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坪参观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们的一位驴友在小摊上买东西,挑选商品时,把自己的照相机遗落在摊位上,上车后,才发现自己的照相机不在了。她赶紧跑回小摊铺寻找,摊主刚开始说没有看见他的相机。这位驴友对摊主说:相机里有我的很多照片,如果你捡到了,请还给我,我给你五百元钱。小摊主见钱眼开,索要一千元。最后驴友给了摊主六百元钱,要回了自己的相机。回到车里,大家议论纷纷,说在革命圣地怎么也会有这样的人啊!纯粹是敲诈,应该报警。在我们的鼓动下,领队拨打了110。警察说,他们很快就赶到现场,让失主找两个证人,在那里等他们。最后的结果是这位驴友要回了自己的六百元钱,那个小摊主受到了处罚。
参观完茅坪,我们又驱车赶往黄洋界游览。此时,天下起了雨。汽车行驶在盘山公里上,犹如绿海里的一叶小舟。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到了黄洋界。这时候,雨下得更大了,我们或打着雨伞,或穿着雨披,冒雨登上了井冈山著名的黄洋界。
黄洋界是井冈山根据地的5大哨口之一,位于井冈山的北面,海拔1700多米。山上立岩绝壁,陡峭难行,只有一条小路可通向山顶。地形上极为险要,军事上易守难攻。八十三年前,在这里曾经上演了一场早期人民战争的“大戏”。
1928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井冈山只留少量部队,造成井冈山红军兵力空虚。湘赣两省的敌人乘我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8月30日 上午,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向井冈山上黄洋界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守卫在黄洋界的我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在团长朱云卿、团党代表何挺颖和营长陈毅安的率领下,借助赤卫队和群众的支持,凭踞黄洋界居高临下的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敌人兵力只能呈鱼贯队形,一个一个地往上爬,每个兵力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就无法射击。所以敌人虽然有一个师的兵力,但用在火线上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的兵力。红军以一连一个排布置在最前沿,另外两个排隐蔽在侧后,等待时机出击敌人。三连则在后边休息,准备替换一连指战员。当时由于缺少枪支弹药,每个战士只有三五发子弹,为了节省子弹,敌人距离远时不开枪,到有效射程内再突然开火。就这样,我军从早晨打到下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下午四点左右,正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战士们把从南昌起义后带到井冈山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抬来,向敌人发射了三发炮弹,其中一颗正落在敌人指挥阵地上。敌人听到炮声,以为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不敢再战,利用傍晚云雾弥漫的机会,逃之夭夭了。这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军二百多人。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9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的途中,喜闻黄洋界保卫战的佳讯,非常高兴。毛泽东挥笔疾书,写下了著名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以资庆贺。词曰:
山下班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在黄洋界隘口上,我抚摸着刻有毛主席诗词手迹的纪念碑,望着烟雨茫茫的井冈山下,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发完思古之幽情,我们在朱德元帅题字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拍照留念后就下山了。
中午吃完饭,我们乘车前往茨坪毛泽东旧居参观游览。
茨坪位于井冈山主峰北山麓,是一块面积20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毛泽东旧居就坐落在茨萍中心的东山脚下,面临风姿秀丽的挹翠湖。这里原是一栋农民的住房。 1927年10月27日 ,毛泽东从茅坪八角楼来到茨坪,就居住在这里,一直到1929年1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就在这栋房子的中厅右后间居住和办公。 1928年11月6日 重新组织的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也设在这里。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处于毛泽东旧居的旁边。这是一栋青瓦士木结构的民房,原是一家豆腐店。1928年4月底,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后,军部开始设在宁冈茅坪的洋桥湖村一民房内,同年8月迁至这里办公。当时朱德、陈毅主要负责军队的工作,因此他们也随军部住在这里。右边为朱德的卧室,左边为陈毅的卧室。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1929年1月,朱德、陈毅及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红五军坚守井冈山。军长彭德怀就住在朱德住的那间屋子里。
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备委员会旧址,在红四军军部旧址的对面,原是一家杂货铺。1928年5月,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成立,设立了防务处,负责人为王佐。它是负责筹备作战物资和军粮,并动员群众配合红军守卫井冈山的领导机关。同年7月为了进一步加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内的联防,在防务处的基础上,组建了防务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登记和分配缴获没收的物资;负责筹备、运输和保管部队作战物资;动员、组织群众修筑工事和配合红军守卫哨口;筹建和管理红军医院等。
沿着防务委员会旧址往南走十多米,便是红四军军械处旧址。1928年7月,由于战斗频繁,武器损耗大,红四军成立了军械处,把王佐办的修械厂从下庄迁到了坪这栋房子里,并调来了一部分从县水口山铁矿来的工人,增加了些设备。当时军械处没有专门的技术售货员,唯有20多个工人,设备也十分简陋,仅有一个风箱炉、一个铁砧、几把火钳和铁锤。工人们因陋就简,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运用土法修理桧,制造、大刀、鸟铳和单响枪,还常常帮助群众修理农具。1928年8底,黄洋界保卫战中使用的那门缴获来的追击炮,就是从这里修理好后抬上黄洋界的。
在参观中,导游给我们讲解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情:
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毛泽东卧室兼办公室内的陈设简朴,床铺、桌椅都是房东家的。一张油漆剥落的长条形木桌上,只有一盏马灯、油灯,一方砚台和毛笔。除开会、外出、打仗外,毛泽东经常在此不分昼夜地看文件、写文章、制定作战计划等。井冈山的冬天格外地寒冷,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只穿两件单衣,睡稻草铺,盖一床薄薄的线毯。有时晚上办公时两只手常常被冻得不听使唤,他只好把线毯披在身上。为了节约用油,部队曾作过规定:营以上干部晚上办公每盏灯可点三根灯芯;连队站岗每苗灯只点一根灯芯。
按这个规定,毛泽东晚上办公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他坚持办公只点一根。就在一根灯芯的油灯下,毛泽东起草了《红四军布告》等。
这就是一代伟人身上的艰苦精神,这就是井冈山革命英雄的志气,这就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毛泽东旧居的一侧,树立着一块牌匾,书写着的井冈山思想让我无法不把她铭记于心:
1、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
4、血肉相联的干群关系
5、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望着这块牌匾,我猛然间释怀了,原来,“了解、学习、弘扬井冈山精神”,是我们此次井冈山之行的根本目的。
下午四点多,我们红色之旅全体团员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它是井冈山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来到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横式牌坊园标“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宋任穷同志所题写。
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109级台阶,威严肃穆的纪念堂就矗立在山顶上。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
登上宽阔的台阶即进入纪念堂。纪念堂大门上方镌刻十四个鎏金大字:“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员长1987年视察井冈山时为陵园题写的。纪念堂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六个大字是毛泽东1946年为革命烈士题写的。正面玻璃柜存放的是井冈山革命烈士的花名册。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而留下来作为纪念的。我们红色之旅旅行团也敬献了花圈
在纪念堂里,我们瞻仰了建国后去世的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51位领导人的挂像。他们当中有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彭德环、陈毅;有军队中的一大批将帅;如元帅朱德、彭德怀、陈毅、罗荣桓。大将谭政、粟裕、黄克城。上将陈伯钧、赖传珠、杨得志、朱良材。中将杨梅生、毕占云、张国华、谭家述。少将龙开富等;有建国后调离军队,到党政部门担任领导的。他们是何长工、贺敏学、贺子珍、陈正人、彭儒、曾志等。
在纪念堂右侧陈列室陈列的是建国前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都是在井冈山斗争时的老红军、老干部。这组烈士挂像目前只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历史照片,有的是根据他们的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下来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就用党旗和青松代替。
在瞻仰大厅后面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对在井冈山斗争中还有许多为革命而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陈列时就在这里为他们立了一块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有4.8万人,更多的烈士,我们不知道名字,他们只能在那块无字碑里接受着人们的怀念。
穿过林海,拾阶而上,来到名人雕塑园。这里有全国著名的雕塑家用青铜、汉白玉、花岗石等雕塑成的20位最早在井冈山从事活动的革命者,其中有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袁文才、王佐、贺子珍、伍若兰等当年的形象。面对那一张张年轻又充满豪气的脸庞,你会相信信仰对人生的决定性影响。那时我们的党还很年轻,然而,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就在井冈山的山沟里诞生了。
这些围成一圈挺拔而错落有致的雕塑群落,映着青山绿树,静拥在不再有战火和硝烟的青黝黝的群山里。在山风中,人们长久地注视他们,时空在这里是传奇与现实的交错,伟人的叱咤风云与现实的清新明丽相辉映。
在雕塑园里的雕塑群像中,有两位女性最让我感动。一位是家喻户晓的贺子珍,另一位是朱德的第一位妻子伍若兰。
贺子珍,她是井冈山第一个红军女战士,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不平凡的女性。
1928年5月,毛泽东与素有“永新一枝花”与“女神枪手”之称的贺子珍结为夫妻。担任党的前委秘书的贺子珍同毛泽东一起,深入群众,召集各种座谈会,同贫苦农民共同分析农村的阶段状况、土地占有、剥削方式以及土地分配办法等问题。同时,还帮毛泽东收集报纸,提供资料,保管文件,整理记录,抄写书稿等。毛泽东的《永新调查》,就有贺子珍的功劳。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孙女孔东梅说,贺子珍跟随毛泽东的十年,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岁月,也是外公政治生涯最为艰难的时候,却是外婆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你可以从她的脸上读出倔犟、不屈和深情、眷恋。这也更让人们为她跌宕起伏的命运唏嘘不已。
在雕塑园里,她终于又和毛泽东在一起了,而且可以永远地在一起,向她挚爱的人倾诉她的悲怆、血气和情怀。
还有一位也该让人们记住的是朱德的第一任妻子伍若兰。
当年担任妇女部长的伍若兰,才貌双全,能文能武。1929年,在敌人第三次围剿中,已有身孕的她被国民党抓获。她受尽严刑拷打,始终不屈,最后被敌人斩首示众。
据说,朱德在1962年2月回到井冈山时,手持拐杖沿着崎岖山道登上了兰花坪,挖了几株井冈兰和一些泥土,带回中南海栽种。朱委员长一生酷爱兰花,这里面或许蕴含着他对伍若兰深切的怀念之情。
革命前辈陆定一同志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而山林美景一定要和这段红色的历史相联,才美得撼动人心,才美得无可比拟。
来到井冈山的人们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光者,因为那么多的往事会触动你的心弦。我想,记住并且懂得我们祖国的那段不能泯灭的红色历史,也是后人最为朴素的缅怀先烈的一种方式。
井冈山,英雄的山!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山经历过井冈山这样多的磨难,也没有哪一座山象井冈山这样如此坚强。井冈山的一草一木,都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井冈山的一土一石都经历了风与雨的洗礼。那五百里巍巍井冈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脊梁,那一望无际的崇山峻岭就是亿万中华儿女博大的胸怀,井冈山,你不愧为革命的山,英雄的山,伟大的山!
如今,我们生活在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和平时代,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当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让井冈山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样,我们才无愧于无数革命先烈,也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