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部抗美援朝电视剧《三八线》热播,刘源上将任总顾问
“1950年6月25日凌晨,分裂的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次日,美军公开参战,致使朝鲜半岛的内战陷入国际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武装组织中国统一。1950年8月,美军飞机频繁侵入我领空,疯狂轰炸扫射,进行军事示威。”
电视剧《三八线》的故事在这一段旁白中展开,这是首部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视剧,以鸭绿江边两个渔民的战争经历为切入点,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跌宕起伏。
电视剧《三八线》海报
5月28日晚,由北青传媒等单位联合出品的38集电视连续剧《三八线》在北京、辽宁、安徽卫视同步开播。
公开报道披露,该剧由王海平执笔、梦继执导,由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刘少奇之子刘源上将担任总顾问,现任武警部队参谋长秦天少将担任总策划,秦天的父亲正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指挥上甘岭战役的秦基伟上将。
填补抗美援朝影视片空白,加入鲜明的人道主义视野
《三八线》剧照
5月26日,电视剧《三八线》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制片人汪裴表示:“我们只是想尽全力把这个剧做好,让观众去看、去了解当年的故事,无论是对当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还是对社会,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都是有责任的。”
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郭松民5月3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称,大概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就逐渐从银幕和荧屏上淡出了。
郭松民认为,电视剧《三八线》的播出是一个进步,“第一,正面反映抗美援朝的电视剧能够播出,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稍微夸张一点说,这不妨视为是一种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表现;第二,和近年来的军事、战争题材影视剧相比,这部戏在贴近、尊重历史的本质与逻辑方面有进步。”
近几年,对于国内“抗战雷剧”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在上述专家研讨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对《三八线》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经过一段时间对战争题材创作风气的批评、反思,抗战雷剧、神剧基本从主流媒体上消失,应该对中国电视剧的战争题材作品抱有更高期待。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在上述专家研讨会上表示,过去我们看到抗美援朝的影像作品,大部分都写我军英勇作战,把美军打得稀里哗啦;《三八线》非常可贵地加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尹鸿举例称,人道主义价值观体现在对几场战争的描写中,也包括了被打得只剩下30多人的残酷,这种残酷反过来表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而且还包括描写战俘的价值观,表现了某种平等。战争的残酷不是留下一群英雄,而是留下很多伤害。
八成故事源于真实战争,用艺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
《三八线》剧照
在5月26日专家研讨会上,《三八线》导演梦继介绍,剧组专门聘请了研究朝鲜战争历史的顾问团队全程跟组指导,大到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小到一支枪、一件衣服的使用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
梦继表示:“全剧百分之八十以上篇幅的故事都源于真实的战争,绝不戏说。”
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战役无数,交织着中朝关系、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等。郭松民在采访中指出,抗美援朝的意义是极其伟大的。
他认为,一方面,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场战争的胜利第一次证明了新中国有能力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得苏联关于放弃根据雅尔塔协议在中国东北权益的承诺,由“承诺”变成了“落实”,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挣脱了“雅尔塔体系”的国家。
因此,如何确定一个好的视角来真实呈现这段复杂的历史,成为创作团队要思考的问题。最终,故事以小人物经历展开,讲述鸭绿江边的两个普通渔民为了国仇家恨奔赴朝鲜,从平凡小人物成长为爱国战士的历程。
在上述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通过一个小的视角切入大的事件,“这方面《三八线》是‘有巧思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则表示,《三八线》用艺术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艺术品要靠自身的史学品位和美学品位吸引受众,培养观众的审美情趣,而万万不能够放弃自身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的提升,去顺应、迁就时尚的审美情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