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拥有财产总量中贫富不等人群拥有数量的差距,可以用来研究收入分配制度和如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怎么来衡量贫富差距呢?可用下面的统计表(以意大利2000年的统计数据)加以说明。
意大利2000年的统计数据:(左边两列是将人口平分得出的结果,右边两列则是左边的累加产生的结果。)
人口的百分比 收入的百分比 人口的百分比 收入的百分比20 8.7 20 8.720 14 40 22.720 18.1 60 40.820 22.9 80 63.720 36.3 100 100
从该统计计算中可以得知:2000年意大利最贫穷的20%的人口仅得到8.7%的收入;最富有的20%人群则得到了36.3%的收入。
但是,这还未能衡量出2000年意大利全国拥有财产总量中贫富不等人群拥有数量的差距,而藉助洛伦兹曲线计算出基尼系数,得出的基尼系数则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洛伦兹曲线和计算基尼系数
1905年,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M·Lorenz)提出了洛伦兹曲线,用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或同一时代的收入与财富的平等状况。其描绘方法,第一步,把社会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分为 10个等级,每个等级人口10%;第二步,将这10%人口的收入除以国民收入,得出每一等级人口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所占的比重,然后,以累计的人口百分比为横轴,以累计的国民收入百分比为纵轴,画出一个正方形图;第三步,根据每一等级人口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具体数字,描绘出一条收入分配的曲线,这条曲线即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1922年,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K·Gini 1884—1965)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一个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用来反映一个国家贫富的差距,称之为基尼系数,是把洛伦兹曲线图中洛伦兹曲线与完全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用A表示,将洛伦兹曲线与完全不平等曲线之间面积用B来表示,基尼系数就表示为:G=A/(A+B),(参见示意图)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示意图:G = A /(A+B)
(上列两图引自《贫富差距,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为准确地拟合洛伦兹曲线方程由此求出精确的基尼系数,目前常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几何计算法:根据分组资料,按几何图形分块近似逼近计算的方法。
(2)间接拟合法:先拟合求出收入分配的概率密度函数,再根据概率密度函数导出洛伦兹曲线。
(3)曲线拟合法:选择适当的曲线直接拟合于洛伦兹曲线,常用的曲线有二次曲线、指数曲线、幂函数曲线。
联合国依据基尼系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内贫富的差距,遂做出规定:一个国家内贫富的差距,其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基尼系数 0.2-0.3表示比较平均;基尼系数0.3-0.4表示相对合理;基尼系数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基尼系数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对我国基尼系数认识产生了分歧
我国基尼系数计算分为三种,即: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近五年,全国居民的基尼系数数据为: 1995年0.389, 1996年0.375,1997年0.379,1998年0.386,1999年0.397。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从1979年到1999年分别为:0.16,0.16,0.15,0.15,0.15,0.16,0.19,0.19,0.20,0.23,0.23,0.23,0.24,0.25,0.27,0.30,0.28,0.28,0.29,0.30,0.295。
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从1979年到1999年分别为:0.2124,0.2407,0.2406,0.2417,0.2416,0.2439,0.2267,0.3042,0.3045,0.3026,0.3099,0.3099,0.3072,0.3134,0.3292,0.3210,0.3415,0.3229,0.3285,0.3369,0.3361。
2000年全国居民的基尼系数达到0.417(《南方都市报》2003年3月12日),2001年达0.45(《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18日)。开始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财政部综合司司长王保安说,2000年中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高达0.485。2002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世界银行估算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超过0.4的警戒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委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撰写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甚至可以达到0.45。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基尼系数:东欧0.289;高收入国家0.328;南亚0.318;东亚和太平洋0.381;中东和北非0.380;拉美和加勒比地区0.493。我国的基尼系数明显偏高。自此, 关于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讨论骤然升温,基尼系数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了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0.47,这是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13日)。在亚洲仅次于菲律宾,并超过了所有的欧洲国家。
对于这样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认识上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
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由于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乡差距大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套用基尼系数的一般标准来衡量我国的收入差距。持这种观点的论者却往往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认为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另一方面又大谈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无形中还是承认了基尼系数在经济学和和社会学的意义。其终极目的只是要申明,可以承认我国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但不能得出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的结论。(《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作品。)
2003年3月9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表示,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总体上是合理的。“虽然一些看法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警戒线,但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不能以基尼系数一般的标准来看待中国。对一个不是二元经济的国家,基尼系数可能管用,但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基尼系数要放大一些才管用。”
2006年06月14日,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但我国不能照搬国际统计口径,因为我国城乡差距大是造成基尼系数较大的原因。分别来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统计都低于0.4,“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基尼系数到了0.45也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原因”, “应该正确认识基尼系数,给基尼系数打一个‘国情折扣’”。这里提出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基尼系数要打一个“国情折扣”,或是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计算不同地区的真实基尼系数,都是对基尼系数存在的意义的挑战。
另一种观点则明确地认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该用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即使能够使用,现阶段我国也并不具备使用的条件。”
2002年1月,顾海兵先生发表的《基尼系数批判》,表述的就是这种观点。其理由是: 1.基尼系数反映的是收入分布的“均匀”或差异程度,不是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公正”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布不均是正常的,因此,将其用于市场经济是不合适的。2.如果想使基尼系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则必须修订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人为地拿出一条公平的收入分布曲线,市场经济天然地追求差异。基尼系数在地区间不具可比性,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之间也不具可比性。4.用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分布的均匀程度,收入是指全部实际收入,必须是真实统计。我国目前无法满足这一点:相当一部分职工有数额不少的非现金福利收入;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在享受基础设施、第三产业设施方面存在很大的成本差异;我国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数额巨大。由于收入数据的口径问题,不同研究者便会得出不同的基尼系数。5.基尼系数不能反映合理分配或公平分配的本质:绝对贫困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贫富差距、较大贫富差距是正常的,这恰恰是市场经济动力之源。其结论是:批判基尼系数,不等于不要研究收入分配及其差距问题;收入分布不均不等于收入分配不均、不公;收入差距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收入差距大一些比小一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这两种观点却未能产生真正的说服力,因为人们要求回答的事,为什么在全世界都通用的经济计量学统计和计算方法,到了中国就不适用、不全面,要受到“批判”,要打一个“国情折扣”。在一些争论文章中,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以学术取媚于政治的行为。
我国计算基尼系数的合理性
基尼系数计算,要求把一个社会中的人按收入高低均分为几组(一般是5组),算出每组人群的总收入在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然后代入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基尼系数的数值。
在中国的统计年鉴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统计调查数据是分列的。
城镇居民的收入是按如下分组进行调查统计:收入分组 在城镇居民户中的比重(%)最低收入户 10%低收入户 10%中等偏下收入户 20%中等收入户 20%中等偏上收入户 20%高收入户 10%最高收入户 10%农村居民的收入统计则按下列分组进行调查统计:人均年收入分组 在农村总收入户中的比重(%)500元以下 0·7500-1000元 1·71000-1500元 3·41500-2000元 5·02000-2500元 6·42500-3000元 7·1
这样,城乡居民收入分组方法不同,使得计算城乡合一的全国基尼系数,不仅难以进行,而且很难准确。
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分开计算切合实际。
厉以宁先生就认为,基尼系数通常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目前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中,并且是个二元经济的国家,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别很大,不能笼统地用基尼系数来说明问题。按中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来分析,可以先算出两个基尼系数:一个是城市的基尼系数,另一个是农村的基尼系数。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方法算出一个基尼基数。就是说,把城市收入最多的一组同城市收入最少的一组比较,农村收入最多的一组同农村收入最少的一组比较,忽视了二元经济的特征,就会夸大基尼系数的数值。
还有一种观点,在肯定这样统计方法的同时,想方设法把这种难以计算的方法搞得更简易些。
胡祖光先生的《基尼系数的理论最佳值和简易计算公式》(《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就提出了一个计算基尼系数的简易公式:G =P5-P1,基尼系数等于收入5分法中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的收入百分比与收入最低的20%的收入百分比之差。他提出的前提条件是,要把农村的总户数分为低收入、次低收入、中等收入、次高收入、高收入五组,每组为总户数的20%。胡祖光在《基尼系数和统计数据——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中,还进一步论说了这种计算的方式方法。
另有一种观点,认定一个是城市的基尼系数,另一个是农村的基尼系数的这种计算方法根本不能成立,是在对基尼系数计算开玩笑。
认为这样将全国切成两大块,“各与同类人相比”,理由只是“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其实质是回避了造成国民间收入差距极大、形成贫富特别悬殊的一个重要因素。说什么“如果注意到‘城乡二元经济’造成‘基尼系数’过高的‘客观现实’,我国的‘基尼系数’就不是过高的了。”这种方法是在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强化社会分配的不公正,强化“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合理性”,所计算出的只是“国产”的“基尼系数”,当然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其实,应该认识到基尼系数是相当模糊的一个数据,它只能大致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平均程度及相对合理程度,对其产生绝对化的信赖感也是欠妥当的。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计算方法,也适合于财富、资产等等的基尼系数的计算。在调查研究中为了对相关指标综合比较,进行相关分析。基尼系数可以有多种:有消费的,有收入的,有家户的,有个人的基尼系数。
从统计科学的发展史上,我们也得知: 1986年,凯伯里特(Keebleetc)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测量行业在地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1991年,克鲁格曼(Krugman)计算了美国3位数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1997年,阿米第(Amiti)计算了EU十国的3位数水平的27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及五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以检验EU国家在1968-1990年期间的工业是否更为集中了。2003年,南京大学先生梁琦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工业的区域集聚程度。
行业区位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统计含义在于:基尼系数是一个从宏观上反映每个行业在区域范围内分布集中还是分散的很好的度量指标。洛伦兹曲线下凹的程度越小,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说明行业的空间分布比较均衡;反之,曲线下凹的程度越大,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行业的空间分布比较集中,或者说,行业的地方化程度较高。
这就说明,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是可以而且能够在多方面应用的,我国的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分类统计并无不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全国的基尼系数的计算得出方法是否科学和数据是否准确。
还有学者则认为:现在能有这么一套基尼系数计算是好事,任何统计数字都是动态的、变化的,基尼系数确实可以凸显中国贫富差距,它能时刻提醒着政府行为的主要指向。
应用基尼系数是多层面的计算,实际上,我国居民个人财富差异的基尼系数,比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还要高。2004年,占城镇居民20%的高收入群体获得了城镇全部可支配收入的40%强,而占城镇居民80%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获得了城镇全部可支配收入的60%,收入分配严重地向高收入群体集中。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费用的急剧增长是制造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不公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和弱势人群,更是饱受其苦,如何快速构筑起一道社会保障屏障,保护低收入家庭不被拖垮,更是政府当下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也有人担心过多谈论基尼系数和贫富差距问题,会使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强化民众对不平等的抱怨和仇富心理。很多文章都指出,这是一种不信任人民群众的政治态度。
对我国基尼系数偏高后果的估计
魏杰先生在《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2006年7月12日)中论说:基尼系数处于0.4,代表收入差距过大毫无争议。但是警戒线一词,被理解成对社会影响的警戒线则是混淆了概念。这里的警戒线一词是指收入差距判断,并不是收入差距影响判断。
基尼系数的评判标准,是基于西方国家经验的抽象,这些国家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基尼系数平均为0.32,收入差距适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高。
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都在0.43以上,平均为0.52。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社会出现财富的过度集中,实现了城市化,城市里却到处是贫民窟,人们不能充分就业,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发展停滞,社会问题严重,出现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收入差距判断和收入差距影响判断是重合的。
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基尼系数往往要高于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后的国家,这是正常现象。
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进入收入差距过大的区间,收入差距判断超过了警戒线,但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仍在继续,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不突出,因此不能认定收入差距影响判断超过警戒线。
针对有的人认定基尼系数高,就可能引起社会动乱的担心,萧灼基先生在2006年7月10日谈话:《中国的基尼系数并不严重》(《北京日报》2006年7月11日)他认为:从世界各国和我国的情况看,由于基尼系数高而引起社会动乱的可能性都不大。何况,我国还有独具的特点:一、我国经济处在一个发展上升阶段,贫困人口总体是在下降和减少,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在提高。二、我国有三条保障线:贫保线、低保线、下岗职工最低补助线。国家对最低、最贫困的群众的生活做了适当安排,通过最低保障线,保障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起到稳定作用。三、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健康水平,增加就业岗位,逐渐地保障贫困者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极少数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外,多数人都有改变现状的希望,这样,我国能够保持总体的稳定,不会出现大的动乱。这是萧灼基先生在2006年7月10日的谈话要点。
在萧灼基先生谈话之前,2006年6月14日,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发表了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 统计局称应打国情折扣的谈话。他表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但我国不能照搬国际统计口径,因为我国城乡差距大是造成基尼系数较大的原因。目前分别来看,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分别统计都低于0.4,“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基尼系数到了0.45也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的原因”,他说,“应该正确认识基尼系数,给基尼系数打一个‘国情折扣’”。
这些谈话引起社会很大不满意,因为事实不容否认,在2001-2005年间,城镇低收入户尤其是困难户的绝对收入水平下降,产生了不满情绪,只是由于政府的救济收入有所增长,才没有引发激烈的社会问题;我国现有的城乡差距,政府为调节城乡差距,使用了多种财政手段和政策倾斜,才控制在人们承受能力之内;当前社会的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促使着各种矛盾激化,政府从没有忽视我国特色的收入差距格局的内在变化。
既然,基尼系数在全世界各国都实用,为什么到了中国,在学术界就有了这样多的说辞。
另一种观点则是:收入差距拉大,已经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社会治安不好,跟贫富差距过大有直接关系,中国收入差距迈入了世界最严重国家的行列。
“这些年群体之间的信任度明显降低,一旦富人、官员出了事,网上舆论一片喝彩,”“收入差距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现在到了强调公平公正的时候了。”中国收入差距已经迈入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行列,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改革以不成功为多数,如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住房改革等。持这种观点的人,站在政治或道德的角度抨击社会的不公正,指责改革的失误,却没有提出有效的、可操作的缩小贫富差距方案,其客观影响只是在加剧贫富阶层的对立意识。
可见,主张深化市场改革的经济学家认为要缩小贫富差距,政府应该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减少腐败和行业垄断。强调基尼系数的学者则通过渲染贫富差距的严重性,质疑市场化改革方向,强调政府应强力干预收入分配来保证社会公平。
于是,有人指出,当前对我国基尼系数的重新炒作,已经超出了有关认识基尼系数的范围,实质是要对前一阶段改革进行反思和评价。
如何全面解释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
既然基尼系数测度收入分配是一种简单但不全面的方法,今后应以什么方法解释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呢?
一种观点是,认为有理由对基尼系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产生置疑,研究基尼系数理论背后隐藏的内容,比基尼系数的数据更重要。
《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一文,认为有理由对基尼系数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产生置疑,如何评价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中国对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如何根据基尼系数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来正确判断中国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基尼系数理论背后隐藏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的现实做出判断。
所指出基尼系数具有的局限性,主要有:
1、基尼系数评判标准的局限性:基尼系数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经验的抽象,这些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完成了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
2、基尼系数在动态分析中的局限性:可以反映收入差距的静态指标,不能反映出各个收入组动态变动的情况;
3、基尼系数面对二元结构时的局限性: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都很小,但是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很大,导致整体的收入差距变得很大;
4、基尼系数在收入结构分析中的局限性:基尼系数虽然综合了各个收入组的信息,但并不能体现出收入结构的不同。
一种观点认为:不要局限于对基尼系数的把握,而要把握住影响收入分配的四个比较稳定的、主要的、在较长时间内才会变化的变量:受教育程度,金融发展程度,老百姓自由程度,财富的分配。
邹恒甫先生是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是经济增长带动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还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带动了经济增长,这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二十年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差距会这么大。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就越大;可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大家收入都差不多,这样的平等却不是人们所盼望的。这证明了收入分配平等不应放慢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也不应放慢经济的增长。只能说经济增长的加快,使得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更加恶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是永远得不到“收入分配越平等,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这样符合人们道德和意识形态的结论的。要使市场完全有效率是不可能的,在体制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是完全有必要的。
要把握住影响收入分配的四个比较稳定的、主要的、在较长时间内才会变化的变量:受教育程度,金融发展程度,老百姓自由程度,财富的分配。
受教育的程度、金融的发展程度、老百姓自由程度都是和收入分配紧密相关的。这四个因素能够比较好地解释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趋势走向平等;老百姓的自由程度越高,收入分配趋势走向平等;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就会加剧,收入分配的变动是很缓慢的,从世界上看,16世纪的英国,直到工业革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都没有大的改变。直到工业革命普遍兴起后,收入分配的差距才开始拉大。但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又没什么大的变化了。中国发生这种变化现象,是经济社会剧烈变化的产物。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变化很大,过二三十年分配结构就会稳定下来。当前中国经济收入分配不平均的现象是 “能进麦当劳和星巴克咖啡馆的人天天都能进,不能进这些地方的人永远都不能进。”但是要不了几年,就人人都能进了,这需要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许多学者试图用城市化程度、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国土面积、地理环境、海岸线长度、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完善、腐败现象、垄断现象等等,还有一些其他方面,来解释当前的收入不平等现象,这些都不可能解释和改变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因为唯一能改变贫困状况的办法,不是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如提高所得税等等,而是要创造经济增长。只有经济发展了,馅饼变大了,才能解决贫困问题。
令人感到无比欣慰的是,今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强调指出,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会议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要求,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努力解决当前公务员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适当向基层倾斜,以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完善地区津贴制度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完善机关工人工资制度。要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并注意提高其他低收入人员待遇水平。
这实际上是为如何认识我国的基尼系数提供了明确的结论。
本综述引用的主要相关资料: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 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2006年5月26日)
厉以宁谈缩小收入差距问题(《光明日报》 2002年1月7日)
顾海兵:《基尼系数批判》(《宏观经济观察》2002年1月30日)
邱晓华:基尼系数超警戒 称贫富差距总体合理(《中国新闻网》2003年3月10日 )
范剑青:《基尼系数的警示》(《人民日报》 2003年11月4日 )
黎 明:《思量“基尼系数一国两计论”》(《书屋》2003年第5期)
胡祖光:《基尼系数的理论最佳值和简易计算公式》(《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邹恒甫:《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华尔街博客》2006年2月23日)
《基尼系数要打一个“国情折扣”》(《中国证券报》) 2006年6月14日)
《中国收入差距被夸大 中国基尼系数不准》(《北京晨报》2006年6月27日)
萧灼基:《中国的基尼系数并不严重》(《北京日报》2006年7月11日)
魏杰:《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 》(《新浪财经》2006年7月12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荷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