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春晚的理由
也曾很多年在大年夜和家人一起于荧屏前消费春晚,也曾被春晚里的一些节目逗得开怀大笑,也曾因为春晚留下过快乐的瞬间,但我也确切的感觉到越来越不喜欢春晚了。对我而言,春晚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这就如同一个女人,她曾依仗青春靓丽,也动人过,甚至在她的门庭有过“五陵年少争缠头”“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盛况。但由于缺乏内在美,没有让“岁月与品位同飞,花容共涵养一色”,在徐娘半老的时候,无论怎样的梳妆打扮、涂脂抹粉、发嗲使娇,都避免不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黯然结局。即使有部分人仍然驻足观望,那也只是被勾引起了对于孟浪往昔的回忆罢了。
不喜欢春晚,是因为春晚越来越俗,俗不可耐。
作为艺术,雅和俗不过是不同的表现方式而已,并无高下之分。很多经典都曾经是俗的艺术,比如“四大名著”都可算作是通俗小说;今天的京剧和昆曲等高雅戏曲在几百年前却是流行艺术。所以,俗本身没有什么不好,而且也是大众需要。但是太俗、滥俗,就已经属于低级趣味了,那样的东西与艺术无关。不幸的是,春晚基本上属于这样的东西。
说相声吧,这个曾经相当普及广受欢迎的大众艺术形式,已经逐渐式微,那个副部级(全部文联副主席)相声演员从来就没有过像样的作品,却几乎每年上春晚,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他的相声除了阿谀奉承就是吹牛拍马。经典的相声段子,大多数都是在诙谐幽默中讽喻现实,以此来启迪观众。这就如同文学样式中的杂文,如果一味的歌功颂德,那这样的艺术形式还有存在的价值吗?看看春晚上的那些所谓的相声,那还是相声吗?相对来说,小品已经算得上是春晚中难得的亮点。一是因为有像赵本山这样有真功夫并为观众喜欢的演员的助阵,再就是本山大叔的作品多少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虽然只能是肤浅的,但至少不全是谀词。赵本山的作品连年获得好评除了他的表演水品,恐怕主要就在于内容上还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吧。但就整体而言,小品的格调仍然不算太高。至于歌舞类,这几年还有从春晚上传唱开来的歌么?其余节目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说春晚俗,还因为它太功利。我不知道一个不怎么出名的演员要走上春晚舞台得花多少钱,想必不会太便宜。我们能感觉到的是,春晚熙熙皆为利来,春晚攘攘皆为利往。像刘谦、小沈阳他们现在的身价和上春晚成名之前相比,应该是天壤之别了吧。不要说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春晚导演收受贿赂早已不是新闻,有的不是已经身陷囹圄了吗?当然进军春晚的门道肯定是花样百出,江湖传说一些人是具备了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才得以一晚成名的。路有千条,殊途同归,最后落脚点就在一个“利”字。看看春晚舞台上无孔不入的广告,正是应了那句“广告渐欲迷人眼,无钱别想上春晚”。几个月前,总书记痛斥“三俗”,并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发布了文件。我因此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抵制“三俗”春晚。
不喜欢春晚,更因为春晚非平民立场。春晚越来越像一个粉刷匠,用涂料将一所旧房子的墙壁刷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那墙上原有的斑点、污渍当然就被遮盖得严严实实了。多年来的春晚只有一个基调,就是唱赞歌。虽然偶尔也会找来一两个农民工或者保姆之类点缀一下舞台,但我看到的不过是嗟来之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而决不是平等的参与,主持人勒令他们拜年、感恩的话语里传达出的信息就俩字——施舍。春晚与其说是为了娱乐大众,不如说是为了粉饰现实。记得孔庆东在08年春晚后写过一篇《春晚狼心狗肺》的文章,于文字有兴趣而良知尚存的朋友看看这篇文章一定比看春晚有趣多了。现在我一想到春晚就总会产生一个幻觉,仿佛看到一个富豪将一件半旧不新的锦袍扔到了垃圾桶里,袍子里爬满了蟑螂、臭虫、虱子、蚂蚁,乞丐翻捡起来穿在身上向世人炫耀他的光鲜。
零点的钟声刚刚响过,春晚还在延续,按照惯例应该是这样的,明年的今晚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我也将会和这个晚上一样远离春晚。但在热闹的春晚中,我用博文记录自己的心情还是第一次,难忘今宵!
在我就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在新年到来的第一个瞬间,在四周的烟花爆竹声里,我要对一向关注、支持我的或认识或不认识、或远或近、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或署名或匿名、或浮水或潜水的朋友们说一声,新年快乐,永远快乐!你们不离不弃的鼓励,是顽石前行不竭动力。最由衷的谢谢你们,我的朋友!
http://blog.sina.com.cn/yanjp91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