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挑战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为标志。亚当•斯密曾经将自己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形象地比作是左手和右手。可见,经济学研究需要有人文底蕴,而政治经济学恰恰能够容纳表现人文关怀。
自亚当•斯密以降,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经济思想史学家普遍将这种理论的演进概括为两个轨道分化,即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学。后者经过了多阶段演化,在1890年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这就是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将他的代表性著作命名为《经济学》。反观从“政治经济学”进化为“经济学”学科名称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分工关系深化、劳动生产力的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走向成熟,决定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逐渐得到厘清,历史的、传统的、政治的、社会伦理的因素得到梳理,逐渐被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外生变量.由此有助于经济学研究更多地引入数理分析,使经济学向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靠拢。马歇尔之后,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大危机,导致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此后,以美国经济学家P•A•萨缪尔森为代表,将马歇尔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内容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宏观分析研究内容整合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中,由此经济学理论被冠以一个全新的概念--新古典综合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经过了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社会实践对该理论的丰富发展,特别是列宁在探索“战时共产主义”和“过渡经济”中的大量文献。“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导又有了在中国实践施展的机会。但总体上看,它所经历的时间不长,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除此之外,今天检讨起来,可以看出还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解掌握缺乏全面准确性,战争背景下步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阶段后,难有从容的学习研究积累,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方案,许多知识只是从苏联学来的,比如,随着对斯大林主持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学习引进,斯大林式的理论思维必然直接影响我们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其次,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左倾”思想总像幽灵挥之不去,最为典型的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待经济工作任意“上纲上线”。本来作为阐明社会再生产原理和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理论,被归纳为几条干巴巴的说教,政治经济学理论被过度“意识形态化”、教条化,表现为范畴内涵凝固,研究方法保守,理论体系僵化,失去了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解释能力和指导能力。此外,1979年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方针,西方经济理论被全面引进,尤其是作为“主流”的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基于其强调经济理性、张扬竞争机制激励,能够借助数理方法相对精确地揭示经济运行的投入产出关系、产业部门关联关系等长处,与已经被教条化了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形成鲜明反差。加之经济发展绩效反差对人们感观的刺激,进一步加强了人们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怀疑,导致政治经济学理论被边缘化,在相当长时期里不受重视,甚至是处在完全停滞和“被抛弃”的境地。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高度的重视和正视。
如何评价主流经济学所产生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自觉引进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一项重要的变革就是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且在1992年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模式。
必须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改革开放中对经济学理论的取舍是分不开的。我们放弃了与战争动员的资源集中体制相适应的斯大林主义传统经济理论,引入西方主流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所倡导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微观自主选择原则,对于刺激我国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此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引进,也为我国制订缓和的经济政策作出了贡献,避免了传统上我国经济政策喜好急转弯式的变化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但是,将发展的绩效说成是西方经济理论的贡献显得过于简单肤浅。尤其是在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对比研究中,需要吸收借鉴和学习接受其重视实证的研究方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经济理性”的地位,早在1837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强调指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所揭示的商品经济理论十分重视商品所有者主体的经济理性和自由主权,以及在这种主权前提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的竞争博弈关系;它所揭示的价值规律作用机理对于价格信号如何引导资源流动、优化配置,同样是生动而具有普遍应用意义的。
实际上,大量研究表明,2008年最先爆发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也暴露出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自身的致命的缺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说,首先,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值观面临挑战。古典经济学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体。新古典经济学将这个统一体进行了分解,舍弃了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保留并片面发展了经济学的工具理性和“科学精神”,使经济学挣脱了伦理的束缚,为经济学的达尔文主义化打开了潘多拉之盒。总体上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中的迭尔文主义色彩越来越浓;其次,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上存在缺陷。追求理论表现形式的数理严密,使得理论不能客观、完整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结构严谨的数学模型,使得经济学理论达到“深奥而漂亮的新高度”,但现实经济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易变性使得数学理性方法只能近似反映现实;再次,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主要假定“经济人”已经落后于现实世界的发展;最后,西方主流经济学刺激消费主义并进而导致人与环境的矛盾。遵从主流经济学指导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暴露出严重的消费主义,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我们在肯定主流西方经济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的前提下,也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其内在缺陷,看到主流经济学对于弥补这些缺陷所作的努力。不偏执、无成见地弥补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使其更客观、准确、完整地反映现实世界,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需要有一定的学术勇气和历史眼光,也要有哲学思考的习惯和人文主义精神。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47期,摘自2012年2月23日《社会科学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