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价值(《经济哲学》节选)
第1节、价值
价值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指客体存在物的使用功能对主体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存在意义,没有被主体发现使用功能的客体存在物无所谓价值。功能与价值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功能便有价值,没有功能价值无从谈起。在两千年前,石油有什么使用功能人类一慨不知,因此那时的石油对人类有什么价值谁也不知道,其价值自然无从谈起。再譬如,暗物质有什么功能,至今不为人类掌握,暗物质的价值显然是没法说的。这一切共同说明,价值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种时间现象,举个最典型的例子,人类最初认识的牛奶就一种功能,——维持生命,但随着时间的延伸,人类逐渐发现,牛奶还有护肤美容功能、医疗功能、酿酒兴奋中枢神经的功能等,因此牛奶的价值也跟着不断的扩大。也就是说,价值潜藏于事物的内部,一当某种潜在的功能被主观意识发现,新的价值就会被挖掘出来通常我们说创造价值。但创造价值不代表价值就能被有效利用,也没准被浪费掉,比方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来的粮食,没有被合理利用而是霉烂变质了。再比如说,有些房屋建成后不是供人居住,而是用来投机炒卖,无形中房子的价值就被浪费掉了。建筑材料是有生命周期的,如果一栋房子的寿命是一百年,二十年不用,那么无形中其价值就损失掉了五分之一。这就是说创造价值是一回事,如何利用价值则是另一回事,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就在于,创造价值与利用价值不能统一。
以上分析主要是为了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价值的核心内涵是功能,即功能产生价值,没有被主体发现使用功能的客体存在物,其价值无从谈起。
第二、创造价值与利用价值不是一回事。
第三、价值是一种时间现象,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体存在物的使用功能对主体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存在意义。这里需要特别阐明的是,“意义”和“价值”是两个哲学范畴完全不同的概念,“意义”反映着主体的意向、意图、意思、原因、动机、认知、体验、观念等诸多精神方面的行为,它不是孤立的就事论事的那种感知经验,而是融入了主体思想、立场、道德的先入为主模式的感知经验,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件事不同的人解读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并因此争吵的面红耳赤。“价值”仅仅是主体针对客体作用、效用、效能的认知。以劳动这种行为为例,劳动的意义包括愉悦、锻炼、社交、学习、赚钱、艰辛、忍耐、承受、发现、发明、创造以及带来正或负价值,而价值仅仅是劳动意义中的一个点而已,更多的是指劳动产品带给人类的具体用处。“意义”陈述的对象包罗万象,现象、行为、物质等一切客观存在皆在其列,“价值”陈述的对象远远少于“意义”,比方说,我们不能说自然现象有什么价值,只能说有什么意义。任何一件事情都包含着原因、过程和结果三个因素,“意义”即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和原因,但价值在结果出来之前是无法参与意见的,也就是说价值只能关注结果无法关注过程和原因。意义可以阐述价值即价值的存在具体有什么意义,但价值不能阐述意义,绝不能说意义有什么价值。
在一般的语境下,当我们思考某个人对集体和社会贡献率的时候,通常会从“个体存在的价值”这种思维模式出发来进行思考和询问,但这句话在哲学上却是错误的,因为人的存在不能用价值考量,否则不啻于人对自身的异化,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各种质询和思考,只能使用“意义”这个概念,不能使用“价值”界定“人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只能表述成“为了什么存在”和“这种存在对世界的贡献率”,而绝不能将自身当成物思考成——我(我们)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人类只能分析、询问、判读不同客体对主体的存在价值,反之必然犯本末颠倒的错误将自身看成客体,更直接的阐述,“人类存在有什么价值?”这样发问只能来自外星人而不应该来自我们自身。因此概括的讲,人是世界的主体,不是客体不是物,不能用价值衡量,人主宰着客体物,只能是人对物即客体进行价值衡量,对自身要使用“意义”这个哲学衡器予以分析。
任何价值一经产生,其意义就永远不会消亡,影响将永远存在,但价值会随着时间流逝消失,譬如,一片森林会自然死亡或被大火燃烧殆尽,这片森林的价值化为乌有,但这片森林产生的影响将永远存在。
价值可以有不同的意义,诸如:正面意义、负面意义、直接意义、间接意义、历史意义、现实意义、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个体意义、群体意义、潜在意义等等,但意义却不能用价值界定,不能说意义有什么价值,
一、价值的七个命题
①、价值的核心内涵是使用功能
价值是指客体存在物的使用功能对主体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存在意义,没有被主体发现使用功能的客体存在物无所谓价值。功能与价值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有功能便有价值,没有功能价值无从谈起。功能不同,价值的存在意义也不同,比如乙醇,有兴奋中枢神经的功能、有杀菌消毒的功能、有驱动活塞的功能,每一种功能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离开功能这个核心因素,谈论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②、价值不全是人类劳动的结果
人类劳动创造价值,但价值不一定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也可能是自然运动的结果,诸如,野生动物、野生鱼类、野生药材、天然林、玉石等,其价值是大自然运动的结果,不是因为我们将它们搬运回家才有了价值。只有那些在人工环境下,包含了大量人类体力和脑力劳动制造出来的产品,才能称之为人类创造的价值。
产品从产出板式上可以划分成三种类型即:自生产品、原生产品、衍生产品。
自生产品是指在完全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产品,如野生动物、野生鱼类、野生药材、天然林、玉石、天然铁、狗头金等。原生产品是指最初形态的那些人造产品,但绝不能将原生产品简单的理解成原材料,虽然有些原生产品是原材料,如铁矿石和铁锭,但原生产品并不等于初级产品,原生产品指的是已经定型的可以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品,比如在马路上跑的汽车,都属于原生产品,后来经过人类不断的改进,汽车又增加了很多功能,可以当房子住,可以在水上行走,甚至可以在天上飞行,这些拥有额外功能的汽车,就属于衍生产品。也就是说,衍生产品是指功能多出原生产品的产品。
与自生产品、原生产品、衍生产品相对应的是自生价值、原生价值、衍生价值。
③、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的劳动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产出——物质产出或精神产出。但有些劳动是没有产出的,比如搬运工、推销员、采购员、售票员、空姐、公交司机、办公室文秘等,他(她)们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只是在转移价值,第一、一部分价值以劳动报酬的形式转移到受雇劳动者手中;第二、一分部价值从消费方(购买方)转移到制造方或销售方;第三、一部分价值从产品制造方转移到原材料提供方、能源供应方、广告制造和播出方等方面。以饭店工作为例,厨师用原生产品制造衍生产品,是创造价值,端盘子的服务员是转移价值。就劳动的目的而言,可以将劳动分成九种类型。探索型劳动、创造性劳动、制造性劳动、支持性劳动、管理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传授性劳动、获得性劳动、休闲性劳动。其中,探索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制造性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支持性劳动、管理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传授性劳动、获得性劳动、休闲性劳动是转移价值的劳动。
劳动分类在后面第3节有专门的阐述。
④、价值有弹性但没有属性
枪在好人手中,其价值就是正面的,落到坏人手里,其价值必然是负面的。海洛因用来吸食就是毒品,其价值是负面的,用来治病就是药品,其价值就是正面的。这意味着,价值本身并没有属性,因为价值是产品中凝聚的被剥削者的劳动,就认定价值也一定跟被剥削者站在同一立场,是对“劳动者”与“劳动”混淆,遗憾的是马克思还真给混淆了。在这里我们我们必须把“劳动者”与“劳动”严格区分开来,劳动者有政治表达,但劳动本身通常是没有属性的,劳动者的劳动,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纯粹的商业交换行为,劳动创造的价值绝不会因为凝聚着劳动者的血汗就倾向劳动者。
客观的阐述,价值是个谁都可以使用的弹簧秤,不同的主体需求,对价值的弹性会有不同的解读,比方说,海洛因对瘾君子来说是性命是快乐,对毒贩子来说是滚滚财源,但在药品生产厂家看来就是一种普通的原材料。“有价值”和“价值”绝不是一回事,“有价值”是指产生了正面意义,“有价值”包含着审视者和需求者的价值观,价值观包含着立场、信仰、态度、品德、人格这些精神因素,但价值不是价值观,“价值”反映的只是客体功能对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意义,可能是正面意义,也可能是负面意义。
⑤、价值不能完整体现其存在意义
受制于自然、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原因,第一、有些客体存在物在没有被人类利用之前就废掉了,客体存在物的使用功能不可能全部为人类所用,目前陆地油气开采最深记录的保持者是俄罗斯,约13000米;固体矿物开采的最大深度是南非金矿,在4500米以下。也就是说,一万三千米以下的气态矿产资源,四千五百米以下的固态矿产资源,无论其潜在价值有多大也无法为目前的人类所用,倘或因地球内部活动比如火山爆发造成这些矿产资源被烧毁,即使将来人类科技已经具备开采更深层矿产资源的能力,人类也不可能再得到这些矿产资源。第二、即使客体存在物的使用功能可以被人类利用,也不可能实现百分之百的利用率,这不仅是因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会有损耗,还有人为因素造成的价值损耗以及必须付出的机会损耗。归纳起来分析,价值损耗有五个方面。
一是自然损耗。自然损耗是指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损耗,诸如地震、火山爆发、山洪暴发、海啸、森林火灾、小行星撞击地球等自然现象。
二是必然损耗。无论在自然系统还是在人造的系统中,能量转化都不是A=B那种完美的转移,而是A=B+C+D+…,但这种转换会依着启动转换的预设条件,转化出较多能满足预设动机的那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说汽车发动机是将汽油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热能,热能通过活塞运动转化为机械能,在这个能量转化的过程中,大部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少部分热能经热传导流失。但由于汽油不可能实现百分之百的燃烧,因此汽油的化学能最终能够转化为机械能的比例是很低的,目前主流汽油机的直接燃油效率在30%左右,少数采用增压的量产发动机可以达到40%左右。这也就是说,汽油的化学能至少有80%将是必然损耗。就目前的人类社会而言,最完美的能量转换系统是人体,食物进入人体后,在消化液和消化酶的作用下,大部分会转化成热能,少部分会转化成化学能,还有些食物会转化成其它一些形式的能量,诸如电能、光能、弹性势能、矿物能、分子动能、思维能以及人类最珍贵的爱情能。另外一部分食物则会变成垃圾,这部分垃圾就是必然损耗,即便有一天人类进化到外星人的水平,这部分损耗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是人为损耗。人为损耗包括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的损耗。个体因素包括工作失误、奢侈浪费、蓄意破坏等导致的价值损耗。社会损耗本质上是制度性损耗,我们肯定不能说资本主义社会是比封建社会还坏的社会,但资本主义社会引发的制度性损耗却远远高于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皇帝和官员们不会允许地主将牛奶倒进河流里,不会允许农民将蔬菜烂到农田里,但资本主义社会以法律形式保护这种浪费。尤其是资本主义时代战争频发,无论阶级战争、种族战争、民族战争、宗教战争、文化战争、金融战争、贸易战争还是其它什么形式的战争,造成的价值损失远远大于封建时代。
四是需求不平衡损耗。智能手机有80%的功能80%的人用不上,因为这些人不需要这些功能。
五是机会损耗。人类若想得到生态平衡和氧气,就必须放弃对木材的需求,这个结果等于说,由于我们不能把森林全部采伐掉,90%的树木只能发挥两项功能,——维持生态平衡和为地球供氧,其它功能将随着树木的自然死亡一同消失,这种因得到一样就必须放弃另一样的损失就是机会损耗。
⑥、价值存在的意义在于使用
一套房子不使用,无论交换多少次都不会产生实际价值,市场价值不等于实际价值。比如玉这种东西,它唯一的使用价值是装饰,如果不用来装饰仅仅用于收藏,则没有几多实际意义,一旦遭遇饥荒,一块黄龙玉甚至换不来一个大饼子。
⑦、潜在价值不等于价值
树木有很多种功能,故而树木有很多种价值,但地球上大部分树木只能发挥两种功能,——维持生态平衡和为人类供氧,那些多余的功能即使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也不可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也就是说,客体存在物的功能除非被人类利用其功能才具有价值,否则只能称为潜在价值,但潜在价值不等于价值。换言之,实现价值的方式在于客体存在物的功能被人类使用、利用,即功能得到了发挥。
二、价值的五大特征:
1、公共性。伦理、道德、政治、法律从诞生伊始就体现着其自身的倾向性,代表谁、为了谁、反对谁都有非常明确的表达,但价值不这样,第一、不同的取向对价值有不同的思考和解读;第二、价值像空气一样,任何人都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也就是说,价值具有公共性,它不是武器,我们不能拿它用来不批判谁或讨好谁;也不是能用来让我们满足享乐欲望和虚荣心的汽车、美酒、服装、手表这些能体现收入、地位、声望、声望、权威的有价物,它只是一种类似于度量衡那种性质的特殊的度量器具。
2、主观性。价值是主体为了分析和判读客体存在意义而设计和设定的哲学范畴,即作为主体的人赋予了客体存在的价值,没有人类的出现,谁知道价值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说,价值是人类思维的结果是人造的,没有主体的存在没有人类思维,任何客体都不具有价值,在聪明的猴子也不会产生价值这个概念。价值的大小也完全是主观认知的结果,不同的主观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或正面价值,或负面价值,或使用价值,或观赏价值,或收藏价值……
3、特定性。价值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特定主体与特定客体互动的产物,只有在同时满足特定的主体与特定的客体这个前提下,价值才能发生并成为其自身。举例说,某种药品的价值一定来自于患有特定疾病的病人与具有特定医疗效果的药品的互动,没有这两方面的特定性,价值就不会体现出来。社会价值也同样是这道理,特定的信仰和理论只有遇到拥有这种信仰并使用这种理论的特定人群时,其价值才会凸显,比如说指导股民炒股的那些理论书籍,只有遇到股民才会凸显价值,在非股民眼中其价值肯定不会彰显。
4、互动性。当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客体有需求,这个特定的主体必然与特定的客体产生一定形式的互动,因此特定的客体就会产生价值。比如在两千年前,人类不知道石油有什么作用,对这种东西没有任何需求,因此那时的人类与石油不会产生互动,所以在那时的人类眼中,石油根本就没有价值。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发现石油可以燃烧取暖、烧烤食物,进而发现将石油炼成煤油、柴油、汽油后,可以照明及驱动机器,于是石油的价值内涵及外延也就不断的扩容、放大。
5、差异性。价值是主观思维的结果,不同的人因对客体的态度不同,客体存在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可能是正面价值,也可能是负面价值,可能是现实价值,也可能是潜在价值,可能是使用价值,也可能是观赏价值。比如说烟花爆竹,在生产厂家看来是有经济价值的,但在其他人看来,只有观赏和娱乐价值。而且对价值的估值也千差万别,比如说一把优质的镰刀,在农民眼里可能值30元,但在大城市里的市民看来,也就值几元钱。
三、价值的三大悖论
1、实际价值与市场价值背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没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能用它交换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很少的东西就可以换到水。相反,钻石没有什么用处,但可以用它换来大量的货品。
2、潜在价值与使用价值背离。
价值小的房子使用率反而更高,价值越大的房子使用率反而下降,别墅的使用率甚至都不到10%。中国有那么一年,市场上香菜卖到20元一斤,但在蔬菜主产区,大量的香菜却烂到了田里。这个结果意味着,在资本主义时代,潜在价值与使用价值并无必然联系,甚至还会呈现背离倾向。
3、劳动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背离
一枚手榴弹能毁灭一辆汽车,一枚高爆炸弹能毁灭一栋大楼,一枚原子弹能毁灭一座城市,一场小规模的战争能毁灭一个国家,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如二战,几乎毁灭了欧亚两大洲,如果爆发核大战,毁灭的将是整个地球。但千万别以为只有与战争相关的行为才会毁灭价值,生活中诸如编写计算机病毒、地产商强拆、毒品生产、毁坏耕地、纵火、爆炸等事件,无一不是在毁灭价值。这个分析告诉我们,如果劳动动机和劳动产品的使用方向是错的,劳动价值就会背离社会价值,就这种性质的人类劳动而言,其劳动本身的价值越大,对社会价值的毁灭程度就越大。
第2节、劳动与价值的关系
劳动是人类体力、脑力、心力和生理力的付出,但这种付出既不必然是建设性的,也不必然会产生建设性的结果,也没准这种付出就是在用直接的手段毁灭价值,抑或带有毁灭价值的潜在目的,我们绝不能按照以往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简单的将劳动理解成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就价值与劳动的关系而言,劳动应该分成三种不同类型,一是毁灭价值的劳动、二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三是转移价值的劳动。
1、毁灭价值的劳动
汽车卖给好人用会产生正面意义,卖给坏人用则会产生负面意义,因为有了汽车这个交通和承载工具,坏人干坏事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当一辆汽车落在坏人手里,人类为制造这辆汽车付出的所有劳动无疑变成了负面意义的劳动,这种劳动无疑就成了毁灭价值的劳动。
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劳动的意义,不能仅从劳动行为的本身来界定劳动的性质,换句话说,不能因为劳动代表着勤恳、努力、辛苦就认定但凡是劳动行为就一定会产生正面意义,就必须予以歌颂和赞美,否则不啻于承认二战期间德国、日本国民的劳动也是在为人类世界做贡献。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国民的努力工作,才让欧亚两州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火,毁于战争的财产超过了4万亿美元,数以百计的城市沦为废墟,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劳动化为乌有,死于战争的人口仅中国就有3500万之多。因此,无论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农民受到了怎样残酷的剥削压榨,都不能成为肯定他们劳动行为的理由,从本质上讲他们的这种劳动行为与伤天害理是可以划等号的,是不折不扣的毁灭价值的劳动。居于这个分析,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劳动并不必然的就是创造价值的行为,并不必然的就是为了创造价值,也没准是在毁灭价值或包藏着毁灭价值的动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劳动和劳动者严格区分开来,无论劳动者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抑或劳动者属于什么政治阶层,都不能影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劳动的性质,——劳动是个体凭借体力或脑力、心力、生理力的付出交换酬报以支持自身及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商业行为。
第二、劳动的意义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的动机,至少金三角毒品生产这种劳动肯定不会具有善良的动机。二是劳动产品的使用方向,是被拿来行善还是被拿去作恶。
第三、劳动并不意味着价值的增加,如果某种劳动就是破坏性的比方说工人开着挖掘机强拆民房,或者劳动产品被拿去作恶,这种性质的劳动只会造成价值损失。
无产阶级远没有马克思说的那么纯洁,资产阶级的炮灰都来自无产阶级,无产者只是潜在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但绝不代表是必然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也没准会成为反动分子和破坏者。文革期间,中共各级领导机关所以改称“革命委员会”,就是因为毛泽东看懂了无产阶级的问题,它并非先天具有革命精神,尽管已有共产党这个组织出现,无产阶级还是露出了自动演变为资产阶级的倾向。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又都干了些什么,他们真有马克思说的那么好吗?当统治集团发动对外战争的时候,这些人民有几个不是翘首期盼享受战争带来的利益,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胜利的时候,美国人民涌上街头为战争的胜利欢呼雀跃。对于这样的国家来讲,劳动创造的价值越多,毁灭价值的能力就越强,如果说二战期间日本国民的劳动是对人类的犯罪,那么我们同样有理由说,死于本拉登恐怖袭击的美国成年公民没有无辜者,就算他们没有在战场上参与毁灭他国的行动,可他们在工厂、农场、牧场、矿山、科研院所的劳动,却为美国政府毁灭他国的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且从来没听说有哪个美国体力或脑力劳动者因此而愧疚,本书绝对相信,如果有一天美国人放弃了劳动,这个世界很快就会变得格外安全。
总体而论,资本主义时代的人类劳动,很难摆脱否定自身的宿命,二战后除中国、印度等少数几个国家外,发展中国家整体上陷入了——发展毁灭、毁灭发展、发展毁灭的恶性循环。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越是努力的工作努力的创造,西方国家的财富增长就越快,侵略的野心就越加膨胀,发展中国稍有不驯服,就会遭到他们的毁灭性打击。这个结果让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表现出一种巨大的悖论,创造的价值的越多,被毁灭的价值就越多。尤其是像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前南斯拉夫等国家,不但新增的劳动价值被毁灭掉,进而就连历史上积累的劳动价值也被彻底毁灭。西方国家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份资料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军费开支高达7630亿美元,2003年美国GDP是11.51万亿美元,仅仅几十天的一场战争,就损失掉了GDP的8%,相当于毁灭了美国人一个月的劳动价值。换句话说,美国人用一个月的劳动价值毁灭了伊拉克人用几百年积累的劳动价值,这些被毁灭掉的劳动价值所对应的劳动,就是毁灭性劳动。
在劳动价值相互毁灭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和处于支配地位的劳动价值所对称的劳动属于主动毁灭性劳动,从广义上讲,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国民的劳动和今天美国国民的劳动,都属于主动毁灭性劳动;在毁灭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的劳动价值所对称的劳动属于被动毁灭性劳动;除了这两种劳动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性质的劳动即:自戕式毁灭性劳动。
所谓自戕式毁灭性劳动,是指某些劳动,其所创造的劳动价值最终会导致毁灭自己创造的劳动价值的结果,其中,第一种情形是,用后边的劳动否定前边的劳动,比方说,刚刚铺好的马路又被挖开。第二种情形简单的说就两个字:资敌,具体的讲,改革开放后,中国一方面将劳动产品廉价的卖给美国,另一方面又用出口赚到的资金购买美国国债,美国用着中国制造花着中国的钱围堵中国,中国的这做法与自戕无异。二战期间,美国战略物资源源不断的卖给日本,最后却兵戎相见,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中美开战,中国人的这些劳动无疑变成了自戕式毁灭性劳动。伊拉克和利比亚所有会有今天,就是因为在国民总劳动中自戕式毁灭性劳动占比过高,更准确的说,他们不是在为自己劳动,而是在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劳动,因此他们创造的劳动价值越大,给自己带来的毁灭程度就越大。
毁灭性劳动是对价值的双向毁灭,人类走到后资本主义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水平,早已有能力让所有的人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却因大量的人类劳动最终都变成了毁灭性劳动,使社会物质财富自始至终不能走出得而复失的恶性循环。改革开放后中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搞资本主义,只要GDP和增长率,拆了盖盖了拆,挖了埋埋了挖,来回来去的折腾。沈阳五里河体育场,1988年花了一个亿建起来的,没用20年轰隆一下炸了。既然如此,当初何必要盖呢?1988年沈阳市中心房价每平米才300元,一个亿,那得给老百姓盖多少房子呀。一正一负等于损失双倍。这还没有计算拆迁过程中的费用。2008年河北搞三年大变样,拆的直让人心疼、流泪,几十年时间积累的家底,领导人一句话化为乌有,后来有人统计,那些钱足以让河北全省农民过上小康生活。尤其是发明“先污染再治理”这种混蛋理论的学者们,统统该拉出去枪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为了治理重金属污染,不计成本的掘地三尺,难不成中国也要掘地三尺?
我们更要明白的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与毁灭价值的劳动不是简单的数学关系,而是类似于量子物理学的关系,2006年网上一篇文章说,美国生产一枚300万吨级的原子弹造价约为1000万美元,精打细算的话,成本只有550万美元,但它毁灭掉的财富则以百亿美元计算。再比方说,撞毁世贸大楼的两架波音飞机加在一起也不过3亿美元,但两栋大楼咋也值几十亿美元吧。制造一只茶杯要几十道工序的劳动,打碎一只茶杯不过举手之劳。
2、创造价值的劳动
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既不会自毁也不会毁灭其它劳动价值的那种劳动价值所对应的劳动。1949年以后的中国,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比较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普及教育以及全民医疗问题,从劳动与价值的关系上讲,就是在社会总劳动中,创造价值的劳动占比极高。
那时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地方经济是互补关系而不是现在这种竞争关系,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的问题基本没有,像现在这样几亿几十元打水漂的渎职行为想都不要想,因为浪费几百万元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那时中国人的劳动基本都是有效劳动,或者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或者属于转移价值的劳动。
计划经济模式不但节省资源和劳动,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下的劳动对自身有高度的尊重和肯定,即便是很微小的一种劳动价值都能推动社会总价值的增加,这不特让劳动者有成就感,还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进而将劳动视为对自身有益的行为。这正是当年中国社会普罗大众争先恐后参加义务劳动的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充满了不良动机,第一、劳动产品相互否定,企业产品盈利以其他企业同款产品积压滞销为前提,一是让凝聚在这些产品中的所有劳动就此失去意义,二是用来制造这些产品的资源被彻底浪费,三是大量的资金就这样从人间蒸发了。一反一正等于损失双倍。第二、劳动模式相互否定,马云的网络销售劳动让中国数以万计实体店的销售劳动成为不可能。第三、劳动价值相互否定。社会由此变得危机重重,企业主担心在竞争中失败破产,工人担心失业。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劳动即意味着危机和挫败,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必然厌恶劳动。
3、转移价值的劳动
创造价值是指物质或精神价值的绝对增加即我们所说的产出,但有些劳动没有产出不创造任何价值,但不代表这些劳动没有意义,比如驾驶员、快递员、搬运工、推销员、采购员、售票员、空姐、公交司机、办公室文秘等,他们的劳动没有物质或精神产出,但离开他们社会就会停摆,因为他们的劳动,不仅是维系价值关系必不可少的辅助环节,同时担负着实现价值转移和价值配置的重任,没有他们的劳动,价值就不会流动。
这个问题在本章第一节《价值的七大命题》中已经阐述过,不再重复。
---------------
归纳起来,就价值与劳动的关系而言,劳动应该分成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二是转移价值的劳动,三是湮灭价值的劳动。
:安庆仁
手机:13831440033
2017年9月29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