   

有分歧有争论是必然的,问题是出现了分歧出现争论应该怎么办?如果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不能应对分歧的情况,就必然出大问题。过去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众多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样声称是信仰共产主义的,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仅仅内部的分歧争论就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互相视为仇敌。社会主义探索事业的暂时失败与这一点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  

所以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必须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再依靠侥幸心理,依靠自欺欺人蒙混过关了!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什么呢?  

是设想创建某种政治体制,如同变魔法一样,每次选择的政治决策都必然是伟光正,都是绝对英明么?这样的设想显然是荒唐的!  

一个合理的政治体制不是确保选中的每一个政治决策都是正确的政策决策,而是确保各种不同的政策观点都能有充分阐述和宣传自己的机会,并且都有被选中而接受实践检验的机会;是确保一个充满理性最能代表大部分人民意愿的决策选择群体能在充分完整了解各对立不同的观点信息后进行选择;同时也是确保每个被付诸实践的政治决策都能受到公正的检验,受到最有效率的监督评价,并且能最有效最及时的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来检讨反思调整,并以此为根据做出下一阶段决策的选择。  

当然上面所说的有几个前提  

首先是一条根本大原则,那就是一切政策观点的分歧都应该是在坚持公有制加计划经济这个基础下的分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没有任何可以动摇的地方。私有制加市场经济已经有几千年实践的时间了,也应该让公有制加计划经济获得实践的机会,这对人类来说,才有进步的可能,否则就永远躺死在老路上了。  

如果已经挂社会主义招牌的国家,还不能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一点上抱最坚决的态度,还在狐疑不定,犹豫不绝,那也就趁早别丢人现眼了,别挂社会主义招牌,直接挂上资本主义招牌的为好!  

西方国家所谓民主政治,美国所谓两党竞选,共和党,民主党,无论哪一个党上台,其实都是施行私有制加市场经济,两个党说穿了就是一个党——资本主义党。真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这一点上是老实不必客气的,就应该向美国学习一下。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公有制加计划经济,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否则如果一会儿搞市场,一会儿搞计划经济,无论什么国家都是经不起这种折腾的。  

第二个前提是,上面所说的政治决策当然是指带有长期性质,可以从容商量的那些决策。如果是短期,马上就要作出反应,晚了就来不及,那就不存在事先在互相讨论商量,然后再进行选择的可能。等你商量好,黄花菜都凉了,任何决策都晚了。这只能是当时马上拍板,时候再来反思总结。所以也要弄清楚我们这里说讨论的具体范围。  

申明清楚这两个前提之后,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了,究竟如何才能实现上面所说的“合理的政治体制“呢?  

这就要牵涉到对传统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彻底改革,政党制度的彻底改革,以及干部提升选拔机制的彻底改革了!注意我所说的这些改革本身就建立在上面我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这是相辅相成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  

应该说现在的人民代表大会本意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变味了,彻底成了摆设。要参加人民代表大会,首先要成为人民代表,除了要在自己职业上有一定贡献外,恐怕首先还要对当局者的胃口,所谓人民投票,很多情况下都是政府已经事先提供了现成的名单供选择,而名单上人,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不熟悉,也就是胡乱投一下了事。这完全成了自欺欺人的把戏。最后的人民代表依旧不过是政府的傀儡。虽然比西方那种资本主义骗人的愚民选举要好,但总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所以对以上制度,必须进行彻底改革。首先人民代表分成三个来源,一个是他选,一个是自选,另一部分是指选。  

然后在这三个来源的基础上进行随机抽取。  

(1)他选  

所谓他选,也是投票,但不象现在这样给不认识的人投票,当然也不是象西方那样靠金钱铺路媒体宣传广告来鼓动,而是以二十个人为单位。这二十个人彼此都是非常认识和熟悉的,然后再从这二十个人中选举出一个来。变通一点的办法,假如说一个工厂有一百多个工人,而这一百多个人工人彼此之间是互相认识和熟悉的,那么可以从从一百个人中提名多个候选人,获得票数在前五名的,就可以成为第一级人民代表。  

第一级人民代表人数太多,可以在此基础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取,比如十抽一,是第二级人民代表;百抽一,是第三级人民代表。象全国级的人民代表,就是从第一级的人民代表中随机抽取五百名(所谓五百名只是打个比方,具体数字如何可以视条件和需要而定)。这里采取随机抽取,避免了人为的指派或者金钱选举的干扰。  

“他选“的人民代表可以每年每届都更换,这当然不是说每年都要投票。具体办法可以是每五年投票一次决定第一级人民代表的群体,然后这五年当中地方或中央每次需要开人民代表会议的时候,就从所在地区范围内(如果是中央的,那自然就是全国范围内了)的第一级人民代表中进行随机抽取。既然是随机抽取,那自然每次都会有所不同了。  

(2)自选  

所谓自选的人民代表,则可以采用类似古代科举制度的方式。首先毛遂自荐的报名,然后按照不同职业或者经济地位划分出不同阶层,按照每个阶层在人口中占的比例,确定录取的名额数量比例。比如一共五百名的全国自选人民代表分额,其中工人应该占据两百名,农民应该占据两百名,其他职业瓜分剩下的一百名。  

每个阶层报名之后,参加考试,这个考试根据情况定,比如文化水平低一些的工人农民,应该采取口头表达观点的方式,如果口才比较好,表达观点比较流畅,知识比较丰富,则可以分数高一些,否则分数低一些,文化水平相对高一些的阶层,则可以通过笔试的方式。  

实际执行的时候,是可以根据考试成绩,对所有参加报名的人给出一个排名,如果某个一个地区需要开人民代表大会,那自选部分就是抽取该地区参加人民代表考试,成绩排在前列的人来参加,具体人数可以根据需要来定  

这样的方式同样能把各阶层中相对杰出的,表达能力强一些人选出来成为人民代表,然后汇集到中央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建议。最大限度把基层的意见在不受人为刻意安排的情况下反映到上层来。自选的人民代表在权利和任期可以优于他选的,比如一个任期规定五年,这五年当中每次人民代表大会都有资格参加,并且国家会给予一定的报酬补贴。而且任期结束后,如果表现出色,可以调到比原先更好的岗位上去。  

(3)指选  

指选顾名思义就是在指定群体内进行选择。这视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问题牵涉领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和某个领域专业知识有关的,那就是在指定的相关领域专家群体范围内随机选择。如果是讨论一般性的政治问题,则从激进教育方案中顺利完整的完成六年自主化教育阶段的人群中随机选择,保守教育方案里可以从大学之中经过严格历次竞争淘汰始终能保留自由学习资格的那些人中选  

   

以上三种人民代表大会成员的选取方式是为了最大程度确保人民代表大会能够反映基层百姓真实意愿,也确保那些不善于讨好人从而不能通过投票选上的人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同时也确保能够有专业和理性充分参与。总而言之,这些措施让人民代表大会不再仅仅是政府当权者的附属物,被操纵的傀儡,而能真实的发挥应有的独立作用,真实的反应有代表性的多数人意见。  

   

2、党派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  

(1)党的分层制度  

首先改变传统政党的单一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基础党员,第二层是高级党员。  

凡是未能完成整个六年自主化教育阶段者,申请入党,则首先成为基础党员。完成六年自主化教育阶段者,申请入党,则直接成为高级党员。  

对基础党员和高级党员有不同的规定要求,也有一些共同的要求。首先说共同的要求,第一条当然都是必须信仰共产主义,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二条则是任何党员,其收入都必须是当地同职业人员中收入最低的,如果是国家干部,则其收入应该和普通工人农民保持在同一水准上。  

至于说不同的要求,则更主要是针对基础党员的。基础党员在公共场合必须佩戴党徽,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维护社会秩序,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文明规范,帮助有困难者的义务,党徽上有醒目编号,任何普通群众都可以查看监督,如果发现基础党员有不良好行为,可以通过最简便的渠道进行举报投诉,有专门机关统一登记处理。当然如果基础党员确实有紧急繁忙事务,则可以申请在公共场合不佩戴党徽。如果可能的话,党徽本身可以采用一些科技手段。比如在党徽上装一些微型感应元件和无线电发射元件,任何情况下专门监督机关都可以得知某个基础党员的党徽是处于佩戴状态还是非佩戴状态。如果长期没有正当理由而不佩戴党徽超过规定限度,则自动取消其基础党员资格。  

基础党员和高级党员之间的界限并非是不可逾越的。每个基础党员都有十年考察期,如果在这十年之内,各方面的考察成绩良好,不良记录少,群众评价较高,则基础党员升为高级党员。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比如在科技发明上做出重大成果,或者因为见义勇为,表现特别英勇,挽救群众生命财产数量大者,或其他非常突出的成绩,则可以缩短考察期,比如从十年缩减为五年,甚至可以立即升为高级党员。  

基础党员的工作岗位一般限定在比较基层的位置,如果想进入更高层的职位,则必须成为高级党员(但这样的限制对非党员不存在)。  

高级党员可以进入更高级职位,甚至可以成为地方和中央一级的领导。但高级党员本身也并非高枕无忧,恰恰相反,如果高级党员在工作中表现不好,受群众评价不好,或者有其他不太良好的表现,则可以降为基础党员,当然更严重的也可以直接开除党籍。  

以上的这些规定,尤其是收入都必须是当地同职业人员中收入最低的的共同规定,本身是把那些为了升官发财,为了专营而来入党的投机分子彻底从制度上排除出去。而划分基础党员和高级党员的规定也是为了还原共产党是共产主义先锋队这一本质。让工作负担相对轻松的基础党员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文明风气进步的力量,时时刻刻受群众监督。而工作负担相对比较重的高级党员则能有更好的精力集中在做好自己的工作上去。  

(2)干部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本身也建立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而且并非仅仅局限在党员上。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如果你是党员,那么基础党员只能担任比较基层的岗位工作,只有高级党员才能够担任高级干部,从地区领导一直到中央领导。而对非党员来说,则不存在这个限制。只要按干部选拔制度本身的规定来进行选拔就可以了。  

A、学院实践体系的跳跃升迁选拔  

高级干部选拔的第一来源是,凡顺利完成通过了六年完整的自主化教育阶段的人,并且兴趣意愿在政治管理领域,则可以统一进入一个政治干部训练选拔机构。这个机构中第一年进行政治相关科目的能力强化训练,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各种行政事务处理的模拟训练,对各种知识迅速掌握理解能力的训练,等等;到第二年,对每个人每个科目进行全年反复的详细的测试,对每个人进行打分考核。  

根据打分考核的成绩,淘汰一半人,这被淘汰的一半人根据其自身能力和兴趣意愿另外分配工作。剩下的一半人,根据成绩,分为五个档次。  

第一档次的人可以直接被委任为某些地区的县长,他可以从下面四个档次的人员中分别选择四个人作为自己的助手。  

被委任为县长的人(这时候才20周岁多一点,其实比起古代有些少年皇帝也不算年轻了),首先确定这个县初始状况如何,人民道德状况如何,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文化状况,治安状况,教育状况,卫生状况,文明水平如何(比如人民是否有礼貌,是否随地吐痰等)。  

然后确定施政纲领,决定下级官员任免,实施发展计划,从各方面推进自己所治理该县的发展水平。  

第一个任期五年,五年后分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第一个方面是各项指标的硬考核,比如经济发展水平比以前如何,文化发展水平如何,治安状况,教育水平,卫生水平如何,环境保护水平如何,人民的文明风气比过去如何等等;第二方面是普通人民对其评价水平,可以按照上面说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办法,组成县人民代表大会,人数多少按照这个县的人口情况来决定,采取不记名方式投票打分。  

这两方面考核评分综合起来,决定其去留。如果考核通过后,可以让其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该县当五年县长。第二选择是进入中央翰林院(此时25周岁)(这也是学习中国古代设立这样一个机构),对这五年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根据对基层的观察,对整个中国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提出建议与看法,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并提出如果自己当然最高领导人会推行什么实政方案)  

如果考核没有通过,分配到贫困地区当普通工人或者农民,也可以自谋其他职业。五年后,可以在自己反思,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提出报告,重新申请担任县级干部。然后重新进入上一个流程  

再回到考核通过后的两个选择,在第一个选择是继续当县长,五年期满后,如果考核优异,可以选择当省级干部,而其当初选择的助手,如果表现优异,也可以被其指派为市级干部;也可以申请进入中央翰林院,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对其行政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以及基层的社会状况进行研究。  

这种干部选拔方式,一则保证干部队伍本身都是有很强自制能力,丰富知识的群体;同时也保证干部队伍年轻有活力很朝气,而不是在官场磨砺的毫无棱角死气沉沉循规蹈矩的人;更重要的是保证干部的升迁真正由其自身能力和百姓评价来决定,而不是靠上级提拔,靠讨好迎合上级来决定。  

B、官员和学者对流,百姓和官员对流  

通过第一个来源选拔出来的地方干部,高级干部,肯定不能填补所有的缺口。因此还应该有其他来源。这个来源就是高级官员和学者之间的对流,普通百姓和官员之间的对流  

高级官员和学者之间的对流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设立中央翰林院就是这个用意,官员可以把自己施政的实践经验结合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一个官员也可以同时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上由造诣的学者。  

而那些本来在完成自主化教育阶段后没有选择政治,而是从事其他领域学术研究的学者专家,如果多年以后,重新对政治管理有兴趣,也可以申请进入政治领域,担任一定领导职务,当然也可以由其他人推荐。这个都是不成问题的。  

普通百姓和官员之间的对流则相对比较困难一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恐怕是很难实现了。但如果到了真正的社会主义下,或许可以设想,在一些并不需要特别高深知识与技能的部门或者官职上,可以不时随机抽取一些普通老百姓,普通工人,农民或者其他普通职业的人来担任,如果表现突出者,可以进一步培训提拔。(当然如果更保守一些,更谨慎一些,可以把随机抽取的范围定在第一级人民代表的范围内,但最好是用最大范围内随机抽取,而不要人为限定)  

这似乎与官员需要比一般人更高的能力,更高的品德相互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许多人其实是有巨大的潜力,是动态的,你把他放在低微的位置,他各方面或许都表现的低微,甚至他自己都认为自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下,但如果把他放在更高的位置,他就会出现井喷,展现出高超的才能,出众的品德。关键是看能不能提供这样的机会,来把这些有巨大潜力的人鉴别出来。  

看古代历史,常常可以发现,有些人在和平时期不过是身份低贱的人,诸如普通的士兵,驿卒,小贩,盐商,工匠,秀才,农民,渔夫,等等,可是发生了动乱,时代给了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展现惊人的领袖才能,指挥才能,成为一方豪杰。而如果时代没有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始终默默无闻下去。  

可见在普通平民,微不足道的人那里,往往有许多人具有巨大的才能,只不过社会没有给他们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  

在真正的社会主义下,可以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对一些国家单位,一些企业工厂,可以定期随机抽取一些普通的职员,普通的工人,担任这个单位或这个工厂的最高领导,甚至直接抽取普通人比如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司机,普通的工人担任一个县的县长,一个市的市长。  

这里的随机抽取是真正意义上的随机抽取,只要对方没有什么智力缺陷,也没有什么重大的道德缺陷都可以。  

具体采取办法可以如下,比如上一届的该单位领导,或该工厂长就要离职,可以提前一个月从该单位中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出五个普通职员(这五个职员中,就算是清洁工人都可以),然后对这五个普通职员,在这一个月中进行简单的培训,比如告诉他担任这个领导职位,需要履行哪些职能,为旅行这些职能,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以及技能等等。然后在一个月后,让这个五个职员,陈述一下自己的设想,以及模拟处理领导事务的能力,进行考核,然后成绩优胜者,担任领导。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内,选择一个有领导经验者协助,看其表现是否胜任,如果不胜任,则仍让其回到原先职位上,如果能够胜任,则让其继续留任,表现优异,可以升迁。  

可以想见,地位上的巨大改变,会刺激人产生最大的积极性,这会最大限度调动发挥人的巨大潜能。不必把官员需要的能力想象的有多神秘,多高不可攀。其实中国现在许多官员包括地方官员中央的高级官员,无论知识水平,还是思维能力,实际管理能力,判断能力,都未必高明多少,尸位素餐者也不在少数。只不过因为他们占据了高位,所以可以摆出冠冕堂皇,煞有介事,道貌岸然,威风凛凛的样子。  

如果随便抽取一个普通人,普通的司机,普 通的 老师,普通工人在那些官员的位置,未必就一定比他们差多少。甚至因为地位改变,积极性巨大喷涌,认真程度,积极程度更高涨更兴奋,做的只会更出色,这是应该打破一些人的迷信与思想障碍。新中国成立,许多的高官,地方高级干部,县长,市长,部长,将军之类,你以为他们是受过什么高等教育的么?或者经历过多少官场的熏陶磨练?其实很多都不是,很多都是从普通工人,普通农民出身。而这些人在这些高官的位置上的作为,也确实不比后来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然后一步步升迁上来的人,做的差,甚至大部分人做的更好。  

人其实是动态的,而非静态。当你认为他好,他有这样的能力的时候,他就会努力呈现出这样的好,表现出这样的能力,反之则会甘心情愿的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  

所以这些其实不是可行不可行的问题,而是思想障碍能否打破的问题。  

只有实现了官民对流,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才算实现,而且整个社会才会真正呈现出一潭活水的局面。  

总之我上面所说的这些设想是避免现有官员选拔体制导致毅力,才智,品德都无过人之处者身居高位;避免无原则,无定见,随风使舵者,仅仅按照资历,一步步升迁。避免当大官的都是些略有能力,但圆滑庸腐之辈,或者是些锐气朝气磨灭干净之辈;而真正有原则有信念,也有能力者反而不得志的现象。  

我说的这种设想,也是结合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西方选举制度的优势,也结合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抱有期望的设想。应该是有相当巨大的现实性与可操作性。更具体的实施,自然需要做更精密的设想。  

   

3、不同政见派别上下台管理制度  

西方的民主制度不过是骗人的把戏,无论哪个党上台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党,在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上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分歧。都不可能改变私有制加市场经济,政策和前一个政府之间都是有连续性,不可能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所谓有选择,其是就是没选择,让人没选择还自以为是在进行选择!  

西方的所谓选民愚昧奴性程度,不过如成语故事朝三暮四里的那群被耍弄的猴子而已。最高明的洗脑就是让你被洗脑还不自觉被洗脑,被愚弄了,还不自觉被愚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如此,这也是资本极权社会的必然现象。  

尽管西方这种骗人把戏,愚民把戏很得许多人的欢心,把许多蠢人耍弄得团团转,把所谓老百姓笼络团结在资本主义旗帜方面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的!  

但社会主义当然不能学习这种把戏!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不是要欺骗人,愚弄人,而是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大写的人,独立思考的人,有清醒理智的人,否则不必叫社会主义了。  

那是否就应该象那些传统的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国家一样,不需要对执政方式做任何改变,始终保持铁板一块,所谓坚定团结在某某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的姿态就好了?  

当然回答是否定的!  

关键的问题是,即便同样是信仰共产主义,同样是坚持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政治团结内部,也会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发生分歧,甚至是激烈的分歧。用所谓党的纪律,所谓坚定团结来掩盖粉饰,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在实践上也必然导致相当恶劣的后果,甚至把人逼成表里不一,双重人格的两面派,阴阳人!  

但是因为存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歧,而把一个党固定的分成两个或多个不同名称的党,也显得没有必要。比如今天,在某个问题上,A和B一致,C是少数反对派;而到明天,就可能变成B和C一致,而A是少数反对派了。用几个固定名称的党来把人套进去,显然也是很牵强的。最后还是不免成了西方多党制那种自欺欺人的骗人把戏了。  

那合理的办法还是就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歧分成不同的派别,并且把这种派别不同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具体如何实现这一点呢,具体操作流程如何呢?下面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不能随便一点鸡毛蒜皮的小分歧就大动干戈弄成派别对立吧,也不能随便张三李四说和现行政策有分歧就来大动干戈,那样折腾来折腾去,当然是不行的。所以首先应该有一个派别管理触发机制。  

我在上面干部选拔制度中干部的第一个来源中提到一个选择出路是进入中央翰林院。当时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下去,进入中央翰林院之后又如何。这里就可以展开来说了。  

进入中央翰林院以后,对各种政治理论,行政措施的学术研究满五年后,可以根据不同施政观点,分成不同派别,每个派别推选自己的领导者。然后在规定的时间,进行辩论。这些不同派别中,当然有的是支持现在政府当权者执行的各项政策的,也有的可能是反对现在政府的某个政策的。如果双方的分歧经过辩论沟通,之后可以协调解决,达成一致,那当然就不必触发“派别管理机制”。如果经过辩论沟通之后,分歧依旧非常激烈,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这个时候反对政府政策的派别就可以申请启动“派别管理机制”。  

首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组成成员来源这是上面已经介绍过了。  

这个代表大会上,每个派别充分阐述介绍自己的观点,并接受代表大会的自由质询质疑,给予解答。在代表大会投票确认已经充分理解各个派别的观点实质之后,再投票决定哪个派别当政,凡当政的派别,由其派别领导人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政府各职位也由其派别内部协商分派,任期五年(此时,最高领导人可能才30岁)。  

这个时候,无论当权派,还是反对派都必须要对这五年做一个预期,并且写成详细的文件列入档案之中  

当权派所要做的预期是这五年下来,他们的政策会达到什么样的积极效果,又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有害效果。实践结果在什么样情况下是属于在他们预期的误差范围之内,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则他们承认自己的政策是失败。总而言之要给出实践证实或证伪他们的政策观点的一个可观测的具体标准  

反对派所要做的预期是这五年下来,根据他们的观点,当权派的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有害的结果是什么?可能出现的积极结果是什么?当实践结果是什么情况时,反对派承认自己的观点错误,什么情况下时,属于观点可以容许的误差范围之内。总而言之,要给出实践证实或证伪他们的政策观点的一个可观测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具体标准。  

   

接下来没有当选的派别有这样两个去路  

第一去路是由国家资助,隐姓埋名到基层去调查研究,去搜集数据,去整理当权派别的行政措施可能有的缺陷不足,可以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得公开或暗地里阻挠妨碍当权派政治措施的推行(否则会干扰结果评估的准确性),这包括不能用宣传鼓动的手段来干扰破坏当权派政治措施的推行。  

第二个是进入国家各级监督监察机关,对当权派别的政府运作,上下往来,政策执行进行监督。到五年后同样把监督检查的结果汇总起来,作为当权派施政情况评估的一个参考。这儿不是说国家的各级监督检查机关只有反对派的成员,不是这样的。反对派只是作为一部分参与到其中,了解其中的过程,掌握监督检查的信息,而不是说控制整个监督监察的工作。  

到五年后,再次召开人民代表大会  

由反对派把整理的两方面信息资料汇集起来,把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出来,对当权派施政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并和反对派在五年前做的预期进行对照,自己总结哪些部分的预期是成立的,哪些部分的预期是不成立的,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被实践证明是不正确的。已方政策观点的总体正确性有多少。  

而当权派则进行答辩,同样是运用事实资料,来做一个阐述说明。并结合五年前的预期进行对照,来总体评估自己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失败,失败原因是什么,有无改进的可能。  

人民代表大会则分别对这两方进行质询。在人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双方意见阐述,和充分质询之后,再进行投票,决定双方去留,也许是当权派继续留任,也许是反对派成功被选为新一届当权派。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经过五年的实践之后,双方各自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于是分歧消失,重新获得统一,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国家可以取消派别管理状态,重新进入一般状态。  

   

4、一点补充说明  

(1)党员和非党员在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地位  

   

严格说来,没有任何地位上的差异。注意到我上面说到中央翰林院成员,并没有规定其成员必须是党员。因此,完全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担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并不是党员了,甚至某个当权派别主要成员都不是党员。  

在这个情况下,如何确保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呢?这个很简单,只要规定任何当权派成员必须遵守国家宪法,而宪法中最根本不能动摇的一条就是公有制加计划经济。还有一个关键是,军队系统和政府系统不一样,军队系统的各级各部都必须是共产党员。可能低级军官都必须是基础党员,而高级军官则必须是高级党员。  

在这样一个制度规定之下,应该是可以有力保证国家性质不变,如果想要改变,则必须用暴力手段了。  

   

(2)、过渡阶段的措施  

   

以上所说的各种制度,有一些是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已经建立有一段时间的基础,尤其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已经实施许多年的基础之上了。那对于刚刚开始搞社会主义的国家来说,应该怎么办呢?  

这个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凡是涉及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施多年后才能实行的措施,可以用其他办法代替,有条件实施的则可以马上实施。  

总而言之措施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弄明白这些措施本身的目的是什么,任何具体的措施都是可以有替代办法的。  

   

六、宣传体制的彻底变革  

   

1、根本宗旨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社会主义的宣传根本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培养所有人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把人变成盲从的傀儡。  

之所以如此,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而共产主义是要让大部分人把创造性劳动作为第一需要。要实现这个目标,要建立并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体系,从根本上说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依赖于每个人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  

从这个角度上说,每个人从事独立思考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决定社会主义命运,共产主义命运生死攸关的问题。与此相比,其他一切政治观点,政策观点的分歧,反而是成了枝节性,从属性质的问题了。  

以前的资本主义宣传也好,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宣传也好,都是先预定假设大部分群众是思考能力弱于官方的一群人,并且还潜在的假设这种状况是不可能也不需要改变的。(当然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宣传情况还和社会稳定性制度稳定性有关,为免繁琐,这里不展开讨论,具体可见《制度稳定性和专政形式的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预定假设前提下开展宣传,于是在宣传过程中总有一些事实被掩盖被裁剪被断章取义。  

因为宣传者害怕担心大部分群众如果得知更全面更完整的事实,就会因为思考力的弱小,而无法在站在正确的也就是支持官方的立场上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官方宣传者本身就对自己宣扬的立场观点缺乏信心,自己之所以站在这样的立场,也不是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盲从迷信,他害怕大部分群众的盲从迷信没有自己坚定,所以宣传的时候必须对事实掩盖歪曲。  

严格说来,所谓对事实掩盖歪曲或任意裁剪断章取义,这种说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实际上,任何人在处理任何信息的时候,都必然是有选择性的,总是会把一些更重要更有实质意义的信息要素提取出来,而其他的则忽略否则他处理信息理解信息的效率会极端低下,而在具体表达的时候也会有选择忽略取舍的处理。  

这种对信息取舍选择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和他具体的立场观点有关。于是在一个人看来,他是尽可能公正的陈述事实,而在另外立场观点的人看来,他就可能成了有意歪曲掩盖事实了。在一个立场观点看来,无关紧要可以忽略舍去的信息,在另外一个立场看来可能就是有非同反响的重要意义;在一个立场看来,可能是等价的或差别不大的表达陈述方法,在另外一个立场看来可能就是存在实质差别。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可能就是前一个立场的人是正确的,是对的,而那些不同立场的人是因为思维能力比前者低,没有达到前者的深度,所以才会引发不同的看法,才会指责前者是在掩盖歪曲事实,是在断章取义。如果前者能给后者以充分的权利机会阐述他们的观点,并指出他们的错误,说明为什么后者自己才是在歪曲事实,那么大部分人才会明白前者原先的宣传确实没有歪曲事实。但如果是压制了那些立场错误的人充分阐述观点的权利,那么结果就反而帮了那些人的忙,似乎真的成了前者在歪曲事实了。  

所以这里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宣传者如何对事实进行裁剪取舍,如何强调一些事实,而忽略另一些事实。其实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团体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立场来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对某个事实进行陈述。这种权利是无可置疑的,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必要的,否则任何一种对事实或观点的陈述,都会繁琐累赘到让人无法忍受,无法卒读的地步。  

问题的关键是宣传者是否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金钱手段或政治手段或明或暗的去压制立场不同者充分阐明观点的权利。一旦压制了,那就只有三种情况了:第一种就是宣传者对自己宣传观点的正确性本身就缺乏信心,只是出于理性之外的原因,出于某种情绪,某种和宣传对象对立的利益,或者某种僵化的立场才来宣传;第二种情况就是宣传者把自己宣传对象当作一种在思维能力上绝对低于自己,绝对无法全面透彻理解自己所理解道理的生物群体;第三种情况就是由于一些险恶的形势,紧急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对等,导致宣传者无法有足够的精力,足够的时间来更透彻更全面和不同观点者进行辩论。  

第三种情况,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维持长期。至于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则从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立。只有英美等资本主义极权制度的国家才是处于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所以他们才需要资本控制下的媒体系统化的给人进行洗脑。  

而对社会主义来说,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本质,不仅仅是要容许不同观点立场的人阐述他们的观点,宣传他们的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鼓励提倡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人充分阐述他们的观点,要采取国家资助的方式,来让他们更好的更充分更全面的阐述观点,这而对实现社会主义来说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是社会主义宣传根本宗旨的体现。当然前提是社会主义本身也有相应的支持政府观点立场的宣传来应对,而不是一边倒。如果象戈尔巴乔夫那样不仅放任丑化苏联历史的那些人的宣传鼓动,而且刻意压制那些支持社会主义,为苏联历史辩护者的观点表达权利的机会,那他实际上充当的就是资本主义奴才,资本主义愚民洗脑工具的作用了。  

当然话说回来,要实现社会主义宣传的根本宗旨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克服诸多心理障碍,也可以克服诸多实际难题。为了克服这些障碍,解决这些难题,不仅仅需要建立一系列规范化制度化的宣传体系,而且还需要把宣传分解为两个层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阐述的内容了。  

   

2、基本价值观念的宣传  

   

基本价值观念是这样的一些观念,首先确立一个人类判断是非的最根本标准,然后从这个标准出发,理性的力量最容易达到,最浅显的那些抽象观念。这些观念不牵涉到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政策。  

最根本的一条是非标准很容易确立:有利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就是好的,不利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就是坏的。我们既然是人,当然就只能选择这一条作为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了。  

接下来从这条标准出发衍生出来一些抽象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一些不言自明的共识,是即便在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大部分理性的人也能认同的观念。  

这些观念包括基本的人道主义观念,基本的平等观念,基本的友善同情,尊老爱幼的观念,基本的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物质财富进步的观念,基本的保护环境的观念。更具体一点说如不同民族种族之间的平等,促进文化多元性发展的取向,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屠杀平民,维护每个人平等独立的人格尊严等等。  

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当然是应该渗透到宣传的每个角落,作为基本的信条尽量灌输给每个人的。这些观念的特点就是从理性上是无法反对,如果要反对,也只能从非理性的角度上了。  

这些观念的宣传灌输是确立一个讨论沟通,处理分歧的平台,如果在这些基本价值观念上有分歧,那可能就不是辩论沟通,和平协商的制度框架内所能解决的了  

第二个层面则是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紧密相关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对那些信仰资本主义的人来说,也并不会明确的反对,只是被他们忽视的,不特别强调,或者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如创造性劳动光荣,不计报酬劳动光荣,斤斤计较可耻,不劳动可耻,还有如独立思考光荣,盲从跟风可耻,社会的进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也必须包括人本身的进步。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高尚的人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当然也通过国家控制的各种媒体,渗透到宣传的每个角落。这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一个基础的道德环境舆论环境。当然任何人也可以反对这些价值观念观点,但只能通过规定的渠道表达这些反对,而不能无节制的宣传,即便进行宣传也不能受到国家的资助扶持。  

   

3、牵涉到更具体内容的观点宣传  

   

如果宣传的观点和具体的事实,具体的理论以及具体实行的政策有关联的时候,比如历史观点、哲学观点,制度观点,政策观点,那么就应该彻底改变那种简单重复,密集灌输的形式了,而应该变为解答反对者的质疑,或讨论商榷的形式。只要自信宣传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更接近于真理的。那么回答的质疑越多,讨论得越多,那么信服的人也就会越多,而且是在更深刻的意义上信服支持,从而宣传达到的效果也就越好。当然如果讨论后,发现宣传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也能让政府及时改正,这就更是好事一桩了。  

正因为如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对政府的观点,质疑官方的声音,不仅仅是容许存在,而且是国家鼓励提倡,甚至有意扶持的,但为了真正实现这一点,首先要确立理论观点与行动实践的区分转化的制度规范  

   

(1)、理论观点与实践行动区分转化原则的确立  

   

如果一个人的观点只涉及他本身,不与社会和其他人发生任何关系。那么无论他有什么样的观点,他都可以把这个观点转变为具体的实践行动。这种情况当然不在我们这里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我们这里讨论的观点都是和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实施什么样的政策有密切关系。这种情况下,理论观点是一回事,实践行动又是一回事。处理好理论观点和实践行动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都想把自己的观点变成实践,否则观点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想把自己理论观点变成社会实践,那显然整个社会会陷入无休止的动荡混乱之中,任何意义上的发展进步都无法实现。  

   

任何理性思考的人,都会同意如下的事实。  

我可以有我认可赞成观点方针,你可以有你赞成的观点,但在涉及到整个国家实行的政策方针,在一段时间内,只能由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因为国家实行的政策方针和我的观点不一致,我就采取实践行动煽动破坏反对,拆台捣乱,那么当我赞成的观点方针被实施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不同意,也必然会有人用实践行动来反对来拆台捣乱。  

这样互相反馈,恶性循环的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任何人赞成的观点政策都不可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检验。如果有一方想结束这个混乱局面,那就只能回到用暴力手段来镇压任何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的道路上了。这种情况显然是任何理性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观点可以自由,思想可以自由,但牵涉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实践却不能完全自由,必须所有人都遵守一定的制度规范。  

当一种政策观点在实践的时候,即便我不赞成这种政策,我也不会去用实践活动捣乱拆台,而是尽可能先成理论上贯彻和研究这种政策的弊病不足  

然后通过规定的制度,争取自己赞成的政策观点获得大规模实践的权利  

如果所有人都能形成这样的共识,都能遵守这样的纪律,那么不同意见的宣扬,不同观点的探讨没有什么可怕的,并不会形成混乱,相反只会让每个人都能越来越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大部分人都能在更高的层次,更深刻的角度上达成共识形成一致,而不再仅仅是被某种舆论操纵控制,被某种舆论牵着鼻子走了。  

当然以上所说的前提条件是,制度确实提供了让每种不同的观点都有可能获得实践的公平对等机会,并且每种观点的正确程度越高,国家采纳投入实践的机会越大。  

如果制度本身并不提供这种可能性,或者预先就已经排除某种理论观点被政府采纳投入实践的可能性。那么对相应的坚持某种理论观点的人来说,唯一能体现自己的信仰观点,能让自己的观点理论转化实践的办法就是采取和政府直接对抗的形式,甚至是暴力行动。  

比如私有制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是从根本上就杜绝了通过制度内的办法让国家实现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可能性,那么对信仰共产主义的人来说,除了暴力革命就别无他法了。  

同样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必然杜绝制度内改行私有制加市场经济,那对想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人来说,要贯彻他们的观点,也就只能采取暴力煽动颠覆的手段。  

但如果不是这种本质性的制度政策的分歧,而是细节性从属性质的政策观点思想分歧,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就完全可以建立一套规范制度,让不同观点有公平对等的机会来获得实践。我上文中描绘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就已经提供了这种规范办法,虽然是很粗糙,但至少说明,这样的制度规范是完全可以设计出来的。  

在已经存在这样的制度规范,并且大部分人也都承认应该遵守这种制度规范,应该把对一种观点的信仰同把无条件这种观点投入实践区分开来的时候,那么即便对那些制度规范意外的政治观点分歧思想分歧,也完全可以提供足够的思想自由,因为那样的时候,这些分歧也很难掀起大的风浪,造成大的麻烦了,尤其是对自己观点本质上的正确性充满自信的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当然这种思想自由,在资本主义制度是永远不可能提供的,因为如英美资本主义极权制度下的奴才是永远缺乏对他们观点的自信的,所以他们必须用金钱操纵控制媒体来压制对他们的统治能形成挑战的思想。  

   

   

(2)、变灌输式宣传为答疑式宣传或讨论式宣传  

   

在上述把理论观点同实践行动区分开来,并为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提供规范的制度建立起来,并且人们已经普遍遵守这种规范的纪律以后,那么把过去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下实行的灌输试洗脑式宣传,转变为答疑式宣传或讨论式宣传,也就完全成为了可能。  

在这种社会主义新型宣传体系下,不但不害怕不限制人们提出对政府观点或政策的质疑和反对,相反还应该竭力鼓励人们动脑筋去寻找政府观点中的缺陷漏洞,去寻找反对政府政策的根据。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针对那些从根本上就反对质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反对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人。对这些人,有愿意从事纯粹理论研究哲学研究的人,可以给他们提供这样的职位,他们在这个职位上的任务就是从事反对共产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公有制加计划经济的理论研究,并且把理论研究写成论文,写成著作,国家可以给他们发高额薪水。如果愿意从事实际经济工作管理工作的人,只要能力适合,也可以让他们象其他人一样从事工作劳动,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允许他们进行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演说(当然如果是针对群众进行大规模宣传,则必须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这些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人,国家可以出钱,让他们定期出版杂志,杂志名称就可以叫《反共理论研讨》,交流理论心得,或者写文章专门攻击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反对国家的政策,杂志的编辑权力完全由他们自己掌握,国家不做任何干涉。  

当然与此对应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设立专门的捍卫共产主义,捍卫社会主义理论观点的宣传员。其实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各个大学的所谓政治老师,马克思主义教授之类全都是多余的,在实施真正的社会主义后,原先的所谓政治老师,所有研究马列主义的教授学者, 党校 教授之类的职位全部撤销。让这些人全部去从事专职的共产主义观点宣传员的工作。专门针对那些国家养的反共学者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驳斥。水平高一点的,知识多一点的,可以在中央专门研究单位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一般的,可以在各工厂各单位内当然宣传机构的职员。  

也同样出版一本杂志,专门针对《反共理论研讨》上的文章,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并且要驳斥的犀利,驳斥的透彻,而不能写些敷衍了事的八股文应付。  

如果辩论不力,思维能力不够的宣传员,可以及时替换撤职。  

   

另一种情况是针对拥护共产主义拥护计划经济者内部的政策分歧派别对立。同样是政府出钱,让一批反对派成员专门研究当权派政策可能存在的错误,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样出版一个杂志,名称可以叫《反对派》,专门用来刊登反对政府具体政策的文章,让赞成反对派观点的人能互相交流心得。  

而政府当权派也成立一个宣传小组,专门研究反对派的观点,办杂志,写针锋相对的驳斥文章。  

而在基层宣传的时候,可以在不影响实际工作的前提下,在业余时间举办各种形式的辩论会,演讲会,任何人都可以自愿报名参与。不断进行你来我往的辩论。  

还有以上各个派别办的杂志,以及政府相应针锋相对驳斥的杂志都可以大量印刷发行,免费提供,任何愿意看的人都可以去拿来看。  

还不妨办一个杂志,就叫《争论》,专门收入各方辩论中比较精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比例都是一比一,也就是反对政府的文章一篇,支持政府的文章一篇。  

电视上也可以举办定期的政治辩论,思想辩论节目,同样分成两类,一类是从根本上反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人和支持社会主义的人之间的辩论,一类则是对政府某个具体政策某个具体制度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辩论。  

当然,以上的宣传措施也必须适度,也必须有严格的纪律来规范,所有人都必须遵守纪律,都不能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否则如果搞成全民政治狂热,全民热衷于辩论空谈,影响了实际的正常工作,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也可以规定五年一个期限,在五年内,尽量限制这种宣传辩论,但五年为期的对政府工作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回顾的时候,再放开一下。这样可以保持张弛有度,既不至于过于沉溺在辩论争吵的狂热中,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让人们对国家大事,对政府政策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把思考成果和实践情形有个对照,并且互相交流独立思考的成果。从而实现最大限度提高每个人独立思考能力的效果。  

还有一点,观点的宣传也应该遵守一定的纪律,凡是观点中已经被驳斥,被证明是错误的部分,就不能再重复宣传,观点与观点之间的争论应该是不断提高。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重复已经说过的话。  

   

   

   

   

附录: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实践和构想的先驱作用  

如果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将来有胜利的一天,最应该受到感激的人,最应该受到纪念的人,不是马克思、不是恩格斯,甚至也不是列宁,而是斯大林,尽管他也一直是共产主义运动中被泼脏水最多的人物!但无论对他的污蔑有多少,从某种程度上说,十个马克思、十个恩格斯对推动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也不如一个斯大林大。  

这不仅仅是因为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把计划经济从理论变为实践的人,也是因为斯大林本身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真正全面具体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构想的人。  

如果斯大林死后,各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国家领导人,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继承他的事业,那社会主义事业早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了。可惜的是在他死后,形成了一个断层,再没有人明白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共产主义是怎么回事了。  

我把斯大林选集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段落摘录一下,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能理解这些话。我的这篇文章其实很大程度也是在对斯大林的思想更具体的解说,并且用更具体的措施来落实这些思想。  

以下内容都摘录自《斯大林选集》  

   

1、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几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1)关于缩减工作时间,促使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过渡到‘按需分配’的公式以前,社会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造和文化改造的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劳动讲在社会成员的心目中从仅仅是维持生活的手段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  

“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使社会成员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  

   

“如果认为不用大大改变现今的劳动状况,就可以使社会成员的文化达到这样巨大的发展,那就不正确了。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把每天的劳动时间至少缩短到六小时,然后再缩短到五小时。这是使社会成员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获得全面教育所必须的。……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根本改善居住条件,把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至少提高一倍,也许还要更多。办法不是直接提高货币工资,而且特别重要的是继续不断降低日用品价格”  

“只有把这一切先决条件全部实现之后,才可以希望劳动将在社会成员心目中从累赘变成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只有把这一切先决条件全部实现之后,才可以从社会主义的公式‘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过渡到共产主义公式‘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关于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本质差别的问题……,对于我们有头等重要意义,在开始展开群众性社会主义竞赛以前,我国工业的发展是进行得并不顺当的……,然而当社会主义竞赛在我国已具有群众性的时候,情形就根本改变了。正是在这以后,工业就以加快的速度向前迈进……,假如不是少数几批工人,而是一切多数工人都把自己的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到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结果会怎么样呢?我国的工业就会提高到其他国家的工业所不能达到的程度。因此不能否认,用提高工人文化技术水平到技术人员水平的办法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对于我们是不能不有头等重要意义的”  

   

   

(2)关于社会主义竞赛的思想  

   

“竞赛是千百万劳动群众最大积极性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方法。实际上竞赛是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改造全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杠杆”  

“……凡是有意无意压制群众的这种自我批评和这种创造性主动性的人,都是我们伟大事业的障碍,应被一脚踢开”  

“官僚主义的危险首先具体地表现在它束缚群众的干劲、主动性和自动精神,它埋灭蕴藏在我们制度内部、工人阶级和农民内部的巨大潜力,它不让我们利用这些潜力,同我们的阶级敌人做斗争。社会竞赛的任务就是粉碎这些官僚主义的束缚,为发挥群众的干劲和主动创造性开辟广大天地,发挥蕴藏在我们制度内部的巨大潜力”  

“社会主义竞赛和资本主义竞争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原则  

竞争的原则是:一些人的失败和死亡,另一些人的胜利和统治。  

社会主义竞赛的原则是:先进者给予落后者以同志的帮助,从而达到普遍的提高  

竞争是打败落后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  

社会主义竞赛是:一些人工作得不好,另一些人工作得好,再有一些人工作得更好,——赶上更好的,以达到普遍的提高  

其实这也就说明为什么社会主义竞赛能使千百万劳动群众表现出空前未有的生产热情。不用说竞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产生任何类似这种群众热情的东西。”  

“只有千百万群众的劳动高涨和劳动热爱才能保证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如果没有这种增长社会主义在我国就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斯达汉诺夫运动代表着我国工业的未来,它包含着工人阶级未来文化技术高涨的种子,它为我们开辟了达到很高的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即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说必须的,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说必须的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  

“劳动在我国是有社会意义的,它是光荣和荣耀的事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是个人的,私人的。你做得多一些,你就多赚一些钱,自顾自地生活嘛”  

   

   

   

2、其他重要言论摘录  

   

 “我们必须使千百万工人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我们不仅必须使十来个领导而且必须使千百万工人和农民都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指出我们的错误,揭露我们的错误。只有这样,我们这里才不会发生意外。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对我们的缺点展开来自下面的批评,我们必须使批评成为群众性的批评,我们必须领会并贯彻自我批评的口号”  

“工人们能公开和直接地批评工作中的缺点,改进和推动我们的工作,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工人积极参与了国家经济和工业的领导工作。而这就不会不增强工人的国家主人翁感,不会不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警惕性和文化水平”  

“……凡是能够提高工人阶级文化力量的发展水平的手段,凡是能够有助于培养工人阶级管理国家、管理工业的技能和本领的手段,我们都应当尽量利用”  

   

   

“必须给工人创造适当的条件,使他们有可能有效的工作,提高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因此,必须把企业中的劳动组织得能使生产率一月高于一月,一季高于一季”  

   

“我认为,如果我们的经济工作领导人员不是从事于演说和痛骂,而是拿出一两个月的时间深入矿井或工厂,研究劳动组织方面的一切细节和‘小事’,把那里无人负责的现象真正消灭,然后把这个企业的经验推广到其他企业中去,那就要好得多。”  

“事实上,在许多企业和经济组织中,‘节约制度’、‘缩减非生产开支’、‘生产合理化’早已成了过时的概念。显然他们指靠的是国家银行,‘反正会拨给我们必要的款项’,事实上,近来许多企业的成本已经开始提高了,交给他们的任务是把成本降低到百分之十或以上,可是他们却把成本提高了。而降低成本又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把成本降低百分之一,就等于在工业内部积累一亿五千万至二亿卢布。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成本就等于使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损失几亿卢布”  

“需要消灭不善经营的现象,动员工业内部的资源,在我们的一切企业中实行并巩固经济核算制,不断降低成本,毫无例外地在一切工业部门中加强工业内部的积累。  

“如果以为生产计划是千百万人的活的实际行动,我们的生产计划的现实性就在于我们有千百万创造新生活的劳动者。我们的计划的现实性就在于有活的人,有我们大家,我们的劳动意志,我们按新方式工作的决心,我们完成计划的决心  

   

“资产阶级作家们喜欢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描绘成过去沙皇时代的兵营,那里一切都服从平均主义‘原则’,但是马克思主义者是不能对资产阶级作家的无知和愚蠢负责的”  

“如果我们不是要使我国人民过美满生活,那就用不着在1917年10月推翻资本主义,进行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了。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贫困,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可是这个很明白而且实在很浅显的口号在一部分党员中间竟引起了许多疑虑,糊涂观念和混乱思想。……这是很可笑的,但是在一部分党员中间存在这种幼稚的反列宁主义观点,这却是无疑的不可忽视的事实”  

   

“至于说没有穷人似乎就不能有布尔什维克的工作,就不能有社会主义,那是一种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蠢话。……列宁主义的任务不是要巩固和保存已经被消灭了存在前提的贫困现象和穷人,而是要消灭贫穷现象并把穷人提高到过富裕生活的水平”  

   

“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没有而且也不应当有不可调和的对立。不应有这种对立,是因为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是不可能撇开个人利益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最充分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是保护个人利益唯一可靠的保证,在这个意义上,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对立”  

   

 “人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满足需要而生产,跟满足社会需要脱节的生产是会衰退和灭亡的”  

“这种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呢?这种增长的源泉是现代技术……这里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技术不能停滞不前,它必须继续日新月异地改进,旧的技术必须作废,代之以新的技术,新的再代之以最新的,不这么做,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不断进步就是不可思议的”  

   

   

   

   

   

说明5:本文和我过去写过的这些文章有密切联系,要全面理解我这篇文章的内容,这些相关文章和相关的辩论可以阅读一下  

《从自私问题出发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学基础的谬误和共产主义的合理》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113347.shtml  

   

《为什么社会主义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31550.shtml  

   

《制度稳定性和专政形式的关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ca59301009fcw.html

   

《自由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ca5930100aopm.html



[1] 这里对映射的理解可以参考数学中映射的严格定义,但由于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本身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不必看成严格意义上相同的概念,可以就直观地把映射理解成一种对应关系

1)人们好象习惯于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思想称为“合理的利己主义”,但这个名词容易给人造成误解,以为是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采取一个折中的态度,在不损害“社会利益”条件下去谋取“个人利益”,而这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愿意显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叫合理的利己主义,倒还不如叫深刻的利己主义或彻底的利己主义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2. 星话大白|越南
  3.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4.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5.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6.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7.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8.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9. 戴雨潇:疑似国家公务人员雇水军散布假信息操纵舆论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8.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