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之后,理论界一直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刘荣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选择的理论范式与实践基础》一文。文章对学术界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逻辑起点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论。(2)“公有制”论。(3)“社会主义商品”论。(4)“剩余产品”论。(5)“国家”论。(6)“以人民为中心”论。而刘荣材自己则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论。近几日又看到了周文、代豆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再讨论》的论文,文章中分别介绍了以“商品”、“国家”、“生产关系”、“人民”等四种观点。
对此,我想说的是,以上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的研究,包括刘荣材同志的研究,都没有抓住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变化的关键所在,都没有明确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所在,因而以上的诸种观点及研究,未得其要领。要从根本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学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首先需要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要求。明确了这个特点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也就很容易就找到了。
在几乎是所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开头总要说一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基本原理。但是,几乎是所有的教科书,都几乎都把生产资料所有制与产权及产权制度当作生产关系的基础来讲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吴树青为顾问、以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最为典型。
逄洪林刘本《政治经济学》(即由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以下相同),该书第一篇是“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题目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一节讲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第二节讲的是“所有制与产权”,分别讲了: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上书第20页),主要内容是讲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指出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然后是进一步讨论了所有制与所有权的相互关系。二,“产权和产权制度”(上书第21页)主要讲了产权的基本概念及内在规定,并对西方产权理论进行了介绍。很显然,这本政治经济学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财产所有权及其制度上面,构成了全书的基础和出发点。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经提到:“围绕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时问题而展开的斗争所以更加激烈,撇开利润贪求者的惊慌不谈,是因为这里的问题涉及一个大的争论,即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之间的争论。因此,十小时工作法案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成功,而且是一个原则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但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了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
注意,这里马克思两次提到的政治经济学的性质的区别:前一次提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供求规律盲目统治与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的区别。后一次提到的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合作工厂一一即公有制企业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两个本质区别:
第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劳动阶级的经济学范围,而西方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围。这一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与基本观点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从劳动所有者的立场和劳动所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用资产所有者的立场和资产所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和研究问题的。
第二是劳动的经济学与财产的经济学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活劳动、劳动能力价值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财产,以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生产资料、资产增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由前面两个区别,我们自然会由劳动的经济学必然会过渡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学,由财产的经济学必然过渡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第三个区别是劳权经济学与产权经济学的区别。
很显然,逄洪林刘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政治经济研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要求,把重点放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资产所有权上面,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偏差。
忽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劳动阶级经济学本性,从而忽略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重点的生产劳动及其所有制,忽略劳动所有权,这似乎是理论界的一个通病。形成这种通病的根源,是因为我国的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及发展要求缺乏应有的认识。
早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即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活的劳动”当然是生产劳动了,资产增殖当然是生产资料的不断增殖了。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力是生产资料居于支配地位,生产劳动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其生产过程只能是资产所有权的体现(资产增殖),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本特点恰好相反,是生产劳动居于支配地位,生产资料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其生产过程只能是劳动所有权的体现(满足消费需要)。
对于劳动所有权,马克思在此后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有更详细的论述。他说,“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因为在改变了的环境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至于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一一劳动一一来计量”。“它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象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但凡我们认真读过《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这些基本著作的,我们是不难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即劳动所有权要求的。这对一个普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是难事,更别说那些称之为专家学者的人了。
其实,即便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的这两本经典著作,仅就分析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发生的所有制转变,我们也不难了解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也不难了解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表现为劳动所有权的要求啊。
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生产劳动居支配地位而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力基本特点的发展要求当然也主要表现为生产劳动方面的要求,表现为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利要求:一种是生产资料方面的权利要求,另一种是生产劳动方面的权利要求。前者即资产所有权,后者即劳动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因而劳动者的劳动所有权始终得不到体现。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被消灭了,使劳动者成为唯一的社会生产主体;同时也由于公有制本身消除了人们在资产占有方面的差别(至少在同一种所有制的条件下,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是没有差别的),因此,劳动者的权利要求不是表现为资产所有权,而是劳动所有权。这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特殊要求,亦即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其中就包含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难道不就是消灭作为剥削阶级的资产阶级,消灭产生资产差别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吗?资产阶级消灭了,人们在资产所有方面的差别了,怎么还要整天喋喋不休地讨论产权啊?社会主义不是要让劳动者当家做主吗?不是要实现按劳分配吗?这劳动者当家做主不就是劳动所有权在管理上的要求?这按劳分配不就是劳动所有权在分配上的体现吗?
社会主义要体现劳动者对劳动所有权的基本要求,这本来是常识性的东西,但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们为什么不去讨论社会主义所要体现的劳动所有权,反而去讲什么产权呢?
附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选择的理论范式与实践基础》,刘荣材 著,《改革与战略》2023.年第一期。
2,《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再讨论》,周文 代豆豆 著。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075911333.aspx。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