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资料,乔治·格什温(GeorgeGershwin,1898-1937年)是美国著名作曲家,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作品包括《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而描写黑人生活的歌剧《波姬与贝丝》(笔者注:Porgy珀吉明明是男主角,此处汉译误导)达到其创作的顶点。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
新版Porgy and Bess“珀吉和贝丝”即将公演(今年1月12日),我们看的是预演preview场。小说原著名叫Heyward,属于50个没有列入美国文学史而应该列入的作家之一。讲的是20年代南卡罗来纳州黑人穷苦人生活的故事。原作在30年代公演时还引起巨大争议,原因是某地剧场座位竟然是种族隔离,在剧组的抗议下,改为黑白观众分楼层坐,但剧组仍然罢演,最后彻底破除了种族隔离的规定,剧组才粉墨登场,大获成功。
我们这次看的下午场,观众大都是年长白人。大家的情绪随着剧情和演员的优美歌声不断调动着,鼓掌声叫好声不断。到最后谢幕时,当坏人(白人警察)出现时,大家还一起喝倒彩booo,表示对他们在剧中表现的恶劣态度的痛恨,真有点像八路军战士看《白毛女》痛恨黄世仁一样。呵呵!
先谈谈剧情。这是南卡罗来纳州沿海纯黑人区。大家以摘棉花和打渔为生,闲时男的赌博打架,女的做家务带孩子。女主角贝丝贫穷但漂亮,但是个吸毒者,男友(Crown皇冠)对她凶狠,控制欲极强。因为赌博打架杀了人,溜掉了。男主角珀吉腿有残疾,但为人善良,他在和贝丝接触中,让贝丝感到什么是尊严,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白人警察来调查案件,对黑人极其凶狠,场面十分tense紧张,对残疾人珀吉又打又骂,但黑人社区团结一致,应付了警察,并把死者草草埋葬(无论他们是赌博还是捐资埋尸,都是用钢锛儿计算,最后一共才捐资15美元)。不料此时,飓风来临,克拉拉的丈夫打渔未归,克拉拉把孩子转给贝丝抱,自己跑到海边寻夫,结果也葬身大海,令人惊奇的是,贝丝的男友皇冠竟然也跟着救人去了(后来大家献了3个花圈)。过了一阵,皇冠突然回来找贝丝寻欢(他居然还活着!),贝丝不从,被痛打得遍体鳞伤,姐妹们帮破衣烂衫颤抖不已的她,擦洗干净安顿躺下休息,珀吉在她身旁陪伴,贝丝醒来二人互诉衷肠。不料,皇冠回来寻仇,和珀吉厮打,中刀身亡,白人警察不由分说把珀吉抓走。贝丝痛苦中遇到毒品贩子,贝丝知道后者心怀不轨,但不愿意再给社区带来灾祸(她认为赌徒打架、几番死人、自然灾害等都是她惹来的)就一步一回头离开南卡,前往纽约谋生。3天后,珀吉摆脱了警方的纠缠,返回寻找自己心爱的人时,发现已人去楼空。他背起行囊一瘸一拐地前往纽约寻找贝丝去了。
此剧最著名的歌曲就是“Summertime”,我们当年学外语的时候,就学过这首歌,听上去真是亲切极了。歌词大意是,“夏日里,海阔任鱼跃,棉田大丰收,孩子,你的爹地很富有,妈咪很漂亮,小宝贝,你可不要哭泣”。此曲在剧中演绎了数次,由不同的人翻唱,各有风韵。一开始是克拉拉抱着她的孩子柔声柔气地唱,本来就是一首催眠曲,让她这么一唱,真是天籁之声,美妙极了,感觉上是让所有听众感受她心中的慈爱和痛苦。后来,小孩抱到了贝丝怀里,孩子妈已经逝去,此时唱得让人心碎。剧中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爵士曲调,所以应该说,30年代格什温就是把古典音乐与黑人爵士旋律结合起来,创作了很多颇具特色的歌舞剧。
剧中的舞蹈也具有非洲文化土风,节奏明快,动作具有劳作性。在演唱带有祈祷上帝的歌曲时,演员双手向上,或拱手贴胸,十分典型的宗教动作。
如果说格什温和作家Heyward以及此剧新版的编导有“准鲁迅”情怀,格什温是红色格什温,这一点也不为过。从剧中可明显感到这是一个贫穷、不平等、吃人的、充满对弱者欺辱的阶级社会。剧中通过一位穷人的演唱,质问上帝为何不帮助穷人,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人民受苦。显然是想引起观众和读者的思考。此剧还揭露了一个黑奸的邪恶,他看到珀吉和皇冠的厮杀,跑去告密。好在黑人社区团结,人间有冷暖。剧中通过硕壮皇冠的粗暴、愚昧以及对贝丝的欺凌和摧残,揭示造成妇女地位不平等的,也有穷人自己,因为大家都是阿Q、华老栓、祥林嫂这样的人。剧中还揭示了当年贫困黑人劳作之余赌钱为乐的状态,当时是种族隔离,黑人被固定在一定范围里生活;妇女们在无所希望中挣扎的场面。许许多多细节,就像鲁迅批判国民具有冷漠看客心态、批评阿Q一样的深刻。可以说,作曲者也都是些先觉者,他们在不动声色中,关注生命,体现什么是绝望,也希望能有所改变。应该注意的是,他们都是白种人。不过,女主角奥德拉·麦克唐纳参演前也提出过重要的修改意见,她曾4次获得东尼奖(类似于电影奥斯卡奖)。在这里,我们作为观众要对所有非洲裔演员表示崇高敬意,他们的付出非比寻常,他们等于是揭开自己的伤疤让世人看啊!而我们在观看时自愧分明是在鉴赏别人的痛苦,但也深刻感到悲痛、同情和愤懑。难怪孔庆东老师曾经说过,在美国学界文艺界还是有不少进步思潮的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美国知识界必读的杂志《纽约客》的长篇评论,里面认为这部作品揭示的是一个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和温馨爱情,超越了肤色,同时也是一部政治激进的作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