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15日在京召开《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出版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强调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是党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要紧密联系文化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推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经中央批准,由中宣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选编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日前正式出版。该书分专题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有关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精神。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摘编》收录的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紧密联系而又各富创见,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不懈探索,反映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为我们学习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提供了权威教材,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
刘云山指出,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系统丰富,必须全面把握贯穿其中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和精神实质。要深刻理解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地位作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定崇高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要深刻理解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奋斗目标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追求,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落实好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要深刻理解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方针原则的重要思想,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广阔前景。要深刻理解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根本任务的重要思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深刻理解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动力的重要思想,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深刻理解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根本保证的重要思想,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中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
刘云山强调,要把学习《摘编》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心组学习计划,作为高校党校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材料,作为向基层干部群众进行宣讲的重要内容。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关系文化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时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为推进文化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结合《摘编》的学习使用,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对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宣传阐释,加强对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决策部署的宣传阐释,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进展成效的宣传阐释,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来自有关地区、部门和社科研究单位的8位同志在座谈会上发言。中央有关部门、中央宣传文化单位、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在京有关新闻媒体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附1:杨志今: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分专题选编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精辟论述,这些论述涵盖了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我们党对加强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反映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精神,是推进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认真学习《摘编》中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有重要指导作用。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从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那天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承担起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创作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当前文艺创作中思想贫弱已成为难出扛鼎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唯有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用正确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用多彩乐章奏响主旋律,用优秀作品礼赞伟大时代,才能确保创作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源源不断地推出优秀作品。要引导广大文艺工全面贯彻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为念,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至上,积极追求和认真对待作品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大众审美情趣,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是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和依靠主体,也是文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这是唯物史观在文艺创作生产中的根本体现。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个创作思想的根本性问题,才能在纷纭复杂的现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只有让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创造历史的浓厚沃土,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深受人民欢迎、对社会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要引导广大文艺工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在人民推动变革的非凡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坚持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作为评价作品的根本标准,努力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统一起来,完善作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群众评价权重,增加群众的评判权和话语权。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最关键的是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前,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要创新发展、要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尤其需要在创新创造上下工夫。要引导广大文艺工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打开想象空间,拓展创新思维,彰显艺术个性,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不断丰富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着力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氛围,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春色满园的景象;没有解放思想、民主和谐的创作环境,就难以形成繁荣兴盛、名家辈出的学术土壤。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充分讨论,提倡不同品种和业态的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使一切创新潜力得到挖掘、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使创新成为文艺创作领域的强劲旋律。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推动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文艺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与人民水乳交融是我们作家艺术家取得辉煌艺术成就的关键。文艺工只有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明确创作的目标方向,找到作品的源头活水,把握自己的准确定位。去年以来,新闻领域率先开展并很快延伸辐射到整个宣传文化战线的“走转改”活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宣传文化队伍的精神为之一振,宣传文化工作的面貌为之一新,宣传文化工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显著提升。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泥土最芬芳,已成为众多新闻工、文艺工的广泛共识。实践使大家深深体会到,文艺作品的影响有多深远、文艺工的舞台有多宽阔,关键要看深入基层的面有多广、扎到基层的根有多深。在走向人民的道路上,曾经留下过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作家艺术家深深的脚印,赵树理、柳青、常香玉等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就是在与人民长期水乳交融的亲密联系中,才成为人民情感和心理的热诚表达者和无愧代言人,成为德艺双馨的典范。要引导广大文艺工向老一辈作家艺术家学习,牢记“好作品是用脚用心写出来的”,不仅人要下去,而且心要下去,真正在人民生活的热土上,捕捉他们的深层脉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生活的百花酿造艺术的琼浆,为人民创作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附2:冷溶:深刻把握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时候,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一书出版发行了。这本书分八个部分,收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320多段。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丰富经验。在编辑和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会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
第一,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这些重要论述,突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
第二,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党一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第三,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比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这些重要的指导方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推动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也是我们今后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指针。
第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江泽民同志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在这些重要论述和思想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力量、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五,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始终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使我们党逐步认识到,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两方面的任务都必须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两轮驱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新思路、新举措。
第六,关于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我们党在这方面提出许多重要思想和要求。比如:“推陈出新”、“移风易俗”、“标新立异”;文艺的路子要越走越宽,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论述对于今天推动我国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七,关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毛泽东同志说,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提高了文化的地位,开创了一代新风。江泽民同志提出,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抓方向,抓队伍建设,一定要有一支专门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高素质的宏大队伍。近年来,胡锦涛同志进一步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要求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培养,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重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第八,关于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各地党委第一书记亲自出马抓思想问题,责成省委、地委、县委书记管思想工作,管报纸、学校、文学艺术和广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党委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重视理论界以及整个思想战线的情况、问题和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党手里,各级党委都要增强阵地意识,切实加强对思想文化阵地的领导。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重要遵循。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这些重要论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90年来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摘编》的出版,对于深刻把握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推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附3:李卫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
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组织选编的《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全面汇集和系统梳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论述、重大政策、重大部署,集中体现了党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精神,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建设理论。该书的出版,是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献给党的十八大的一份厚礼,必将对推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发展,对促进文化改革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据中央关于推进这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系统紧密结合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强化整体部署。教育部党组就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发出通知,作出部署,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格局的任务。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班主任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使学生在中小学教育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受到教育,健康成长。召开第二十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应当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走在前列。
二是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把“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列入2011年教育改革重大项目。在组织专家调研基础上,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建设中职学校德育课资源库,启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本科教材修订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围绕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设立38项委托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启动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三是强化课外活动主阵地。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在大中小学开展“永远跟党走”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评选高校2011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大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方式。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部委共同组织开展“全国道德模范首都高校座谈巡讲”活动。
四是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教育部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和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中办、国办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2011—2020年)》。这两次会议和这两个文件对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工作安排,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繁荣发展各项工作之中,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
2012年,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抓好有关工作部署的落实。首先,加大学校内部育人力量的整合。落实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制定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召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座谈会,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互联、教育功能互补、教育力量互动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其次,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研究,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学生生活的新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抓好教育部负责的93种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工作,配合中宣部做好中央负责的41种重点教材推广使用及教师培训工作。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4本教材的修订和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编写工作,高质量实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推出一批高校思政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快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建设;制定并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通过举办新一轮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研修班、组织开展研究生新课程全员示范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社会考察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关心的问题,继续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共识,弘扬正气,积极引领多样化校园思潮和社会思潮。完善社会实践体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全国性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和立德学者计划。重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总结凝炼大学精神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会同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继续组织高校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全面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启动测评工作。加强对课堂教学、讲座论坛、涉外学术交流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第四,全面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研究,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和信息化建设,实施“走出去”计划,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协调发展,加强优秀成果宣传转化等方面整体推进,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
《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的出版,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为教书育人提供了一本很好的教材。要把这本书作为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思政课教师和广大辅导员把这本书作为教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高校学生把这本书作为理论学习和思政课的重要辅助读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和思政课教师培训将其作为重要读本和培训内容,切实让这本好书充分发挥作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