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潜伏》热播折射国人信仰迷失
来源:环球时报
像《潜伏》这么热播,那么有人气的电视剧,这些年还真少有。为什么一部普通的谍战电视剧,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呢?并非靠谍战的“悬疑”,而是靠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勾心斗角”和厚黑学的真实演绎,以至于网络上都出现了“从《潜伏》看职场博弈的宝典和官场斗争的秘笈”。
但与此同时,剧中地下党员余则成潜伏敌后的坚定信仰,却也让人感受颇多,正如该剧主题歌《深海》所唱:“……生命只为一个信仰……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那是忠诚所在……”可是,余则成坚定的信仰和忠诚并未对人们起到正面的教化作用,人们记住他的是在“天津站”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手腕和“狡猾”,还有他和“妻子”翠平很搞笑的经典台词。讽刺的是,主人公真实的信仰被现代人当做虚无的东西抛弃了,而主人公虚拟的斗争手段却被嫁接为现实的生活方式。
这几周,我们很容易发现,余则成的信仰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稀释时,剧中几个反面人物的信仰却被人们津津乐道。如老谋深算的吴站长说,“‘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8个字我研究了15年,结果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还有那个金钱至上,讲求交易哲学的谢若林,“那帮当官儿的,满嘴都是主义,其实肚子里装的都是他妈的生意”、“我现在放这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儿是高尚的,哪根儿是龌龊的?”
这两个人的信仰,有着共通之处,即从“主义”信仰到以权谋私和生意的堕落。戏如人生,这种堕落在现实生活里并没绝迹,官场上不乏吴站长那样的人物,商场上的谢若林也随处可见。这些人存在一天,他们的“主义”信仰就会丧失殆尽。悲哀的是,此类人物的“粉丝”还真不少,当吴站长成为如何做官的楷模时,当谢若林变成商场的典范时,全社会的信仰也就被庸俗主义和功利主义污染异化了。集体信仰的迷失和沦丧才是最可怕的。
从哲学意义讲,信仰是一种意识;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
其实,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笃定的信仰模式,通过意识形态来表现和道德规范来评价。个人信仰的自由,必须寓于集体中。
以美国为例,从《五月花号公约》签订到《独立宣言》,美国人的信仰就是“上帝和权利”一个都不能少。美国绝对不会出现不信上帝而满口个人自由的总统,前者构建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道德化信仰体系,后者形成了其意识形态的基础。所以,无论宗教色彩浓厚的共和党执政还是自由主义的民主党掌权,美国人的信仰体系都使这个超级大国傲步全球。从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的宣言,到奥巴马总统就职之旅追寻林肯足迹,美国社会每到关键的转型期,领袖人物都要通过唤醒美国人的信仰来凝聚国民信心。而每到这个时候,个人主义的美国就被信仰激发出超强的集体主义能量。这一点从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中也可见一斑,如为救一人而通过国家动员牺牲集体的《拯救大兵雷恩》就是真实的写照。
《潜伏》的启示在于,我们的“主义”信仰既被形形色色的物欲信仰蚕食、污染,也被貌似正确和忠诚的错误信仰所误导。这很危险!甲午战争时期日本著名间谍宗方小太郎在《中国大势之倾向》中曾说,(清末)原有的儒家信仰体系坍塌,孔孟之道变成了科举的材料、当官的阶梯,庸官俗吏献媚当道,“朝野滔滔,相习成风”。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代表主义信仰的意识形态被淡化,道德化的儒家传统价值观信仰早就烟消云散。《潜伏》又何尝不是用艺术化的演绎棒喝我们,重塑坚定的信仰。毕竟,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是江苏学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