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期是多梦的年代,是一个人即将走向社会、憧憬未来、描绘人生道路的年代,几乎每个人都曾在少年时期树立过志向,伟人尤其如此,远大志向是他们成功的航标,是他们成功的目的地,毛泽东和周恩来也是如此。中国传统以诗言志,读了两位伟人青少年时期的两首立志诗,感受良多。
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时,写了一首言志诗《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一只小小的青蛙,在一般人眼中不过乃尔,如果让我等凡人“咏蛙”无外乎捉害虫保护庄稼之类,但在伟人眼中完全不同,聊聊数语,一只虎虎有生气、动静皆宜、充满霸气的百虫之王跃然纸上。从这首诗不难看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后来的革命生涯中,他历经磨难,很多时候他是少数派,有时甚至遭受无端打击,但是他总是目标坚定、百折不挠,总能在别人茫然不知所向时找到前进方向,这种能力是学不来的。也正由于此,往往在开始时很多人不能接受他。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高层一片茫然时,他第一个走向农村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他甚至因此被免除党内一切职务;古田会议前他被排挤出红四军领导岗位,并且坚决抵制“陈毅主义”,绝不与朱德妥协,从而创立了人民军队崭新的建军原则,在之后20年的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缺人、缺弹、缺粮却横扫千军如卷席,这建军原则起到了极大作用;宁都会议上,他被剥夺中央红军领导权,只能到宁国搞搞调研,但是在失败面前大家认识到了他的正确,在遵义会议上重新确立了他对红军的领导;抗日战争开始时,党内“一切经过统一战线”颇有市场,他只能回避争论,利用自己的军事指挥权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从而开创了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大好局面,一本万余字的小册子《论持久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鬼子赢得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在党内只有同事没有朋友,很多人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反对过他。但令他的反对者们郁闷的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每一次反对毛泽东,每一次把毛泽东置于少数派地位时,他们后来发现错的总是自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们发现按照毛泽东的“奇谈怪论”行事就能成功,而按他们自己那一套却总是失败。大致从井冈山开始,第一代领导集体,如周恩来、朱德等,几乎经历了不相信毛泽东(并且很多时候都是毛泽东对立面)到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全过程。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丧失了反对毛泽东的信心、丧失了反对毛泽东的能力。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导致周恩来后来只要与毛泽东的想法有出入时赶紧自我批评,朱德在1976年仍然嘱咐别人说“你们要相信润之是正确的”。
周恩来也是我们非常尊敬的老革命家,早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曾作出不懈的努力。像毛泽东一样,周恩来少年时也是志向远大。周恩来的文学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传世的诗作并不多,现存的最有名的大概是他早年的一首言志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这首诗是周恩来19岁时东渡日本前写的,从诗里不难看出周恩来济世图存的坚定信念,诗里充满了周恩来义无反顾绝不屈服的豪气万丈、充满了立志苦修寻求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充满了鞠躬尽瘁不怕牺牲的精神,如果救国大志不能实现宁可像陈天华一样跳入大海以唤醒更多的人民。周恩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此后60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都是一以贯之从不懈怠直至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这首早年的言志诗是周恩来无私奉献的一生很好的缩影。
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两位伟人的言志诗,会发现也有很多不同。毛泽东的诗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对于一个掌舵人来说,这种天生素质是绝对必不可少的。正像他自己说的:“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为人民服务》),“革命一定要胜利”(《愚公移山》)。这种在极端困难时期总能清醒地找到前进方向的能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甚至不是后天培养能够达到的。而周恩来的诗却多少有些悲壮,虽然不惜牺牲的精神令人感佩至深,但是总感觉什么地方比毛泽东还是差了一点。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