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泰特谈话224: 鲁迅——中国文化空前的人道主义
鲁迅、胡适、张奚若三个人是中国代表性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五四文化时期,他们有着共同思想价值的追求。
后来,随着中国政治文化血腥风雨的矛盾激化,他们三个人此独立的走上了不同的思想道路。
如若求同,他们都是追求西方个体人权价值的自由民主思想,唯有如此,迫切需要引进新思想的中国近现代文化才会留下他们的思想声音,这种新思想便是唤醒并凝聚人自身具有的各种天然力量的西方人权文化。
如若求异,他们对新文化如何作用并改造中国的旧文化,有着泾渭分明的不同观点,他们的思想各自有众多的追随者,因此他们都具资格,堪称中国人权文化发展的旗杆性的思想代表。
本文分析鲁迅人道主义(人权)思想的旗杆意义。
鲁迅代表了中国普通的民众。中国底层文化的民众,在历史上一直是被极端压迫和凌辱的,他们社会政治地位毫无人格尊严,在西方文化没有影响中国的时候,中国百姓还没有文化比较,对自己奴才性质的非人性独立自由意义的社会地位,没有去深刻的质疑和根本性的理性批判,少数人统治文化牢牢的以温情脉脉的宗法血缘关系,来麻醉和空前等级制的不平等的压迫百姓,形形色色的文化等级,如同天罗地网的密密层层,使中国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独立自由精神的天赋人性。
西方文化闯入中国,惊醒中国文化五千年的梦,一旦奴才的梦被独立自由精神惊醒——如拿破仑所言东方睡狮有朝一日会惊醒,就决无再回到奴才旧梦之精神逻辑,因此鲁迅的高瞻远瞩,鲁迅的深刻,在于他以精神信仰和直觉,认识到中国将别无选择的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新文化,中国文化终将走上人的精神自我解放的独立自由的人道主义发展之路,中国埋没人性的旧文化终将被送进历史的坟墓。
于是鲁迅有了坚定的思想方向,有了十足的文化战斗勇气,他毫无顾忌的和旧政治文化进行殊死搏斗,即使中国黑暗的政治企图一手遮天,即使中国大地的文化空气被乌云笼罩,在他十分孤立的时候,他坚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
鲁迅是睿智的,他的文化方向已日益被证明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虽然直到今天,中国的文化发展状况还会让鲁迅深深的失望,但是鲁迅的精神被中国文化的启蒙者敬仰为无人企及的崇高,这就足以说明中国先进的文化认可了鲁迅,并以鲁迅为骄傲。
鲁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朴素而壮观热烈的。
因为鲁迅在中国文化新旧交替之际,是站在最基础的底层人民一边,站在广大的弱势群体一边,而这种利益代表的力量和勇气是不会来自个人利益理性的得失权衡,和人类其它民族文化一样——比如卢梭、托尔斯泰、甘地,这种平民文化精神只能来自人道主义的信仰,即来自心灵的没有功利价值理由的天赋感情。这种同情心感情西方称为博爱,中国称为不忍之心,不独亲其亲之心,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之心。而人类感情表达和奉献的共同特征是心灵直白朴素的自然流露,它不同于画饼充饥自欺欺人空洞的高调理论,也不同于画蛇添足没有精神灵魂的思辨学问。鲁迅思想充沛朴素的人道主义感情,使他的思想天然的去贴近百姓的思想感情;而百姓的感情诉求一旦被思想表达,必然是壮观和热烈的。
就人道主义文化价值的信仰和奋斗实践来看,鲁迅是中国的卢梭,是中国的托尔斯泰,是中国的甘地,毫无疑问鲁迅和他们有很大的文化差别,但是这种差别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形成的,是鲁迅不能超越的,如若鲁迅不顾这种差别,就变成书呆子一样的邯郸学步,鲁迅就不可能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巨大影响。鲁迅弘扬人道主义是立足以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矛盾,这个认识方法促使鲁迅主要着力去批判中国反人道主义的政治文化,而去呼唤沉睡在中国人心灵中的人道主义的良知。
鲁迅和世界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家相像,是因为他们的灵魂相通——他们的灵魂都是鄙视和摆脱世俗功利的价值,对人道主义绝对无条件的信仰、追求、奋斗!
正是这种不计个人功利价值的信仰精神,使鲁迅的人格高大起来,使鲁迅的文化价值远远的超越了自我标榜是自由主义之父的胡适。
我在很多文章中分析了中国文化物质追求意义的基本特征,中国历史上,中国文化的这种属性,不可能产生超然物外的纯粹的对人的独立自由本性的思想追求,只有在中国文化的统治危机时刻,并且是在西方文化的启蒙下,中国文化才有条件产生这样的思想人物,鲁迅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优秀代表。
鲁迅思想是基于良心指引的正义,因此它通往了精神的永恒,因此今天读鲁迅的著作,仍然是如同心灵受到良知的洗涤和哺乳;鲁迅的思想是为被欺负的大多数人说话,因为人的良心正义天然的和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幸福联系在一起,因此鲁迅的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永远不会淡去,因为中国文化走向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幸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中国文化中被边缘化民众的苦难呻吟,被鲁迅以天才般的文学才华传递到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舞台,自古以来一直到今天,中国文化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像鲁迅那样为最大多数人说了那么多有思想价值的话,一心一意的做民众利益的思想捍卫者;中国文化精英历来满脑子功利价值,为少数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泛滥成灾,为特权者的穷奢极欲精心伪装,为特权者的为所欲为添砖加瓦、锦上添花,而罕有像鲁迅那样“损有余补不足”,不计个人利益的选择做穷人利益的思想代言人,为穷人利益雪中送炭,为穷人利益而“横眉冷对千夫指”。
但是又不能简单的认为,鲁迅思想就是代表穷人的利益。
认识鲁迅的复杂之处,就在于辨别鲁迅是如何抽象而又具体的认识中国人的。
鲁迅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性分析,阿Q形象是代表,阿Q是抽象的国民性,阿Q身上有不可救药的中国文化的劣根性,阿Q这面国民性的镜子,之于每个中国人都是平等的,中国的少数统治者和多数被统治者,在精神上都是阿Q式的思维,因此鲁迅并不是简单的站在被统治者一边,鲁迅对他们也是一概精神批判的。这一点使鲁迅和毛泽东区别了开来。
鲁迅痛恨中国人吃人的专制不平等制度,但是鲁迅并不认为这个制度下吃人的人,要比被吃的人品质更坏,鲁迅认为中国文化是层层吃人,被吃的人又同时要吃政治社会地位更低的人,他们彼此吃人的精神是一样的。在国民性问题上,鲁迅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各打五十大板,这种文化分析客观公允,因此统治者也不是对鲁迅绝对反感。
鲁迅把中国文化问题引向最深层次的精神价值层面,这是鲁迅思想的“深”,但是鲁迅没有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专制等级的吃人文化,鲁迅看到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但是最大的吃人者皇帝被推翻,中国吃人的文化并没有土崩瓦解,也没有树倒猢孙散,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更厉害的吃人,阿Q形象,就是表明中国想吃人的人如同阿Q,是芸芸众生,生生不息。
鲁迅没有能分析中国文化为什么会产生想吃人的人,这就是鲁迅思想未能进一步的“深”,也可说是鲁迅思想的“不深”。
鲁迅没有去解开中国文化人吃人的思想疙瘩,但鲁迅并不因为人吃人是中国文化一贯的历史规律,就承认中国人吃人文化的历史合法性,这一点上鲁迅和胡适的文化实用主义区别了开来。
鲁迅和胡适的根本不同,是鲁迅面对中国文化血腥的吃人,他坚定的站在弱势民众的一边,去反抗被吃的命运;而胡适是加入到吃人的阵营,但又以独立诤友的身份,去精神感召和祈求中国文化的强者不吃人或者少吃人。
胡适不得已的时候,会为吃人者的吃人理由,辩护几句:而鲁迅虽然认为中国文化,人人想吃人,但他对能吃到人的人,一个也不宽恕。
鲁迅的人道主义(人权)信念,就是如此单纯而又复杂;鲜明而又困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