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及北欧影响社会物质分配的因素分析 浅谈社会物质分配规律四 (下)
1973年,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整体性的经济危机。北欧各国同样陷入了“滞胀”(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的困境。危机初,由于福利制度的刚性,北欧各国不得不同步提高福利水平,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支出使政府赤字剧增。到“1988年,丹麦的净外债占到了其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0.2%,瑞典占23 .0%,挪威占20 .2%。到1990年,芬兰经常项目逆差上升到了250亿马克以上,几乎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北欧各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们国家的启示》中华会计网校 2007-2-8 )
危机导致了北欧各国的阶级矛盾激化。矛盾双方力量的均衡开始改变。右翼政党和企业主把经济和社会问题,都归因于社会民主党长期以来的高税收高福利。北欧各国社民党的执政优势由此受到了冲击。矛盾一方社民党的力量开始走向弱势。
为应对经济危机,北欧各国不约而同地对社会福利政策进行改革,其中包括改革税制,削减社会福利,减少国家补贴等。但由于传统意识的作用,初期的改革力度不敢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进一步加大了改革力度。芬兰的国民养老金在改革前,任何公民达到法定年龄都可以得到国民养老金津贴。改革后代之以以收入为基础的基本养老金。丹麦的养老金制度也开始从完全由国家提供向部分由私人自负转变。“在税制方面,挪威在1992年的税制改革中,将普通劳动者、个体经营者和公司所得税,从57. 8%、62 .7%、50. 8%分别降到48 .8%、51 .7%、28%。1993年丹麦宣布在今后5年内,将所得税率的上下限分别由68%和57%下调到58%和38%.。” (《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们国家的启示》中华会计网校 2007-2-8 )
总之,要减少大多数人的收入,以此来保障资本家及少数人的收入不能减少甚至要增加。
面对经济滞涨,1982年瑞典社民党上台后决定:1为改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克朗贬值16%,同时压低工资增长。2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3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公共部门增加就业。社民党的措施结束了十年经济徘徊并出现强劲回升。“1983年生产总值增长6.2%,企业利润率(与总资金相比)上升8.5%。除1974年的9.9%外是70年代以来最好水平。瑞典十一家大银行利润平均增长55%。企业股票价格猛涨,在1982年增长36%的基础上1983年又猛增65%。瑞典在国外直接投资1983年增长38.4%。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相继扭亏为盈。同年新生企业比1982年增长33%,比破产企业总数多一倍。”(《瑞典经济试析》《国际问题研究》,1985年1月原驻瑞典参赞高锋著)
自7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10%的通货膨胀由劳动人民埋单,失业、压低工资增长政策又减少了工人阶级的收入。如今经济环境好转了,蛋糕被工人阶级做大了,社民党应当补偿工人阶级了吧!
可是,社民党却以“控制工资增长率保持产品竞争性”,(《危机中的瑞典劳动力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季刊1994年6月号)防止通货膨胀为名决定:“1985年工资增长无论如何不能超过5%,否则政府将要采取强制措施。”(《瑞典经济试析》《国际问题研究》,1985年1月原驻瑞典参赞高锋著)面对着企业的巨额利润却要求职工不分得应有的份额!
长期以来,瑞典人一直为社民党倾向劳资双方工资谈判中工人一方而感到骄傲,虽然政府实行不直接干预政策。而现在社民党却要干预了,可干预的却不是减少资本家的利润而是压制工人工资的正常增长。社民党的政策造成了,一边是资产阶级为欢庆丰收而欢呼雀跃,一边是工人由于克朗贬值和提高税收等措施,“1983年,通货膨胀率达9.3%。失业率继续增长达3.5%(15.8万人),职工名义工资虽提高约8%,实际收入却下降1%,劳动人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77年的75%,下降到1983年的65%”(《瑞典经济试析》《国际问题研究》,1985年1月原驻瑞典参赞高锋著)而陷入困境。
瑞典“1983至1988年间GDP增长13%,工业生产增长20%,失业率降到2%以下,政府财政开支走向平衡。但这一成功是以劳动人民做出牺牲为代价的。严厉的财政紧缩政策和政府在信贷市场上大举借贷所造成的财产转移效应相结合,使瑞典国民收入在劳资之间的分配由70年代的3比1,降为80年代的2比1。”(《瑞典社民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二》原驻瑞典参赞高 锋著 2005-05-22 )这充分说明经济危机被转嫁到工人阶级头上了。
瑞典社民党的指导思想从此出现拐点,由过去倾向工人阶级,改为减少劳动者收入保障资本家的最大利润。
1990年,世界又爆发了整体性经济危机。北欧国家进一步减少社会福利支出,“从1995年到2003年,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的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百分比分别从34. 6%、32 .2%、27. 3%、31 .7%降到了33 .5%、31 .1%、25 .6%、27 .0%”。 (《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们国家的启示》中华会计网校 2007-2-8 )1990~1995年期间,瑞典的经济增长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4%,其中1991~1993年的经济增长率为负数,失业率从1990年的2.1%上升到1993年12.5%。1990年有多达180万人登记为求职者,占到当时全国18至60岁人群的40%之多。(数据摘自《逝去的北欧童话》派瑞•奥尔森,工人国际委员会,瑞典支部)瑞典青年“失业率位于全欧洲最高,接近30%。” (《瑞典是社会主义国家吗?——瑞典模式的起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瑞典]珀·奥尔森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译)
面对苦难中的工人阶级,瑞典社民党的反动表现更为露骨,挥起“大刀”向工人砍去!并被称之为“新瑞典模式”。
1 在工资改革中,将病假工资由原工资之90%至100% ,改为头3天65%,之后80%,自第91天恢复到90%;对劳资集体协议规定之各种补贴,政府也做了一些限制,要求职工各类疾病补贴加在一起,头三天不得超过原工资之75%,之后不得超过90%。因小孩生病请事假,补贴由工资之90%,改为头两周80%,之后90%。(《瑞典经济试析》《国际问题研究》,1985年1月原驻瑞典参赞高锋著)
2 “失业福利被缩减,在1992—1997年间,平均失业福利水平由工资的81.3%下降至70.5%。2006年,政府削减失业保障金之后,平均收益水平下降到51%。子女免税补贴被缩减,住房补贴越来越难拿到等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每一方面都受到影响。”(《逝去的北欧童话》派瑞•奥尔森著工人国际委员会瑞典支部)
3 “瑞典政府在1989—1990年的“世纪的税收改革”中,将所得税的最高税率从1989年的72%降低到68%.公司所得税从50%降低到30%.”(《北欧福利国家的改革及对我们国家的启示》中华会计网校 2007-2-8 )
同时“政府出资补贴企业。”(《瑞典税收制度考察报告》 2004年12月25日 经济参考报)
将销售税和房租税收提高到23%。”(《逝去的北欧童话》派瑞•奥尔森著工人国际委员会瑞典支部)
在社民党“大刀”的砍剁下,工人阶级的减税额远远没有福利下降、购物、房租支出增加的额度大。而资本家却是多减税还要拿人民的补贴!
工人福利被减少的同时工资自90年代起开始被减少。
2005年工人平均年工资为 261,690克 朗
2005 年瑞典企业界50位高收入代表人物的人均年收入为1,064万克朗,是工人工资的40.7倍。而1980年为16,5倍,1950年是26.1倍。
1998年至2005年间经济界精英们的工资平均增长了55%,同期股价平均上涨30%,而工人工资仅增长24%。
十大国有企业老板人均年收入438万克朗,是工人工资的16.7倍。
首相收入增长较快,1950年是工人的7.2倍,1980年是2.2倍, 2001年是5.1。大臣的收入,1950年是工人的6.2 倍,80年是3.1倍,2001年是4倍。
社民党总书记112万。总工会主席总收入110万,2001年是工人工资之4.2倍,而1993年这一差距是 3.7倍。
民选官员的收入由于考虑到选票而增长相对较慢,与工人收入差距较小。22位议会、政府高官2005年平均收入93万克朗,是工人工资的3.6倍。而1985年是2.4倍,1950年是4.9倍。 瑞典的基尼系数由1991年的0.228上升到2006年的0.246。(以上数据摘自《瑞典首相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有多大》中国前驻瑞典使馆参赞高锋著)当然,如果与中国等国家比较瑞典仍然是差距比较小的国家。
社民党的政策彻底向右转了,与右翼党一样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帮凶和马前卒。其实社会党本来就不是无产阶级的党,瑞典本来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为工人阶级利益服务。假的就是假的,早晚得暴露。只是等待条件。现在暴露了。
工会也腐化堕落了,在为资本家效劳的同时极力为自己捞钱。
面对社会的倒退,人民必然起来抗争。工人、学生等开始进行几十年来所没有过的大规模的抗议社民党运动。
面对昔日的靠山、后盾的抗议,社会民主党却公开强调:我们今后“必须赢得大城市中产阶层的选票。” (《瑞典是社会主义国家吗—瑞典模式起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瑞典]珀·奥尔森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译) 一句话暴露出社民党已经铁心把工人阶级抛弃了。
“瑞典模式”谢幕了,“新瑞典模式”上演了。
瑞典社民党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分配改革,到70年代达到顶峰形成“瑞典模式”,引起世界热议和羡慕,再到90年代向后转身形成“新瑞典模式”,再次引起世界讨论。
英国一学者指出:“‘瑞典模式’只是短暂的历史插曲”。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报道:“现在离‘瑞典模式’存在的70年代的辉煌岁月已经很遥远了”。瑞典右翼党派宣称:“瑞典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大多资本主义国家评论员说:“‘新瑞典模式’指的是私有化的模式”。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赖恩·帕默说:“今天说瑞典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十分离谱的”。瑞典广大工人和青年一致认为:“瑞典社会民主主义不复存在了”。我们国家一些媒体称瑞典“新瑞典模式”是“以瑞典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转型”
从先前瑞典人曾对我们自豪地说:我们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呢!到今天又认为:瑞典社会民主主义不复存在了。从历史的长河看这只是昙花一现,这昙花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却有重大意义。尤其放眼目前世界,机会主义遍布全球,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才是。
要分析总结“瑞典模式”和 “新瑞典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批判机会主义,我们就必须在实践中一点一点、扎扎实实地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学起,做一个具备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共产主义战士。否则,我们就不能识破当今世界盛行的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实质是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骗子、豺狼。我们就不懂得革命,就不会处理国内外矛盾,就不配做无产阶级的领导人,而是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者,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代理人。
从社会普遍的表面现象来看,大家工作后获得了工资,生活中又受惠于福利政策。然而对于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差距,不同阶级有不同的说法,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认识。我们目前的管理者通常解释是:每个人能力不同啊,按劳分配么!然而大多数人却是陷入困惑:为什么普遍现象是收入差距的趋势是越来越大!劳动者收入的趋势是越来越少?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1993年9月,邓小平与其弟邓垦谈话时指出:收入差距问题“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邓小平还说过:“如果出现两级分化那我们的改革就走到斜路上去了”。 《学习时报》
为什么两极分化就是“斜路”呢?
收入差距问题是个什么问题呢?分配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是个社会生产出物质后如何分配的问题。
为什么存在社会物质分配呢?因为分配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分配物质就无法进入社会成员手中,生产就不能进行,人们就不能生存。
所谓社会物质分配,即将劳动者生产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分配给大家享用。由于不能生产钢铁的分钢铁,药厂的职工分药,教师没有什么分的!因此,社会只能分发物质价值的符号——纸币。大家再用纸币去社会交换回各自需要的等值的物质。
人们取得工资、取得养老金、取得低保,取得各种补贴补助、取得各类奖金分红,取得利息、以及直接取得物质。人们的保险所得、炒股所得、股息所得、期货所得。社会各种税收、收费、免费、物价的变化等等。人们的一切收入或付出,都体现社会物质分配的不同形式。而分配形式和数量要受社会制度制约,即受所有制的制约。
分配的实质是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知道分配的形式和数量是如何确定及变化的。
分配是有规律性的。在阶级社会中,分配规律有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分配规律是: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他们千方百计使用资本主义的各种分配形式,目的是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赚钱,结果是剥削导致两极分化,使社会发展走向“斜路”。社会主义的分配规律是劳动人民掌握生产资料,社会物质按照按劳取酬公平合理的分配,大家共同富裕。
因此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不是自然而然固定不变的现象,而是实行某种分配规律的结果。是可变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出的经济规律,分配属生产关系方面之一,而所有制又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此分配是受所有制制约的,即一:谁掌握了生产资料必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生产什么。比如:我们的住房向高档次、别墅型发展。我们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日新月异。我们的汽车业成了支柱产业。我们的旅游业规模空前。我们消费了世界1/4的高档奢侈品。然而我们的大多数人却买不起房,买不起汽车,买不起奢侈品,甚至买不起高速铁路车票。大多数人骑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却没有路,只能与行人共用窄小的人行道。少数人享受长假去旅游,多数人却只得为其看家望门。“三农”与现代化矛盾日趋尖锐,大多数人日趋贫困等等。二:“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谁掌握了生产资料产品就归谁所有,有了产品所有权自然就有了分配权,有了分配权自然为自己多分。也可以说:谁掌握了生产资料也就掌握了产品分配权,所有权决定分配权,所有制性质决定分配性质。历史上每一种分配方式都是如此。打一个比方:资本家手里有鱼、肉、蛋、油、锅,(这些也都是劳动者创造的)他有权决定做多少汤,是一锅或是半锅,汤熟后最有权分汤、喝汤的应是厨师(劳动者),可是厨师喝多少反而要由资本家(阶级)说了算。由于赚钱是资本家的绝对规律,因此资本家就千方百计为自己多分汤。资本家分汤就是资本主义分配规律起作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分配。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工资的性质和数量呢?
劳动者为资本家做熟汤后即工作后,得到了资本家给的一点点汤即工资,资本家把这说成是按劳取酬,这是天大的欺骗。
“资本主义是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商品生产,这时候,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列宁选集二卷782页)在私有制社会一切都成为商品,人的劳动能力也成为商品。是商品就有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的,即取决于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由维持劳动者和家属生存所需要的那部分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价值组成。包括:1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因为一个劳动者无衣无食无住就没有劳动能力。2 劳动者抚养子女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价值。资本家为了稳固剥削制度就必须让劳动者养育后代,源源不断补充劳动者大军。3 劳动者接受教育及技术培训所需要的费用。随着企业技术不断进步,资本家需要劳动者也要接受教育及技术培训。4 文化生活。
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者和家属生存所需要的那部分生活资料的价格。
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决定其价值或价格的不仅是纯生理因素,还有历史的或社会的因素。比如道德、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程度,工人阶级的形成历史以及传统生活习惯等。因此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大小有很大伸缩性。所以在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综合条件的变化,劳动者所获得的物质资料的范围和数量是不同的。但在一国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物质资料的平均范围和数量是既定的。
劳动力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历史形成的。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是资产阶级制定的。
但是,在劳动力价值既定时,工资数量并不与劳动力价值相符。
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在供求关系变化下,商品的价格是要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然而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其价格却通常低于劳动力价值,在劳动力价值以下波动。原因是资产阶级利用私有制制造出来的劳动力过剩,利用私有制必然出现的经济危机等,减少工人应得的和应与劳动力价值相符合的工资。同时,工人阶级通过与资本家的斗争,也只有这唯一途径能提高自己的工资。
用直观、通俗的办法,就是要历史的比较工人的收入用在全家的日常饮食、服装、教育、住房、医疗、文化等生活时,工人的生活处于什么水平以及历史的变化。
按以上办法分析,瑞典的劳动力价值数量可简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 社民党执政后瑞典的劳动力价值数量逐渐增加。二 60——80年代劳动力价值数量达到顶峰。三 90年代后劳动力价值数量开始下降。
瑞典虽然早就有了养老金等一些保障法律,但在1940年前,40%以上的老人却享受不到养老金,靠救济过日子的人还必须放弃选举权。工人阶级工资很低,生活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因此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社民党执政后,工人成为福利体系的主体,社会保障不再只是救济或给予,而是为工人争取民主、公平的“权利”。社民党经过不断努力,工人阶级工资和社会保障逐步增加和完善,到60——80年代劳动力价值数量达到顶峰。
80年代经济危机后,“基尼系数由1991年的0.228上升到2006年的 0.246” 。 (以上数据摘自《瑞典首相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有多大》中国前驻瑞典使馆参赞高锋著)
1970年,瑞典的人均私人消费在0ECD国家中排在第5位,但到1990年,它已下滑到第12位。70年代瑞典的工资级差为34%,到1990年已上升到45%。(《危机中的瑞典劳动力模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4年6月号)
90年代后,差距扩大、消费下滑、级差上升说明工人阶级收入肯定减少了,又远离劳动力价值了。
90年代的一般白领、工人的生活水平大约什么样子呢?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区的公寓房大约每平米售价3万多克朗(有所有权)。
在郊外林克比区的一室一厅公寓,约40平米,有阳台和储藏室,家具家电齐全,如果只买居住权(可出租或出售居住权)2005年价值是40万克朗。(数据摘自《半数瑞典人租房过一生》 2008-09-05 世界新闻报)其月租金5000克朗左右。
在瑞典,每人每月有500克朗的租房补贴,如果有一个孩子还可以领取600克朗的住房补助;两个孩子的可以领取900克朗;三个以上孩子可领到1200克朗。一般蓝领,比如超市收银员每月工资1.3万克朗左右,清洁工每月1.4万克朗左右,工厂的工人1.7-2万克朗左右。(数据摘自《半数瑞典人租房过一生》 2008-09-05 世界新闻报)
“瑞典普通的白领阶层每月工资也就是2-3万克朗,交税之后剩余2万左右,再贷款买房子和车,压力就很大,因此一般都选择租房”。(《半数瑞典人租房过一生》 2008-09-05 世界新闻报)
工人月收入1.7-2万克朗,税后1.3万克朗左右。如果想伙食好些每月需“2400克朗。交通费需500克朗”。(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12日 )如果没有孩子夫妻每月有1000克朗租房补贴,租一套40平米的房子还需自掏4000克朗。水电、通信、服装、交际、文化娱乐等费用每月1000——2000克朗左右。合计每月需要8000——9000克朗左右。每月还剩余4000——5000克朗左右,可以用作扩大房间或积攒起来买车或出国旅游。
而出国旅游对于超市收银员和清洁工来说就困难了。
瑞典工人全年累计工作1,500小时。同比发达国家是相当或较少的。
瑞典所有人都没有医疗、教育、住房、养育后顾之忧,身体健康长寿。多数工人日常生活物质得到满足后还稍有剩余可用于文化领域,其收入是基本接近劳动力价值的。超市收银员和清洁工等工作的收入就没有可用于文化娱乐的剩余。工人阶级整体相对于二战前后的生活水平是有飞跃般提高的,这说明劳动力价值量相对提高了。但相对于劳动力价值的顶峰60——80年代肯定又减小了。
以下我们分析决定瑞典劳动力价值和工资的历史或社会的因素。
1 人们对民主、公平意识的追求是最终的决定力量。民主是国家的形式,是有阶级性的。随着社会制度的进步,民主也在进步。社会制度是在人类不断追求自由、民主、公平的过程中更迭的。因此,人们自由、民主、公平意识的追求程度,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从历史看,由于封建诸侯割据,瑞典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强有力的封建思想束缚。反而自我、民主意识浓厚。500年海盗的精诚团结共同与惊涛骇浪与人博弈的精神,再加上人们自十世纪起,就受到教会扶贫济困的宣传,不能不对后人灌输了亲近友善,排斥等级的观念。受英、法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瑞典自氏族公社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才经历了1000年时间。然而在这历史的瞬间,瑞典氏族公社的三级会议制度、议会的产生、"四等级"议会的出现、最终议会民主制度的确立,这些又都在封建社会就逐步从根基上确立了民主制度。使得瑞典人民有了历史的民主、自由、公平传统。17、18世纪英法先进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也不可能不传到瑞典,必然使瑞典人对民主、自由、公平的追求更加强烈。随着瑞典新兴资产阶级的胜利,又从制度上将民主、自由、公平向前推进了一步。
就因为瑞典人的民主、公平意识异常强烈,民主根基稳固。 早在1766年,瑞典议会就建立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监督政府和政府政务必须公开的《新闻出版自由法》。这项法规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员申报制”和“信息披露法”。
就因为瑞典人的民主、公平意识异常强烈,民主根基稳固。才使封建社会以和平方式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
就因为瑞典人的民主、公平意识异常强烈,民主根基稳固。才使1905年,在挪威提出退出挪瑞联盟要求独立,瑞典国王准备对挪威动武时,瑞典人民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和平行动,迫使瑞典国王放弃战争念头,同意挪威独立。
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又注意发扬党内、外民主,重视思想教育,经常组织党员参加政策讨论。在全国重大问题上,通过公民投票(全民投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重大问题,政府与各党派、各大利益集团协商后由议会作出决议。
在瑞典,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只有800多万人口的瑞典,竟有97个区法院,6个受理上诉法院,还有各类公共事业法院。凡是应该得到的各项福利待遇或国家的帮助而没有得到的,可以到公共保险法法院起诉。瑞典没有任何一个人或组织可以超越法律。在瑞典,“人们普遍的平静状态。你看不到惟利是图、不守信誉的奸猾恶人”。( 2009年04月03日 中国青年报)“我国在瑞建馆几十年来,还很少遇到过被偷窃的倩况。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刊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吴 江 著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瑞典的刑罚很轻,最高刑期只有12年,没有死刑,犯罪率却很低。以这样轻的刑罚维持这样好的社会秩序,他们最主要的一条经验是,严格地依法办事,做到不纵不枉”。(《关于瑞典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潘培新著2004年12月百度网)然而更多人认为关键还是社民党政府的清正廉洁,半个多世纪来,媒体没有其轰动的负面新闻报道就是证明。政府只有首先清正廉洁了才能有力量有威信实现其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
瑞典人民的这种追求自由民主、坚持正义精神、勇于斗争的精神,是后来“瑞典模式”产生的先决的思想条件。
2政策和策略是生命线。社会党的指导思想与农民党联合的策略,以高度统一,高度组织、高度觉悟的工人阶级作为后盾的政策,使社民党成为了基本由工人阶级组成,控制了议会,有了非凡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这成为了“瑞典模式”实现的组织保障。是社会党分配改革的首要条件。正是有了这个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社民党才有实力和资方相匹敌。连续44年的执政无所不能。
3 阶级斗争的作用。一位在中国投资的瑞典企业家,曾经洋洋得意地对记者说:“中国没有工会真好!”(《民主社会主义在瑞典》丁刚著南方周末 2007-6-14 )资本家的一句话就暴露出了他的心灵!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随着这种原始公社的解体,社会开始分裂为各个独特的、终于彼此对立的阶级。——恩格斯注)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说:“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一○四页)
“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一八九页)
按马克思的观点,瑞典表面的所谓“和谐”的劳资关系,实质是阶级斗争在起着绝对作用。比如,在20世纪前30年,劳资冲突是非常激烈的。工人成立工会,资本家就建立雇主协会。你罢工我就闭厂。待社民党得到农民党的支持并在议会下院中获得多数后,瑞典工人的境况才出现转变。待社民党与工人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捆绑到一起,强大到几乎无所不能,资本家感到万分恐惧和无奈时,才确保了“瑞典模式”的产生。
再比如,在整个70年代,瑞典实际已低于西欧其他国家的年增长率了。但“瑞典模式”的福利制度仍在继续扩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工人的觉醒和整个社会中劳工运动的权重增加。因此,“瑞典模式”是工人通过阶级斗争争取到的。
“瑞典模式”也是在阶级斗争中失败的。瑞典资产阶级无时无刻不在想方设法推翻社民党政府,他们趁国际苏东剧变,国内社民党与工会在调整福利问题上公开争斗的机会,联合其他右翼党派攻击社民党的集体入党制度,迫使社民党放弃了工会会员集体入党制度。由于社民党路线的右转,其党员人数由八十年代的120多万猛降到1991年的26万。社民党与工会关系受到严重削弱,“瑞典模式”的组织基础塌陷了。“瑞典模式”也就成为历史了。
“瑞典模式”实现的重要条件,还离不开社民党首先自身的清正廉洁。因为裁判腐败就会公正迷失导致赛场失去公平与民主。几十年来,社民党清正廉洁的秘诀却是在阶级斗争中取得。
自1995年起,国际透明组织每年发布世界各国腐败状况、廉政指数排名,瑞典一直名列前茅。瑞典“透明度很高,每个人的收入都是公开的,而且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查询。芬兰中央银行行长因公事请客,连菜单都要公布”。《芬兰、瑞典、挪威三国考察报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2002年8月27日 ,百度搜索
世间一切事物的产生、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瑞典透明度高的产生、存在的条件就是他们在廉政建设上拥有一整套全民参与、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机制。然而实现全民参与的条件又取决于他们的选举制度和政党财务制度。
瑞典政党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不仅能否上台执政即使生存也要取决于选票。因为,政党的经费来源,除党员交纳的党费和自筹外,较大部分要靠政府按照其进入议会的人数拨给,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得到群众较多的选票,迸不了议会就没有这笔经费,也就很难长期存在。因此,无论他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活动中,都要顺应百姓的希望和要求。在组织上力争精悍,社民党中央机关只有六十多位工作人员,省委只有五、六个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力求保持一种富而不奢、平等待人和社会公正的形象,以求得更多选票。正是由于人民的有效监督,才促使社民党的自律发挥作用几十年清正廉洁。
事实雄辩地证明,瑞典的阶级合作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斗争是绝对的、长久的、无条件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斗争中发展的。没有阶级斗争就没有“瑞典模式”
4 国家干预的影响。除日本外瑞典的国家干预是最强的。国家设计了经济建设短、中、长期计划,对于私有企业只有指导作用。在国土规划,地区规划和城市规划方面则是强制性的。瑞典的国家干预是卓有成效的,瑞典的城市建设、绿色环保、教育卫生堪称世界一流。
瑞典失业率低是国家积极干预的结果。国家除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就业的法律外,还设计了一个大公共部门,包括全部的公用事业及企业、银行,职工达140万,占就业人口的33%,占国民收入的65.4%。与其它西方国家不同,瑞典的大公共部门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其中竞争性行业采取国家计划指导,非竞争性行业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福利事业则由国家计划管理。为了充分就业,瑞典政府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和制订了就业培训计划,就业服务一律免费,经费每年约占GDP的3.8%。而德国占2%,美国只占0.5%。积极的就业计划加庞大的公共部门成为瑞典失业率低的主要原因。
还有相对差距不大的工资框架和完善的福利事业,都显示出国家这只“手”的强大作用。国家干预、计划管理是“瑞典模式”的基本条件。
5 工业发展的作用。有了现代工业才能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18——19世纪,法、英等各国经济的发展对木材和铁矿的需求不断增长,促使瑞典工业发展起来,一战前瑞典已有发达的工业了。一战二战期间的中立政策,使瑞典企业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疯狂生产,瑞典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富国。使后来的分配改革有了必要、雄厚的物资基础。同时造就了无产阶级的队伍和社会主义运动。
6 “黄金时期”的特殊作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呈盲目状态,经济危机是必然发生的。由于战后至70年代是战后恢复期,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大的整体性的经济危机,全球的生产和市场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世界经济如同野马奔跃似的发展。这是“瑞典模式”实现的必要的外部条件。
7 经济全球化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影响。1983年,瑞典议会通过了“雇员投资基金”法案后,资金外流尤其严重。“1980年瑞典资本外流只有6.25亿美元,1990年达到146.29亿美元。1991年该计划在试行7年后被停止了,同年,资金外流降为72.62亿美元。1992年再降到4.19亿美元”。(《瑞典学界对瑞典模式的争论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0-27 )资金外流给瑞典国内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瑞典的经济运转极度依赖出口,由1985年占GDP的25.5%到2008年已经上升到占GDP的56.7%”。由此就可看出,资金外流和世界经济危机会对瑞典的经济造成多大影响了。由于各国之间经济严重依赖,一国“发烧”他国必定有“病”,外国打喷嚏瑞典就要感冒。
比如, 1976年石油危机时,社民党试图再次借助赤字预算来维持生产和就业,却在国际需求锐减情况下,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结果造成大选失利。
还有,外来移民挑战了国内福利设计。人才外流又影响了国内税收。经济全球化将“瑞典模式”置于绝境。
虽然社民党的最终目标是“消灭资产阶级”。(《同舟共进》2009年6期)但无奈的“社民党2001年党纲指出:瑞典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差别近十年来在重新拉大。但这种权力向资方利益的倾斜‘并非是不可避免或者不可改变的’。经济的全球化工人运动的斗争必须全球化,要联合世界各国进步力量,建立新的政治联盟,把全球化变成促进民主、福利和社会公平的工具,引导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瑞典首相与工人的收入差距有多大》中国前驻瑞典使馆参赞高锋著)社民党自此还惦记着工人运动也真是难得啊!他们提出的: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工人运动的斗争必须全球化的主张,想来也的确经过认真思考了,但他们没有弄明白,即使“工人运动的斗争全球化,各国进步力量,建立新的政治联盟”真的能实现,世界就如同一个国家了。到那时经济危机还必定是要有的吧,因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由社会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社会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但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出现,还决定了工人阶级日益贫困。这就是“瑞典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阶级差别近十年来在重新拉大”的根本原因。机会主义改良的药方——“工人运动的斗争全球化”的结局也必然走向“新瑞典模式”。
因此,不铲除私有制,“权力向资方利益的倾斜”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不铲除私有制的分配改革就是骗人的把戏。只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度,才是确保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也可以肯定地说,瑞典的收入分配从来就没有过公平!
再说,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全球化”是注定不能实现的。因为在涉及根本利益的问题上资本家是不会让步的。现今世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中,资产阶级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军事力量异常强大。如果想搞“工人运动的斗争全球化”,就不知有多少个帕尔梅首相及成千上万人被杀害了。况且非洲有“非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工会统一组织”、“东非共同体”、“中非共同市场”、“西非经济共同体”、“阿拉伯共同市场”,亚洲有“东盟”、“亚洲经济合作组织”、“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会议”,拉丁美洲有“加勒比海共同体”、“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南美有著名的“安第斯条约组织”等。这些主张经济独立自主互相协调反对外来剥削压迫的左翼集团,都相继建立于60——70年代。几十年来,他们连提都没人提过“工人运动的斗争全球化”!更不用说实现了。即便如此,在发达国家有组织的打压分化瓦解下,目前有几个是有生气的?
8 历史、传统思想的影响。面对经济危机,北欧各国政府都不约而同地想对社会福利进行改革,但初期的改革力度都不敢大。甚至为了兑现大选诺言而继续改善社会福利,结果在生产停滞情况下赤字猛增。这是因为福利制度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人民群众为争取社会平等而长期斗争的结果。民主平等不但深入人心而且有刚性的法律保障。任何社会改革都是剥夺某一集团的经济利益。高福利既然已成为北欧社会的历史传统,大多数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的进步。人们就很难抛弃现有福利体制再返回落后。 “芬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0%-90%的民众支持现行的福利政策”。(《芬兰、瑞典、挪威三国考察报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2002年8月27日 ,百度搜索)“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曾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杰坦福兹做过民意调查,结果只有一个55岁的农民对制度表示了不满”。(《人人有房无穷人——瑞典的社会主义》丁刚著南方周末2007-6,百度搜索)在民主完善的情况下,执政党都不愿或不敢由此而在选举中失去大多数选民的选票。90年代以来,社会精英们收入飞速增长。但容易受社会舆论、传统思想影响和有选票压力的民选官员及大学教授的收入增长速度就相对较慢。
不过趋势已定剩下的就是个过程了,瑞典的特点决定了这个过程会相对长些。收入差距会慢慢的加大,如果右翼政党执政速度会加快。
9,军事支出的影响。在国际,社会党反对侵略,反对以大国自居欺凌弱小。帕尔梅呈高调反对美苏研发先进武器争霸世界。帕尔梅亲自参加示威游行反对美国侵略越南。帕尔梅多次呼吁苏联停止对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的干涉及入侵。由于南非奉行种族歧视,1982年帕尔梅停止了对南非的投资。由于社民党的和平理念,瑞典既没有任何殖民地,也不谋求势力范围,军事支出自然少,就避免了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普遍由于支付庞大的军费而入不敷出,为弥补赤字又增发公债或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最终用减少劳动人民的收入埋单的制度性问题。
10瑞典自然条件优越。瑞典人口少国土大,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资源丰富劳动力缺乏,有利于劳动人民收入的增长。民族单一,语言单一,95%的居民属于路德新教徒,民族、宗教矛盾少容易团结起来。
11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人类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是靠政党领导的,政党将路领错了后果可想而知。瑞典社民党党部至今还挂着拉萨尔的画像。拉萨尔是个什么货色呢?拉萨尔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始祖。自称“马克思的拥护者、学生”。可从来没接受过马克思主义。在他任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的1863年,普鲁士王国铁血首相俾斯麦正对内打击进步的资产阶级,对外用封建专制统一德国。拉萨尔不是去反对封建专制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与封建专制相勾结以支持封建专制为条件换取普选权。结果德国封建统一后,1871年的宪法反而取消了1849年宪法中的人民的基本权利。马克思说:“拉萨尔事实上背叛了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53页) 恩格斯也斥责道:“高贵的拉萨尔愈来愈暴露出是一个卑鄙透顶的无赖”,他同俾斯麦的勾搭完全“是为普鲁士人的利益而背叛整个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48页)
瑞典社民党与工会以及众多国家工人组织将拉萨尔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将社会主义运动引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改良主义的本质是“改良主义者竭力用小恩小惠来分化和欺骗工人,使他们放弃他们的阶级斗争”。 (《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4卷第1—4页)“瑞典模式”就是这样产生的。“只要存在着资本的统治,尽管有某些改善,工人总还是雇佣奴隶”。 (《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4卷第1—4页)“新瑞典模式”就是这样出现的。无论“瑞典模式”与“新瑞典模式”都是改良主义向资产阶级妥协、投降的结果。
马列主义观点应该是“承认争取改良的斗争,即承认争取改善劳动者境况的斗争,尽管这种改善仍然不触动统治阶级手中的政权。但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者又最坚决地反对改良主义者,反对他们直接或间接地用改良来限制工人阶级的意向和活动”。(《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4卷第1—4页)要努力开展经济斗争,争取改善劳动者生活境况,但不能忘记要创造条件时刻准备武装夺取政权,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
机会主义路线必然使其成为历史上昙花一现。实践已经验证了改良迈入破产,实践将进一步验证改良的彻底破产。因此,若想防止两极分化增加工人阶级收入,维护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就必须首先建立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党,走开展阶级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革命道路。
应该肯定“瑞典模式”在瑞典以及世界社会进步、发展中所起的极大推动作用。首先,大多数人对“瑞典模式”的赞扬、向往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否定。其次,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瑞典模式”为我们做了实践的验证,为自第二国际尤其“东欧事件”以来,世界机会主义泛滥中的两派争论画上了句号。它为今日私有制下工人阶级运动提供了丰富经验,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敲响了警钟。它是今日真假革命者的照妖镜。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马恩选集2卷181页)劳动力价值“是由每个国家已成惯例的生活水平来决定。”(马恩选集2卷181页)
参考文章:
2006-08-27 温网博客,康新贵转载原外交部档案馆干部,曾驻瑞典商务参赞,多年从事社民党问题研究的高峰文章,百度搜索
《瑞典经济发展试析》原外交部档案馆干部,曾驻瑞典商务参赞,多年从事社民党问题研究的高峰著《国际问题研究》,1985年1月,百度搜索
百科瑞典,百度搜索
瑞典概况,百度搜索
《一份关于瑞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内部报告》《陈独秀研究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潘培新在 1988年12月16日 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上的内部报告,百度搜索
《求是》2008—11期,百度搜索
《瑞典税收重要原则多拿钱就得多纳税》经济参考报, 2008年2月29日 百度搜索
中国社会保障网 2009-12-11 ,百度搜索
《瑞典与挪威和平分离的历史》凯迪网络2006年6.28,百度搜索
《马克骑士》姜德昌著吉林人民出版社
《瑞典是社会主义国家吗?——瑞典模式的起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瑞典]珀·奥尔森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译,
《瑞典学界对瑞典模式的争论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0-27 ,百度搜索
《一篇迟到的考察纪要》刊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吴 江著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百度搜索
《芬兰、瑞典、挪威三国考察报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2002年8月27日 ,百度搜索
《人人有房无穷人——瑞典的社会主义》丁刚著南方周末2007-6,百度搜索
《民主社会主义在瑞典》丁刚著南方周末 2007-6-14 ,百度搜索
《环球》杂志2007年6月,百度搜索
《公平促进效率的增长》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成新轩著《求是》 2008-06-04 ,百度搜索
《瑞典、芬兰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调节政策考察报告》刘强著《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32J-1期,百度搜索
《论瑞典三位一体的政务公开制度》《经济学消息报》 2006年5月12日 。傅光明著,湖北省财政厅纪检监察室主任。百度搜索
《瑞典税收制度考察报告》浙江省国家税务局赴瑞典税收征管培训考察团2005.07.08百度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