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剧照
为庆祝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国家大剧院力邀国内二十余家院团千余名艺术家,以百场演出献礼。在昨天的发布会上,1945年在延安首演歌剧《白毛女》的老艺术家王昆表示,此次由国家大剧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合制作的新版《白毛女》将适应21世纪的道德审美,黄世仁是否枪决,将重新考虑。(《北京晨报》3月15日)
http://cul.sohu.com/20110315/n279823317.shtml
我不知道王昆大师们又想搞什么新花样,都说要与时俱进,现在又冒出了什么“21世纪的道德审美”,实在是很难弄明白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反正,我只知道民间版的“杀人偿命”、“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朴素道德审美观。但也许王昆大师们现在是在“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里,早就忘了白毛女的苦难了。
依我看还是尊重历史吧。艺术也有历史,既然数十年前就定了黄世仁被枪毙的结局,此时去适应什么“21世纪的道德审美”,岂不贻笑大方。如果按王昆们的逻辑,以前的中外戏剧中的绞刑什么的都得改了。更何况,即使回到21世纪的今天,黄世仁这般横行乡里、强抢民女、强奸喜儿、逼死杨白劳的恶霸,也得要接受法律的严惩,被判处死刑也是理所当然的吧。难道仅仅因为国际主流喜欢废除死刑,在中国13个经济犯罪也取消死刑了,或是枪毙太过血腥、不人道,就要黄世仁改判毒针注射,或是死缓?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比如现在的年轻人,是没有历史和道德负担的一代,所以有理由变得浅薄,可以摆脱苦大仇深之后的轻松。又说,社会的发展终究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不能说只允许物质进步,却让人们的精神停留在刻舟求剑的几十年前。于是,为了不刻舟求剑,也只能去适应“21世纪的道德审美”了。于是,“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观点,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有著名文艺评论家为此认为,这表明人们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演变成而今对权钱的膜拜。也有专家说,“白毛女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的观点,是在后现代语境下提出来的。如果仅仅从文学角度看,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下价值观的颠覆,是不可取的。如果仅仅从当代的生活上来说,现代“白毛女”嫁给“黄世仁”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至于做了这种选择,是否成功幸福,谁也说不清。
的确,如果黄世仁被改变枪毙的命运,白毛女可以嫁给黄世仁,那是当代的价值观。但如果把历史上的戏剧结局也改写了,恐怕就不只是价值观的颠覆了,而是涉及到虚无主义的层次了。北京日报社社长梅宁华在《红旗文稿》2010年第10期曾撰文指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能作出错误的判断,误导现实的发展。其中,他提到,有人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文章,为已被历史淘汰的旧势力评功摆好。有人甚至以人性化为由,编排历史情节,对历史进行随心所欲的涂抹、剪裁和虚构,为历史上已有定论的叛徒、反动统治人物评功摆好。黄世仁是否枪决要重新考虑,又算不算是虚无主义的表现呢?恐怕有人会极力反对,认为这是对艺术的重构,以适应时代发展,艺术无谓什么历史,更不要扯上政治云云。但个人却以为艺术从来就不是独立的,艺术也有为哪个阶级利益服务的永恒主题。
也许,重提阶级斗争,有人会说你太落后了。但正如此前的诸多文献都表明,由于国内和国际的种种因素,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也就是说,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实语境下,阶级斗争论仍然是当今社会的一条可行的、现实的解读思路,这跟上纲上线完全不同。比如更改和修正黄世仁的死法,就很有些搞怪,不伦不类。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艺术本身也有历史,艺术作品也会沉淀成为历史。如果动辄就以当代道德审美标准却随心所欲的涂抹、剪裁和虚构这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历史,当然就犯上了虚无主义的毛病了。
如果仅仅私下的戏说也就罢了,但现在却要在国家大剧院“玩弄”黄世仁和“羞辱”白毛女,实在是大煞风景,是对艺术和历史的不负责。我们需要的是原汁原味的《白毛女》。(叶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