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版 - 每天下午六点更新

[历史视野] 共产党与“革命女工”

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有女工就有女工罢工,女工都是具有工人阶级自觉意识与革命精神的女性;不识字的农村女孩一旦进入工厂,立刻摇身变为坚定的革命者,具有崇高的政治信念,具有改变社会的理想,天生具有革命性;所有罢工都是共产党发动与组织的。但《姐妹们与陌生人》一书用翔实的材料告诉我们,历史不是这样的,这样叙说的历史,是一种假设与推论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复杂的、变化的、不那么“讲政治”的。

[文艺新生] 祝东力:“粗鄙化”现象分析

当下的观众群体,又凭什么如此追捧李云龙这种扭曲历史、混淆是非的英雄呢?实际上,这个李云龙并非源于历史的真实,而是出自现实的投射。说到底,每个时代建构的“英雄形象”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英雄观”的产物。今天,一口糙话、一身匪气,这才是“爷们儿”,是吃得开、混得好的标记。粗鄙化——粗野、鄙俗,是当今世俗社会的主流价值。

丛林环境,人自为战,文雅、谦和、友善等等,似乎直接等同于懦弱无能。粗鄙的言行和仪范,暗示着在无序竞争中较高的生存和成功概率。这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李云龙正是这个时代推出的一个形象代言。

[文艺新生] 刘继明小说新作:启蒙

李云雷:在文学史的脉络中,1980年代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为我们塑造了“为人民而受难”的右派知识分子形象,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叙述模式;1990年代,王安忆在《叔叔的故事》中表达了对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失望,但也只是在情绪与情感上感到他们不可信任;而进入新世纪后,刘继明的《启蒙》则让我们看到,这一代知识分子如何褪去了光环,走向了民众与人性的反面。思想的穿透力让这部小说饱满扎实,它不仅向我们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真相”,让我们反思精英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更让我们在历史的断裂处重新思考“启蒙的辩证法”,重新选择未来的道路,“在此刻,我环顾着W大校园里满目的青翠和远处高楼玻璃幕墙被阳光反射的耀眼光辉,心绪一片苍茫。脑子里不知怎么闪现出我曾经去过一次的椿树岛,还有那些消失的椿树,耳边仿佛响起了一阵喑哑的喊叫……”——这是新一代知识分子在偶像倒塌后的犹豫与彷徨,更是在精神的废墟中别寻新路的先声。

[历史视野] 民国很黑,大家不要萌他--关于民国的一些资料

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台湾和海外的现代文学作品流入大陆,张爱玲、周作人、胡适等人的作品也被从故纸堆中翻出来,让我们似乎又从另外的视角,看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民国。教科书上那个黑暗残酷、民不聊生的旧社会,竟然也有如此和谐美好的一面?进入21世纪之后,在某些网站和杂志上,更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历史翻案风……这一前一后的描绘口径,竟然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只不过是彼此的阶级立场迥然相异罢了。民国时代,对于劳苦大众来说,那是地狱;而对于少数“精英”来说,那是天堂!

[历史视野] 刘昀献:苏共精英的退化与苏共败亡

苏共精英的退化,导致党内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阶层,从内部瓦解和摧毁了党。退化原意是指动植物的种类或某一器官逐渐变小,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的现象。广义上讲泛指事物的衰败倒退,由优变劣,由强变弱,由好变坏。正是苏共精英的退化,使苏共由强变弱,最后走向了灭亡。苏共精英的退化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既有民族政治文化心理的原因,也有苏共政治体制的原因。

[历史视野] 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和苏联作协的成立

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召开和苏联作家协会的成立,结束了文学界各流派和团体纷争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作家队伍的团结。有人说这是苏联当局硬把各派作家拉到一起的。这并不符合事实。当时代表们热情都很高,积极主动地发言,而且绝大多数人赞成作家的联合,这是事实,代表大会的速记记录可以为证。另一方面,代表大会通过讨论,通过了作协章程,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结束了关于创作方法上的争论,现代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思潮暂时退居次要地位,或者像苏联某些人所说的那样,“被克服了”。这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是有利的。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的成立,还使苏维埃政权便于实行各种扶植和赞助文学的具体措施。

[文艺新生] 字字无声泪垂血人间绝唱"安魂"曲——读《安魂》

现在“失独”(失去独生子女)人群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但这个题材的小说并不多见,周大新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纸,用灵魂书写出这部告慰死者、宽慰生者的小说。在29岁的儿子因病去世后,周大新就开始了《安魂》的创作,历时3年,几易其稿。全书呈对话体,前半部回忆儿子从出生成长、发病治病以至于去世的过程;后半部则想象了儿子去世后在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想,并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与分析。一边是留在人间的父亲,一边是已在天国的儿子,20万字的绵长对话,记录了父子间许多过去想说而没有来得及说出的话,堪称一对父子坦诚而揪心的“交谈”。

[历史视野] 1939年11月12日 诺尔曼·白求恩逝世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1943年8月改为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党员,著名的医生。1936年德意法西斯匪徒侵犯西班牙时,他曾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4月经延安转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直至以身殉职。

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了追悼白求恩大夫群众大会。并以大会名义向白求恩大夫的家属发了慰问电,王稼祥和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特地到会并讲了话。毛泽东给大会题了挽词,亲笔写了“学习白求恩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并于12月21日又写了那篇人人知晓,并“流传千古”的名篇《纪念白求恩》。

[文艺新生] 张承志:《心灵史》串联了我的一生

用 《心灵史》 来总结自己的一生,张承志如此看:“能够找到这样一种形式串联了我的一生,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运气。我们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被生育出来的这个生命不被侮辱。我很庆幸自己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到了今天。”

[历史视野] 周恩来不同阶段新闻思想探析

周恩来同志始终提倡以报刊为新闻宣传武器,指引革命,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新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周恩来一生的新闻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新闻思想,也可称为早期的新闻思想;第二阶段为周恩来旅欧归国后到解放前的新闻思想;第三阶段为周恩来在解放后的新闻思想。周恩来一生的新闻思想分别融入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探析周恩来的新闻思想理论精髓,对于今天的新闻工认真踏实地从事新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显示数: 1 33 34 35 36 37 38 39 55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wenzhang where and author = '奚兆永' and authorsft = 0 order by newstime desc limit 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