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学小提琴几近半年,音乐老师开始安排学考级的曲子了,接触的第一首曲子是中国民歌《八月桂花》。五岁的孩子不谙世事,哪里懂得学习单调中的艰苦和陶醉里的快乐,在讨价还价一番之后,小孩子才勉强拉上一段。
孩子早到一边独自玩耍去。我翻阅歌本,看到了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曲。这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很经典的老歌,但我并不算很熟知。歌名很有动感美,一下子就引了我的注意,脑子里也兀然想起了今年春节中国爱乐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新春音乐会来,演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这首。来自北京东城区的几十个中小学生站在金色大厅里,仪容整齐,齐声合唱这首歌,孩子们稚幼的童音将这首歌唱得很是舒缓而优美,热情而真挚。当时,我完全沉沁其中了。来自东方的美音和华语的韵调也深情打动了金色大厅里的每一个人,打动了理性的圆舞曲之乡的维也纳人。孩子们唱完,大厅里溢满热烈的掌声,长久不息。看着眼前的这首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荡起的歌曲,心情很是激动,手上有一股沿着韵谱滑动的冲动和快乐。
曲调很美,舒缓且浪漫。更美的是,小溪哗哗的潺潺之音,是从崎岖蜿蜒逶迤的青山绿树间流淌着,欢笑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上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描绘的是多美好的一幅图画。只看这短短的几句歌词,就已经使人陶醉在幸福欢乐的景色里了。一群少年,有男孩,有女孩,在一个妩媚的春光里,汇集在几只小船上。北海的湖面上波光潋滟,孩子们胸前飘舞着红领巾一角,他们握着桨,驾着小舟,小船儿柔柔地推开波浪,湖面上漾荡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和愉快的歌声、笑声。远处湖心里的白塔和湖边初夏里的柳丝,映进了碧绿的水中。一阵风儿拂过,吹过来的是白塔和绿柳摇动的倒影,还有远处孩子们的桨声与歌声。屏住呼吸,用审美的眼睛,仔细凝视一下此刻的北海,红墙环绕,白塔醒目,绿树婆娑,碧水轻荡,红领巾映衬着稚嫩,这又是一幅色彩多么和谐相宜的写生图景。
《祖国的花朵》这部电影在我的印象里要回忆起来有些困难,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几个镜头连同这首插曲,如同镶嵌在镜框里的几个随同岁月渐行模糊的老照片,挂在了记忆的幕墙上,越品越浓。早些年前的电影,一直以来,就有这样一个传统,一部电影的流行,也就是电影里的歌曲的流行,而又往往最终多留下了歌曲永恒的传唱,定格成了历史上的一个个让人萦怀的坐标点。中国电影刚走过了百年沧桑,电影歌曲也伴着飞萤流转,不仅成为了百年电影的经典,也成了牵引往事回忆的导线。
在歌声中摇桨荡舟的那群孩子,想必现在已过知天命之年,自从那只小船儿泊岸,各自走上了各自的社会人生道路,也许平坦无阻,也许荆棘丛生。我真不能设想当他们再次听到这首歌时的那些不同的心理感受是怎样地不同。我没有生在那个无限美好春日煦暖的年代,在我记忆初深的时候,我已经走在了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的“希望的田野”上。现在想想,也许“荡起双桨”更给孩子们无比的自由和纯情的浪漫。
我居住北京已有十多年了,北海公园也游过几次,可总没有一次带着诗意去荡舟。现在到北海公园再看,除了一种莫名的杂乱,我想还应有一点点美中含残的伤感,时移世易啊。
前几天晚上,我和几个同窗闲聚,偶然也谈到了对昔日里一段段美丽的回忆。我本人向来不情愿留恋过去,毕竟过去的终归是过去。可是,人就是这样矛盾和复杂,有时也总要做一些对不住自己的东西。谈到当时刚开始流行的卡拉OK歌曲,对此他们至今还念念不忘。他们的话也勾起了我的回忆。而回忆里的场景,现在是只能到专门的歌厅里去寻觅感觉了。卡拉OK,总归其艺术性差,为了像配音,也简单到了也只能像为了配音而已,与电影的音像艺术不可同日而语,也达不到音像相宜的和谐。但伴着自己走过的印痕,不管是浓是淡,有时带着心情也不妨寻寻觅觅一下。
写到这里,我看到小孩子还在自个无忧无虑地玩耍。不禁想,孩子的童年本就是欢乐组成,可是现在在他幼小的身躯周围,总是摆满了成人的东西,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东西很少,没有新编的童话和故事,没有流行的儿童歌曲,也缺少一起的玩伴,孩子的世界一定是单调和孤独更多,我不知道将来他的记忆里将怎样组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孩子们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为孩子们设计的幸福生活。也许将来有一天,我要带着他去北海公园寻觅那幅美丽的图画。
那样的图画,也许有吧。
写于2005年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