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李彬 · 2010-11-05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

                                            

        李  彬

内容提要:

  社会基本矛盾是在一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他决定着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状态,并由此决定着社会组织的一般任务及其基本形式。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制度创新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的矛盾,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社会劳动的计划性和个人劳动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社会地位的平等性与社会权力的差别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共同决定着社会主义的一般社会任务和基本组织原则。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即将爆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很快成为历史的必然。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全面总结14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经验和教训,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历史使命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

一、引言

  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与以前的社会革命不同,除了它的阶级内容以外,还在于组织任务上的特殊性。

  在以前的社会革命中,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于革命爆发前就已经在旧的社会形态中自发产生了。革命的目的只是把新的组织形式由自发状态提升为自觉状态,由从属地位提升为主导地位。革命阶级是以自己的生存方式代替敌人的生存方式。

  社会主义革命却不同,无产阶级不仅要消灭敌人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要消灭他们自己的生存方式,需要在彻底推翻旧的社会组织形式后建立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主义革命在组织任务上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从巴黎革命到十月革命,再到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的历史里,社会主义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众多的艰难和曲折。

  为了给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供一个正确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组织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者曾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并且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有见地的回答。但是,这些众多的理论观点都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即矛盾分析法。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即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矛盾组成的,社会也是如此。在任何一个矛盾统一体中,总会存在一些起关键作用的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规律。

  在一定社会历史形态这一矛盾统一体中,起关键作用的矛盾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个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一定社会历史形态中主要的社会斗争形式,决定着推动历史发展的具体社会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一定社会历史形态中最基本的历史限定条件之间的对立统一,决定着社会组织形式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规律,决定着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

  因此,正确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基本矛盾,就等于是找到了全面解析社会的钥匙,找到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方向。

    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是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才有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正确路线,才有了中国在最近三十年的伟大成就。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可以找到正确解决社会主义组织问题的方向,彻底实现社会主义的组织创新,最终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呢?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几十年来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标准说法。

  无可否认,这种说法在字面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却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它只是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表述,而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最多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一般的基本思路,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以及对问题各方面的完整理解,就必须认真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与此同时,我们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归结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够完善,则成了一种严重的错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正是指社会在最纯粹最一般的意义上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的、基本的社会对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否完善,与社会基本矛盾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那么,它是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够完善而引起的?或者说,是不是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足够完善,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就不存在了呢?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而日益深刻,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纯粹,资本主义上层建筑最符合资产阶级要求时,才得到最完整的体现。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不能满足于矛盾的普遍性,而要正确认识矛盾的特殊;二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要首先抛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局限性,从社会主义最纯粹的意义上入手,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一般历史条件上寻找答案。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历史形态,首先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建立的新社会。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要求由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在统一的社会计划中安排人们的生产活动,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则是与此不相容的。于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社会条件共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统一体中,构成了资本主义全部社会矛盾的基础,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在最后成为促使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基本历史动力。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已无法容纳社会化大生产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消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将它交给全社会共同支配,便成为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写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旗帜上。

  社会化大生产作为最积极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历史动力,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灭亡,为新社会的创造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条件,把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推进为历史的必然。

  但是,当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作为社会历史任务被提出之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存形式中所包含的历史局限性便暴露出来了。

  分工的存在便是这一历史局限性最突出的表现,它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使他们能够将全社会的生产活动组织为一个整体,根据共同需要在统一的社会计划中来安排生产。

  另一方面,社会生产仍然是由一些各不相同的并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劳动者组成,总的社会劳动中包含有复杂的社会分工。

  更为重要的是,分工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性质,它仍然是不同劳动条件和不同社会权力的标志。这就决定了从一般社会关系来看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人们,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又会有各种各样的差别。

  由此,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意味着在使用生产资料和享受生产利益方面有共同的权利,但不同的社会分工又决定着权利的不完全相同和对等。

  于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之间相互矛盾,便成为社会主义中全部社会矛盾的基础,成为决定社会主义中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基本任务、一般组织形式等重要问题的基本因素。

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表现

  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基本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必然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统一的计划来安排社会生产,分配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和不同生产单位中的份额,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但是,社会主义原则又不是通过对个体的压制来实现的,相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引自《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因此,个人拥有对劳动的选择权利,拥有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体力和脑力能力的平等机会。

  毋容质疑,在完全的共产主义实现之后,在城乡之间、体脑之间的界限完全消除,劳动方式的差别除了意味着兴趣、生理条件或者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的差别以外没有更多意义的情况下,社会对劳动的统一安排,同个人对劳动的自由选择之间,是完全协调的。

  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分工的存在却引起了两者的对立,分工使得个人在劳动权利上的平等成为事实上不平等,社会劳动的计划性则必须通过许多复杂的中间环节来实现。

  因此,个人劳动的自主性代表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同体现全社会基本经济利益一致性的社会劳动的计划性之间发生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上的表现。

  为了协调社会劳动的计划性与个人劳动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不得不暂时保留国家形式的残余。因此,尽管已经失去了以前时代的阶级压迫性质,社会权力却仍然以强制力为后盾而存在。一部分人手中将会拥有大小不等的强制性的社会权力,并且由于分工的存在以及旧的社会意识残余的影响,将会有一种独占性的倾向,使得本来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权力在实现过程中出现了私有化(即权力私有化)的危险。

  于是,新社会的创造者们通过将生产资料收归无产阶级的国家所有而消灭了旧的私有制。但在他们将生产资料重新交还给全社会以实现新的社会形态时,权力私有制,作为一种隐蔽的私有制,却成为对新社会的潜在威胁。为了保护社会主义而必须保留的社会权力,在实现过程中又会产生出同社会主义的内容,同社会主义要求人们在社会地位上平等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倾向。

  因此,社会地位的平等性与社会权力的差别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政治上的表现。

  社会主义社会中之所以存在着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的矛盾,也是同社会主义社会对旧社会在思想上的继承性分不开的。这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的社会意识中普遍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列宁语)。

  在"资产阶级法权观念"的作用下,人们把自己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看成是自己的天然特权,要求把分工的差别同分配的差别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消灭了分工的差别与阶级差别之间的联系,但却不能一下子消灭分工差别与劳动能力差别之间的联系,因而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由分工所决定的个人利益的差异性,承认个人在自身劳动能力上的天然特权,并且为了保护这种"特权"的需要而暂时保留强制性的社会权力。

  在将来的发展中,随着分工之被消灭,同时也随着"资产阶级法权观念"之被人们彻底抛弃,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强制性的社会权力因为不必要而被完全消除,对人的统治完全被对物的管理所代替。国家彻底消亡了,不仅是没有特别的阶级需要镇压,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权利需要强力来保护。个人完全属于社会,社会也完全属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当人们从一般社会经验中处处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之后,他们便会彻底抛弃要求获得某种物质占有的狭隘思想。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些还不能实现,我们不仅不能反对这种劳动能力上的"资产阶级法权观念",相反还要对其加以完整的保护,使产生于这种劳动能力上的"资产阶级法权观念"的个人利益得以实现。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的矛盾,也就由此产生了。

四、社会主义的一般社会任务


  认清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再来分析社会主义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就比较容易了。但是,在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社会主义的一般社会任务是什么。

  这里所谓一般社会任务,是指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存在,它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一个社会历史形态,它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正是由这个社会历史形态要解决的根本社会问题决定的。而一个社会历史形态的根本社会问题,又是由这个社会历史形态的基本矛盾及其在经济、政治上的表现,以及它在人类发展中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比如,资本主义社会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使命,是由规模化的工业生产方式代替个体农民和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它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由此决定,资本主义的一般社会任务,就是清除封建残余对资本制度的束缚,保证资本力量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绝对控制权,促进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协调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为了完成以上社会任务,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组织形式。

  政治方面如:社会法制,人权平等,"三权分立",军队警察归国家,普选,多党轮流执政,言论和结社自由等。

  经济方面如:市场制度、股份公司制度、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等。

  社会文化方面如:多元文化,信仰自由,推崇个人价值等。

  以上这些,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一些愚昧无知的人,奉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不过是为后人增添了一些历史笑料。因为它实际上都是为了资本权力取代封建权力而统治社会服务的。

  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方式,需要人有自由选择劳动场所和劳动方式的权利,需要资本有圣神不可侵犯的权利,需要广泛的市场体系和稳定完善的契约制度,因此需要人权平等、市场经济、社会法制、私人对个人财产的绝对支配权等。

  所谓"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则是为了对抗封建王权的需要,在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言论自由"则是资本力量控制社会舆论的最佳方式。

  而"普选制"和多党轮流执政,不过是资本社会中的一场特殊营销战,一般民众貌似有自由选择权,但最终的选择不过政治广告和竞选演说的营销成果,而能够执政的党派,无一不是强大资本力量支持的结果。

  最后,为了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又建立了以股份公司制为核心的企业法人制度。等等。

  由此可见,这一系列的社会组织形式,都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社会历史使命决定的,都是为对抗封建残余和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设立的。

  因此,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历史使命决定一般社会任务,一般社会任务决定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那么社会主义的一般社会任务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的更先进的社会历史形态,它的第一项社会任务,就是克服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历史局限性。

  作为比封建社会更先进的社会历史形态,资本主义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人权进步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第一次拥有了让所有人过上丰衣足食生活的生产能力,并且在法理上实现了政治权利的人人平等。

  但是,资本主义在得到充分发展后,它的历史局限性就越来越明显,成为了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由于资本不顾一切的逐利性需要,地球的有限资源遭到掠夺性的开采。尽管我们的生产能力足够让全世界所有的人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却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而可笑的是,这边的人在为吃不饱穿不暖发愁的同时,那边的资本政治家们却在为找不到人消费那些过剩的商品发愁。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勤俭节约能让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个人的勤俭,就是对社会的"犯罪"。这种经济需要不断的刺激大家多消费(也就是浪费),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转。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就是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不顾一切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最大限度地把社会资源(通过"消费")变为垃圾,以此获得利润。而这一切都是打着GDP不断增长的神圣使命来进行的。

  那么,其根本目的不过是帮助资本源源不断地获取利润的GDP增长,真的是那么神圣吗?来看看一位有良心的资本政治家是怎么说的吧:

  "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确实惊人,数字接近8000亿。但是,我们能够以此为根据评判整个国家的状况吗?仅有此项业绩就够了吗?况且这个国民生产总值还应算进去空气污染、烟草广告以及战地救护车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穿梭的费用。还应该记入我们房门上多装数把大锁的费用,以及把砸烂那些锁具的行窃者关进监狱的费用。还要计入惠特曼步枪、斯比克刀具以及泛滥的影视剧目的费用--因为它们炫耀暴力,以求把更多的仿真玩具倾销给我们的孩子。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国民生产总值,它既不能保障我们孩子们的健康,也不能保障他们所受教育的质量,甚至不能保障他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它与我们工厂设施的严整以及我们住区街巷的安全毫不相关。它不包括诸如能让我们的诗句溢美、能使我们的婚姻坚实、能滋养公民谈吐的睿智以及能确保我们的官员具有磊落风范的要素。它既不能用于衡量智慧和勇气,又不能衡量学养和见识,更无法衡量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热诚和责任。简而言之,它可以衡量一切,就是不能衡量那种可以让生命高贵,可以传承美国的精髓,可以让我们因自己是美国人而感到骄傲的东西。"--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1968年

  以上是这位政治家在1968年竞选美国总统时的演说,之所以整段摘录下来,是因为它太精彩,让人百看不厌。能够说出这样精彩的话,证明他对资本社会的丑陋一面认识得非常深刻。也可能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在他刚刚说出这段话不久,并且总统选举初战告捷之时,被不能容忍他的资本社会无情抛弃,做了枪下之鬼。

  那么,回到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任务上来。它的第一项,就是把资本主义社会扭曲了的社会目标,重新纠正过来。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改变为追求美好生活;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式开采,改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消费重新成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是资本追求利润的附庸。

  其次,社会主义的另一项社会任务,就是协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对立双方,一方面维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秩序,一方面使产生于那种劳动能力上的"资产阶级法权观念"的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就是保障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真正落实的同时,维护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被个人利益的恶性膨胀所颠覆。

  什么是"各尽所能"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各尽所能"的意义,就是让分工摆脱以前的社会奴役性质,即"一方面,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恩格斯语,引自《反杜林论》)。

  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分工的差异不再包含剥削与被剥削的差别,并且造成差异的原因也不再取决于个人的生存条件,而主要是兴趣、生理因素和主观努力。

  这样,社会划分为阶级的重要条件之一,一部分人从一生下来便注定要完全委身于劳动而另一部分人则以同样的理由完全脱离直接生产的旧的分工便被消除了。劳动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负担的社会责任,并且劳动方式之间的截然对立也不存在了。

  但是,社会主义虽然消除了同分工相联系的社会奴役,却不能立刻消除同分工相联系的劳动条件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社会还不能完全克服旧的自私观念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个人利益的狭隘性。社会还必须对不同的人付给不同的劳动报酬,而劳动报酬差别的依据便是个人在劳动性质、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上的差别。这就是"按劳分配",它的意义在于,从一定程度上,即在劳动能力差异的程度上,承认分工的差别与物质利益差别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消除分工的社会奴役性质;另一方面,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控制在"按劳分配"的程度上。这也就是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之间的协调,社会基本矛盾便被控制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秩序之内。

  社会主义的第三项社会任务,是通过"消灭分工"和"消灭家庭"以达到个人对"资产阶级法权观念"的彻底放弃。换句话说,就是要彻底消除社会主义本身的存在条件,克服使社会主义成为必要的那些历史局限性,最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完全的共产主义。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恩格斯语,引自《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

  在原始社会中,劳动方式的同一性决定着人们社会地位的同一性,决定着人们在劳动和享受劳动成果方面的平等性。这是由极端低下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劳动方式开始逐渐摆脱其原始的同一性,社会生产活动中有了分工的差别,不同的人开始固定从事与其他人不同的劳动,并且从这种个人与劳动方式的长期固定联系中产生了占有关系,社会开始出现你的和我的之间的区别,私人占有制便由此产生了。

  同私人占有制一起产生的是另一种分工,即由占有的不平衡性所引起的社会分裂,一部分人完全委身于劳动,失去了发展精神生活的权利;另一部分人则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于主要是以维护这种脱离为直接目的的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等等。阶级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但是,虽然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阶级的存在却是以生产的相对不足为直接条件的。因此,分工的存在与阶级的存在并不完全同步,而社会主义就是以此为基础成为历史的必然。

  大工业消灭了阶级存在的物质条件--社会生产的相对不足(即除了满足一般社会成员的最基本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但不能立刻消除阶级存在的社会历史基础--分工,这是我们不能一下子进到完全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原因。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不仅仅消灭分工的阶级性质,而且要彻底消灭同分工的存在相联系的个体发展上的局限性。为此,社会主义应尽其可能培养社会成员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应该消除个体发展在体力和脑力上的截然分离。

  当然,消灭分工是一个相当长期的任务,并且分工的消灭只能是分工本身高度发展的结果。另外,分工包含两重意义,一是社会劳动在劳动方式上的分解,二是个体对特定劳动方式的依附。后者是社会奴役的条件,前者则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社会进步的必然。因此,特别是在分工本身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时期,决不可对"消灭分工"抱僵死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社会中正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它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加完备的生产力条件,并且将直接成为共产主义的生产力基础。因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将逐渐缩小,并最终有条件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甚至连不同劳动岗位之间的差别也将不断减弱,而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则可以使个人劳动的自主性则得到更加完美的实现。

  当这一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分工"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一方不存在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社会就将过渡到完全的共产主义时期。

  "消灭家庭"!但我们所要消灭的并不是家庭的"血缘亲情",而是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单位的性质,使家庭关系完全建立在感情因素之上,而不是靠财产和人身关系来维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家庭与私有制是一对孪生兄弟。最早的家庭直接起源于继承财产的需要,而个人财产之所以发展起来,又是因为有同氏族社会相对立的个体家庭的存在。在发展的初期,家庭还只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结合,私有制也不具有现在的完整意义。后来随着为个人提供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义务越来越从社会转移于亲属,家庭和私有制才最终发展为现在这种形式,个人依附于家庭,并且代表家庭去取得家庭对社会财产的占有。

  作为人类本身再生产即种的繁衍的一定历史形式,家庭的存在是同生产力的不充分发达相联系的。当社会产品除满足一般社会成员的最低生存需要以外,还只有少量剩余的时候,社会便只能将它的新成员分成两部分:其中,绝大多数处于底层,只能得到最低生活需要的,甚至经常连最低生活需要也常常无法满足的社会产品;而另一部分,占人口极少数的那一部分,却受到特别的优待,不但享有丰富的生活资料,还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家庭便是在这种条件下成为社会历史的必然。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大工业的出现,社会产品的极度增多成为可能,社会生产不但有能力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健康成长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并且有能力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不低于中级程度的教育。这样,由家庭为个人的成长提供经济条件的社会形式就成了历史进步的阻碍,代之而起的是社会教育以及必然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赡养制度。

  我们还可以从"按劳分配"的实现上来证明传统家庭形式的局限性。

  大家知道,"按劳分配",除了意谓着将现有的劳动积累收归社会所有以外,还意谓着将积累的权利收归社会,但如果社会不能为那些非劳动时期的个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条件,那么劳动时期的个人就不可能摆脱个人积累的欲望,私人占有制就会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开辟道路,或者是社会的变态和扭曲,或者是全面的社会复辟。

  为此,消灭家庭作为基本社会经济单位的存在性质,就不仅是社会生产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基础。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中不同分工之间的矛盾得以协调所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

  但是,这样一来,通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的道路也就具备了。由于劳动的培养是社会负担的,因而个人就会逐渐放弃其关于劳动能力属于自己天然特权的思想。当个人不断地从一般社会经验中处处感到自己完全属于社会,而社会也完全属于自己之后,被现代人称为"人的本性"的私人占有欲也就不存在了。与此同时,分工在社会主义式的发展中完全摆脱了它的旧有性质,而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与生产过程的不同分工之间的矛盾也就彻底消失。社会主义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五、社会主义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形式

  我们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社会任务。那么,为了协调并最终消除这些社会矛盾,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任务,社会主义就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形式。

  经济组织方面:

  首先,为了"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对劳动实行统计和监督,而最重要的问题是督促劳动者按必要劳动时间生产。

  为此,在"资产阶级法权观念"还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在经济组织上不得不保留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外壳,需要借用市场竞争这种形式来组织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竞赛,督促劳动者按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大家知道,要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进行统计,是可以由一个统一的社会机关办到的;但是,要督促劳动者按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则必须对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比较和鉴别,而在目前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唯一能实现这种比较和鉴别的社会工具只能是市场竞争。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市场竞争将以促使劳动者按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为目的而存在,并且为了同样的目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市场竞争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竞争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必须建立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即社会主义的劳动监督体系。

  我们知道,从本质上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竞争的自发前提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劳动者之间进行劳动竞赛的工具,是社会检验个体劳动成效的工具,是督促劳动者按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工具。要使这一工具发挥效力,就需要劳动者遵守相应的规则,要使劳动者遵守相应的规则,就必须对劳动者进行监督,必须有一个特殊的监督体系。这种监督体系从本质上看应分为两级,一级是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其他劳动者的监督,借用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制度稍加改造就能实现;另一级是社会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它需要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

  一般来说,对普通劳动者的监督是比较容易的,而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则比较困难。但是这样的监督也不是不可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借鉴资本家在股份制方面的做法,象资本所有者雇佣经理那样,选择和监督社会主义企业的负责人。

  由此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对于股份制的认识问题。目前,我们对股份制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对股份制的产生和发展,对股份制的社会作用,则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

  关于股份制的社会作用,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股份制是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股份制是能够解决好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经济制度。

  但实际上,股份制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效率优势,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在股份制经济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是因为资本家利用股份制这种形式使资本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了缓和,而不是他们找到了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经济制度。

  另一方面,从资本主义和股份制的发展历史上看,股份制的普遍运用,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来源于解决两权分离问题的需要;相反,正是股份制的运用才产生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由这种分离所带来的各种矛盾。

  因此,如果我们用股份制解决社会主义的两权分离的问题,并不是为了把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因为社会主义里所有权与经营权天然地是分开的),而是为了使双方共处于一个协调的矛盾统一体中。

  实际上,即使是在斯大林式的行政命令经济体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也是完全分开的。社会主义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属于全体社会成员,而全体社会成员不可能同时拥有经营权。因此,从社会主义社会一旦宣告成立起,两权分离就存在了,我们的任务是怎样解决由两权分离所带来的各种矛盾。

  在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经济中,的确有一些维持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协调其矛盾的办法,但它不是股份制本身,而是在股份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股份制的运行机制。这一股份制的运行机制,是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的,对社会主义建立经济组织最有学习意义的历史遗产。总结、改造和发展资本主义股份制在运行机制上的各种经验和办法,是股份制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历史任务。(将在另一篇文章《论股份制的运行机制》中予以详述)

  最后,除了要在市场竞争的背后建立社会主义的劳动监督体系外,还要用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对市场进行积极引导。不能将社会主义计划理解为对生产的直接指挥,但也不能将它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手段。社会主义计划的实质,在于根据资源状况、人口状况、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制定基本的国民消费模式和一定阶段内的消费发展目标,以此引导市场,引导消费。

  因此,社会主义计划不仅是"计划"生产,使各个生产部门依其内部经济联系保持一定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计划消费,使社会的消费方式最能符合人们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要,最能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才是计划经济之所以成为计划经济的根本所在,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计划的本质区别。

  可以这样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遵循资本主义的经济原则,计划的目标是社会经济数量最大限度的增长;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则遵循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计划的目标是社会产品使用价值的最佳组合。因此,区别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主要因素在于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至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究竟是行政命令还是市场调控,并不影响经济制度的性质。而以GDP的增长为最高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被社会主义彻底抛弃。

  如此一来,社会劳动的计划性与个人劳动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也就得以协调了。社会通过对市场的控制和引导,同时也通过劳动监督体系对劳动者的管理和监督,实现劳动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正常比例,督促劳动者积极争取以必要劳动时间为参照进行生产。按照社会最合理的消费模式引导生产和消费,使社会劳动的使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最能符合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要,摆脱人的创造物对人本身的控制,停止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恶性破坏。

  同时,个人劳动的自主性又没有被这种整体计划所抹杀,社会计划大体确定了社会劳动的分配比例,但却不是通过命令去直接实现这种比例。相反,它通过个人的自主选择,通过劳动者之间平等的劳动竞赛来实现。这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

  因此,综合以上观点,社会主义的经济组织形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工具的市场体系;

  在全面总结、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股份制运行机制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企业制度和企业负责人劳动监督体系;

  通过市场体系来实现,但不是以GDP增长,而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最高目标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政治组织方面:

  社会主义在政治组织方面的任务,是协调社会地位的平等性与社会权力的差异性之间的对立,消除权力私有化的危险,维护生产资料公有制,维护"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首先,必须取消社会管理人员作为特殊阶层的地位和特权。

  社会管理人员应当被看成是一项普通的职业分工。没有主人,也没有公仆,大家都是平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管理人员为了履行职责,需要一定的社会权力,但却不应当也不必要拥有超越与其他社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特权。社会主义还不能做到对人的统治被对物的管理所代替。但却能够并且必须做到对人的统治被对人的管理所代替。

  统治意谓着对被统治者的凌骂,意谓着统治者以一种超越于被统治者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使被统治者屈服于统治者的权威,它是同人类组织知识的经验状态以及社会的普遍愚昧相联系的。

  管理则不同,它是人类组织知识发展到科学阶段以及社会普遍开化的必然要求。管理科学化与社会的普遍开化,使管理者不必也不应当继续保持凌驾于被管理者的社会地位。因为社会管理不再是靠权威和直观经验,而是靠科学和法。为此,我们不能幻想仅仅靠"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这一类口号就能消灭官僚主义。必须从制度形成彻底根除官僚制度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官本位制,必须把社会管理工作当成为是一项职业分工来看待。

  第二,应该彻底根除个人所掌握的社会权力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直接联系。

  为此,实物分配形式以及其他免费的消费权利应该取消,个人利益必须全部体现在他的以货币工资计算的劳动报酬中,并且由社会对个人,特别是那些掌握着某种社会权力的个人,在消费方面实行监督。

  第三,对专政机关实行革命性改造。

  社会专政机关在本质上是同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为了适应阶级压迫的需要必须建立起职业性的压迫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他们在长期豢养中成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仆,执行着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不存在了,因而也就不再需要属于纯粹压迫性质的专政机关。当然,为了国防的需要,还要保留军队;为了保护劳动上的"资产阶级法权",还要有警察、法庭、监狱等。但社会主义必须完全抛弃他们的旧有性质,这是被马克思主义反复强调过的。

  应该实行真正的民警制度和社会成员轮流参与社会管理的行政制度。警察以及行政管理等社会工作,除了一部分必须有特殊专门技术的职务以外,其它职务应该由普通公民轮流担任。它不仅是杜绝权力私有化所必须的,而且还是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的有力手段。这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传统上那些并非需要长期训练的专门技术,而主要是为了维护一部分人的社会压迫者地位,才成为专门职业的社会权力执行者,由职业人员改为一般社会成员轮流担任。一切遵纪守法的成年公民,可以像服兵役一样,轮流从事那些主要依靠热情和责任心的社会管理工作。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

  第四,社会权力执行者的选择,应该真正体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和利益。

  其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按照它的革命性,将以前的阶级组织,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成为人民选择、贮备社会权力执行者的社会机构,使人民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将那些适合于担当社会管理工作,并可以放心地把社会权力交给他们的人挑选出来,组织起来,进行一些必要的教育和训练,以备任用。

  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我们看到,无产阶级政党从它的社会作用来看,已经成为选择、培养和储备社会权力执行者的社会机关,但由于它在组织方式上的局限性,却越来越造成了社会权力执行者同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分离。

  在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适应于当时斗争需要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已经越来越表现出自身的局限性。

  以前,革命所意谓着的牺牲,是敌人为我们提供的绝好防腐剂。而现在,防腐剂不存在了,它的代替物是高出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是本来应该为社会服务但却由于体制上的缺陷而常常被用于谋取私利的社会权力。

  显然,仅仅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稍有疏忽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为了秘密斗争的需要所形成的党的组织方式,应该让一般群众广泛参与到党的组织监督中来。那种在斗争时期曾有人提出过的错误的"全民党"主张,在目前的建设时期则成为正确合理的选择。

  党组织的任务很明确,就是在全体民众的广泛参与和全面监督下,选择、培养和储备适合从事社会管理工作的权力执行者。

  希望成为党员并且能够成为党员的人,必须得到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的普通民众,以及生活环境中的普通民众的双重推荐。已经成为党员的人,则要定期接受其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的普通民众,还有生活环境中的普通民众的评议,不合格者,以多数决定原则取消其资格。以此保证他们都是社会成员中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积极竟取、道德优良、思想高尚的社会模范。

  这种形式的最终发展也就是政党政治的消亡。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政党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种自动集合起来的阶级组织,是为了同别的阶级争夺经济地位而斗争的政治集团。因此当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已被废除,阶级作为一种相互对抗的社会集团已不存在的时候,政党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基础,政党政治--即由阶级政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和联系各国家机关的纽带以推行阶级权力的社会政治形态,也就失去了最后的历史意义。

  最终,无产阶级专政组织将被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所代替,无产阶级政党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社会权力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以剥夺资本家为目的,转移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以保护"劳动上的资产阶级法权",即保护"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实现为目的。

  社会文化方面:

  首先,彻底改革目前的教育体制,实行中等教育完全免费,保障社会成员以平等条件竞争教育资源的权利,教育目的分为三项:全面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各种劳动技术、培养社会成员的素质和情操。

  第二,实行财产税和高额遗产税。对社会成员积累财富的权利给予认可,并允许他们把积累的财富重新投入生产并分得收益。但同时,通过财产税和高额遗产税,并把这些社会财富转移到平等培养社会新成员的开支上面,实现真正的"人人生而平等"。

  第三,建立与社会主义的组织体系和历史使命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价值观。既鼓励个人奋斗,又提倡团结互助;既要开发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服务,又要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实行以上这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措施,社会主义社会就将得到一个具有自我稳定和修复能力的社会体系,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就有了真正的制度保障。

六、目前的形式和任务
 

  从巴黎公社开始第一次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探索,至今已有140年时间。在这140年的风风雨雨中,社会主义运动从萌芽到蓬勃发展,并且一度"东方压倒西风"。

  但是,由于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组织形态,在上个世界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全面的退败。资本主义者推动的颜色革命,推翻了一个又一个坚持要走(特别强调!是"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政权。大有社会主义行将走向末日之势。

  如今,中国已成为少数几个仅存的坚持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中最有实力的大国。尽快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组织制度的建设,为世界树立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榜样,成为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在社会主义经历曲折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00多年来,受广泛的工人运动推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通民众的政治权利有所提升,普遍的高福利制度全面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更加具有欺骗性。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控制。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社会的经济一直保持了偶有波折、连续增长的良好局面。

  但是,资本主义繁荣的背后,它的社会危机并没有消减,只是通过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力量不断地将危机推后而已。通过金融操纵,盘剥落后国家;通过不断加深的赤字政策,刺激GDP增长。这就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背后的秘密。

  如今,这样的繁荣就快要走到尽头了。资本不顾一切的逐利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以追求GDP增长为最高目标的社会发展方式,导致对社会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对社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整个人类的长期生存。而寅吃卯粮的赤字政策,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本主义政府打着复苏经济增长的神圣旗号滥发货币,最终的结果只能危机一步步的积累,到最后形成全面的崩溃。

  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积三百年的历史沉淀,拥有强大的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和军事力量,绝不会自甘灭亡。在其自身危机一步步加深的情况下,一定会拼尽全力打击对手,维护其社会统治。

  因此,中国这个唯一坚持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就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必欲尽快颠覆的对象。他们一定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不排除使用军事力量,对中国社会进行全面的进攻。

  上个世界七十年代末,中国通过经济改革,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在目前这样社会主义全面低潮,资本主义即将面临全面危机的紧要关头,急需一场彻底的政治改革和深入的社会改革,建立真正社会主义的,具有自我稳定和修复能力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形态。

  首先,应该发起一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再次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总结14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就社会主义的组织形式和文化形态,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以此作为指导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其次,按照社会主义的组织原则,全面改造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关和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相适应的国家制度、行政体制和社会体制。

  第三,建立和广泛宣传与社会主义体制相适应,能够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并促使社会主义一步步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第四,广泛宣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性,对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灭杀性。从本质上揭露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和片面性。重新建立社会主义的道德优势。

  第五,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形成的,由资本主义社会掠夺式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政府寅吃卯粮的经济政策引起的,以金融危机起始,并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政府的财政危机和最深重经济危机的全面社会危机。周密策划,积极应对,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哪怕牺牲一些自己的经济利益,促使其危机尽早爆发。然后利用其内部的社会变革力量,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全面过渡。

  如此一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就将得到遏制,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保护。社会发展回归本质,不再以GDP为最高目标,而是把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作为我们奋斗的方向。在此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既鼓励个人奋斗,又注重团结互助。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和谐共处。此后,随着社会生产更加全面的发展,人类思想彻底改变之后,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共产主义的全新历史阶段。

                                                                                                        2010年11月4日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这是一股妖风
  4.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5.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6. 吴铭|舆论斗争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7. 李昌平:我的困惑(四)
  8. 你要反“极左”,就必须得弄清楚这几个基本问题
  9. 熬鹰
  10. 经济工作会议全解读(一)当前的困难有哪些?国家的判断释放了什么信号?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7. 这是一股妖风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