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在网络上与同乡看了下《唐山大地震》,同乡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与他看到最后,也骂到最后,鄙夷到最后。
传说,《唐山大地震》要准备N包纸巾,可我除了片尾那个母子互相下跪的情节让我略有感动外,一直我不觉得哪里能让我流泪,难道是我们太冷血?抑或我们的思维有问题?但我实在没有迎合谁的必要。
就像新版李少红的《红楼梦》一样,众人拍砖,我却认为新《红楼梦》只是我们一个梦的延伸。却在某论坛被某个可能"正义“过头的网友在后面留言多次,说李少红给我多少钱,我不屑一顾,觉得这个人实在无聊,把它删除了,可这个人还在网站悄悄话里留同样的言。我无名无权,甚至连李少红是谁我都没有搞清楚,我根本没有必要迎合她。我说的就是我的内心流露。
因此,粗糙如斯---《唐山大地震》,实在让我不敢恭维,不论这个导演是如何的著名,这部片子如何得到诸如央视新闻联播的提名也好,也不论那些媒体如何渲染这部片子是如何的让人感动,我始终还是那种感受,粗糙。
首先从整部片子来看,跨度太大,没有任何情节铺垫,刚才还在行苟合之事,还没有很好的反映地震发生后地动山摇的局面,却已经跳到废墟一片,开始救援的场面。刚才还在地震现场,一会儿就是儿子要被其奶奶带走,然后镜头一晃,人就长大了。方达刚才还在骑三轮车拉客,一会就开着靓车和美女回到家。我们的冯导演,似乎想把一个故事讲完整,到了最后,原来只是记流水帐,而且这流水帐记得太粗略,简直就像一个家庭记事,问题是这种家庭记事似乎只有记事者才知道。
我们原本想看看《唐山大地震》如何体现人性的光辉,却看到了记流水帐的家庭视频。这完全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吗?可惜电影的情节与手法,真的如地震发生的年代一样,还处在七十年代,我想,至少有点特写吧。
方登为什么要恨她妈妈三十二年,似乎影片交待得并不清楚。我找不到方登恨她妈妈三十二年的理由。
倒是我看完整部片子,看到了一个极端自私的方登。地震后,方登最终活了下来,却不愿去寻找她的母亲,一个几岁的小女孩的心理竟是这样的记仇?当时,这个小女孩是不会超过十岁的,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的心理对父母的依赖,冯导与编剧怎么没有着问过心理学家就匆忙上马拍这片子了呢?就算是小女孩恨妈妈,但她这个年龄对于父母依赖一定胜过,她对妈妈元妮只救弟弟而不救她的仇恨。如果这种恨超过了依赖,只有一个可能:这个女孩极端的天生的极其自私。
不过,从极端自私这一点,冯导在整部片子似乎没有忘掉这一点,就因为“无脸见父母”而消失六七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似乎,她为了孩子与那个研究生分手的原因是因为生命,也可以解释为爱心,可她这样对她的养父,哪一点有爱心的样子?就因为一句“无脸见父母”,看来,她把自己的面子与感受看得比父母的感受还重要!这样的人不是自私是什么?就因为那个研究生为自己提了下包,方登就与那个研究生好上了,我说实话很想一个词组来形容方登:随性与放荡。因为冯导在情节上并没有解除我的疑虑。这更加说明了,方登的自私。
养父母养育她几十年,她却独自一人远嫁国外,和一个可以做她的父亲的男人同享天伦,那与她的丈夫都差不多年纪的父亲怎么办?养了她这么多年,却只顾自己去追求的感受。这不是自私是什么?她那偏执的养母临死前拿出存折给她,目的就是让她远嫁国外?
最后一个镜头,她到了亲生母亲房子里时,竟然让她的母亲跪下了,她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哪去了,不论,她是如何恨她母亲,这个长辈给她下跪,她竟然不知道去拦?抑或反应没有那么快,也可以先扶她母亲起来,实在扶不起来,再跪也不迟啊。冯导所展示的情节,只能说明这个徐静初演的方登没有尊卑观念,更不懂礼节,却能明这个女人极端自私。
这是《唐山大地震》要体现的人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冯导演真的完了。
片中有方登去汶川救援现场的场面,我却丝毫感受不到她有什么爱心,拿着个吊瓶不发一言,没有安慰,没有对小孩的亲属进行安慰,倒像是一个旁观者。
冯导对其老婆的表演推崇之至,恰恰我觉得徐帆的表演最值得商榷,因为其表现人物内心,以及塑造人物上实在谈不上称奇,如果说这部片子有煽情之处让某些人流泪的话,我想应该是剧本的原因,而不是徐帆演的原因,因为我相信换了别人也能出这样的效果。比起陈道明的几个细微之处,徐帆至少得要学二十年。
挑方登作为养女时的眼神,打方登男友前的抓铁栏,脱衣服打他巴掌,把人物内心世刻画得维妙维肖。而徐帆在表演时的声音三十二年前的哭声与三十二年后的哭声一模一样,甚至三十多年了连说话的声音都没有改变,更没有沧桑感。就这样,是如何得到冯导的推崇,就因为是他老婆?
同乡说,比之《三枪拍案惊奇》,这部《唐山大地震》已经不错了。
2010-9-11贾如棋于汉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