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无事,从网上下载了几部译制片放到电视机上观看。其中,有两部片子表现的都是“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一部片名为《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另一部名曰《斯大林格勒》。用了半天时间,我将这两部片子连续地一口气看完,颇有所感。
斯大林格勒会战(苏联方面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发生在西元1942年。这年7月,德军在横扫苏联西南地区后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近郊争夺战后攻入市区,与苏联红军展开巷战。苏军顽强抵抗,坚守住了这座几乎成为废墟的城市。与此同时,苏军不断调兵遣将,积聚实力,最终对德军形成了反包围。西元1943年1月,苏军发起反攻,到2月2日德军残部全部投降。整个会战共历时半年有余,以苏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此次会战堪称“二战”中乃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史料显示,双方军人和苏联平民的伤亡总人数高达两百万以上。
这么一场血与火的惨烈大会战自然会吸引后人的关注,六十多年来以它为题材的电影多矣。那么,上述两部片子有什么值得说道之处呢?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发行于西元1989年,苏联摄制。该片全景式地讲述会战的全过程,上自苏德双方的最高层人物,下到浴血拼杀的普通士兵,乃至为苏联工作的德国内部红色间谍,都在片中进行了展现。影片的内涵是讴歌苏联人民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这是我们很熟悉的,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不管是西方“民主”国家还是非西方国家)的主流电影所常用的视角。
《斯大林格勒》发行于西元1993年,由德国摄制。该片的主人公是几个德军下层士兵,他们于西元1942年从炎热的地中海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最终在血腥的战斗中和冰天雪地的严寒里一个个地死去了。影片里的这些德军士兵看上去就像你我的兄弟或朋友一样,他们有的时常念叨着想老婆,有的听到枪炮声看到流血就吓得尿裤子,有的则满脑子无力的道德感与书生气。随着德军的溃败,他们的意志也逐渐崩溃,整天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影片结尾,他们中幸存的最后两个人在逃亡的路上带着回家的幻想被冻死了,寒风卷着白雪很快地掩盖住两人的身体……观此,不由令人叹息。显然,该片着力展现战争对人类情感和人类生命的戕害,透着那么一股“反战主义”的意味。
同样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历史为题材,上述两部电影所表现的内涵却大相径庭。按现在某些人惯用的语言工具来说,《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有“共产主义的宣传”之嫌,体现了“抹杀个体”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陈旧”思维,而《斯大林格勒》一片则“张扬”了“人性”,反映出“民主自由”之下的“新” 思维。放在若干年前我也会这么来评判的,但现在则有不同的感想。
应该说,影片《斯大林格勒》是拍得不错的,其故事情节以人类经验来看是真实的。作为侵略者的德军普通士兵也是人,也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天性,他们也在战争中遭受到情感的戕害和生命的痛苦,甚至可以说,他们所遭到的这些与作为敌对方的苏军战士所遭受到的似乎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只沉溺于所谓“普遍人类情感”之中,把一切都不分青红皂白地混为一谈,总令人感到不是滋味,因为这违背了在“普遍人类情感”之上的更高的人类情感,那就是人类正义。一味地去“挖掘”和展现侵略者的“人类情感”,对其施予全部的同情,而没有将它置于对侵略行为的批判之下,这对被侵略者是不公平的,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类正义的污辱。影片《斯大林格勒》的问题就在这里。同样,两年前我国某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展示倭寇士兵的“人性”,其犯的也是这样的错误。
战争是人类的悲剧,其对参与到战争中的每一个人都会造成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斯大林格勒》的“反战”内涵自有其一定的价值。不过,人类历史表明,在国与国之间,战争的产生往往是一方发起战端进行侵略,另一方反抗侵略进行应战,则战争就分为侵略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也许不是所有的战争都能这样区分,但有很多战争是这样的,比如德国侵略苏联,苏联反侵略,倭寇侵略中国,中国反侵略,等等。所以,“反战”应该明确表现为反对侵略战争,而不能没头没脑地将反侵略战争也包括进去,不能说笼统地“反对战争”。
笼统地“反对战争”,这是当下一些西方“民主自由”国家的电影喜欢表达的“反思”主题。这种“反思”乍一看来好像是“人类的进步”,但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西方少数书呆子为颠覆“旧思想”而颠覆的结果。也许有人会说,通过 “反战电影”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最终可以达到消弭一切战争实现永久和平的人类理想。然则,这类“反战电影”既然在西方国家比较多,按理说应该让西方人更加“和平”,而事实如何呢?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的国际战争绝大多数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的,例如肢解南斯拉夫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和刚发生过的利比亚战争等等。对这些战争,虽然西方国家中也有轻微的“反战”活动,但其在大资本集团操控下的主流“民意”是表现为支持的。不要侈谈西方国家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人权”,上述那些战争的实质都是西方国家保存或扩展自身利益之举,都是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都使被侵略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或曰“人权”遭受更扩大的更惨烈的戕害。本质上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现在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侵略弱小国家,与当年纳粹德国为“消灭共产主义”和“实现雅利安优等种族统治”而在欧洲大打出手,两者毫无二致。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现在的西方国家倚恃强大的武力能随心所欲地对被侵略国家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极惨烈的毁灭,而同时自身人员伤害却能降到最小——这或许还成为那些西方“反战”影片“反思”的“成果”之一了吧。很可能的是,那类“反战”影片通过西方的文化传输洗脑,会客观上成为消解被侵略国家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的工具呢。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爱国的英雄主义,这类概念时下正被某些人斥为“旧思维”,而笼统的“反战”则被当成“新思维”。然则,“旧的”不一定不好,“新的”不一定美丽,就像戈尔巴乔夫鼓捣所谓“新思维”,结果是苏联被解体,美国“不战而胜”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专横霸权。所以对待“思维”,别管它“新”还是“旧”,我们要做的是用人类正义的常识来判别运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