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主体思想—主体思想的普遍意义
:Kamakura Takao
日本埼玉大学名誉教授,国际主体思想研究所理事会理事
翻译:褚毅平
译介:朝鲜主体哲学对左翼经典理论提出严峻挑战。朝鲜一方面是罕见的坚持斯大林主义模式的国家,一方面直率地质疑经典理论。故应对其理论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是主体思想国际权威机构的主要成员,在阐述并高度评价主体思想的同时,他提出了某种调和主义的解释。
一、 批判唯物主义:主体思想的意义
1.金正日总书记批评了“之前的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
他指出: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先前的社会主义学说,未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先前的理论,没有把社会历史运动看作是,由于它的主体即人民群众主动的努力和作用而发生和发展的主体的运动,而把它看做一个主要是由于物质经济上的因素而变化和发展的自然史的过程。据唯物史观的原理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敌对矛盾就越激化,以工人阶级为首的革命力量就越成长壮大,因而革命就越趋成熟。先前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把物质经济的因素看作革命斗争的根本条件,未能指出加强革命的主体、增强其作用,是革命的根本途径。”(金正日,1994,《社会主义是科学》)*
2.人类社会不仅受自然、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是与之分离而独立地形成和发展的。
这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在人类现实中由夺取国家权力的人的意志和统治来实现的,而是由规范其意图和观念的客观规律来实现的—这是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人类社会客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1844年),在生产力或直接的生产资料-物质产品生产的一个要素中发现它,并将生产资料的发展或社会发展的“物质经济因素”视为革命(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规定,“在人们进行的社会生产中,人们进入一定的、不可或缺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与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
然而,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物质生产力”并不仅仅包括生产资料。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物质生产力”不仅包括生产资料。劳动与合作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工人之间的劳动与合作,就无法实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写道,人作为人的活动的特点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加工和创造自然的活动。这种观点在《资本论》的劳动过程理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将在后面讨论。)
《资本论》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个规定作为一个前提,并且反复提到它。生产力被认为是独立于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是直接的)而发展的。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扩大生产资料,或由大量工人联合劳动(社会劳动)进行生产是必要的。
但是,在他的著作《从乌托邦到科学》(1883)中,恩格斯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生产资料的“社会特性”。作为生产资料的“材料”(作为人类外部物体的自然材料)具有“社会性”,人类社会(其生产关系是直接的)应该与这种性质相适应。否则,这个社会(生产关系)就无法形成和发展。
但是,生产资料或自然材料是否具有“社会”特征?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主体。但是,当一个人拥有它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利益时,以及当工人共同拥有它并为共同利益使用它时,它的“特性”不同吗?它作为一种自然力量的特性不会改变。
恩格斯认为生产力首先是一种生产资料(物质),生产资料具有“社会性”,人和生产关系受这种“社会性”的制约。这是一种观察人和人际关系的模式,是由“物质”,自然物质来调节的。
3.但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无法澄清谁发展生产力以及为谁发展生产力。这项任务本应是观察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征,但人们认为社会是由自然物质和自然法调节的。因此,人们理解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人类社会形成方法(社会关系的物质关系解释方法)。
斯大林写道:
“(苏联政权之所以能够赢得国家政权)**,是因为苏联政权掌握着生产关系必然与生产力特征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在这种观点下,苏联政权将生产资料社会化,使其成为所有人的财产,并依靠生产资料消除剥削制度,创造社会主义形式。(1952年,《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遵循恩格斯的概念)将生产的扩张,即“社会化”,视为“生产力的社会特征”,即“生产资料”的“社会特征”。他写道: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规律是客观规律,反映了经济生活过程中不受意志支配的规律性。事实上,那些否定这一命题的人就是那些否定科学的人。”
斯大林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社会性质”实现的,他说生产关系(直接的“所有制”关系)必须与生产资料的“社会特征”相对应。此外,他将这些规律视为独立于我们意志的“规律”,即自然历史的规律。显然,斯大林“强调物质和经济因素”
但是,从世界范围看,苏联的资本主义和生产力发展得较少。斯大林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在苏联成为现实的事实?
金正日总书记说:“历史的现实证明,首先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不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而在相对落后的国家。”(1994年,《社会主义是科学》)
从现实的角度看,不能把苏联社会主义看作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为了使苏维埃社会主义合理化,斯大林强调它符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规律,这只是暴露了他想使已经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合理化的意图。
他指出,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认识永远不可能是科学的。
4.主体思想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具有决定性意义。
金正日总书记说:
“人与本能活动的动物有着质的区别,因为人有意识地进行独立和创造性的活动。人的活动过程是他表达独立、创造性和意识的过程。独立、创造性、有意识的活动构成了人的生存方式……
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意识是通过社会历史过程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属性,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人在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
人是世界的主宰和改变者。他通过改变客观世界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自己塑造自己的命运。”(出处同上)
如果人们以受自然律规制并服从自然规律的观点来看待一个独立的社会,就不可能理解人们组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体思想清晰地看到了人所固有的社会属性,明确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主人)和他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主体实践的转化)。这就是这个思想的决定性意义。
那么,这种对人、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是如何形成和确立的呢?
二、主体思想的形成与确立
主体思想是在朝鲜的革命斗争和现实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的。
摆脱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和人民群众摆脱封建枷锁的任务是怎样完成的?朝鲜革命必须走一条充满困难的无人走过的道路。在当时的领导人中,有的企图依靠别国和外部力量来争取国家的解放,有的不顾本国的历史条件和具体实际,试图照搬社会主义、照搬前人的理论和借鉴别国的经验。这阻碍了朝鲜革命的实际发展。
金正日总书记说:
“领袖(金日成主席)从这种事大主义和教条主义中吸取了严重的教训,阐明了革命不是靠任何人的批准和指示,而是靠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责任,革命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要独立地、创造性地加以解决的真理。…
如前所述,领袖在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主体思想这一新的革命思想。…
领导人始终从革命实践出发进行思想理论活动,在回答革命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中发展和丰富了革命思想理论。…
主体思想作为当代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朝鲜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完善。…
主体思想是根据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主人和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的新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因此,它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革命的伟大指导思想。”(1982年,译注:参见2022年中文版《关于主体哲学》)
主体思想的基础是相信“人民群众”是世界和历史的“主人”(主体)。这就是“人民就是上帝”的信念。
金正日总书记说:
“人民群众虽然是历史的主体,但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在过去的阶级社会中,劳动群众长期不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无法团结成一支政治力量。。。即使在剥削社会中,他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一切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但他们无法独立地塑造历史,因为他们无法占据社会主人的地位。劳动群众只有掌握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成为社会和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有意识地创造历史。”(出处同上)
在任何形式的社会中,劳动群众都是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社会的最后一种形态,劳动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体”的观念被扭曲和压制,他们只能在资本的统治下生存的观念被突出和传播。虽然工人、劳动群众的“劳动”是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原因(实体),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主体。
资本家企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即金钱至上的思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要使群众觉悟到主体思想,就必须有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的领导,这个政党把主体思想作为自己不变的、绝对的指导思想。在这样的党的领导下,工人、劳动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认识到自己是主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依靠领导人、执政党和群众的团结、他们基于对主体思想的信念的一心一意的团结来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现实证实了主体思想的真实性。
三、确认主体思想真实性的《资本论》逻辑
虽然朝鲜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证实了主体思想的真实性,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如何能够相信它?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搏,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肆虐,而且在人性本身中肆虐。让我们以理论认识为中心来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在主体思想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来确认主体思想的真理性,而不是用唯物史观来批判资本主义。
同时,《资本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现实中广为流传的,将资本统治合理化的思想,在工人和劳动人民中传播,他们如何从这种思想中解放出来,如何接受主体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
1.现实:金钱等于人权
这种扭曲和破坏了他们是主体的观点的观点正在工人中传播,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大众;更糟糕的是,它的传播不仅是由国家权力的强制执行,也是借由大众传媒的阴谋,它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挣更多钱并提高生活水平,这种思想意识在工人和劳动群众中广泛存在。有时发生的事情是,一个人试图与他的同事竞争,为赚钱最终把他赶出去。
如果他们不被雇用,他们就无法生存,企业的存在,资本主义企业,对工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他们认为他们必须(不能不)被这些企业雇用,并按照他们的命令和意图(追求自私的利润)工作。
他们认为他们也通过持有股票和证券赚取利润,并从他们的销售和购买中获得投机利润——这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谋取私利被认为是自然的。
每个人都有自由花钱和为自己谋私利的权利;这是自由和民主的表现;主导的政党或国家压制这一权利,调节私利就是对人的自由的侵犯和对人权的压制,用这样的意识形态对人民进行洗脑;民主就是每个人都有获取利润的方法——这是知识分子的观点,并被大众媒体广泛宣传。自由和民主(每个人赚取私人利润的自由和每个人选择赚取这些利润的方法的民主)是金钱等于人权的思想。
《资本论》从理论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现实,把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乃至工人的劳动和生活纳入其中,阐明了金钱对人权的压制和破坏。
2.资本论的逻辑:有待确认的点
让我们来看看《资本论》中从理论角度描述主体思想真实性的逻辑要点。
(1)资本论》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它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因素、普遍关系,而是在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形式。
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一个人或一个工人不能与另一个人建立关系,而只能通过与另一个人交换自己的商品来建立关系。这意味着商品之间的关系支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它看作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恋物的本质”。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不依赖于有商品交换的人的意志和行动,形成支配和调节他的运动,即剩余价值,支配和调节交换者。这就是“恋物的本质”。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代表可以直接与任何其他商品交换的商品,或者它的价值,当没有其他商品可以交换时(包括工人生产的商品被原样使用时),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货币本身在人类生活中既不是必不可少的,也不是有用的。
资本是在商品和货币关系、流通关系和流通的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其中G-W-G',或用货币购买商品并以高价出售以赚取利润的流通,就是资本。
《资本论》的时代意义在于它把资本看作一种循环运动(循环形式)。资本的运动及其本质与人的生存和生命无关。资本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中是不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只不过是一种历史形式。
因此,如果把商品、货币和资本误认为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就不能把它们的形式的性质看作特殊的历史形式。
(2)资本作为一种循环形式,没有任何利润形成的理由(价值增加的理由)。资本有独立运动的形式,但没有这种运动的理由。商品交换不会增加价值。因此,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纯粹的循环运动,只有通过剥夺买卖它的人的价值才能创造出来。
因此,要确立资本的运动,工人的劳动,即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原因的生产过程,必须包含在资本的运动中。这种包容的绝对条件是劳动力的商业化。工人作为劳动和生产的主体,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不能劳动。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这是一种社会状况。但是,这种条件不可能由资本本身的发展创造出来,而是通过国家的暴力手段从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剥夺生产资料来实现的(这就是资本的最初的积累)。
资本的社会创造只能通过暴力剥夺工人和劳动群众的生产资料,剥夺他们作为生产主体的角色来实现。这揭示了资本的特殊历史性质,它的反工人本质。与此同时,工人也进入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如果不把自己的劳动当作商品出卖来赚钱,他们就无法生存,这种关系使工人不由自主地卷入了商品经济。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生产主体工人被剥夺了生产主体地位的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的。
(3)《资本论》把劳动过程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由,并阐明了工人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的地位和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性。
a. 它将“劳动过程”视为人类社会存在的理由(实体),而不考虑社会形式。它认为,即使资本容纳和支配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是资本运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一事实是不变的。
劳动过程是人作为主体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主要是地球)之间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主体思想把人看作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是主体,而资本思想把人看作是资本的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客体。
b. 资本以人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明确了人的社会性质。劳动是劳动主体有目的地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劳动者在共同目的基础上的共同性是“只能由人来做的劳动”的特征。
(4)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工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变成了资本的过程,变成了价值增加的过程。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目标,资本家试图利用和操纵工人,就像他们利用生产资料和商品一样。这扰乱了丰富的自然力量和自然条件,破坏和摧毁了劳动力,即人的能力。
与此同时,想要获得最大个人利润的资本家,他们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得不在社会方面受到商品经济运动的影响,受到强制性法律的影响。特别是,确保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不可能像资本家所希望的那样实现。如果他们试图扩大就业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他们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和绝对过剩的资本。这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关系是不能有目的地加以调节的。这不是自然规律,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社会经济规律(因此可以消除)。资本的本质是获取自私的利润,它永远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推动社会。
(5)资本实现其私利的最高(最后)形式是股票、证券。购买股票并拥有它意味着赚取利润。无限制地利用工人,通过调节工人来获取利润,是资本主义的理想特征。
但这只能通过虚构来实现。股票是一种虚拟资本(Fiktives Kapital)。股票,证券,对人和社会都没有用处。更糟糕的是,它没有创造任何东西(价值或效用价值)。这就是在世界上营销和扩张的东西,骚扰现实经济,破坏工人的生活。
资本的本质只有通过这种虚构才能变为现实,这就是资本的本质。资本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毫无用处。《资本论》的逻辑从理论上阐明了这一点。
(6)终结对社会化的人,即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按照自然及其新陈代谢的无目的的力量的支配,以理性的方式加以调节,将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以最小的力量在最适当的条件下进行,符合他们的人性,这就是人的自由的实现(但它仍然没有摆脱“必然性王国”)。这就是《资本论》所看到的社会主义的面貌。
3. 如上所述,《资本论》的逻辑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研究,证实了主体思想的真实性。
看到朝鲜革命和建设的稳步推进,确信主体思想的真实性,清醒地认识到《资本论》的逻辑也阐明了主体思想的真实性,我们应该把主体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来珍惜。
资本的统治正在摧毁作为社会生存和发展主体的工人群众的人性,使他们的生存陷入危机。一个人要活得像一个人,他的任务就是改变资本的统治。但是,这一变化的实现,只有当工人、劳动人民具有与社会主人相适应的意识,并有组织地进行工作时,才能实现。让我们把主体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团结同志,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译注:
*此处翻译来自朝鲜官方提供的中文版。
**()为译者所加,中文版本没有这句。该段本意指的是经济建设。
资料来源:
1,主体思想国际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Juche Idea
http://juche.v.wol.ne.jp/l_english/news/20200715/article3.pdf
2,金正日,《社会主义是科学》,1994
http://www.korean-books.com.kp/KBMbooks/ch/work/leader2/00000169.pdf
3,金正日,《关于主体哲学》,2022年
http://www.korean-books.com.kp/KBMbooks/ch/work/leader2/20220127114306.pdf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