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母亲嫁到白屋的那天下了大雪。
母亲嫁到白屋的那天下了大雪。
母亲头一回去白屋的那天也下了大雪。
头一回去白屋,母亲和媒婆子一块。
媒婆子,是个走南闯北的老叫花子,姓费,自称费老太婆。
费老太婆有三样宝贝:一根棍子,一个竹篮,一把花。花不是从野坡里采的,是她自个儿用彩纸剪裁组装的,花盘像牡丹花。一个伟大的发明,后来多亏了它,许多白屋人度过了一些难熬的年头。
手里多了一把花,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挨家挨户串门子,你说不准她是卖花还是要饭。
媒婆子,是个走南闯北的老叫花子,姓费,自称费老太婆。
费老太婆有三样宝贝:一根棍子,一个竹篮,一把花。花不是从野坡里采的,是她自个儿用彩纸剪裁组装的,花盘像牡丹花。一个伟大的发明,后来多亏了它,许多白屋人度过了一些难熬的年头。
手里多了一把花,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挨家挨户串门子,你说不准她是卖花还是要饭。
什么风把费老太婆吹到了白屋?
说不清楚。
反正她和我祖父是一见如故。
她说她老早就知道有个姓费的本家单丁独户住在白屋。
她说她和我祖父同属费氏家族的一个分支,她是第十六世,我祖父是第十七世,按辈分我祖父得叫她姑。
说不清楚。
反正她和我祖父是一见如故。
她说她老早就知道有个姓费的本家单丁独户住在白屋。
她说她和我祖父同属费氏家族的一个分支,她是第十六世,我祖父是第十七世,按辈分我祖父得叫她姑。
每年一开春,费老太婆就随天上的燕子一起奔往白屋,一到白屋就奔村东头我祖父那边去了,好像决意要到我老家屋檐下安个窝似的。
这只老燕子每次回来,祖父都是恭恭敬敬的,尽可能打发她欢气;孩子们向她要花,像过年一样高兴;连狗都摇着尾巴围着她打转,像见了老熟人一样。
唯有我祖母,不认这个天上掉下来的要饭姑。每回,我祖母都恨不能赶在她进门之前一下子把她,还有她手里的花统统关在门外。可惜,祖母的小脚总是晚那么一两步,冷不丁的,费老太婆就开着一双大脚、举着一把花到了眼前。
这只老燕子每次回来,祖父都是恭恭敬敬的,尽可能打发她欢气;孩子们向她要花,像过年一样高兴;连狗都摇着尾巴围着她打转,像见了老熟人一样。
唯有我祖母,不认这个天上掉下来的要饭姑。每回,我祖母都恨不能赶在她进门之前一下子把她,还有她手里的花统统关在门外。可惜,祖母的小脚总是晚那么一两步,冷不丁的,费老太婆就开着一双大脚、举着一把花到了眼前。
2
且说有一年,费老太婆比往年来得早,还没开春就到了。
这次她有一件大事要说给祖父听,天一亮就赶到了白屋。刚下了一场雪,她打老远就看见我祖父早早地把篱笆门打开了,扫院子。她冒着西北风紧走慢跑,一不小心给路旁的拉拉秧绊了个卧倒,棍子、篮子、花撒了一地。
我祖父,丢下大扫帚,一溜小跑赶去扶她,打趣:“啊呀他姑奶奶,抢着了几个兔子?”
“哎,抢了两手泥,”费老太婆搓搓手,收拾她那三件宝贝,像抢兔子一样,“和你说个事,”她压低嗓音,像兔子一样四下张望,“走,到天井里跟你说。”
这次她有一件大事要说给祖父听,天一亮就赶到了白屋。刚下了一场雪,她打老远就看见我祖父早早地把篱笆门打开了,扫院子。她冒着西北风紧走慢跑,一不小心给路旁的拉拉秧绊了个卧倒,棍子、篮子、花撒了一地。
我祖父,丢下大扫帚,一溜小跑赶去扶她,打趣:“啊呀他姑奶奶,抢着了几个兔子?”
“哎,抢了两手泥,”费老太婆搓搓手,收拾她那三件宝贝,像抢兔子一样,“和你说个事,”她压低嗓音,像兔子一样四下张望,“走,到天井里跟你说。”
一登院门,费老太婆就碰了个钉子。我祖母,怀抱着拐杖,像个门神一样坐在锅屋门口盯着费老太婆,眼神比生锈的钉子还要严厉。
费老太婆,把手里的花放进篮子里,朝我祖母笑了笑,打个招呼:“起得这么早啊。”
我祖母,没搭腔,眼神更严厉了。
费老太婆,一个急转弯把话头转向我祖父,“老费啊,我站站就走,嗯,这么回事——我见到咱们的费氏家谱啦。”
我祖父乐呵呵地从草棚子里拿个木墩子给她:“坐下说吧。”
“不不,我站站就走,”费老太婆觉得我祖父对费氏家谱有点兴趣,便接过木墩子侧对着我祖母坐下来,“我亲眼见了,就在费家滩。”
“我知道那个村,”我祖父说,“过了古河就是,我去卖过萝卜。那个村姓费的可不少哇。”
费老太婆激动起来:“就是就是。我早就打听好了,费氏家谱就在那个村里,在村西头一个大户人家里,主人和我平辈,我去了三趟,他才肯翻出那本家谱叫我看,还和我絮叨了半天。原来和咱们是一个支!是五百年前从东海县挡驴村迁来的!他说咱们的先祖最初迁到白屋呆了几世,后来闹饥荒迁走了,一部分去了东北,一部分迁到古河那边建了这个费家滩。”
我祖父说:“我听我爷爷说我们一家是从东北迁来的。挡驴村?我还真没听说过。”
“对,是挡驴村。就在东海花果山脚下。”
“花果山?猴子孙悟空的老家?”
“什么什么?谁死啦?”我祖母扯开嗓门大叫起来,她耳背,听不清别人说话就上火,她见那一对本家头对着头说个没完,按捺不住了:“跟她瞎叨叨什么?快扫你的天井吧!”
我祖父摸起大扫帚,对我祖母说,“叫那群懒鬼起床,老大都出去一个时辰了。”
祖母用拐杖啪啪地拍着门槛:“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快起来!”
一阵骚动,不一会儿,费老太婆眼看着费家的儿女们一个个从锅屋里、堂屋里鱼贯而出,感叹:“咱费家真是人丁兴旺啊。”
这句话我祖母听到了,还是不爱听,挺直腰杆子哼了一句,“没你的份,都是俺养的。”
我祖父叹口气:“六条小光棍,愁死我了。”
费老太婆:“多子多福啊,知足吧,哪像我孤苦伶仃的。瞧你家老大,党员,生产队大队长,勤快能干,啧啧真好。”
我祖父:“光剩好了,快三十了,光知道埋头干活,媳妇的事还在影里。”
费老太婆眼睛一亮:“巧了,前些日子我去费家滩,认识一户人家,四个闺女,老大二十四了,我看配你家老大正合适。”
我祖父一听来了精神头,“好好,你给说说看。对了,该不是也姓费吧?”
费老太婆一拍大腿,嗨了一声,像刚刚想到这一点似的;但这点子事绊不住她,她说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嘛。再说啦,她家好像和咱不是一个支,论辈分论不起来,咱是东关费,她是——嗯,就是一个支,出了五服也算不上近亲了。这样吧,大后天是古河集,大后天我就领那闺女过来看看。”
“大后天?”我祖父好像也有点耳背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大后天。”费老太婆一口咬定:“怎么?费老太婆说话你也不信?”
“好,我信。”
“信就好。你把家好好拾掇一下,大后天一早我们就到。好,我走了。”
“等等,”我祖父去屋里摸出一叠煎饼,塞进费老太婆的篮子里,“他姑奶奶,操心了。”
“咸吃萝卜淡操心,想好事。”我祖母迈着小脚哼哼着,哗棱一下把院门关上。
费老太婆,把手里的花放进篮子里,朝我祖母笑了笑,打个招呼:“起得这么早啊。”
我祖母,没搭腔,眼神更严厉了。
费老太婆,一个急转弯把话头转向我祖父,“老费啊,我站站就走,嗯,这么回事——我见到咱们的费氏家谱啦。”
我祖父乐呵呵地从草棚子里拿个木墩子给她:“坐下说吧。”
“不不,我站站就走,”费老太婆觉得我祖父对费氏家谱有点兴趣,便接过木墩子侧对着我祖母坐下来,“我亲眼见了,就在费家滩。”
“我知道那个村,”我祖父说,“过了古河就是,我去卖过萝卜。那个村姓费的可不少哇。”
费老太婆激动起来:“就是就是。我早就打听好了,费氏家谱就在那个村里,在村西头一个大户人家里,主人和我平辈,我去了三趟,他才肯翻出那本家谱叫我看,还和我絮叨了半天。原来和咱们是一个支!是五百年前从东海县挡驴村迁来的!他说咱们的先祖最初迁到白屋呆了几世,后来闹饥荒迁走了,一部分去了东北,一部分迁到古河那边建了这个费家滩。”
我祖父说:“我听我爷爷说我们一家是从东北迁来的。挡驴村?我还真没听说过。”
“对,是挡驴村。就在东海花果山脚下。”
“花果山?猴子孙悟空的老家?”
“什么什么?谁死啦?”我祖母扯开嗓门大叫起来,她耳背,听不清别人说话就上火,她见那一对本家头对着头说个没完,按捺不住了:“跟她瞎叨叨什么?快扫你的天井吧!”
我祖父摸起大扫帚,对我祖母说,“叫那群懒鬼起床,老大都出去一个时辰了。”
祖母用拐杖啪啪地拍着门槛:“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快起来!”
一阵骚动,不一会儿,费老太婆眼看着费家的儿女们一个个从锅屋里、堂屋里鱼贯而出,感叹:“咱费家真是人丁兴旺啊。”
这句话我祖母听到了,还是不爱听,挺直腰杆子哼了一句,“没你的份,都是俺养的。”
我祖父叹口气:“六条小光棍,愁死我了。”
费老太婆:“多子多福啊,知足吧,哪像我孤苦伶仃的。瞧你家老大,党员,生产队大队长,勤快能干,啧啧真好。”
我祖父:“光剩好了,快三十了,光知道埋头干活,媳妇的事还在影里。”
费老太婆眼睛一亮:“巧了,前些日子我去费家滩,认识一户人家,四个闺女,老大二十四了,我看配你家老大正合适。”
我祖父一听来了精神头,“好好,你给说说看。对了,该不是也姓费吧?”
费老太婆一拍大腿,嗨了一声,像刚刚想到这一点似的;但这点子事绊不住她,她说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嘛。再说啦,她家好像和咱不是一个支,论辈分论不起来,咱是东关费,她是——嗯,就是一个支,出了五服也算不上近亲了。这样吧,大后天是古河集,大后天我就领那闺女过来看看。”
“大后天?”我祖父好像也有点耳背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大后天。”费老太婆一口咬定:“怎么?费老太婆说话你也不信?”
“好,我信。”
“信就好。你把家好好拾掇一下,大后天一早我们就到。好,我走了。”
“等等,”我祖父去屋里摸出一叠煎饼,塞进费老太婆的篮子里,“他姑奶奶,操心了。”
“咸吃萝卜淡操心,想好事。”我祖母迈着小脚哼哼着,哗棱一下把院门关上。
3
大后天。下起了大雪。除了我祖父,家里其他八九口子都没把费老太婆说的事放在心上。我祖父去大门口望了几次,田野里白蒙蒙一片,哪有个人影。
眼看着雪下得越来越大,我祖父便去草棚子里闷头劈柴,不再想好事了。
当费老太婆和那闺女每人披着一身雪悄然降临的时候,一家人大吃一惊,乱成一团;连我祖父都有点不知所措,扎煞着两只手、一只手还提着斧子,等他回过神来,费老太婆她们已经到了锅屋门口。锅屋里乱糟糟的,我祖母和一群小光棍还挤在炕头上迷糊着,我祖父赶紧把两位贵客引到堂屋里去,同时打发老二快快去生产队喊老大回家。堂屋里还住着我三个姑,她们对着未来的大嫂点点头,便一齐溜之大吉。
那闺女,也就是我母亲,坚持要到锅屋里去看看,大概是要亲眼看看这一大家子到底多少人口吧。锅屋里,灶台与炕头隔着一堵墙,墙上开着一个窗和一道门,门上挂着粗布门帘。我祖父说声:“小家伙们,都出来吧。”门帘一抖,我的四个叔叔、三个姑像变戏法似的一个个从门帘后走出来,最小的走在最前面,我祖母跟在最后头压阵,这一班人马把我母亲看得眼花缭乱;很快,老大和老二回来了,一起加入到那个行列,老大,也就是我父亲,个头最高,犹如鹤立鸡群。
眼看着雪下得越来越大,我祖父便去草棚子里闷头劈柴,不再想好事了。
当费老太婆和那闺女每人披着一身雪悄然降临的时候,一家人大吃一惊,乱成一团;连我祖父都有点不知所措,扎煞着两只手、一只手还提着斧子,等他回过神来,费老太婆她们已经到了锅屋门口。锅屋里乱糟糟的,我祖母和一群小光棍还挤在炕头上迷糊着,我祖父赶紧把两位贵客引到堂屋里去,同时打发老二快快去生产队喊老大回家。堂屋里还住着我三个姑,她们对着未来的大嫂点点头,便一齐溜之大吉。
那闺女,也就是我母亲,坚持要到锅屋里去看看,大概是要亲眼看看这一大家子到底多少人口吧。锅屋里,灶台与炕头隔着一堵墙,墙上开着一个窗和一道门,门上挂着粗布门帘。我祖父说声:“小家伙们,都出来吧。”门帘一抖,我的四个叔叔、三个姑像变戏法似的一个个从门帘后走出来,最小的走在最前面,我祖母跟在最后头压阵,这一班人马把我母亲看得眼花缭乱;很快,老大和老二回来了,一起加入到那个行列,老大,也就是我父亲,个头最高,犹如鹤立鸡群。
除了五间草屋、一座草棚及一班人马外,母亲看到的还有:一囤子地瓜干、一缸玉米、一袋麦子、一垛草、一捆柴、一条狗、两只鸭、三只鸡。
这就是白屋老费家的全部家当了。标准的贫下中农。贫穷像秃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摆着。
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费家的人个个腰板挺直、眼睛放亮,个个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搁得起、放得下、撑得住、压不垮、顶呱呱的铁人。
这就是白屋老费家的全部家当了。标准的贫下中农。贫穷像秃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摆着。
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费家的人个个腰板挺直、眼睛放亮,个个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搁得起、放得下、撑得住、压不垮、顶呱呱的铁人。
母亲头一回去白屋的经过就是这样,算是“看家”。
费老太婆把我祖父和我父亲叫到草棚里嘀咕一阵,我祖母听不清,恨不能把耳朵贴到棚子顶上;后来我祖母问我父亲才知道是这么回事——
“老费啊,你多子多福,儿女都要成人了,你看我,孤苦伶仃的四处流浪,老得快要走不动了。落叶归根,这事成了,我什么也不要,只求你家老大给我盖个小草棚让我落脚。”
费老太婆说得眼泪汪汪,把父子两个都打动了。不过,我祖父最关心的还是父亲的婚事,又叮了一句:“这事可得准成啊!”
费老太婆笑了:“你老费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这闺女我了解,和你家老大一样勤快能干,是居家过日子的好手,就是——嗯,和他爹有点不对脾气,他爹管辖太多,她看不惯,前些日子爷俩吵翻了天,她一天也不愿呆在家里了,急着要出门子。”
“这么说,她来看家,她家里人都不知道?”
“她说一不二,只要她看中了就行。费老太婆说话你也不信?”
“我信。”
“那,我求你的事——”
“行!”我祖父一口应下了。
“想好事。”我祖母说。
“老费啊,你多子多福,儿女都要成人了,你看我,孤苦伶仃的四处流浪,老得快要走不动了。落叶归根,这事成了,我什么也不要,只求你家老大给我盖个小草棚让我落脚。”
费老太婆说得眼泪汪汪,把父子两个都打动了。不过,我祖父最关心的还是父亲的婚事,又叮了一句:“这事可得准成啊!”
费老太婆笑了:“你老费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啊。这闺女我了解,和你家老大一样勤快能干,是居家过日子的好手,就是——嗯,和他爹有点不对脾气,他爹管辖太多,她看不惯,前些日子爷俩吵翻了天,她一天也不愿呆在家里了,急着要出门子。”
“这么说,她来看家,她家里人都不知道?”
“她说一不二,只要她看中了就行。费老太婆说话你也不信?”
“我信。”
“那,我求你的事——”
“行!”我祖父一口应下了。
“想好事。”我祖母说。
4
“想好事!”在古河那边,我外祖父知道我母亲去白屋的事勃然大怒,裹着一阵风从地里赶到家,把镢头哽咚撂到墙根,吓得我外祖母和我三个姨浑身发抖。
“反天啦臭丫头,”外祖父声震屋宇,“我说那天她冒着大雪出去了一上午!原来是搞对象去了!没羞没臊的!你们捣鼓的好事!”
外祖母战战兢兢:“她说跟费老太婆出去趟,也没说是什么事。她们姐妹仨也不知道。”
“你们娘几个穿一条裤子!”老头儿气得腮帮上的肉瘤直抖,一拳捶在桌子上,震翻了一摞碗,“还是儿子好,和我一条心!他听你们背后里嘁喳,才告诉我的!她跟那个老叫花子去了哪?去了白屋!白屋!出了名的要饭庄!”
他的好儿子,也就是我二舅,从老头儿背后闪出来,替白屋说了句公道话,“要饭庄,那是解放前。”
“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副要饭相!”老头儿对白屋一点好感也没有,“那句话怎么说的来?——‘你有本事?你有本事去白屋给我要口饭吃。’什么意思你们知道!?”
“意思是——”我二舅,和他老爹一唱一和,“从前白屋十户人家有九户是要饭的,你去白屋要口饭吃门都没有。”
我大妗子,也就是我大舅母,也紧跟着掺和进来:“什么?白屋?嫁到白屋跟着受穷?费家滩的闺女到如今还没有一个嫁到白屋的。”
“门都没有!”外祖父又来了一拳,这一拳擂在饭橱上,震翻了一盏煤油灯,“去它的白屋!白屋!去白屋喝西北风吧,你!”他大瞪着眼剜了外祖母几指头,火气越来越大,浑身的毛都竖起来。
“反天啦臭丫头,”外祖父声震屋宇,“我说那天她冒着大雪出去了一上午!原来是搞对象去了!没羞没臊的!你们捣鼓的好事!”
外祖母战战兢兢:“她说跟费老太婆出去趟,也没说是什么事。她们姐妹仨也不知道。”
“你们娘几个穿一条裤子!”老头儿气得腮帮上的肉瘤直抖,一拳捶在桌子上,震翻了一摞碗,“还是儿子好,和我一条心!他听你们背后里嘁喳,才告诉我的!她跟那个老叫花子去了哪?去了白屋!白屋!出了名的要饭庄!”
他的好儿子,也就是我二舅,从老头儿背后闪出来,替白屋说了句公道话,“要饭庄,那是解放前。”
“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副要饭相!”老头儿对白屋一点好感也没有,“那句话怎么说的来?——‘你有本事?你有本事去白屋给我要口饭吃。’什么意思你们知道!?”
“意思是——”我二舅,和他老爹一唱一和,“从前白屋十户人家有九户是要饭的,你去白屋要口饭吃门都没有。”
我大妗子,也就是我大舅母,也紧跟着掺和进来:“什么?白屋?嫁到白屋跟着受穷?费家滩的闺女到如今还没有一个嫁到白屋的。”
“门都没有!”外祖父又来了一拳,这一拳擂在饭橱上,震翻了一盏煤油灯,“去它的白屋!白屋!去白屋喝西北风吧,你!”他大瞪着眼剜了外祖母几指头,火气越来越大,浑身的毛都竖起来。
这时我母亲挑着一担水回来了。外祖父不作声了。我母亲把钩担一丢,冲她爹说道,“你冲我娘瞎咋呼什么?呼天嗷地的,隔十里路都听得见!我的事不用你管。我去白屋喝西北风比呆在家里看你发脾气强百倍。”
老头儿哼了一声,抽起了大烟袋。外祖母和三个姨去收拾老头儿那两拳造成的烂摊子。我母亲说:“爱动弹!不用收拾!叫他摔!最好把锅也摔了,都喝西北风!我怎么摊上了这么个混账老祖啊。”母亲气得流了泪。老头儿把烟袋锅朝鞋帮一磕,说声“我早晚得给你们气死,”去院子里把母亲挑的两桶水倒进水缸,又嘟囔一声“水缸不满!”挑水去了。
我二舅和大妗子也退下了。
母亲擦擦泪,自言自语:“女人管不下自己的男人,儿女就得跟着受屈。”
外祖母摇摇头,叹口气:“男人啊,哎!”
二姨问:“大姐,那家人家怎样?”
母亲说:“也姓费。一家十多口,挤在一座小草屋里。”
我的三个姨面面相觑。外祖母开了腔:“大丫,我觉得你得听听你爹的,别光和他顶嘴,他是为你好。老人的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爹——”
“不听!”母亲说,“受穷受苦我自己受,我就不愿呆在家里天天看你在我爹跟前忍气吞声畏畏缩缩的样子,一辈子抬不起头来,连句话都不敢说,看了叫人难受。我受够了!我受不了他的脾气,受不了他的管辖,受不了你的忍气吞声。眼不见心不烦,我先嫁出去,省得气死他,你们耳朵根里也清净。”
三姨劝她:“大姐,别赌气,婚姻大事还是找人参谋参谋吧,老人的俗语‘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我母亲回她:“三妹,老人的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找别人参谋什么,跟谁还不是一辈子,咱娘跟着咱胡子爹不也过来了嘛。大不了他也是个胡子。他就是个胡子我也不怕,我一定把他管下来,决不叫他动儿女一指头,决不叫儿女受屈。你们都别说了。”
母亲决心已定。很快,她和父亲从公社里领了结婚登记证,登记后各奔东西,母亲一路上摇着那个小红本,就像红卫兵摇着红宝书一样,还天真地想,要是自己翻悔的话就把小红本一撕两半,这桩婚事就算完了。
我二舅一瞅那个小红本,马上就跟我外祖父说了。不过这回外祖父没发火,他已经找人去白屋查了,结果都说我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好人,还是党员、大队干部,配得上他女儿。老头儿大事不糊涂:既然登记了,生米煮成了熟饭,何苦好人不为,得,顺水推舟吧。
老头儿哼了一声,抽起了大烟袋。外祖母和三个姨去收拾老头儿那两拳造成的烂摊子。我母亲说:“爱动弹!不用收拾!叫他摔!最好把锅也摔了,都喝西北风!我怎么摊上了这么个混账老祖啊。”母亲气得流了泪。老头儿把烟袋锅朝鞋帮一磕,说声“我早晚得给你们气死,”去院子里把母亲挑的两桶水倒进水缸,又嘟囔一声“水缸不满!”挑水去了。
我二舅和大妗子也退下了。
母亲擦擦泪,自言自语:“女人管不下自己的男人,儿女就得跟着受屈。”
外祖母摇摇头,叹口气:“男人啊,哎!”
二姨问:“大姐,那家人家怎样?”
母亲说:“也姓费。一家十多口,挤在一座小草屋里。”
我的三个姨面面相觑。外祖母开了腔:“大丫,我觉得你得听听你爹的,别光和他顶嘴,他是为你好。老人的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爹——”
“不听!”母亲说,“受穷受苦我自己受,我就不愿呆在家里天天看你在我爹跟前忍气吞声畏畏缩缩的样子,一辈子抬不起头来,连句话都不敢说,看了叫人难受。我受够了!我受不了他的脾气,受不了他的管辖,受不了你的忍气吞声。眼不见心不烦,我先嫁出去,省得气死他,你们耳朵根里也清净。”
三姨劝她:“大姐,别赌气,婚姻大事还是找人参谋参谋吧,老人的俗语‘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我母亲回她:“三妹,老人的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找别人参谋什么,跟谁还不是一辈子,咱娘跟着咱胡子爹不也过来了嘛。大不了他也是个胡子。他就是个胡子我也不怕,我一定把他管下来,决不叫他动儿女一指头,决不叫儿女受屈。你们都别说了。”
母亲决心已定。很快,她和父亲从公社里领了结婚登记证,登记后各奔东西,母亲一路上摇着那个小红本,就像红卫兵摇着红宝书一样,还天真地想,要是自己翻悔的话就把小红本一撕两半,这桩婚事就算完了。
我二舅一瞅那个小红本,马上就跟我外祖父说了。不过这回外祖父没发火,他已经找人去白屋查了,结果都说我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好人,还是党员、大队干部,配得上他女儿。老头儿大事不糊涂:既然登记了,生米煮成了熟饭,何苦好人不为,得,顺水推舟吧。
我父亲那头很快就查好了日子。
母亲头一回去白屋,下了大雪。
母亲头一回去白屋,下了大雪。
嫁到白屋的那天,也下了大雪。
前后不过两个月。
婚前,她是费家滩人。
婚后,费家滩在她嘴里成了古河南。一个听起来很遥远的地方。
母亲一说古河南,家里人就知道她是说费家滩她娘家那头。
我出生的前两年,祖母去世了。
婚后,费家滩在她嘴里成了古河南。一个听起来很遥远的地方。
母亲一说古河南,家里人就知道她是说费家滩她娘家那头。
我出生的前两年,祖母去世了。
我出生的前一年,祖父去世了。
祖父去世了,但他是说话算数的:他去世后过了一年,父亲一家搬到了新盖的屋子里,我的叔们、姑们也一个个从老家里远走高飞了。老屋空了出来。走南闯北的费老太婆搬了进去,从此扔掉了那三样宝贝,哪里也不去了,直到去世。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