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安内”与鲁迅无情的笔
——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
傅晨光
(一)
2011年的“9·18”国耻日与往年的“9·18”有很大的不同。为“革命尚未成功”的国民党树碑立传的《中华民国史》出版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经被很多人忘记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的历史已经被人有意地抹去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流媒体上,蒋介石领导的“抗战”竟被宣传为是“中流砥柱”,领导了广大的敌后抗战和广大的左翼思想界文化界掀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国共产党,被歪曲成是“游而不击”的“罪人”。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成了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体制招魂的一场运动。
这就是2011年中国主流媒体纪念几件历史大事件时呈现的基本面貌。
这种面貌,当然遭到绝大多数还没有忘记历史的忍无可忍的网友的坚决反对。因此,2011年的“9·18”纪念,成了为中国共产党抗战正名的纪念。
“9·18”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当时就遭到国内有民族大局意识的人的反对,这不是共产党人以后的宣传,有历史事实为证。鲁迅先生的杂文就是一个有力的见证。
(二)
1932年到1933年,发动了“9·18”事变占领东三省的日本开始进占华北,北方继续沦陷,华北告急!可是,一枪未放就放弃了东三省的蒋介石集团还是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调动百万大军出动大批飞机“围剿”江西中央苏区。
神州大地,出现了外寇入侵与内战两个战场。
鲁迅对蒋介石的这种放弃大片国土打内战的政策十分不满,利用《申报·自由谈》等阵地予以揭露。《伪自由书》里有多篇杂文(《王道》、《天上地下》等)对国民党蒋介石“攘外安内”的反动政策作了深刻揭露和讽刺,其中5月16日写的《天上地下》的杂文,可算是一篇代表。
从这篇杂文,可以看到“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当时就是怎样地不得人心。
鲁迅在文章中引用了两张报纸的报道,一篇是《申报》1933年5月10日从江西“剿匪”前线发来的关于国民党轰炸中央苏区的一则消息,一篇是同一天(5月10日)《大公报》登载的日军飞机轰炸京、津地区的蕲县、密云的消息。南北两地,一面是外敌入侵,一面却在打内战。两个战场都出动飞机,鲁迅将国民党轰炸苏区的飞机称为“炸进去”,把日本人进攻蕲县、密云的轰炸称为“炸进来”,借两张不同的报纸的消息稿,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作了深刻的挖苦和讽刺。
鲁迅这样说道:“住在租界里的人是有福的。但试闭目一想,想得广大一些,就会觉得内是官兵在天上,‘共匪’和‘匪化’了的百姓在地下,外是敌军在天上,没有‘匪化’了的百姓在地下。‘损害正在详查中’,而太平之区,却造起了宝塔。释迦出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此之谓也。”(《伪自由书·天上地下》)
鲁迅这是说:面对日本在北方的大举进攻,见不到堂堂的当局任何的社会动员,全国上下一片消极,即将成为亡国奴的民众还是象没有事一样,“太平之区,却造起了宝塔”,而当局还是把主要力量用到江西所谓的“剿匪”上。
面对“合法”政府治下的社会和人民这样的消极,鲁迅当然知道根源何在,——就在于统治集团的“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他借佛教典故,讽刺“合法”集团的统治者脑子里有的只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只要维护了党派的统治就万事大吉,至于“国”与“不国”,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掩人耳目而已,只有“唯我独尊”才是关键!
(三)
在近年来各种影视节目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被渲染成是“中流砥柱”,同样是《天上地下》这篇杂文中,鲁迅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中流砥柱”的灵魂深处不敢抵抗、只贪图个人享乐的本质!
杂文里专门一段提到在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支配下“国统区”与“沦陷区”的小孩这样的“小事”:“应了这运会而生的,是上海小学生的买飞机,和北平小学生的‘挖地洞’。”
对这个现象,鲁迅悲愤地说:“这也是对于‘非安内无以攘外’或‘安内急于攘外’的题目,作出来的两股好文章。”(《伪自由书·天上地下》)
面对日本军队的大举入侵,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孩子一代人中都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国民党作为“合法”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北方大片沦陷,人民无以自保,北平的孩子也就只有学“挖地洞”了,——这对这样手握百万重兵和飞机大炮的“合法”政府草包式的“中流砥柱”是怎样的讽刺!
鲁迅在他的杂文中,将这个集团挂着合法的外衣却不能成为人民的依靠的现实,通过“北平小学生的‘挖地洞’”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鲁迅还通过一些细节,表达他对这一“合法”政府不能成为人民的依靠的看法。
他设想,假设有一天“炸进来”的日军与“炸进去”的国民党军队相遇,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他说大概不能排除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吧:
“假如炸进去慢,炸进来快,两种飞机遇着了,又怎么办呢?停止了‘安内’,回转头来‘迎头痛击’呢,还是仍然只管自己炸进去,一任他跟着炸进来,一前一后,同炸‘匪区’,待到炸清了,然后再‘攘’他们出去呢?……”(《伪自由书·天上地下》)
这些说明,鲁迅不但认为国民党本质上就没有任何抵抗侵略的准备和意志,而且,说不定“官兵”与侵略军还会“一前一后,同炸‘匪区’”,对国民党与日本军国主义在反共上的一致性看得十分清楚。
十分清楚,如果没有一个新的思想组织核心的推动,中华民族要靠这样的腐朽集团实现全面抗战,驱除外寇,那是不可能的。
对这个腐朽集团的上层的一贯思想和作风,鲁迅以他的“春秋笔法”作了这样辛辣的讽刺:
“不过这只是讲笑话,事实是决不会弄到这地步的。即使弄到这地步,也没有什么难解决:外洋养病,背脊生疮,名山上拜佛,小便里有糖。这就完了!”(《伪自由书·天上地下》)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鲁迅对这个“合法”政府特别是其上层人物一惯作风的一个看法:称病脱离战场保自己的身家性命,是这个集团内有些人已经上演过的好戏;打不过日本侵略,“外洋养病”、“名山拜佛”就是了!
——入木三分!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的持续不断的学生运动(如“12·9”运动)、左翼文化运动的推动,没有西安事变的“逼”字,没有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广大的敌后根据地的支撑,“外洋养病”的不知会有多少。
——腐朽的就是腐朽的!白纸再好也包不住。鲁迅的文章可以从教科书里抽去不让与学生见面,但是烧不掉!
(四)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毛泽东论鲁迅的每一句话都是实事求是的。
作为一位思想家,鲁迅不象西方思想家那样以论证见长。鲁迅重在描写。他善于在对具体事和物以及社会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达他的观点、看法和爱憎,即使是杂文也是这样。
他的文章,不细看和细细体会,以为仅仅是讽刺和骂人,只有细看才能看懂。他每一篇都是精心之作,往往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甚至看似一些报刊的摘抄,却体现了他非常鲜明的社会立场,表达了十分丰富的思想。
仅以这篇杂文为例,国民党的“消极抗战”的一切表征,都揭露无遗。正因为这样,所以只要鲁迅在上海,这个“合法”政府就一天不安,甚至专门组织“文化特务”,在各处搜寻鲁迅的文章,在报纸上“开天窗”,进行思想文化“围剿”。
——鲁迅是一个沉重地打击了封建遗毒与现代军阀结合体的思想神经的战士!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杂文,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精神和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的优秀传统,思想浑厚而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最可宝贵的文化瑰宝,以后还将发扬光大,还将成为世界人民改变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文化战斗时学习的一个典范!(2011.10.1,国庆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