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杜甫很忙
今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近日,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好事的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他们称,这幅蒋兆和的《杜甫像》原作就在馆内,被作为馆藏重要文物珍藏着。而对于网友们的“创作”,馆内宣传负责人认为,这个现象引起关注是好事,但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
网友调侃“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脱销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杜甫著名的《登高》出现在高中二年级《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右侧还配有一幅杜甫侧坐望天的半身画像。而网上多组“杜甫很忙”的图片正是以此为源图片进行的“创作”。刚画完并上传了“福尔摩斯版杜甫”的网友“鬼笔君雷文”告诉记者,自己是看到网上流传出的很多学生画的杜甫后灵感被激发,才跟风上传的。因为他喜欢福尔摩斯,所以就将杜甫画成了这个样子。
“杜甫很忙”引发了网络热潮和集体围观,围观的网友对此评价“据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脱销了”、“没有被涂鸦,不能算大家”。记者在网上看到,在网友涂鸦的杜甫画像里,杜甫简直“无所不能”,时而成为送水工、机枪男、骑自行车的人等;时而又变成各种动漫形象,海盗路飞、宠物小精灵、火影忍者……喜感十足。
记者了解到,教科书上被网友“发挥”的还不止杜甫,李白、辛弃疾及一些外国名人画像都曾被上课不专心的学生拿来涂涂抹抹,所以“杜甫很忙”后,还有网友上传了“李白不服气了”等系列。
愤怒:文化很受伤!
回想一下小时候做过的那些事,在课本上涂鸦一定很多人都干过。不仅是杜甫,莫扎特舒伯特甚至马克思都没有逃过我们的“毒手”。然而,这次的“杜甫很忙”却激起了出人意料的波澜,不少人对这场涂鸦风潮口诛笔伐,甚至上升到了民族底线的地步……
杜甫“很忙”,经典“很受伤”
近日,“诗圣”杜甫突然“很忙”,在网络蹿红,然而他被广大网友热烈追捧的缘由却并非他的千古名句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是无数在微博和帖子上疯传的关于他的五花八门的涂鸦图片。今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还在筹划之际,杜甫却以此种方式先火了起来,对此我们不知该感到欣慰还是忧虑。
其实,伴随着杜甫画像涂鸦事件的逐步升级、愈演愈烈,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也是纷纷扬扬、争论不休。力挺者以为,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涂鸦是对于画像的“再创作”,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好的作用,也体现了一种童心和童趣,应该呵护。批评者则不以为然,认为网友创作时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要尊重传统文化,而对文化的恶搞,对人物的穿越,则反映了当前一个时代的浮躁。对于网友的这种近乎于疯狂的涂鸦游戏,笔者亦是深感忧心。在笔者看来,减压、增强创造力、保持童心童趣,似乎并不能成为其名正言顺地对诗坛巨匠的画像进行恶搞涂鸦甚至丑化的借口,更何况对于杜工部画像的“再创作”早已超越了学生群体调皮捣蛋的涂涂画画,而成为网络上的集体狂欢行为,一些图片也远远突破了能被接受的尺度,更有甚者,则重新编排了诗人生平,称其“插画模特”。也难怪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要在其新浪官方微博转了一组“杜甫很忙”的涂鸦图,并配上韩愈的《调张籍》一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表达不满之情。
据悉,网上传播的“杜甫很忙”的涂鸦是以高二《语文》人教版上的杜甫《登高》一诗的配图为原图进行“创作”的。这幅由蒋兆和创作的《杜甫像》中,大诗人杜甫侧坐在石头上,迎着风略抬起头,面带忧郁,尽显其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而在网友们的笔下,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子美忧国忧民的形象被彻底颠覆了,不但被“穿越”到现代骑自行车、打篮球、打CF实战游戏,在电脑上写诗、在路边摆摊卖西瓜,甚至还变身为火影忍者、骑着扫帚的哈利·波特,甚而突破性别变成了一位妖娆的美女……可谓极尽想象之能事。有网友开玩笑说,“为了画杜甫,语文课本都快脱销了”,人们对于涂鸦游戏的热衷由此可见一斑。实际上,遭遇恶搞的又岂止杜甫一人,此前李白、辛弃疾、雷锋等文化名人和精神偶像都曾成为网友们消遣的对象,被极度娱乐化和消费,引发猛烈的网络集体热潮和集体围观。曾几何时,网络恶搞已成了一种被人们所“习以为常”的怪现象。而对此,甚至有人声称:没被涂鸦过,就不算是“大家”,“娱乐一下大众,无伤大雅”。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在这些“娱乐”事件中,“大家”和“偶像们”俨然成了一个娱乐大众的玩偶,以及被恶搞和释放压力的对象,在其形象、尊严和声望被狠狠地丢到了一边的同时,其身上具有的强劲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也被无情地消解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应该说,文化名人和精神偶像们为我们灿烂、丰富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传扬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身上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力量。随便对如此重量级的文化大家进行涂鸦、恶搞、丑化也就反映出了一些人对于文化的淡漠、精神的缺失与素养的不足。对于文化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对于为我们文化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名垂青史的个人更要心生敬重和感恩,因之,又岂能将他们作为娱乐大众的对象呢?笔者希望,给为我们创作和留下了很多美妙篇章和诗歌的大诗人杜甫多一些敬意,少一些亵渎吧!让“诗圣”从此种不堪的“忙碌”中脱离出来,歇一歇脚,不要让过度的娱乐将其消费殆尽、使其形象破损!请尊重我们的先人和文化。(陆尚 来源:中国艺术报)
马新朝: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
“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杜甫是世界上伟大的诗人,我们应该尊重他、敬仰他。现在是娱乐时代,网友涂鸦诗圣杜甫画像,也可能没有恶意。如果网恶搞他,是非常不应该的。
他说,杜甫是1300年来,为数不多的为底层老百姓鼓与呼的伟大的诗人。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庇天下俱欢颜”等他的精典诗句都是在为底层老百姓呐喊,他也的诗句也最能代表最底层老百姓的心声。他不但是1300年来威望最高的诗人,而且还是全世界最受尊重的诗人之一。
“如果是有人恶搞杜甫,恶意丑化杜甫形象,说明他是无知的、浅薄的、低俗的。”马新朝说,我们绝不允许抵毁杜甫形象。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低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我们要尊重杜甫,敬仰杜甫文化,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发扬光大。 (郭俊华 许会增 来源:大河网)
反驳:上纲上线很没必要
各位专家老师的话应该会引起网友们的反思,但我估计反思的结果八成是不服。什么是尊重,难道尊重就一定要把杜老先生推上不可侵犯的神坛供起来?难道就是容不得半点玩笑?涂鸦不过是一种愉悦的创造,我相信没有人是针对杜老先生本人的,更何况,没有这场涂鸦盛会,又有谁会提起这位诗圣,谁会想起杜甫诞辰1300周年?至于民族底线,恐怕就更属于无限上纲上线了。有人拆掉名人故居,有人毁掉珍贵文物,有人在汉字中乱加英文字母,有人毫无根据地把传统文化贬斥的一文不值,甚至至今还有人叫嚣着要全面废除汉字……一个民族当然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底线,但是这底线绝对不在杜甫的脸上。
别把杜甫很忙和民族底线扯上关系
在网络上“杜甫很忙”的系列画作中,诗圣杜甫时而成了杰克船长,时而成了奥特曼,时而听起了iPod,时而又穿上了女仆装……令人捧腹。虽然我饶有兴致地看完了所有恶搞作品,也认为这么做有些无聊甚至低俗,但要扣上一顶“没有民族底线”的大帽子,我还是无法认同。
首先我不认为这些恶搞之作,是对杜甫形象的诋毁。唐朝是我国诗歌鼎盛时期,诗人多如天上的繁星,但杜甫却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堪称道德完美的诗人。杜甫出生社会底层,忧国忧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难怪人称“诗圣”。如此德艺双馨的模范诗人,我想不到网友有什么诋毁的动机。事实上,网友对某个名人的恶搞,有时候是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厌恶,但有时则是出于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正如有网友说,“不被恶搞的,就不是大师”。
其次,有人对网络恶搞杜甫一事是过度阐释了。网络恶搞终究不过一种娱乐形式,实在不必过于紧张。网友闲来无事涂上两笔当做消遣,哪里想得了许多?即便是有所不敬,也纯属无心之失,看看笑笑也就过去了,和所谓“民族底线”有多大的关系?恶搞本无事,何必自扰之?
当然,如果网友随手涂鸦,就没有了民族底线,那么必须反思的是,我们的民族底线是不是太脆弱了?一个民族当然不能没有底线,但我从来不认为民族底线维系于某个人或某一群人身上,更不认同将几个网友的恶搞行为拔高到“民族”的高度。
当绝大多数网友把“杜甫很忙”的系列画作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时,有人扔出一顶“没有民族底线”的大帽子,大概是出于一种“为尊者讳”的思维。除了顶礼膜拜,不允许有其它形式的解读和任何善意的玩笑——如此森严的文化等级观念,就算是一生都在批判权贵、为民生奔走呼号、和人民群体打成一片的杜甫转世,怕也不会同意吧?(吴龙贵 新华网)
反思:教育很需要反省 文化很需要多元
反驳之后,来点真正的反思。在该不该往杜甫脸上画画的问题背后其实还有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什么通过我们的教育孩子们无法由衷的对杜甫肃然起敬?杜甫手中的大狙,也许就是孩子们用来瞄准语文教育的,也未可知。而对于那些对恶搞现象口诛笔伐的人士,我们要说,您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我们由衷敬佩,但是,也许比起扣帽子来,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您去做,比如说,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爱上我们的文化。
周舜莹:杜甫很忙,折射了语文教育的缺陷
“习过武,变过性,学过魔法算过命;扛过枪,种过地,贫困时期唱过戏;打过球,卖过萌,有过真爱有过情;卖过唱,送过水。”杜甫如今俨然成了网络红人,忙得找不着北。
适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却以如此恶搞的形象重新活跃于人们的视野,推崇杜甫文化的人,不知是哭是笑。这场涂鸦杜甫的热潮,是又一次的网络狂欢。它以其独特的修辞手法,让大众暂时释放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杜甫很忙”的幕后推手,是人们对快感的追求。它担当了现代社会“安全阀”的功能。缘此,对待这场娱乐盛宴,任何板起脸孔的攻击对显得破坏情趣。
但是,正正是因为这种网络上表达的自由,更加反映了一些事物在人们心中的真正地位。学生们背诵大量诗歌名句,究竟是为了应试,还是出于热爱,不言自明。学子们了解杜甫,究竟是为了更好地作答试题,还是因为崇拜,不言而喻。当经典成为了灌输的案例,便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当经典成为了应试的工具,便易成为嘲解的对象。严肃的事物不再被认真对待,经典便难以保持原有的地位。杜甫很忙,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的缺失之体现。
“今天上课,我们讲杜甫……杜甫是哪个年代的?生平事迹?这句诗怎么翻译?”“这则诗歌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台下低埋的头终于抬起,因为这可能会考。学生和老师同样无奈。因为考试,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通通被标准化。“沉郁顿挫”,整齐划一的作答,很正确,却让学生原创性的真实感受不能发挥。不是发自内心地认识杜甫,不是发自内心地感受杜甫,怎么会发自内心地尊敬与评价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圣”,如果仅为考试填写的答案,只不过是一句考完就会被贬值的话而已,很容易就被遗忘和颠覆。杜甫年代、李白生平、苏东坡思想感情……苍白的字眼频繁出现在考卷之上,只会越发招致反感而已。
网络时代,大众毫不掩饰对快乐的追求,不怕解构经典,只怕失去乐趣。嬉笑伪崇高,口径一致。但是,与打倒一切伪崇高相比,打倒一切崇高更加可怕。对待那些严肃的事物,还是保留一些认真,一点尊重较好。如果现代语文教育让学生学会了应试,却失去了对严肃经典的兴趣与尊敬,只能是小学而大遗。杜甫很忙的背后,反映了一些事物在大众心中的真正地位,折射了现代语文教育的缺陷。
(稿源:荆楚网 :周舜莹)
文化,需要热爱它的人去传播
记得在《功夫熊猫》播出后,有人在网上指出了电影中的几个有悖常理的细节:熊猫是吃竹子的,怎么可能吃肉呢?熊猫身上怎么可能会患上白斑病呢?有个回答很经典:你知道为什么中国没有《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了吧?且不管电影中有多少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部好莱坞商业片,《功夫熊猫》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如果非得按照常规来的话,投资方也不会同意的,更何况,这些细节无伤大雅,完全可以被忽略的。
杜甫、李白、辛弃疾等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单从“诗圣”、“诗仙”的称呼就能可知一般,的确,拿《功夫熊猫》的例子和这次所谓挑战传统文化的涂鸦事件来比,是不太恰当,然而,从创也就是小学生、中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心里就一定怀着“抵触传统文化”的野心吗?未必,恐怕他们连什么是传统文化都不知道,因为他们还未受到关于此方面知识的、更多的教育。
现在的80后、90后们接触了很多前人们很难接受的东西,或许,在他们看来,让杜甫扛一支枪,是在向当时黑暗的社会发出警告,也可能是在保家卫国,甚至扛枪的杜甫就是创心中发泄某种情绪的寄托。
难道,这就叫不尊重吗?难道,只有手捧一本圣贤书、两耳不顾窗外事才是真正的守文化吗?社会总要发展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自然会随着经济基础改变着,要是搁在特别贫穷的年代,还会出现杜甫扛枪吗?恐怕读他的诗的人也很少,不是大家不想,是没有时间读。传统文化是个根,但如果一棵树只有根的话,那就太单调了,它同时还必须有形形色色乃至杂乱无章的枝条、泛绿的叶子做装饰,只要根不伤元气,就无碍。
更何况,维护传统文化根的责任不人人得有份吗?何必对一个简单的“杜甫很忙”大惊小怪。我们经常看到关于某名人到底归属哪个地方引起众多争议的事件,可争过来争过去,争者是为了发扬先辈们的思想、精神吗?归根到底是为了利;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专利的重要原因就是太过满足了,总以为自己的东西不会跑掉的,也懒的把其精髓传播开来。
你去问那些创作“杜甫扛枪”的,他也未必知道关于杜甫更详细的知识,不知者无罪,但知者就有责任、有义务去让他知道。(李恪志 来源:中国网)
揭秘:杜甫很忙 有人策划
对于“杜甫很忙”持宽容态度的有之,持反对态度的也不少,谁也不能说服谁。中青报的一篇社论《“杜甫很忙”风靡互联网:一场快闪式网络狂欢》则是从网络传播的角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文章说:“今年恰好是杜甫诞辰1300周年纪念,我们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杜甫很忙’以及杜甫文化突然升温,这种恶搞背后可能有网络公关和文化营销的魅影。”的这种猜想对吗?
据网友透露,这场网络风潮的背后是专业的公关团队策划的,国内著名的营销人士薛永昱便是策划者。
记者通过QQ联系上了薛永昱。他承认这是他的团队所为。薛永昱坦言,“杜甫很忙”这组图片大部分都是出自团队成员之手。“这是我们帮一个博物馆做的策划,想引起更多人对那家博物馆的关注。”对于博物馆的具体名称,薛永昱说不方便透露。
对于有人说这是对杜甫的不尊重,薛永昱说,没必要那么上纲上线,“就是娱乐一下,这让大家都记起了杜甫,回忆起初、高中时代,没什么不好。”
“我想这也不会入‘学者’的眼吧,如果有学者出来反对,那是他们在炒作。”(高洋 金陵晚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