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苗江·晨起】
日照缅山空,鳞云过九重。
流露枝滴翠,经霜橘更红。
薄雾流涧底,轻烟出树丛。
水岸樵苏女,声喧碧壑中。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885a0100peur.html
一月十九日晨(二零一零年),与常、余等人在紧邻片马海关的大田坝(Bimaw)吃完早点,沿糯昌卡河支流向西约二里,路边稍事观察记录,再折向西北,约七里抵糯昌卡河主流,过桥至糯昌卡右岸。河流深切,江声沸腾,水势湍急,夹岸高山偶有蓬屋零星散布。边走边看。向西二十余里至龙珠宝(Na Zun Baw),时已过午。简单吃点食品水果后,顺江续向西南约三十里,再沿水流折向西北约二十五里,过江到左岸,即为Bamhkam,虽仅几户人家,然为一要地,由此往南可去腾冲滇滩。车往右顺流北下,约五里见路边一木屋,停车吃饭。腊肉,蔬菜均非常可口。盖因污染少也。饭后续顺江北行,约三十里至苗江,天色已晚,月色如银。村寨较片马一带稍多。虽值隆冬,然无寒意。用餐后,夜宿路边木屋。
二十日晨,犬吠鸡鸣此起彼伏。出门四望,沿河两岸可见村落散布。苗江仅四、五户人家,坐落在河左岸一缓坡上。一土路从村中横过。所住木楼位于公路外侧,楼上正好与路面持平。路对面即村长家。房屋架构很简单,但庭院很大。除住宅外,院内另有一单体建筑,内有佛像供奉。房前屋后霜橘正红。白色河雾沿山谷慢慢向下流动,青色炊烟在丛林、村舍上呈柱状袅袅上升。苍翠丛林覆盖着谷侧山岭。苍岭之上,淡淡的鳞状白云几乎缀满蓝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北流动。这些由印度洋面蒸发而成的水汽,正源源不断地向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运移,构成对区域环境影响深远的南亚季风。其大部水汽在爬升的过程被逐渐消耗,形成藏南降水量极大的暴雨集中区。部分残存的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个别有限的通道和山口进入高原腹地,其中最有名者当数通麦水汽通道。这些暖湿气流为高寒的青藏高原带来了可观的降水,它们是高原内部冰川、河流和湖泊主要的补给来源。其活动范围甚至扩展到藏北腹地的普若岗日地区,并在当地的冰层内留下了印度洋水汽活动的证据。
在阳光照到谷底之前,来自遥远北方的我们尚能感觉到阵阵寒意,但当地的浪族人大多习以为常。他们穿着薄衫和简洁的人字拖。只有个别爱美的姑娘戴着耳套,似乎昭示着现在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与传统的中国农耕文明一样,农家姑娘们背着背篓,在河滩、草地、密灌、丛林中割草、打柴,从自然界获取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欢声笑语不时越过丛林,和着糯昌卡河冬季澄碧的江水一起流淌,传承着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画面。
在苗江停留三天,最远到了苗江以北接近恩梅开江和糯昌卡河汇口附近的高地。从高处远眺恩梅开江峡谷,满目苍翠,依旧是人烟稀少的印象。此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是证件问题,活动仅限于中缅边境地区,所到之处均为中原文化影响范围,倒也省却了语言上的麻烦。事实上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从糯昌卡河向西直到印度、以及现今被印占领的藏南地区,均属中国管辖范围。缅北即“三宣六慰”之一部。随着十九世纪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大和中原帝国力量的衰退,这些地区逐渐被西方势力所蚕食,所控制。光绪十一年,英国全面控制缅甸并将其并为英属印度之一省,清朝政府命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抗议无效。光绪十二年六月,中国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为英所有。中国影响逐渐被英殖民者边缘化。这些殖民者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很明显。如在今属于怒江州的片马地区,民众多信天主教。与十字军东征如出一辙,历次西方殖民侵略无不以宗教为幌子。奇怪的是此手历时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包括中东、近东、南美等地,居然屡屡得手。
中国历来不喜欢听别人说三道四,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段时间缅甸国内大选,国内若干媒体却不知疲倦地对他国事务煽风点火,真不知用意何在。缅甸确实没有西方那样的民主制度,但是如果实行西式民主,大概局面也不会更好。相反,只会沦为美国棋子,只能说对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从仰光到石兑,从马圭到蒙育瓦,从曼德勒到腊戍,感觉缅甸政府的管理实际上已经是力不从心。更不要说缅北的茫茫群山了。若缅甸真有所谓‘独裁’,倒不妨进一步加强。总的来看,这是一个缺乏有效管理的国度,既没有主流媒体所刻画的独裁政治,也没有所谓的西式民主。西方关注它,只是因为其身边有中国。可惜国内很多无良媒体,只是简单地跟着西方媒体的调子说话。
缅北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东段南麓,降水丰沛。自然环境非常好,差不多全是原始森林。人烟稀少,自然没有什么污染。这次入滇,基本上已经超出了徐霞客实际的考察路线,徐在游记中多引述当地人的说法,称其为野人出没之地,可见其当时荒僻程度。然距今不到四百年,该地已历沧桑巨变。想象再过四百年后,这些地方又会是什么样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