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系统复杂性是人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举办的“世界系统复杂性探索”研讨会开幕词
同志们、朋友们: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向与会的诸位表示热烈的欢迎与由衷的感谢!
我们中心适应着当代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依托北京大学学科比较齐全又重在前沿探索的动态综合优势。以跨学科的综合探讨为直接研究领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综合研讨现代科学的前沿进展、发展趋势、基本特点、内在规律为基本课题;以推动复杂性探索、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培养思维方式辩证、学术视域开阔、具有创新潜力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凸显了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的转向。
复杂性研究,目前已遍及所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俄罗斯、巴西等国,已成了一种具有世界规模的科学思潮,一种文化运动。
我们中心依据当今科学发展的新态势,进入新千年之后,以2001年7月召开的“钱学森与现代科学技术研讨会”为契机,,就将现代科学与哲学的综合交叉研究直接聚集到复杂性探索上了。
这次研讨的主题就是,世界系统的复杂性问题。而世界系统复杂性则是人类当今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何以见得呢?人所共知:资本主义从l4、l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萌芽以来,到l9世纪中,社会化大生产与发达的商品经济,使世界各地的生产与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世界实现了系统化。地球人类面临的大问题均已系统化和空前复杂化,,还原论科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失灵了,需要新的科学思想与方法。由于系统的整体性力量的作用,世界系统化之后,一切有关人类历史命运的重大思潮和社会运动,其兴衰不再仅仅是西方国家所独有的,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现象,需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共同解决。
从世界范围看,复杂性研究的产生发展存在两条不同路径,西方从科技走向复杂性研究,中国从社会革命走向复杂性研究。这反映出复杂性研究作为世界性的思想文化思潮,具有非线性动力系统特有的路径依赖性。毛泽东是中国复杂性研究的开拓者。他的复杂性理论首先是复杂性研究的哲学理论,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他的理论探索始终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变革实践,自然包括有关社会历史复杂性的具体理论成果。如极富特色的系统思想、军事理论、文艺理论、历史观点、地理政治思想等,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探索,既富含对中国社会本质特征的真知灼见,又贴进现代科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在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数学、经济等学科领域开展了许多有关复杂性或复杂系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一个用系统方法,以复杂性探索为中心内容的复杂性科学应运而生了。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欧洲的以普里高津、哈肯、艾根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即所谓欧洲学派;美国的圣菲研究所,以霍兰为代表的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即所谓美国学派;我国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即中国学派。随着复杂性探索、复杂性科学的产生、发展,人们的学术视野向宇宙的广度、深度大大地拓展了,人们逐步领悟到:在世界上,虽然存在着大量可以用还原论方法认识、解决的简单性问题,但同时存在着无数不能用还原论方法认识、解决的复杂性问题。人们面对着世界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日益增多的复杂系统与复杂性问题,即所谓规模巨大的、组成要素异质性显著的、按照等级层次组织起来的、具有各种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对环境开放的动态系统。总之,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比比皆是。诸如,人体系统、人脑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地理系统、天体系统、天地人系统等等。所以从根本上说,世界是复杂多变的,,绝不是恒定简单的。因此,我们对宇宙的奥秘,越是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越是走向科学发展的深处,就会越来越多地发现复杂性问题。对待复杂性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还原论的方法是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必须把复杂性当作复杂性来处理。
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当今时代,探索复杂性的思维与方法,已日益渗透进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因此,对于复杂性的探索与反思,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主要在学理上作文章,而应当紧密地结合实际,与实践相联系。紧紧抓住现实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选择其中有重要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典型事例,深入开掘,就事论理,从事理结合上进行复杂性解读。
综上所述可见,世界的系统性、复杂性,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环境中存在发展的,在一定交互作用中转化消失的。总之,是一个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不过,这一过程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知的,也是人们能知的。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当今人类在面对世界之系统化与复杂化的潮流时,只能“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即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就能在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光辉业绩,达到预想的目的,促进历史的发展。
会议的具体开法,仍然采取重点先导发言与集体讨论结合的讨论班方式。
为了集思广益,集中大家智慧,把讨论变成思想扩大器,实现群体讨论的整体涌现性(整体大于部和之和),必须保证确有一定时间进行研讨,避免把研讨会开成报告会。希望重点发言时问能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留出一定的时间供即席讨论,此外殷切希望大家讨论发言一定扣紧主题,不能脱离主题,当然更不能另立主题。
讨论中有不同见解、分歧意见是正常的,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不能惊于相反,要乐观其反”,我们不仅要勇于面对矛盾,而且要善于解决矛盾。如有争论,既要心平气和又得适可而止,时间所限不能无止无休。
诸位,在百忙中顶着炎热前来参加会议,我们热烈欢迎,由哀感谢!大家能精神愉快,有效利用时间使讨论得以深入,更是我们所祈盼的!谢谢!
赵光武(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7年8月7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